第二百四十一章 奋起直追
推荐阅读:我的帝国无双、明天下、唐枭、乘龙佳婿、长宁帝军、盛唐风华、银狐、逆鳞、续南明、大明1617
TXT小说网 www.txt8.org,最快更新帝国风云最新章节!
第三次中东战争,成为了中国陆军现代化建设的分水岭。
当然,这并不表示在第三次中东战争之前,中国就不重视陆军的军备建设,毕竟在以全面军事对抗为主的冷战中,任何一个军兵种都有其存在的价值,而陆军又是国防力量的主要支柱,也就不可能不受重视。
只是,重视本身也分成了好几个级别。
大战结束的时候,中**方就发现,德意志第二帝国陆军拥有比中国陆军更加精良的武器装备。虽然在经历了大陆战争之后,中国陆军已经拥有规模超过德军的装甲部队,但是在装备性能上,中国陆军依然有较大的差距。大战结束的时候,从步兵最基本的武器步枪到重型坦克,德军的装备都有着明显的性能优势。比如,当时最先进的重型坦克与中型坦克都属于德军。除此之外,德意志第二帝国还拥有性能最好的坦克炮与大口径榴弹炮,最好的反坦克火箭筒,乃至最好的火箭炮。
可以说,在大战结束的时候,德意志第二帝国的陆军装备优势最为明显。
一个最有力的证据就是,在整个大战期间,中国从德意志第二帝国引进了五种坦克的生产技术,还引进了高压坦克炮的生产技术,甚至购买了坦克炮使用的穿甲弹,而中国自行设计制造的坦克,保留了大量德制坦克的特点。事实上,即便到战后,在从俄国、英国与美国获得了大量坦克生产技术之后。中国陆军研制的新式坦克也秉承了德制传统,自有的特色并不明显。
战后,中国也试图摆脱德制坦克的影响,只是很多努力都以失败告终。
此外,中国在战后研制的很多陆军主战装备,受各种因素影响,在性能上都无法与同期的德制装备相比。
比如中国在战后研制的第一种主战坦克。采用的是九十毫米坦克炮,而德军在大战末期研制的中型坦克就已经开始配备一百毫米坦克炮,其战后的第一代主战坦克配备的是一百零五毫米坦克炮。在防护上。中国的第一种主战坦克只达到了大战末期中型坦克的水准,而德军的第一代主战坦克的防护水准超过了大战期间的所有中型坦克,在某些方面甚至超过了大战期间的重型坦克。
这种局面。一直维持到七零年代中期。
当时,中国陆军的第二代主战坦克在经历了十多年的研制,而且最后采用了由英国生产的一百零五毫米坦克炮之后才得以问世,而德军第二代主战坦克的坦克炮不但达到了一百一十五毫米,而且是滑膛炮,穿甲威力远超过一百零五毫米线膛炮。此外,德军第二代主战坦克的防护水准与机动性能都有了大幅度提高,而中国陆军的第二代主战坦克在这两项性能上的提升都极为有限。
在第三次中东战争中,中国坦克的性能缺陷暴露得一览无余。
事实上,在这场决定了中东地区未来数十年基本局面的战争中。如果不是以色列空军表现出色,恐怕以色列国防军就已经被击败了,也许连以色列都已灭亡,而以色列陆军取得的胜利,更多的是依靠官兵奋勇作战。
更要命的是。在第三次中东战争爆发的时候,德军的第三代主战坦克已经问世。
在停火期间,德意志第二帝国为叙利亚提供了能够装备一个营的第三代主战坦克,而随后在戈兰高地的战斗中,这支装备了德军第三代主战坦克的叙利亚军队,差一点就改变了第三次中东战争的结局。
当时。以军的所有反坦克武器都无法击穿德制第三代主战坦克的正面装甲。
在不到一天的时间里,以军就后撤了十多公里,叙利亚军队则占领了戈兰高地半数以上的阵地。打到最为艰难的时候,以色列国防军几乎都要绝望了。如果不是叙利亚军队在已成强弩之末,没能抓住机会突破以军最后一道防线,那么在以军的增援部队到达前,叙利亚军队就能占领整个戈兰高地。
在这场战斗中,配备了一百二十五毫米滑膛炮,采用了复合装甲的德制第三代主战坦克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战斗中,以军根本无法从正面摧毁这些坦克。
当时,有一辆坦克在被三枚穿甲弹与两枚反坦克导弹击中之后,依然能够战斗,直到被以军埋设的地雷炸断履带才停了下来。
