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章 矛盾
推荐阅读:我的帝国无双、明天下、唐枭、乘龙佳婿、长宁帝军、盛唐风华、银狐、逆鳞、续南明、大明1617
TXT小说网 www.txt8.org,最快更新秦皇汉武最新章节!
在刘彻决意离开的那一刻,赵政完成了他的第一次蜕变;当刘彻目之所及处再也见不到那个令他心心念念的孩子的时候,他也收起了心底最后一丝柔软。
燕国的政务犹如一滩泥泽,刘彻本以为,有了自己的暗中相助,燕孝王能够挺过来,将来传到自己手中的燕国,必不会是那个弱燕。可他到底还是高估了姬喜的智商,低估了公孙操的能耐,同时,也高估了他自己现在对于手底下那帮人的威慑力。
要知道,在姬喜和公孙操的旁边,他可是安排了细作的,可他却没能在公孙操和姬喜动手之前及时得到消息。若不是他的细作尽数遭到了清理,就是他们中有人反水了。在刘彻看来,后者的可能性较大。
他早已不是当初名震天下的汉武,他对于自己有绝对的信心,跟着他的那帮人却未必有。
他们虽然是最早一批投靠他的人,但未尝不是冲着他当初在燕国的声望来的。这些年来,他远在赵国,对于燕国之事鞭长莫及,有些心志不坚摇摆不定之人会受到种种蛊惑而叛变,他并不感到奇怪。
追究责任是刘彻打算放在最后做的事,将过程大致梳理一遍,刘彻便明白了自己谋划失败的跟由所在,以及他该如何应对重回朝堂、势头大盛的公孙操与耳根子软、做事不考虑后果的姬喜。
……
当燕国上下所有人都已淡忘还在赵国为质的刘彻时,刘彻突然宣称,他与赵王达成了共识,要回国了,一时间,燕国百姓和士子们又想起刘彻的种种好来,对他的归来期待不已;当燕国上下所有人都在翘首等着刘彻归燕时,刘彻的轺车忽然停在了蓟州城外,不肯进门了。
众人去探了消息才知道,原来是刘彻心觉老燕王死得蹊跷,怕某些心怀鬼胎之人对老燕王动了手脚之后,也会对他不利,故而不敢进城。
这话虽然没有指名道姓,但百姓们一听就知道是在说谁。
丞相公孙操本就有弑君的恶名在前,好嘛,这下被刘彻一“害怕”,更是浑身长满嘴也说不清了。紧跟着,赵孝成王斥责公孙操为官不仁、为臣不义的书信也到了,一时之间,谁人提及公孙操都要先嘘一声。公孙操与燕王们的那些事连赵王都知道了,真是丢人丢到全世界了。
公孙操不得民意,众人自然纷纷帮着刘彻说话。见他倒霉而暗自幸灾乐祸的,更是大有人在。
公孙操被气了个半死,却也无可奈何。现在可不是能够搞一言堂的时代,纵然他想搞禁言,也得看百姓们答不答应。
他心中对捣鼓出这一切的刘彻恨之入骨,不断地撺掇姬喜快些将刘彻接近城。只要刘彻到了他的地盘里,他自然要让这公子好好地明白,他才是真正撑起王室的人,日后王室还有的是地方要仰仗他了,省得公子年幼无知,被人轻易哄骗了去,再放出一些不实的言论。
谁料,在公孙操想起找姬喜之前,姬喜便已收到数封来自刘彻的书信。
姬喜本就是个健忘的性子,刘彻自回燕之前几次三番遣人给他送信,他倒也难得地对自己这个许久没见的儿子生起了点儿亲情。刘彻见亲情攻势奏效,逐步开始引入正题。
信中刘彻有言,他一路行来,听闻百姓只知有燕相公孙操,而不知新燕王姓甚名谁,心中很是担忧。燕国本该由王室统治,何时竟由得一个外臣肆意妄为了?刘彻又道,公孙操此人穷凶极恶,声明素来不好,公孙操得势,他为人子的,很是为姬喜的安慰而担忧。
刘彻的话触动了姬喜那敏感的神经。
从前公孙操提议让姬喜一起对燕孝王下手时,姬喜眼热触手可得的权势,便答应了,可谁能想到,事成之后,对于燕国之事,他仍不能全权做主,他觊觎的权力,只是从他的老父亲手中,被转移到了公孙操的手中。他冒着背上弑父恶名促成此事,自己最终除了一个燕王的名头却一无所获,他如何会甘心?
但姬喜毕竟是处于弱势的一方,他野心勃勃,却又懦弱胆小。他遇强则弱,遇弱则强,在强势面前,他惯于忍耐,对于公孙操独揽大权一事,他即便再不甘心,也能忍得。
可刘彻的话就如同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让姬喜决定不再忍耐下去——公孙操可是个惯于弑王之人,早年时他便弑杀了燕惠王,前不久他又弑杀了他的父亲,现在坐在王位上的可是他!谁知道公孙操会不会有一天不甘于为人臣子,送他和他的先祖们去作伴!
与公孙操相比,姬喜与刘彻之间的那些矛盾就是内部矛盾,根本不值一提!
