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七章 冷眼旁观
推荐阅读:我的帝国无双、明天下、唐枭、乘龙佳婿、长宁帝军、盛唐风华、银狐、逆鳞、续南明、大明1617
TXT小说网 www.txt8.org,最快更新帝国风云最新章节!
“威廉大帝”号动工建造时,并没引起轰动。除了前期宣传的效果,还与当时的国际事件有关。
最受关注的,正是俄国沙皇亚历山大三世执意修建西伯利亚大铁路。
两年前,在英德出面干预之后,亚历山大三世暂时放弃修建西伯利亚大铁路,法俄联盟也因此告吹。
在俄国国内,西伯利亚大铁路的重要性人尽皆知。
虽然英德竭力反对,但是沙皇、大臣、以及俄国的资本家并没忘记,只有修建了这条铁路,俄国才是真正的俄国。
随着德意志第二帝国加强海军军备,亚历山大三世看到了机会。
仅仅两年,英德关系大不如前。虽然两个强大的帝国依然在表面上维持着友好关系,但是英国已经开始提防德意志第二帝国,防范这个欧陆头号强国成为海军大国,从而对英国的海上霸权构成威胁。
借此机会,亚历山大三世再次提出修建西伯利亚大铁路。
这次,沙皇是玩真的了。
为了促成此事,亚历山大三世让维特全权负责修建铁路的事情,并且与法国进行贷款融资谈判。英德还没来得及采取外交行动,维特就向沙皇递交了工程规划书,并且得到了内阁与杜马的全力支持。
紧接着,法国国会批准了十四亿法郎的对俄贷款。
随着“西伯利亚铁路建筑公司”问世,俄国在法国的帮助下修建西伯利亚大铁路已成铁板钉钉的事实了。
显然,英国与德意志第二帝国对此非常恼火。
面对共同的威胁,就算英德关系并不融洽,也得暂时放下矛盾,希望对方能够成为对抗法俄联盟的依托。
由此可见,沙皇亚历山大三世一意孤行,等于帮了帝国大忙。
英德关系缓和之后,帝国继续建造大型战舰,也得有充足的理由。
当然,理由就摆在面前,根本不用寻找。
年底,在“威廉大帝”号已经铺设好龙骨的时候,冯承乾代表德意志第二帝国宣布,为了应对俄国波罗的海舰队构成的威胁,德意志第二帝国将在接下来的五年内,每年建造一艘主力舰。
对此,英国不但没有反对,反而提出可以帮助帝国建造战舰。
英国此举,并非大发善心,而是在为自己着想。如果德意志第二帝国的海军能够牵制住俄国波罗的海舰队,那么英国在地中海、黑海、远东等地区受到的压力将大大降低,也就能更好的维护英国的利益。
在这个时代,俄国是仅次于英国的第二海军强国。
虽然俄国的地理环境不太理想,出海口被大陆分割,但是自彼得大帝之后,俄国一直在努力获取南方的出海口,为向外拓展领土打造舰队。此时,俄国总共有三支舰队,即波罗的海舰队、黑海舰队与远东舰队。从条件上讲,黑海舰队最为理想,只要通过欧亚大陆之交的海峡就能进入地中海。只是受奥斯曼帝国钳制,俄国黑海舰队很难有所作为。远东离俄国核心地区十分遥远,又没有畅通的陆路交通,也不受重视。因为俄国首都圣彼得堡就在波罗的海边上,所以波罗的海舰队的实力在俄国海军中首屈一指,拥有数艘主力舰,为波罗的海最强大的舰队。
从地理上看,从波罗的海出来,就是英国控制的北海。
只要波罗的海舰队杀了出来,就能对英国构成极大的威胁。
同样受地理因素影响,加上在波罗的海没有合适的基地,英国皇家海军不大可能派舰队进入波罗的海。
如果德意志第二帝国海军能够牵制住俄国波罗的海舰队,对英国肯定是大有裨益。
打造一支强大的舰队需要足够的时间,而修建一条横跨欧亚大陆、绵延上万公里的铁路也需要非常多的时间。
对此,冯承乾看得十分透彻。
