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40【勾画蓝图】
推荐阅读:我的帝国无双、明天下、唐枭、乘龙佳婿、长宁帝军、盛唐风华、银狐、逆鳞、续南明、大明1617
TXT小说网 www.txt8.org,最快更新台湾娱乐1971最新章节!
王梓钧家的围墙外,十多个记者百无聊奈地蹲在那里。
“哎,这个王梓钧,过个年也不让我们休息,真是麻烦”一个记者抱怨道。
另一个记者说是啊,真是会折腾。我们总编说,过年前要是没弄到王梓钧的采访,过完年就别回报社了。”
“李哥,你可是大记者,你们总编敢辞退你?”一个女记者笑着说,“要真是这样,不如来我们杂志社吧。”
“郝说笑了,你们那个老板的脾气我可伺候不起。”李姓记者说道。
“诶,你们说这个王梓钧到底想做?想做台湾电影界大亨吗不跳字。
“谁?他们肯定又有大动作了,拭目以待吧。”
“我们可不能拭目以待,得抢先一步报道出来才行。”
“来了,王梓钧的车”
远处一辆轿车开来,一群记者迅速围了上去。
车子行进的速度因为记者的阻拦,立即慢了下来。记者们隔着车窗大声地问着各种问题,王梓钧却坐在车上闭目养神,一句话不说,像是睡着了一样。
王梓钧身边坐着的林清霞有些过意不去,悄悄地扯了下王梓钧的衣服,王梓钧这才打开车窗。
“王,请问您的王氏电影公司和第一影业机构是否已经结成同盟?”
“王,您和第一影业机构的联合申明究竟用意何在?”
“……”
王梓钧道诸位想消息,看的《影响》或者《壹周刊》娱乐版就了。抱歉”
王梓钧关上车窗,没等这些记者再发问,车子已经进了大门,留在十多个记者抱怨叹气。
“这个王梓钧,越来越大牌了啊”只能透过铁门看到车屁股冒烟的记者吐槽道。
“还不啊,比那个王羽好多了,至少不会给咱们脸色看。”有人替王梓钧说着好话。
这些记者随便聊了几句,便散开走人了,既然王梓钧都说让他们看的杂志,那么就是已经把独家消息给其他人了,他们想拿也拿不到。
马上就要过年了,记者奔波一年,难得休息这几天。对于王梓钧来说,这却是一个繁忙的春节。
一是和梅长龄、黄汉卓等人讨论联手合作的事情。这说起来简单,但协调各方的利益却是个难题。如果这个工作不做好,那么这个联合就不用做了,随时都有可能分裂。
二就是组建华人教育文化基金会,从基金会的构架到各种规章制度,这也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没有个三五个月根本定不下来。而且,做这个基金,必须联系到东亚各地的当地华侨,光凭王梓钧一个人搞绝对困难重重。
就在昨天的中影文化城开幕式上,梅长龄与王梓钧联合宣布了一个消息,那就是王氏影城与中影文化城结成片场,两个片场互通有无,以便于片场的发展和电影剧组拍摄便利。
今天,王梓钧又和黄汉卓发表申明,王氏电影公司与第一影业机构结成合作伙伴,承诺双方在影片拍摄和上映时给予对方最惠待遇。
这连续两天的动作,立即就在业界掀起了不小的波澜,纷纷揣测王梓钧他们的目的何在。而那些已经放假回家的记者,也被招做采访报道。
第二天的《影响》和《壹周刊》杂志上,公开了中影、第一影业、王氏电影三家的联合声明。宣布即日起,三家公司旗下的院线将提升影片上映的标准,粗制滥造的烂片将无法在三家院线上映、过于血腥暴力的影片,则会放在晚上十点之后上映。
对于这个声明,大多数影迷举双手赞成,因为他们时常遇到那种宣传得不,一进影院就后悔却不能退票的电影。