相比之下,以军装备的坦克根本就无法抵挡第三代主战坦克打出的穿甲弹。
这场战斗,让中国陆军的将领发现了一个让人非常绝望的问题,即中国陆军的所有坦克在德制第三代主战坦克面前都没有存在的价值。
说白了,当时中国最好的坦克也不是德军第三代主战坦克的对手。
这一发现,让中**方开始重视陆军装备,也开始加强陆军主战装备的研制工作。
一九七五年,中国陆军就启动了第三代主战坦克的研制工作。
要知道,中国陆军的第二代主战坦克在一九六八年设计定型,一九七一年量产,在一九七五年的时候,总共也就装备了不到两千辆,服役时间仅仅四年,而其设计服役时间为二十年。
也就是说,在正常情况下,中国陆军没有理由在一九七五年研制新式坦克。
问题是,启动研制计划,不等于能够立即研制成功。以中国研制坦克的技术实力,没有个十年八年,肯定无法收到结果。
显然,中国陆军不可能等上十年八年,而且众多的盟国也不可能等这么久。
别忘了,当时以色列刚刚打赢了第三次中东战争,埃及与约旦还没有与以色列签署和平协议,下一场中东战争随时都有可能爆发,而以色列国防军显然不会指望继续使用中国制造的坦克来对付敌人的先进坦克。
受此影响,以色列在一九七五年也启动了其坦克研制计划。
对中国来说,这显然不是什么值得高兴的事,因为这意味着,中国制造的坦克被最需要坦克的盟友所抛弃。
显然,中国陆军首先要做的就是对现有坦克进行改进。
做为应急计划,中国陆军开始对刚刚服役的第二代主战坦克进行大规模现代化改进,以增强火力与提高防护能力为主。
说白了,就算第二代主战坦克无法与德军的第三代主战坦克相提并论,也必须拥有能够击穿德军主战坦克的能力,以及更加优良的防护性能。说得简单一些,就是具备与德军第三代主战坦克一搏的能力。
事实上,这也成为了中国第二代主战坦克的一大特点。
这就是,以T-69为代表的第二代主战坦克总共有十多种改进型号,其最后一种改进型号在一九八七年诞生,不但配备了性能更好的一百零五毫米坦克炮,还安装了复合装甲与反应装甲。
当然,这些改进措施也造成了一个奇怪的现象。
这就是,在进入八零年代之后,中国陆军一方面采购第三代主战坦克,一方面继续对第二代主战坦克进行改进,而且在接下来的十多年里,中国陆军同时大规模装备了两种属于不同时代的主战坦克。
当然,大规模改进第二代主战坦克,也反过来限制了第三代主战坦克的装备量。
此外,在冷战结束之后,中国陆军失去了头号敌人,而且中国的盟国也不再需要维持庞大的军备,所以中国开始向外界大量倾销过剩军事物资,很多第二代主战坦克被做为过剩装备以极为低廉的价格出售给了友好国家,甚至被无偿赠送给友好国家,使得中国陆军投资开发的第三代主战坦克罕有对外销售记录。
当然,在经过了多次改进之后,T-69在很多方面都不比第三代主战坦克差。
比如,在换上了新式一百零五毫米坦克炮之后,T-69的火力有了明显提高,特别是在贫铀合金穿甲弹问世之后,一百零五毫米坦克炮的威力超过了一百一十五毫米滑膛炮,甚至达到了一百二十五毫米滑膛炮初期型号的水准,能够击穿第三代主战坦克的早期型号,对付同时代的坦克更加不是问题。
只是,在第三代主战坦克,即T-88问世之前,中国陆军的主战坦克确实比德军的差了很大一截。甚至可以说,在T-88服役之前,中国陆军主要依靠空中支援来应对挑战,坦克在陆军中的地位并不高。
当时就有人提出,如果中德在八零年代初期爆发战争,德军的装甲部队能够在一个月之内扫荡中国的战略缓冲区,把战火烧到中国本土。相反,中国的装甲部队在地面战场上只能执行占领任务。
所幸的是,这一局面只持续了十多年。
更加幸运的是,在中国陆军处于劣势的这十多年里,中国已经由战略防守转为了战略进攻,而且凭借核威胁获得了较为稳固的安全环境,因此中**队在地面战场上并没有遇到难以战胜的敌人。
至于与德意志第二帝国爆发全面战争,更是不可能的事情。