只要帝国海军还没有强大到对皇家海军构成致命威胁,英国就会把野心勃勃的俄国当成最为强大的潜在对手。
有俄国在前面挡着,英德两国至少得在表面上维持友好关系。
这样一来,冯承乾就得把握好分寸,只要不分刺激英国,控制好造舰规模与速度,就不会引火烧身。
每年造一艘主力舰,而且仅是五年规划,算不上过分。
即便再等五年,帝国海军也只有七艘主力舰,而且服役的不会超过五艘,连英国皇家海军的零头都不到。
俄国修建西伯利亚大铁路,还不是冯承乾最关注的事情。
在此之前,发生了一件与冯承乾有关,甚至可以说是冯承乾一手引发的大事,即日本向英国订购战舰。
经过近一年的谈判,英国与日本达成协议,由英国提供贷款,为日本建造四艘铁甲舰。
日本,也是一个很有野心的国家。
只是,日本不像俄国,有广袤的国土、众多的人口与丰富的资源。可以说,日本的野心与实力极不相称。
促成此事的,正是沙皇一意孤行。
最初的时候,英国不想做亏本买卖,毕竟给日本发放贷款,等于是在赌博,不见得能够收回来。精明的英国人早就看了出来,日本积极扩充海军,绝对不是为了本土防卫,而是要在远东地区大干一番。头脑再简单的人都想得到,日本与大清迟早会干上一场,但是没人知道谁会是最后的胜者。如果日本战败,那么英国提供的贷款将全部泡汤,别说连本带利全部收回来,恐怕连本金都得赔进去。
英国的资本家很精明,自然不想做赔本买卖。
直到传出沙皇决定修建西伯利亚大铁路的消息,英国当局才改变初衷,认识到扶持日本的重要性。
在远东地区,英国没有更好的选择了。
大清积弱积贫,还以天朝自居,定然不会跟英国联手遏制俄国。
那么,正在快速发展壮大的日本,成为英国在远东地区结盟的唯一对象。
只是,此时的日本还不够强大。
在与英国签署了贷款购舰协议之后,日本的外交官专程来到柏林,提出从帝国采购几艘战舰,而且希望帝国同样能够提供贷款。
之前,日本也从德国采购过战舰,比如建造“定远”舰的伏尔铿造船厂就为日本建造过一艘小型军舰。问题是,帝国财政本来就捉襟见肘,而且帝国海军也在扩充规模,不可能为日本提供贷款。
冯承乾一直在关注这件事,也早就料到日本会向帝国求援。
为此,冯承乾提前做好了准备,即在日本外交官来到柏林之前就向腓特烈三世递交了海军五年发展规划。
此举,等于吸收了帝国的多余资本,让帝国银行家无法为日本提供贷款。
冯承乾没有直接反对为日本提供贷款、帮助日本建造战舰,毕竟这么做会让腓特烈三世怀疑他的忠诚度。
在冯承乾的暗中干预下,日本外交官非常失望的离开了柏林。
在欧洲列强海军军备竞赛的号角吹响之前,远东地区的海军军备竞赛就开始了,而且更加激烈。
军备竞赛的直接结果,就是一场大规模战争。
虽然历史已经改变,但是本质上的东西并不会改变,比如由日本的扩张野心所引发的日清战争。
按照冯承乾的估计,日清战争,也就是他熟知的中日甲午战争肯定会爆发。
如果以双方海军舰队的扩充速度为准,那么这场战争将在一八九五年前后爆发,因为到这个时候,日本与大清的海军实力都将达到巅峰,而且日本的国力已经不足以继续进行海军军备竞赛了。
在经济被军备竞赛拖垮之前,日本肯定会发动战争。
这将是蒸汽时代的第一场大规模海战,也将是一场划时代的海战。这场海战,不但会改变两个国家的命运,还将改变海军的发展方向。
当时,冯承乾也十分矛盾。
在内心里,他并不希望日本取胜,因为这会给他热爱的民族带来深重的灾难。可是他非常清楚,正是这场战争为腐朽的大清王朝挖掘了坟墓,最终葬送了这个极端落后、极端腐败的帝国。
如果大清没有在这场战争中战败,也许还能残喘几十年。
让腐朽的大清王朝再统治几十年,对中华民族有好处可言吗?