在六十年代,那时候的影片还不多,即便是烂片也能看得津津有味,而且说实话,那时候的烂片还不如现在多。可最近几年,随着经济的繁荣,港台东南亚的票房不断增加,投资电影的暴利吸引了无数闻到鲜血的商人。这些商人纯粹是看题材的电影火就投资,于是就出现无数粗制滥造的跟风片,造就一部部的烂片。
与影迷的支持不同,那些小的电影公司却如坠冰窟,三家院线抬高上映门槛,这不是想要他们的命吗?这就是王梓钧的目的所在,这些小公司,要么好好拍电影做大,要么被淘汰。
在申明文章后,两家杂志同时发起投票,投票内容是上一年度的十大华语烂片。
————————————
台北希尔顿大饭店的一间休息室里。
王梓钧与梅长龄、黄汉卓,以及国际影片、利铭电影、巨星电影等公司的老板坐在一起。今天来这里,就是要讨论台湾电影发展的问题。
王梓钧与梅长龄、黄汉卓两人讨论了好几天,梅、黄两人都不赞成成立电影工作者协会,因为现在已经有了一个制片人协会了。不过他们在发展台湾电影这一点上,却和王梓钧的想法是一样的,谈来谈去,最终决定由梅长龄牵头,召集各大电影公司成立一个基金会。
(事实上,即便没有王梓钧出现,这个基金会也会成立。在1975年,台湾电影界的一些有识之士,鉴于台湾电影的现状,为了台湾电影能健康有序发展,合作成立了一个电影基金会。全称名叫“中华民国电影事业发展基金会”。)
梅长龄道我就敞开来说吧。这个基金会成立的最终目的,对于党国来说,就是为了扩大政治文化的影响;对于我们电影人来说,就是为了台湾电影事业的发展壮大;对于各位老板来说,就是更稳定长久的赚钱。”
王梓钧坐在沙发上,一边喝茶一边观察着在座的众人。虽然都是为了把电影做长久,但王梓钧和梅长龄的想法却有些不一样。王梓钧的想法是成立协会,订立行业基本标准,打压粗制滥造片,抬高电影制作的门槛,为电影的制作和发行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梅长龄就要温和得多,想要创立电影发展基金会,扶持新人,宣传电影文化,鼓励创作。
“梅总你就直接说吧,我举双手赞成。”黄汉卓笑道。
梅长龄拿出一个文件夹,说道这是我制作出来的初步方案,你们看看有需要修改或者补充的。”
在座的人轮流翻看着文件,轮到王梓钧时,他大致的看了一眼,上面大概是基金会的章程和构架,基金会的管理机构是董事局,设立董事长,以及常务董事若干,董事若干……
王梓钧心中一惊,这老头早有准备啊,上面各方面都考虑到了,这事恐怕他已经思考很久了。想到梅长龄前几天还在打埋伏,这样的事不说出来,王梓钧就是一阵郁闷。
其实梅长龄也不是真想隐瞒,而是这个基金会的成立要向上面申请,上面没同意之前,他并不想大肆招摇。那天春节联欢晚会的录制现场,和王梓钧谈论电影现状,也不过是在试探王梓钧的想法而已。
就在众人传阅的时候,梅长龄继续道基金会的钱,教育部会拨一笔款,并且在行政上给予一些便利,剩下的钱就要靠大家出力了。而且第一届的董事长,上面说必须我来当,这个没法商量。我也五十好几的年纪了,董事长四年换届一次,我在这里保证,我不会连任。”
“我同意,要出多少钱梅总尽管说。”王梓钧直接表态道。
琼瑶看王梓钧一眼,她和王梓钧现在是合伙人,王梓钧既然答应了,她没理由不同意,当即也举手表态。
其他几个互相看了看,都点头同意。
大家谈定之后,便在一起商量细节,足足谈到天黑,才将基本的内容敲定,决定在过完春节后招兵买马,宣布成立基金会。
王梓钧又留下来同梅长龄、黄汉卓两人聊了一阵,才下楼坐车离开。
呆在车上,王梓钧不禁有些迷茫,台湾电影在80年代初就开始走下坡路,85年过后就只能苟延残喘了。的到来,真的能让台湾电影生命力延续吗?