当然,T-88的出现,彻底改变了中国陆军不如德军的局面。RQ
第三次中东战争,成为了中国陆军现代化建设的分水岭。
当然,这并不表示在第三次中东战争之前,中国就不重视陆军的军备建设,毕竟在以全面军事对抗为主的冷战中,任何一个军兵种都有其存在的价值,而陆军又是国防力量的主要支柱,也就不可能不受重视。
只是,重视本身也分成了好几个级别。
大战结束的时候,中**方就发现,德意志第二帝国陆军拥有比中国陆军更加精良的武器装备。虽然在经历了大陆战争之后,中国陆军已经拥有规模超过德军的装甲部队,但是在装备性能上,中国陆军依然有较大的差距。大战结束的时候,从步兵最基本的武器步枪到重型坦克,德军的装备都有着明显的性能优势。比如,当时最先进的重型坦克与中型坦克都属于德军。除此之外,德意志第二帝国还拥有性能最好的坦克炮与大口径榴弹炮,最好的反坦克火箭筒,乃至最好的火箭炮。
可以说,在大战结束的时候,德意志第二帝国的陆军装备优势最为明显。
一个最有力的证据就是,在整个大战期间,中国从德意志第二帝国引进了五种坦克的生产技术,还引进了高压坦克炮的生产技术,甚至购买了坦克炮使用的穿甲弹,而中国自行设计制造的坦克,保留了大量德制坦克的特点。事实上,即便到战后,在从俄国、英国与美国获得了大量坦克生产技术之后。中国陆军研制的新式坦克也秉承了德制传统,自有的特色并不明显。
战后,中国也试图摆脱德制坦克的影响,只是很多努力都以失败告终。
此外,中国在战后研制的很多陆军主战装备,受各种因素影响,在性能上都无法与同期的德制装备相比。
比如中国在战后研制的第一种主战坦克。采用的是九十毫米坦克炮,而德军在大战末期研制的中型坦克就已经开始配备一百毫米坦克炮,其战后的第一代主战坦克配备的是一百零五毫米坦克炮。在防护上。中国的第一种主战坦克只达到了大战末期中型坦克的水准,而德军的第一代主战坦克的防护水准超过了大战期间的所有中型坦克,在某些方面甚至超过了大战期间的重型坦克。
这种局面。一直维持到七零年代中期。
当时,中国陆军的第二代主战坦克在经历了十多年的研制,而且最后采用了由英国生产的一百零五毫米坦克炮之后才得以问世,而德军第二代主战坦克的坦克炮不但达到了一百一十五毫米,而且是滑膛炮,穿甲威力远超过一百零五毫米线膛炮。此外,德军第二代主战坦克的防护水准与机动性能都有了大幅度提高,而中国陆军的第二代主战坦克在这两项性能上的提升都极为有限。
在第三次中东战争中,中国坦克的性能缺陷暴露得一览无余。
事实上,在这场决定了中东地区未来数十年基本局面的战争中。如果不是以色列空军表现出色,恐怕以色列国防军就已经被击败了,也许连以色列都已灭亡,而以色列陆军取得的胜利,更多的是依靠官兵奋勇作战。
更要命的是。在第三次中东战争爆发的时候,德军的第三代主战坦克已经问世。
在停火期间,德意志第二帝国为叙利亚提供了能够装备一个营的第三代主战坦克,而随后在戈兰高地的战斗中,这支装备了德军第三代主战坦克的叙利亚军队,差一点就改变了第三次中东战争的结局。
当时。以军的所有反坦克武器都无法击穿德制第三代主战坦克的正面装甲。
在不到一天的时间里,以军就后撤了十多公里,叙利亚军队则占领了戈兰高地半数以上的阵地。打到最为艰难的时候,以色列国防军几乎都要绝望了。如果不是叙利亚军队在已成强弩之末,没能抓住机会突破以军最后一道防线,那么在以军的增援部队到达前,叙利亚军队就能占领整个戈兰高地。
在这场战斗中,配备了一百二十五毫米滑膛炮,采用了复合装甲的德制第三代主战坦克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战斗中,以军根本无法从正面摧毁这些坦克。
当时,有一辆坦克在被三枚穿甲弹与两枚反坦克导弹击中之后,依然能够战斗,直到被以军埋设的地雷炸断履带才停了下来。
相比之下,以军装备的坦克根本就无法抵挡第三代主战坦克打出的穿甲弹。