除了阻止帝国为日本建造战舰,冯承乾没有做其他干预历史的事情,因为他既不想帮助给中华民族带来深重灾难的大清王朝,更不想为敌人做嫁衣裳,成为敌国的帮凶。至于大清与日本的战争到底会有什么样的结果,冯承乾也无法预测,他只能顺应历史潮流,当一个冷眼旁观者。
这一年,欧亚大陆与远东地区风起云涌,冯承乾却过得比较轻松。
为了避免与陆军发生冲突,德皇已经把战争部拆为两部分,冯承乾保留战争部长的名誉头衔,实为海军战争部长。让冯承乾稍感意外的是,出任陆军战争部长的不是瓦德西,而是施利芬。
放下虚名,冯承乾反而轻松了许多。
再说了,与施利芬打交道,要比跟瓦德西相互算计轻松得多。
只是,身在要职,麻烦事肯定少不了。
到了年底,一件事情就让冯承乾头痛不已。
“威廉大帝”号动工建造时,并没引起轰动。除了前期宣传的效果,还与当时的国际事件有关。
最受关注的,正是俄国沙皇亚历山大三世执意修建西伯利亚大铁路。
两年前,在英德出面干预之后,亚历山大三世暂时放弃修建西伯利亚大铁路,法俄联盟也因此告吹。
在俄国国内,西伯利亚大铁路的重要性人尽皆知。
虽然英德竭力反对,但是沙皇、大臣、以及俄国的资本家并没忘记,只有修建了这条铁路,俄国才是真正的俄国。
随着德意志第二帝国加强海军军备,亚历山大三世看到了机会。
仅仅两年,英德关系大不如前。虽然两个强大的帝国依然在表面上维持着友好关系,但是英国已经开始提防德意志第二帝国,防范这个欧陆头号强国成为海军大国,从而对英国的海上霸权构成威胁。
借此机会,亚历山大三世再次提出修建西伯利亚大铁路。
这次,沙皇是玩真的了。
为了促成此事,亚历山大三世让维特全权负责修建铁路的事情,并且与法国进行贷款融资谈判。英德还没来得及采取外交行动,维特就向沙皇递交了工程规划书,并且得到了内阁与杜马的全力支持。
紧接着,法国国会批准了十四亿法郎的对俄贷款。
随着“西伯利亚铁路建筑公司”问世,俄国在法国的帮助下修建西伯利亚大铁路已成铁板钉钉的事实了。
显然,英国与德意志第二帝国对此非常恼火。
面对共同的威胁,就算英德关系并不融洽,也得暂时放下矛盾,希望对方能够成为对抗法俄联盟的依托。
由此可见,沙皇亚历山大三世一意孤行,等于帮了帝国大忙。
英德关系缓和之后,帝国继续建造大型战舰,也得有充足的理由。
当然,理由就摆在面前,根本不用寻找。
年底,在“威廉大帝”号已经铺设好龙骨的时候,冯承乾代表德意志第二帝国宣布,为了应对俄国波罗的海舰队构成的威胁,德意志第二帝国将在接下来的五年内,每年建造一艘主力舰。
对此,英国不但没有反对,反而提出可以帮助帝国建造战舰。
英国此举,并非大发善心,而是在为自己着想。如果德意志第二帝国的海军能够牵制住俄国波罗的海舰队,那么英国在地中海、黑海、远东等地区受到的压力将大大降低,也就能更好的维护英国的利益。
在这个时代,俄国是仅次于英国的第二海军强国。
虽然俄国的地理环境不太理想,出海口被大陆分割,但是自彼得大帝之后,俄国一直在努力获取南方的出海口,为向外拓展领土打造舰队。此时,俄国总共有三支舰队,即波罗的海舰队、黑海舰队与远东舰队。从条件上讲,黑海舰队最为理想,只要通过欧亚大陆之交的海峡就能进入地中海。只是受奥斯曼帝国钳制,俄国黑海舰队很难有所作为。远东离俄国核心地区十分遥远,又没有畅通的陆路交通,也不受重视。因为俄国首都圣彼得堡就在波罗的海边上,所以波罗的海舰队的实力在俄国海军中首屈一指,拥有数艘主力舰,为波罗的海最强大的舰队。
从地理上看,从波罗的海出来,就是英国控制的北海。
只要波罗的海舰队杀了出来,就能对英国构成极大的威胁。
同样受地理因素影响,加上在波罗的海没有合适的基地,英国皇家海军不大可能派舰队进入波罗的海。
如果德意志第二帝国海军能够牵制住俄国波罗的海舰队,对英国肯定是大有裨益。
打造一支强大的舰队需要足够的时间,而修建一条横跨欧亚大陆、绵延上万公里的铁路也需要非常多的时间。
对此,冯承乾看得十分透彻。
只要帝国海军还没有强大到对皇家海军构成致命威胁,英国就会把野心勃勃的俄国当成最为强大的潜在对手。
有俄国在前面挡着,英德两国至少得在表面上维持友好关系。
这样一来,冯承乾就得把握好分寸,只要不分刺激英国,控制好造舰规模与速度,就不会引火烧身。