在后世,大多数人只把台湾电影没落说成是只重文艺,不重市场,这种说法太片面了。如果拍商业片有钱赚却只去拍没市场的艺术片,难道那些制片公司是傻子不成?其实那时的华语电影中,大多数的商业片都是出自台湾,一年几百部的电影产量,仅次于好莱坞和宝莱坞。
台湾电影的没落是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中小企业急求近利,充满了投机与泡沫式的制片方式——70年代末:武侠动作片与文艺爱情片的反覆拍摄,题材内容掏尽,逐渐丧失票房号召力。另外,当时刘家昌的电影制作非常简陋,而且周期短,却因为故事讲得好,里面插曲好听,部部卖座。结果引起无数人跟风,电影的拍摄变得简陋化,拍电影的整天考虑的是请哪个歌星来参演,给电影配插曲。
在资本主义下的工业化地大量复制生产,台湾电影的创作能力难以提升。
同时,这个时期电视机在台湾已经普及,个人年观影率迅速下降。人们看电影的次数少了,难得出来一回,自然要挑好看的。这个时候新艺城成立,香港电影好片无数,人们当然要选更好看的香港片。
中小公司由于缺乏的发行渠道,国片院线又有包底制度,面对港片的冲击,片主丧失信心,宁可冷冻片库,这造成台湾多独立制片公司关门。
另外,当局对于电影的政策也是台湾电影没落的重要原因。国民党当局从来没把电影当成是一种产业来看,70年代台湾的电影政策以文宣教化为主,将电影视为一般娱乐,放弃了提升产业的最好机会。而民间影业又服膺台湾中小企业的精神,以自我创业为尚,并以短线图利为谋,缺乏远见,无论在生产规模、人才与技术培养尚均用力不足。
反之,香港的国语片在邵氏与电懋的带领下,走向大片厂制度。除了积极设置片厂、建立院线、筹拍高成本电影、成立训练班、发行杂志、建立宣传行销管道、巩固香港市场外,并积极进供台湾、东南亚市场,以更高的获利来进行再投资,进入完全的资本主义扩大再生产模式。两地的电影实力更是差距扩大。
香港明星制度的建立、片厂制度的兴起、院线经营的策略、海外市场的合作经营产销、电视与电影的互补、市场的自由竞争乃至专业经理作风的独立制作人制度兴起,使香港电影在70年代顺利提升转型,并日渐壮盛。
而台湾则视电影为政治而非文化经济工业,以文宣为尚、压抑市场机能,不事投资建设、坚守中小企业短线图利作风,轻视电影产业,放任工业受电视打击等,因此台湾也就在70年代末的竞争下被淘汰。
另外,像录像带冲击、电影税金制度检查严格等等,都是台湾电影没落的原因。
回到家里,林清霞看到王梓钧闷闷不乐,跑抱着他笑问了?你好像不开心啊。”
“没,我去书房想点事情,先别来打扰我。”王梓钧甩了甩头,对林清霞笑了笑,上楼走进书房。
无论是抬高电影制作门槛,还是向梅长龄那样扶持新人,都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
最有效的,还是改变自身。
好莱坞之所以能成为好莱坞,其电影能倾销全世界,靠的是两样法宝——片场制度和第二次世界大战
王梓钧没有世界大战来帮忙,那就只有靠片场制度了。
几个小时,王梓钧就坐在书房思考,结合前世今生的所知所闻,开始勾画着王氏电影公司的前景。从没有哪一次,王梓钧如此深入的思考过。
终于,王梓钧推开窗户,摊开一张白纸,写下四个大标题——大片场经营、流水线作业、明星制度、类型电影。
大片场经营代表竞争力,流水线作业代表持久稳定的创作力,明星制度则能吸引关注度,类型电影则是为了消除盲目跟风。这些都是好莱坞成功经验的精华,无数美国电影公司破产后得来的结论。王梓钧可以照搬,但必须同的实际情况结合。
林清霞将房门推开一条缝,见王梓钧正趴在桌上刷刷地写着,叹了口气,便轻轻地将门关上。
等到王梓钧伸个懒腰站起来,窗外的天色已经发白,他横过手表一看,却已经早上六点多了。
王梓钧地将桌上的二十多页稿纸收起来放好,这是他一整夜的成果,有了这份规划书,王氏电影公司将走出小打小闹的阶段。
甚至就算台湾其他电影公司全部倒闭,王氏电影如果能按照规划一步步走下去,加上有王梓钧这个BUG在,就永远不会倒闭。
王梓钧捂着已经饿得咕咕直叫的肚子下楼,却见林清霞正靠在客厅的沙发上睡觉。听到王梓钧的脚步声,林清霞迷迷糊糊地睁开眼睛,然后走进厨房端出饭菜。
“你等了一晚上?”王梓钧这些饭菜都是热的,感动地抱着她。
“快去洗漱一下。”林清霞打了个哈欠,说道,“不知不觉就睡着了,我去补一补觉。”
——————————————————————————
唉,老人过世了,后辈还闹哪门子矛盾?
