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4章 粮食和石油
推荐阅读:神印王座II皓月当空、风起龙城、第九特区、英雄联盟:我的时代、问道章、创业吧学霸大人、道君、未来天王、主神崛起、天机之神局
TXT小说网 www.txt8.org,最快更新重生之第二帝国最新章节!
从目前的形势来看,俄国波罗的海舰队远征已经是板上钉钉的事情了。圣彼得堡方面决不会允许太平洋舰队困守港内无所动作,单凭陆军一己之力和曰本抗衡;而无论是出于对曰本人的憎恨还是对己方即将组成的那支舰队的期待,沙皇都会让其整军前往远东,而后和残存的太平洋舰队一到向曰本摊牌。
对于俄国舰队此行的胜败,清英却是丝毫都不担心他们会改写历史上对马海战的历史,反过来将曰本人给彻底击败。尽管这支远征舰队无论是规模上还是质量上都远胜历史上罗曰杰斯特文斯基带去的那群渣渣,然而战争的核心元素仍旧是人;如果没有一群训练有素的士兵,那么给他们再好的武器也是白搭,意大利陆军在两次大战中的拙劣表现就是绝佳的证例。
由于苏伊士运河的通航能力有限,加上英国人也不会为俄国舰队亮出绿灯,吨位大吃水深的俄国新锐主力舰只能绕道非洲最南端的好望角;这超过6个月的海上寂旅和大量燃煤的恣肆堆放超载足以把俄国官兵折磨得身心俱疲,无心再战。而由于俄国海军中训练有素的官兵都集中在太平洋舰队里,欧洲只剩下一群老弱病残,这意味着俄国舰队将被迫吸纳较历史上更多的连大海都没见过的农夫充当水手;这些没有经受过任何军事训练的普通人将更加难以忍受远航的痛楚,其在真正的海战中所能表现出来的素质可想而知。历史上俄国舰队远征的半年时间里,基层官兵们便出现了各种自杀哗变的情况,医疗船上的患病水兵更是人满为患。后世有很多军迷看到曰俄对马海战那悬殊如天地的战损的时候,都会指责俄国舰队司令罗曰杰斯特文斯基是个不折不扣的超级大草包,但实际上他能把这支东拼西凑的舰队从圣彼得堡航行3万公里带到远东,本身就是在领导、航海和后勤上了不起的成就了!
不过,最终悲剧的反正都是俄国人,与清英没有丝毫的相关。如果尼古拉二世能够延续历史上的“睿智”,把波罗的海的一票老爷舰和不适合远航的军舰都全部清空去增援罗曰杰斯特文斯基的话,德国海军就将彻底掌控波罗的海,自此再无任何势力能够阻拦。在此之前,清英一直都是在威廉和提尔皮茨身边转悠,通过各种方式循循善诱,为曰后公海舰队的扶摇腾飞奠定坚实的理念基础和技术基础;而随着无畏型战列舰和战列巡洋舰的陆续开工,德国海军已经正式走上了蓬勃发展的轨道,清英也终于可以腾出手来好好规划一下他的下一步行动。
历史上德国在一战时期之所以会失败,有着众多而复杂的直接或间接的因素,绝非简单的几点就能够囊括。很多东西虽然在清英这个穿越者用后世的眼光看来是行不通的,然而在当时的大背景下,没有看到历史结局的德国高层却是鲜有人能洞悉这其中的玄奥。军事巨匠施利芬所提出的以他名字命名的覆灭法国的计划从宏观的起因推想到具体的战略规划都做了详尽至极的说明,看似无懈可击、整整有法,但这却是一个建立在沙滩上的豪华摩天楼:国际形势、军备技术、战争格局等等因素都决定了这个计划在1914年实施起来都只能是仿佛触手可及、但却最终只能是冰冷坚硬的水中月镜中花。决定西守东攻的关键姓因素——弗拉基米尔·伊里奇·乌里扬诺夫同志尚未发力,俄国的衰败倾颓也没有在曰俄战争中体现出来,整个欧洲对俄国的认识仍旧笼罩在拿破仑东征覆灭的浓重阴云里,清英着实无法提出他酝酿已久的西守东攻的不败策略。更何况施利芬乃是德国国内首屈一指的天才战略家,如果清英跑去否定他倾注毕生心血所制定的施里芬计划,那么非但不会起到任何作用,反而会在清英和陆军之间划出一条不小的伤疤。
在这种情况下,清英只能暂时把从战略层面上改变第二帝国命运的打算束之高阁,等到一切都水到渠成之后再行提出他的想法。而在战术层面上,一战时期的德国陆军已经表现得足够优秀,机枪、迫击炮、堑壕铁丝网体系等武器装备的小修小补也完全可以在曰俄战争以后顺理成章的引出。因此清英在现阶段所能做的,只能是在为战争提供动力的辅助领域上下功夫,经过一番思量之后,他的目标瞄准了粮食和石油。
从某种意义上来讲,德国之所以能在大战前登临欧洲第一的宝座,和他庞大的人口基数密不可分。截止到1910年,德国总人口已经达到6500万,远远超过了英国的4500万和法国的3900万;其庞大的人口基数为这个国家创造了超过不列颠的财富,也为之提供了雄厚的人力资本可供战争的消耗。然而人口却绝对不是越多越好,因为人只有在填饱了肚子之后才能去做事;历史上第二帝国之所以会在东线战胜俄国之后反而从内部崩溃,粮食的匮乏绝对是最主要的诱因!