姬喜立即修书一封,告诉刘彻他们父子俩才是一家人,他会与儿子站在同一战线,刘彻若想做什么,只管放手去做,他定全力支持。
于是,理所当然的,当公孙操来找姬喜,希望他用父亲的身份强制命令刘彻回城后,姬喜支支吾吾,顾左右而言他,就是不肯扯到正题上。
公孙操心中一叹,暗骂姬喜果然烂泥扶不上墙,若不是他久不接触朝政,虽一朝得势,手下却无人可用,他何必来找姬喜!姬喜倒好,连教训教训儿子也不敢了,真真怂人!姬喜这条路走不通,公孙操只得自己绞尽脑汁另觅良策,殊不知他已经被他看不起的“烂泥”卖了个一干二净。
在刘彻决意离开的那一刻,赵政完成了他的第一次蜕变;当刘彻目之所及处再也见不到那个令他心心念念的孩子的时候,他也收起了心底最后一丝柔软。
燕国的政务犹如一滩泥泽,刘彻本以为,有了自己的暗中相助,燕孝王能够挺过来,将来传到自己手中的燕国,必不会是那个弱燕。可他到底还是高估了姬喜的智商,低估了公孙操的能耐,同时,也高估了他自己现在对于手底下那帮人的威慑力。
要知道,在姬喜和公孙操的旁边,他可是安排了细作的,可他却没能在公孙操和姬喜动手之前及时得到消息。若不是他的细作尽数遭到了清理,就是他们中有人反水了。在刘彻看来,后者的可能性较大。
他早已不是当初名震天下的汉武,他对于自己有绝对的信心,跟着他的那帮人却未必有。
他们虽然是最早一批投靠他的人,但未尝不是冲着他当初在燕国的声望来的。这些年来,他远在赵国,对于燕国之事鞭长莫及,有些心志不坚摇摆不定之人会受到种种蛊惑而叛变,他并不感到奇怪。
追究责任是刘彻打算放在最后做的事,将过程大致梳理一遍,刘彻便明白了自己谋划失败的跟由所在,以及他该如何应对重回朝堂、势头大盛的公孙操与耳根子软、做事不考虑后果的姬喜。
……
当燕国上下所有人都已淡忘还在赵国为质的刘彻时,刘彻突然宣称,他与赵王达成了共识,要回国了,一时间,燕国百姓和士子们又想起刘彻的种种好来,对他的归来期待不已;当燕国上下所有人都在翘首等着刘彻归燕时,刘彻的轺车忽然停在了蓟州城外,不肯进门了。
众人去探了消息才知道,原来是刘彻心觉老燕王死得蹊跷,怕某些心怀鬼胎之人对老燕王动了手脚之后,也会对他不利,故而不敢进城。
这话虽然没有指名道姓,但百姓们一听就知道是在说谁。
丞相公孙操本就有弑君的恶名在前,好嘛,这下被刘彻一“害怕”,更是浑身长满嘴也说不清了。紧跟着,赵孝成王斥责公孙操为官不仁、为臣不义的书信也到了,一时之间,谁人提及公孙操都要先嘘一声。公孙操与燕王们的那些事连赵王都知道了,真是丢人丢到全世界了。
公孙操不得民意,众人自然纷纷帮着刘彻说话。见他倒霉而暗自幸灾乐祸的,更是大有人在。
公孙操被气了个半死,却也无可奈何。现在可不是能够搞一言堂的时代,纵然他想搞禁言,也得看百姓们答不答应。
他心中对捣鼓出这一切的刘彻恨之入骨,不断地撺掇姬喜快些将刘彻接近城。只要刘彻到了他的地盘里,他自然要让这公子好好地明白,他才是真正撑起王室的人,日后王室还有的是地方要仰仗他了,省得公子年幼无知,被人轻易哄骗了去,再放出一些不实的言论。
谁料,在公孙操想起找姬喜之前,姬喜便已收到数封来自刘彻的书信。
姬喜本就是个健忘的性子,刘彻自回燕之前几次三番遣人给他送信,他倒也难得地对自己这个许久没见的儿子生起了点儿亲情。刘彻见亲情攻势奏效,逐步开始引入正题。
信中刘彻有言,他一路行来,听闻百姓只知有燕相公孙操,而不知新燕王姓甚名谁,心中很是担忧。燕国本该由王室统治,何时竟由得一个外臣肆意妄为了?刘彻又道,公孙操此人穷凶极恶,声明素来不好,公孙操得势,他为人子的,很是为姬喜的安慰而担忧。
刘彻的话触动了姬喜那敏感的神经。
从前公孙操提议让姬喜一起对燕孝王下手时,姬喜眼热触手可得的权势,便答应了,可谁能想到,事成之后,对于燕国之事,他仍不能全权做主,他觊觎的权力,只是从他的老父亲手中,被转移到了公孙操的手中。他冒着背上弑父恶名促成此事,自己最终除了一个燕王的名头却一无所获,他如何会甘心?
但姬喜毕竟是处于弱势的一方,他野心勃勃,却又懦弱胆小。他遇强则弱,遇弱则强,在强势面前,他惯于忍耐,对于公孙操独揽大权一事,他即便再不甘心,也能忍得。
可刘彻的话就如同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让姬喜决定不再忍耐下去——公孙操可是个惯于弑王之人,早年时他便弑杀了燕惠王,前不久他又弑杀了他的父亲,现在坐在王位上的可是他!谁知道公孙操会不会有一天不甘于为人臣子,送他和他的先祖们去作伴!
与公孙操相比,姬喜与刘彻之间的那些矛盾就是内部矛盾,根本不值一提!
姬喜立即修书一封,告诉刘彻他们父子俩才是一家人,他会与儿子站在同一战线,刘彻若想做什么,只管放手去做,他定全力支持。
于是,理所当然的,当公孙操来找姬喜,希望他用父亲的身份强制命令刘彻回城后,姬喜支支吾吾,顾左右而言他,就是不肯扯到正题上。
公孙操心中一叹,暗骂姬喜果然烂泥扶不上墙,若不是他久不接触朝政,虽一朝得势,手下却无人可用,他何必来找姬喜!姬喜倒好,连教训教训儿子也不敢了,真真怂人!姬喜这条路走不通,公孙操只得自己绞尽脑汁另觅良策,殊不知他已经被他看不起的“烂泥”卖了个一干二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