为世界上还会有这种?生前将老父亲的钱占得精光,父亲得了老年痴呆,扔在一边任其自生自灭,就每天端几碗饭,老人死了又到处乱讲别人不是,吹嘘多么孝顺
我那个舅舅啊,真是个极品
是 由】.
王梓钧家的围墙外,十多个记者百无聊奈地蹲在那里。
“哎,这个王梓钧,过个年也不让我们休息,真是麻烦”一个记者抱怨道。
另一个记者说是啊,真是会折腾。我们总编说,过年前要是没弄到王梓钧的采访,过完年就别回报社了。”
“李哥,你可是大记者,你们总编敢辞退你?”一个女记者笑着说,“要真是这样,不如来我们杂志社吧。”
“郝说笑了,你们那个老板的脾气我可伺候不起。”李姓记者说道。
“诶,你们说这个王梓钧到底想做?想做台湾电影界大亨吗不跳字。
“谁?他们肯定又有大动作了,拭目以待吧。”
“我们可不能拭目以待,得抢先一步报道出来才行。”
“来了,王梓钧的车”
远处一辆轿车开来,一群记者迅速围了上去。
车子行进的速度因为记者的阻拦,立即慢了下来。记者们隔着车窗大声地问着各种问题,王梓钧却坐在车上闭目养神,一句话不说,像是睡着了一样。
王梓钧身边坐着的林清霞有些过意不去,悄悄地扯了下王梓钧的衣服,王梓钧这才打开车窗。
“王,请问您的王氏电影公司和第一影业机构是否已经结成同盟?”
“王,您和第一影业机构的联合申明究竟用意何在?”
“……”
王梓钧道诸位想消息,看的《影响》或者《壹周刊》娱乐版就了。抱歉”
王梓钧关上车窗,没等这些记者再发问,车子已经进了大门,留在十多个记者抱怨叹气。
“这个王梓钧,越来越大牌了啊”只能透过铁门看到车屁股冒烟的记者吐槽道。
“还不啊,比那个王羽好多了,至少不会给咱们脸色看。”有人替王梓钧说着好话。
这些记者随便聊了几句,便散开走人了,既然王梓钧都说让他们看的杂志,那么就是已经把独家消息给其他人了,他们想拿也拿不到。
马上就要过年了,记者奔波一年,难得休息这几天。对于王梓钧来说,这却是一个繁忙的春节。
一是和梅长龄、黄汉卓等人讨论联手合作的事情。这说起来简单,但协调各方的利益却是个难题。如果这个工作不做好,那么这个联合就不用做了,随时都有可能分裂。
二就是组建华人教育文化基金会,从基金会的构架到各种规章制度,这也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没有个三五个月根本定不下来。而且,做这个基金,必须联系到东亚各地的当地华侨,光凭王梓钧一个人搞绝对困难重重。
就在昨天的中影文化城开幕式上,梅长龄与王梓钧联合宣布了一个消息,那就是王氏影城与中影文化城结成片场,两个片场互通有无,以便于片场的发展和电影剧组拍摄便利。
今天,王梓钧又和黄汉卓发表申明,王氏电影公司与第一影业机构结成合作伙伴,承诺双方在影片拍摄和上映时给予对方最惠待遇。
这连续两天的动作,立即就在业界掀起了不小的波澜,纷纷揣测王梓钧他们的目的何在。而那些已经放假回家的记者,也被招做采访报道。
第二天的《影响》和《壹周刊》杂志上,公开了中影、第一影业、王氏电影三家的联合声明。宣布即日起,三家公司旗下的院线将提升影片上映的标准,粗制滥造的烂片将无法在三家院线上映、过于血腥暴力的影片,则会放在晚上十点之后上映。
对于这个声明,大多数影迷举双手赞成,因为他们时常遇到那种宣传得不,一进影院就后悔却不能退票的电影。
在六十年代,那时候的影片还不多,即便是烂片也能看得津津有味,而且说实话,那时候的烂片还不如现在多。可最近几年,随着经济的繁荣,港台东南亚的票房不断增加,投资电影的暴利吸引了无数闻到鲜血的商人。这些商人纯粹是看题材的电影火就投资,于是就出现无数粗制滥造的跟风片,造就一部部的烂片。