每年造一艘主力舰,而且仅是五年规划,算不上过分。
即便再等五年,帝国海军也只有七艘主力舰,而且服役的不会超过五艘,连英国皇家海军的零头都不到。
俄国修建西伯利亚大铁路,还不是冯承乾最关注的事情。
在此之前,发生了一件与冯承乾有关,甚至可以说是冯承乾一手引发的大事,即日本向英国订购战舰。
经过近一年的谈判,英国与日本达成协议,由英国提供贷款,为日本建造四艘铁甲舰。
日本,也是一个很有野心的国家。
只是,日本不像俄国,有广袤的国土、众多的人口与丰富的资源。可以说,日本的野心与实力极不相称。
促成此事的,正是沙皇一意孤行。
最初的时候,英国不想做亏本买卖,毕竟给日本发放贷款,等于是在赌博,不见得能够收回来。精明的英国人早就看了出来,日本积极扩充海军,绝对不是为了本土防卫,而是要在远东地区大干一番。头脑再简单的人都想得到,日本与大清迟早会干上一场,但是没人知道谁会是最后的胜者。如果日本战败,那么英国提供的贷款将全部泡汤,别说连本带利全部收回来,恐怕连本金都得赔进去。
英国的资本家很精明,自然不想做赔本买卖。
直到传出沙皇决定修建西伯利亚大铁路的消息,英国当局才改变初衷,认识到扶持日本的重要性。
在远东地区,英国没有更好的选择了。
大清积弱积贫,还以天朝自居,定然不会跟英国联手遏制俄国。
那么,正在快速发展壮大的日本,成为英国在远东地区结盟的唯一对象。
只是,此时的日本还不够强大。
在与英国签署了贷款购舰协议之后,日本的外交官专程来到柏林,提出从帝国采购几艘战舰,而且希望帝国同样能够提供贷款。
之前,日本也从德国采购过战舰,比如建造“定远”舰的伏尔铿造船厂就为日本建造过一艘小型军舰。问题是,帝国财政本来就捉襟见肘,而且帝国海军也在扩充规模,不可能为日本提供贷款。
冯承乾一直在关注这件事,也早就料到日本会向帝国求援。
为此,冯承乾提前做好了准备,即在日本外交官来到柏林之前就向腓特烈三世递交了海军五年发展规划。
此举,等于吸收了帝国的多余资本,让帝国银行家无法为日本提供贷款。
冯承乾没有直接反对为日本提供贷款、帮助日本建造战舰,毕竟这么做会让腓特烈三世怀疑他的忠诚度。
在冯承乾的暗中干预下,日本外交官非常失望的离开了柏林。
在欧洲列强海军军备竞赛的号角吹响之前,远东地区的海军军备竞赛就开始了,而且更加激烈。
军备竞赛的直接结果,就是一场大规模战争。
虽然历史已经改变,但是本质上的东西并不会改变,比如由日本的扩张野心所引发的日清战争。
按照冯承乾的估计,日清战争,也就是他熟知的中日甲午战争肯定会爆发。
如果以双方海军舰队的扩充速度为准,那么这场战争将在一八九五年前后爆发,因为到这个时候,日本与大清的海军实力都将达到巅峰,而且日本的国力已经不足以继续进行海军军备竞赛了。
在经济被军备竞赛拖垮之前,日本肯定会发动战争。
这将是蒸汽时代的第一场大规模海战,也将是一场划时代的海战。这场海战,不但会改变两个国家的命运,还将改变海军的发展方向。
当时,冯承乾也十分矛盾。
在内心里,他并不希望日本取胜,因为这会给他热爱的民族带来深重的灾难。可是他非常清楚,正是这场战争为腐朽的大清王朝挖掘了坟墓,最终葬送了这个极端落后、极端腐败的帝国。
如果大清没有在这场战争中战败,也许还能残喘几十年。
让腐朽的大清王朝再统治几十年,对中华民族有好处可言吗?
除了阻止帝国为日本建造战舰,冯承乾没有做其他干预历史的事情,因为他既不想帮助给中华民族带来深重灾难的大清王朝,更不想为敌人做嫁衣裳,成为敌国的帮凶。至于大清与日本的战争到底会有什么样的结果,冯承乾也无法预测,他只能顺应历史潮流,当一个冷眼旁观者。
这一年,欧亚大陆与远东地区风起云涌,冯承乾却过得比较轻松。
为了避免与陆军发生冲突,德皇已经把战争部拆为两部分,冯承乾保留战争部长的名誉头衔,实为海军战争部长。让冯承乾稍感意外的是,出任陆军战争部长的不是瓦德西,而是施利芬。
放下虚名,冯承乾反而轻松了许多。
再说了,与施利芬打交道,要比跟瓦德西相互算计轻松得多。
只是,身在要职,麻烦事肯定少不了。
到了年底,一件事情就让冯承乾头痛不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