这场战斗,让中国陆军的将领发现了一个让人非常绝望的问题,即中国陆军的所有坦克在德制第三代主战坦克面前都没有存在的价值。
说白了,当时中国最好的坦克也不是德军第三代主战坦克的对手。
这一发现,让中**方开始重视陆军装备,也开始加强陆军主战装备的研制工作。
一九七五年,中国陆军就启动了第三代主战坦克的研制工作。
要知道,中国陆军的第二代主战坦克在一九六八年设计定型,一九七一年量产,在一九七五年的时候,总共也就装备了不到两千辆,服役时间仅仅四年,而其设计服役时间为二十年。
也就是说,在正常情况下,中国陆军没有理由在一九七五年研制新式坦克。
问题是,启动研制计划,不等于能够立即研制成功。以中国研制坦克的技术实力,没有个十年八年,肯定无法收到结果。
显然,中国陆军不可能等上十年八年,而且众多的盟国也不可能等这么久。
别忘了,当时以色列刚刚打赢了第三次中东战争,埃及与约旦还没有与以色列签署和平协议,下一场中东战争随时都有可能爆发,而以色列国防军显然不会指望继续使用中国制造的坦克来对付敌人的先进坦克。
受此影响,以色列在一九七五年也启动了其坦克研制计划。
对中国来说,这显然不是什么值得高兴的事,因为这意味着,中国制造的坦克被最需要坦克的盟友所抛弃。
显然,中国陆军首先要做的就是对现有坦克进行改进。
做为应急计划,中国陆军开始对刚刚服役的第二代主战坦克进行大规模现代化改进,以增强火力与提高防护能力为主。
说白了,就算第二代主战坦克无法与德军的第三代主战坦克相提并论,也必须拥有能够击穿德军主战坦克的能力,以及更加优良的防护性能。说得简单一些,就是具备与德军第三代主战坦克一搏的能力。
事实上,这也成为了中国第二代主战坦克的一大特点。
这就是,以T-69为代表的第二代主战坦克总共有十多种改进型号,其最后一种改进型号在一九八七年诞生,不但配备了性能更好的一百零五毫米坦克炮,还安装了复合装甲与反应装甲。
当然,这些改进措施也造成了一个奇怪的现象。
这就是,在进入八零年代之后,中国陆军一方面采购第三代主战坦克,一方面继续对第二代主战坦克进行改进,而且在接下来的十多年里,中国陆军同时大规模装备了两种属于不同时代的主战坦克。
当然,大规模改进第二代主战坦克,也反过来限制了第三代主战坦克的装备量。
此外,在冷战结束之后,中国陆军失去了头号敌人,而且中国的盟国也不再需要维持庞大的军备,所以中国开始向外界大量倾销过剩军事物资,很多第二代主战坦克被做为过剩装备以极为低廉的价格出售给了友好国家,甚至被无偿赠送给友好国家,使得中国陆军投资开发的第三代主战坦克罕有对外销售记录。
当然,在经过了多次改进之后,T-69在很多方面都不比第三代主战坦克差。
比如,在换上了新式一百零五毫米坦克炮之后,T-69的火力有了明显提高,特别是在贫铀合金穿甲弹问世之后,一百零五毫米坦克炮的威力超过了一百一十五毫米滑膛炮,甚至达到了一百二十五毫米滑膛炮初期型号的水准,能够击穿第三代主战坦克的早期型号,对付同时代的坦克更加不是问题。
只是,在第三代主战坦克,即T-88问世之前,中国陆军的主战坦克确实比德军的差了很大一截。甚至可以说,在T-88服役之前,中国陆军主要依靠空中支援来应对挑战,坦克在陆军中的地位并不高。
当时就有人提出,如果中德在八零年代初期爆发战争,德军的装甲部队能够在一个月之内扫荡中国的战略缓冲区,把战火烧到中国本土。相反,中国的装甲部队在地面战场上只能执行占领任务。
所幸的是,这一局面只持续了十多年。
更加幸运的是,在中国陆军处于劣势的这十多年里,中国已经由战略防守转为了战略进攻,而且凭借核威胁获得了较为稳固的安全环境,因此中**队在地面战场上并没有遇到难以战胜的敌人。
至于与德意志第二帝国爆发全面战争,更是不可能的事情。
当然,T-88的出现,彻底改变了中国陆军不如德军的局面。R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