与影迷的支持不同,那些小的电影公司却如坠冰窟,三家院线抬高上映门槛,这不是想要他们的命吗?这就是王梓钧的目的所在,这些小公司,要么好好拍电影做大,要么被淘汰。
在申明文章后,两家杂志同时发起投票,投票内容是上一年度的十大华语烂片。
————————————
台北希尔顿大饭店的一间休息室里。
王梓钧与梅长龄、黄汉卓,以及国际影片、利铭电影、巨星电影等公司的老板坐在一起。今天来这里,就是要讨论台湾电影发展的问题。
王梓钧与梅长龄、黄汉卓两人讨论了好几天,梅、黄两人都不赞成成立电影工作者协会,因为现在已经有了一个制片人协会了。不过他们在发展台湾电影这一点上,却和王梓钧的想法是一样的,谈来谈去,最终决定由梅长龄牵头,召集各大电影公司成立一个基金会。
(事实上,即便没有王梓钧出现,这个基金会也会成立。在1975年,台湾电影界的一些有识之士,鉴于台湾电影的现状,为了台湾电影能健康有序发展,合作成立了一个电影基金会。全称名叫“中华民国电影事业发展基金会”。)
梅长龄道我就敞开来说吧。这个基金会成立的最终目的,对于党国来说,就是为了扩大政治文化的影响;对于我们电影人来说,就是为了台湾电影事业的发展壮大;对于各位老板来说,就是更稳定长久的赚钱。”
王梓钧坐在沙发上,一边喝茶一边观察着在座的众人。虽然都是为了把电影做长久,但王梓钧和梅长龄的想法却有些不一样。王梓钧的想法是成立协会,订立行业基本标准,打压粗制滥造片,抬高电影制作的门槛,为电影的制作和发行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梅长龄就要温和得多,想要创立电影发展基金会,扶持新人,宣传电影文化,鼓励创作。
“梅总你就直接说吧,我举双手赞成。”黄汉卓笑道。
梅长龄拿出一个文件夹,说道这是我制作出来的初步方案,你们看看有需要修改或者补充的。”
在座的人轮流翻看着文件,轮到王梓钧时,他大致的看了一眼,上面大概是基金会的章程和构架,基金会的管理机构是董事局,设立董事长,以及常务董事若干,董事若干……
王梓钧心中一惊,这老头早有准备啊,上面各方面都考虑到了,这事恐怕他已经思考很久了。想到梅长龄前几天还在打埋伏,这样的事不说出来,王梓钧就是一阵郁闷。
其实梅长龄也不是真想隐瞒,而是这个基金会的成立要向上面申请,上面没同意之前,他并不想大肆招摇。那天春节联欢晚会的录制现场,和王梓钧谈论电影现状,也不过是在试探王梓钧的想法而已。
就在众人传阅的时候,梅长龄继续道基金会的钱,教育部会拨一笔款,并且在行政上给予一些便利,剩下的钱就要靠大家出力了。而且第一届的董事长,上面说必须我来当,这个没法商量。我也五十好几的年纪了,董事长四年换届一次,我在这里保证,我不会连任。”
“我同意,要出多少钱梅总尽管说。”王梓钧直接表态道。
琼瑶看王梓钧一眼,她和王梓钧现在是合伙人,王梓钧既然答应了,她没理由不同意,当即也举手表态。
其他几个互相看了看,都点头同意。
大家谈定之后,便在一起商量细节,足足谈到天黑,才将基本的内容敲定,决定在过完春节后招兵买马,宣布成立基金会。
王梓钧又留下来同梅长龄、黄汉卓两人聊了一阵,才下楼坐车离开。
呆在车上,王梓钧不禁有些迷茫,台湾电影在80年代初就开始走下坡路,85年过后就只能苟延残喘了。的到来,真的能让台湾电影生命力延续吗?