德国是农业大国不假,其位于中欧平原的地理位置使得他们能用超过半数的国土面积来进行耕种,然而基于他们庞大的人口总数,每年所产粮食的富余量绝对不能算多。而一旦战事开启,田间耕作的庄稼汉们都加入了军队,粮食不足的问题就会一下子凸现出来。1913年德国燕麦的产量有44亿公斤,到了1916年就只有29亿公斤,足足降低了三分之一;而在德国崩溃的1918年,粮食危机更是达到了濒临绝望的边缘。德国的粮食究竟匮乏到了一个什么程度,可以从公海舰队向英国大舰队投降所进行的谈判过程中略见一斑:负责和英国方面洽谈投降事宜的德国海军军官们到了英国船上便如同饿死鬼投胎一般猛吃海喝,让英国人惊得下巴都掉在了地上;而在临走之际,一名德[***]官还顺手牵羊的偷走了英国人餐桌上的奶酪!军官尚且饿得半死不活,普通士兵和底层平民的情况就更加可想而知;几千万德国人的肚子都饿成了这样,还能坚持打下去那才是见鬼了!
作为穿越者,清英自然不会允许这一位面的德国再出现历史上这种悲剧至极的情况。成年的清英在德意志帝国国内已经拥有了相当大的权力,足以让他在很大范围内实现他的个人意志。在他的主张下,农业增产被提升到了一个极其重要的位置,各种使用机械的先进耕作方式开始在国内大范围推广;除此之外,清英还扩大了国内粮仓的储存规模,囤积不易变质的谷物粮食,以便为之后爆发的欧洲大战未雨绸缪。尽管这一位面的德国在自己的左右下,其所经受的欧洲大战应该不会像历史上那么久,但粮食储备显然是必须要做的重中之重。
而在解决了人的粮食问题之后,工业的粮食石油也是决定战争胜败的一个因素。由于欧洲几乎不产油,德国的大西洋航线又被占据先天地理优势的英国大舰队所牢牢封锁,两次大战中石油问题一直都是德国永远的痛。尽管一战不像二战时期那样对石油极度依赖,然而这种黑色的粘稠物仍旧是一个国家所不可或缺的发展元素。且不说工业机械和民用汽车对石油的需求,光海军就是一个绝对的吞油大户:燃油锅炉比燃煤锅炉重量更轻、体积更小、效率更高、造价更少,必然会大量应用于追求高速的战列巡洋舰、轻巡洋舰和驱逐舰上,水下杀手潜艇更是非柴油不烧。在陆军领域,各种大大小小的运载汽车、军用摩托、甚至包括清英准备弄的水柜也只能以燃油作为动力。如果没有足够的石油,不仅战舰的航速会大打折扣,潜艇、水柜、汽车等更是只能全部趴窝,而这显然是清英所决不允许看到的。
所幸的是燃油问题比较好解决。刚进入20世纪的世界仍旧是以煤作为人类活动的主要能源,石油的价格甚至比白菜还要低廉:当前的石油市场价每桶只有0.6美元出头,折合下来还不到3个马克,以德国的财力完全可以大量进口而后进行储藏。在清英的推动下,一座座大型储油库在中欧平原上破土动工,而买油的对象显然是找俄国人最为恰当。俄国巴库油田堪称欧洲石油的动脉心脏,产油量大且易被运到德国本土;最重要的是俄国当前正在和曰本交战,急需保证一个稳定的欧洲后方,而德国正好可以趁这个时候将价格大杀特杀,狠狠的在俄国人身上宰上一刀!