在后世,大多数人只把台湾电影没落说成是只重文艺,不重市场,这种说法太片面了。如果拍商业片有钱赚却只去拍没市场的艺术片,难道那些制片公司是傻子不成?其实那时的华语电影中,大多数的商业片都是出自台湾,一年几百部的电影产量,仅次于好莱坞和宝莱坞。
台湾电影的没落是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中小企业急求近利,充满了投机与泡沫式的制片方式——70年代末:武侠动作片与文艺爱情片的反覆拍摄,题材内容掏尽,逐渐丧失票房号召力。另外,当时刘家昌的电影制作非常简陋,而且周期短,却因为故事讲得好,里面插曲好听,部部卖座。结果引起无数人跟风,电影的拍摄变得简陋化,拍电影的整天考虑的是请哪个歌星来参演,给电影配插曲。
在资本主义下的工业化地大量复制生产,台湾电影的创作能力难以提升。
同时,这个时期电视机在台湾已经普及,个人年观影率迅速下降。人们看电影的次数少了,难得出来一回,自然要挑好看的。这个时候新艺城成立,香港电影好片无数,人们当然要选更好看的香港片。
中小公司由于缺乏的发行渠道,国片院线又有包底制度,面对港片的冲击,片主丧失信心,宁可冷冻片库,这造成台湾多独立制片公司关门。
另外,当局对于电影的政策也是台湾电影没落的重要原因。国民党当局从来没把电影当成是一种产业来看,70年代台湾的电影政策以文宣教化为主,将电影视为一般娱乐,放弃了提升产业的最好机会。而民间影业又服膺台湾中小企业的精神,以自我创业为尚,并以短线图利为谋,缺乏远见,无论在生产规模、人才与技术培养尚均用力不足。
反之,香港的国语片在邵氏与电懋的带领下,走向大片厂制度。除了积极设置片厂、建立院线、筹拍高成本电影、成立训练班、发行杂志、建立宣传行销管道、巩固香港市场外,并积极进供台湾、东南亚市场,以更高的获利来进行再投资,进入完全的资本主义扩大再生产模式。两地的电影实力更是差距扩大。
香港明星制度的建立、片厂制度的兴起、院线经营的策略、海外市场的合作经营产销、电视与电影的互补、市场的自由竞争乃至专业经理作风的独立制作人制度兴起,使香港电影在70年代顺利提升转型,并日渐壮盛。
而台湾则视电影为政治而非文化经济工业,以文宣为尚、压抑市场机能,不事投资建设、坚守中小企业短线图利作风,轻视电影产业,放任工业受电视打击等,因此台湾也就在70年代末的竞争下被淘汰。
另外,像录像带冲击、电影税金制度检查严格等等,都是台湾电影没落的原因。
回到家里,林清霞看到王梓钧闷闷不乐,跑抱着他笑问了?你好像不开心啊。”
“没,我去书房想点事情,先别来打扰我。”王梓钧甩了甩头,对林清霞笑了笑,上楼走进书房。
无论是抬高电影制作门槛,还是向梅长龄那样扶持新人,都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
最有效的,还是改变自身。
好莱坞之所以能成为好莱坞,其电影能倾销全世界,靠的是两样法宝——片场制度和第二次世界大战
王梓钧没有世界大战来帮忙,那就只有靠片场制度了。
几个小时,王梓钧就坐在书房思考,结合前世今生的所知所闻,开始勾画着王氏电影公司的前景。从没有哪一次,王梓钧如此深入的思考过。
终于,王梓钧推开窗户,摊开一张白纸,写下四个大标题——大片场经营、流水线作业、明星制度、类型电影。
大片场经营代表竞争力,流水线作业代表持久稳定的创作力,明星制度则能吸引关注度,类型电影则是为了消除盲目跟风。这些都是好莱坞成功经验的精华,无数美国电影公司破产后得来的结论。王梓钧可以照搬,但必须同的实际情况结合。
林清霞将房门推开一条缝,见王梓钧正趴在桌上刷刷地写着,叹了口气,便轻轻地将门关上。
等到王梓钧伸个懒腰站起来,窗外的天色已经发白,他横过手表一看,却已经早上六点多了。
王梓钧地将桌上的二十多页稿纸收起来放好,这是他一整夜的成果,有了这份规划书,王氏电影公司将走出小打小闹的阶段。
甚至就算台湾其他电影公司全部倒闭,王氏电影如果能按照规划一步步走下去,加上有王梓钧这个BUG在,就永远不会倒闭。
王梓钧捂着已经饿得咕咕直叫的肚子下楼,却见林清霞正靠在客厅的沙发上睡觉。听到王梓钧的脚步声,林清霞迷迷糊糊地睁开眼睛,然后走进厨房端出饭菜。
“你等了一晚上?”王梓钧这些饭菜都是热的,感动地抱着她。
“快去洗漱一下。”林清霞打了个哈欠,说道,“不知不觉就睡着了,我去补一补觉。”
——————————————————————————
唉,老人过世了,后辈还闹哪门子矛盾?
为世界上还会有这种?生前将老父亲的钱占得精光,父亲得了老年痴呆,扔在一边任其自生自灭,就每天端几碗饭,老人死了又到处乱讲别人不是,吹嘘多么孝顺
我那个舅舅啊,真是个极品
是 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