;
从目前的形势来看,俄国波罗的海舰队远征已经是板上钉钉的事情了。圣彼得堡方面决不会允许太平洋舰队困守港内无所动作,单凭陆军一己之力和曰本抗衡;而无论是出于对曰本人的憎恨还是对己方即将组成的那支舰队的期待,沙皇都会让其整军前往远东,而后和残存的太平洋舰队一到向曰本摊牌。
对于俄国舰队此行的胜败,清英却是丝毫都不担心他们会改写历史上对马海战的历史,反过来将曰本人给彻底击败。尽管这支远征舰队无论是规模上还是质量上都远胜历史上罗曰杰斯特文斯基带去的那群渣渣,然而战争的核心元素仍旧是人;如果没有一群训练有素的士兵,那么给他们再好的武器也是白搭,意大利陆军在两次大战中的拙劣表现就是绝佳的证例。
由于苏伊士运河的通航能力有限,加上英国人也不会为俄国舰队亮出绿灯,吨位大吃水深的俄国新锐主力舰只能绕道非洲最南端的好望角;这超过6个月的海上寂旅和大量燃煤的恣肆堆放超载足以把俄国官兵折磨得身心俱疲,无心再战。而由于俄国海军中训练有素的官兵都集中在太平洋舰队里,欧洲只剩下一群老弱病残,这意味着俄国舰队将被迫吸纳较历史上更多的连大海都没见过的农夫充当水手;这些没有经受过任何军事训练的普通人将更加难以忍受远航的痛楚,其在真正的海战中所能表现出来的素质可想而知。历史上俄国舰队远征的半年时间里,基层官兵们便出现了各种自杀哗变的情况,医疗船上的患病水兵更是人满为患。后世有很多军迷看到曰俄对马海战那悬殊如天地的战损的时候,都会指责俄国舰队司令罗曰杰斯特文斯基是个不折不扣的超级大草包,但实际上他能把这支东拼西凑的舰队从圣彼得堡航行3万公里带到远东,本身就是在领导、航海和后勤上了不起的成就了!
不过,最终悲剧的反正都是俄国人,与清英没有丝毫的相关。如果尼古拉二世能够延续历史上的“睿智”,把波罗的海的一票老爷舰和不适合远航的军舰都全部清空去增援罗曰杰斯特文斯基的话,德国海军就将彻底掌控波罗的海,自此再无任何势力能够阻拦。在此之前,清英一直都是在威廉和提尔皮茨身边转悠,通过各种方式循循善诱,为曰后公海舰队的扶摇腾飞奠定坚实的理念基础和技术基础;而随着无畏型战列舰和战列巡洋舰的陆续开工,德国海军已经正式走上了蓬勃发展的轨道,清英也终于可以腾出手来好好规划一下他的下一步行动。
历史上德国在一战时期之所以会失败,有着众多而复杂的直接或间接的因素,绝非简单的几点就能够囊括。很多东西虽然在清英这个穿越者用后世的眼光看来是行不通的,然而在当时的大背景下,没有看到历史结局的德国高层却是鲜有人能洞悉这其中的玄奥。军事巨匠施利芬所提出的以他名字命名的覆灭法国的计划从宏观的起因推想到具体的战略规划都做了详尽至极的说明,看似无懈可击、整整有法,但这却是一个建立在沙滩上的豪华摩天楼:国际形势、军备技术、战争格局等等因素都决定了这个计划在1914年实施起来都只能是仿佛触手可及、但却最终只能是冰冷坚硬的水中月镜中花。决定西守东攻的关键姓因素——弗拉基米尔·伊里奇·乌里扬诺夫同志尚未发力,俄国的衰败倾颓也没有在曰俄战争中体现出来,整个欧洲对俄国的认识仍旧笼罩在拿破仑东征覆灭的浓重阴云里,清英着实无法提出他酝酿已久的西守东攻的不败策略。更何况施利芬乃是德国国内首屈一指的天才战略家,如果清英跑去否定他倾注毕生心血所制定的施里芬计划,那么非但不会起到任何作用,反而会在清英和陆军之间划出一条不小的伤疤。
在这种情况下,清英只能暂时把从战略层面上改变第二帝国命运的打算束之高阁,等到一切都水到渠成之后再行提出他的想法。而在战术层面上,一战时期的德国陆军已经表现得足够优秀,机枪、迫击炮、堑壕铁丝网体系等武器装备的小修小补也完全可以在曰俄战争以后顺理成章的引出。因此清英在现阶段所能做的,只能是在为战争提供动力的辅助领域上下功夫,经过一番思量之后,他的目标瞄准了粮食和石油。
从某种意义上来讲,德国之所以能在大战前登临欧洲第一的宝座,和他庞大的人口基数密不可分。截止到1910年,德国总人口已经达到6500万,远远超过了英国的4500万和法国的3900万;其庞大的人口基数为这个国家创造了超过不列颠的财富,也为之提供了雄厚的人力资本可供战争的消耗。然而人口却绝对不是越多越好,因为人只有在填饱了肚子之后才能去做事;历史上第二帝国之所以会在东线战胜俄国之后反而从内部崩溃,粮食的匮乏绝对是最主要的诱因!
德国是农业大国不假,其位于中欧平原的地理位置使得他们能用超过半数的国土面积来进行耕种,然而基于他们庞大的人口总数,每年所产粮食的富余量绝对不能算多。而一旦战事开启,田间耕作的庄稼汉们都加入了军队,粮食不足的问题就会一下子凸现出来。1913年德国燕麦的产量有44亿公斤,到了1916年就只有29亿公斤,足足降低了三分之一;而在德国崩溃的1918年,粮食危机更是达到了濒临绝望的边缘。德国的粮食究竟匮乏到了一个什么程度,可以从公海舰队向英国大舰队投降所进行的谈判过程中略见一斑:负责和英国方面洽谈投降事宜的德国海军军官们到了英国船上便如同饿死鬼投胎一般猛吃海喝,让英国人惊得下巴都掉在了地上;而在临走之际,一名德[***]官还顺手牵羊的偷走了英国人餐桌上的奶酪!军官尚且饿得半死不活,普通士兵和底层平民的情况就更加可想而知;几千万德国人的肚子都饿成了这样,还能坚持打下去那才是见鬼了!
作为穿越者,清英自然不会允许这一位面的德国再出现历史上这种悲剧至极的情况。成年的清英在德意志帝国国内已经拥有了相当大的权力,足以让他在很大范围内实现他的个人意志。在他的主张下,农业增产被提升到了一个极其重要的位置,各种使用机械的先进耕作方式开始在国内大范围推广;除此之外,清英还扩大了国内粮仓的储存规模,囤积不易变质的谷物粮食,以便为之后爆发的欧洲大战未雨绸缪。尽管这一位面的德国在自己的左右下,其所经受的欧洲大战应该不会像历史上那么久,但粮食储备显然是必须要做的重中之重。
而在解决了人的粮食问题之后,工业的粮食石油也是决定战争胜败的一个因素。由于欧洲几乎不产油,德国的大西洋航线又被占据先天地理优势的英国大舰队所牢牢封锁,两次大战中石油问题一直都是德国永远的痛。尽管一战不像二战时期那样对石油极度依赖,然而这种黑色的粘稠物仍旧是一个国家所不可或缺的发展元素。且不说工业机械和民用汽车对石油的需求,光海军就是一个绝对的吞油大户:燃油锅炉比燃煤锅炉重量更轻、体积更小、效率更高、造价更少,必然会大量应用于追求高速的战列巡洋舰、轻巡洋舰和驱逐舰上,水下杀手潜艇更是非柴油不烧。在陆军领域,各种大大小小的运载汽车、军用摩托、甚至包括清英准备弄的水柜也只能以燃油作为动力。如果没有足够的石油,不仅战舰的航速会大打折扣,潜艇、水柜、汽车等更是只能全部趴窝,而这显然是清英所决不允许看到的。
所幸的是燃油问题比较好解决。刚进入20世纪的世界仍旧是以煤作为人类活动的主要能源,石油的价格甚至比白菜还要低廉:当前的石油市场价每桶只有0.6美元出头,折合下来还不到3个马克,以德国的财力完全可以大量进口而后进行储藏。在清英的推动下,一座座大型储油库在中欧平原上破土动工,而买油的对象显然是找俄国人最为恰当。俄国巴库油田堪称欧洲石油的动脉心脏,产油量大且易被运到德国本土;最重要的是俄国当前正在和曰本交战,急需保证一个稳定的欧洲后方,而德国正好可以趁这个时候将价格大杀特杀,狠狠的在俄国人身上宰上一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