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92.第592章 狠辣
推荐阅读:深空彼岸、明克街13号、夜的命名术、最强战神、全职艺术家、龙王殿、重生之都市仙尊、财运天降、花娇、好想住你隔壁
TXT小说网 www.txt8.org,最快更新凤鸣宫阙最新章节!
李邺说的法子,是让皇帝出面。当流言肆虐到了一定地步,那么总有人按捺不住,直接在早朝的时候就将这个问题当着李邺的面儿提了出来。
李邺自然是矢口否认,然后将此事儿禀告给了皇帝。
皇帝勃然大怒,在病床上连连痛斥率先开口的大臣:“以小心之心,度君子之腹!太子受伤之时,那么多人看着,谁能动手脚?端亲王一路风雪兼程送太子归京,若真有不臣之心,大可放缓行程,让太子死在路上!而且太子归来之时,神智清醒,太子尚且不曾怀疑端亲王,尔等怎敢?!如此污蔑,口中放肆,该死!”
按照皇帝的意思,是真打算赐死那名大臣的——谁叫他是旁人推出来的棋子?本身官职不大,偏还敢议论这样的事儿。不是该死又是什么?而且如今朝廷已是危难关头,起义军虎视眈眈,朝廷还没解决此事,甚至皇帝都还卧于病床,他们如此污蔑李邺,一旦坐实了,对朝廷来说不亚于又是另外一个打击。
皇帝这有点儿想要震摄群臣的意思——现在的朝廷,理应团结一心再说。而不是为了这些鸡毛蒜皮再争执。
事实上,皇帝赐死的命令已经下了。不过李邺却是出面求情:“这也是坊间传闻,也不必太较真。既然如今澄清了也就罢了。父皇如今还未痊愈,理应行善积德才是。再则朝廷正是用人之际,不如留下他将功折罪。”
被李邺这么一求情,皇帝少不得是要给几分面子的。而被李邺这么一提醒,皇帝是回过味儿来:留下这人才更有意思。当下冷笑一声;“死罪可免,或最难饶。拉下去鞭打十下,再发配去军中平叛乱罢。若是没立下功勋,此生不许再回京城!便是老死在军中吧。”
这个惩罚看着比起直接赐死显然是要更加宽容一些,不过仔细想想,却也未必。发配军中也就罢了,什么叫不立下功勋,此生不许再回京城?
那大臣听闻此言,当即便是只觉得眼前一黑,更觉得此生只怕回京无望了。一时之间,心中自然是懊悔不已:早知就不该做这个出头鸟,不该贪图那点儿好处。这下可好,整个人都赔进去了!届时家中妻小还不知该怎么埋怨自己!
不用心里再怎么不情愿,再怎么觉得没指望,可是面上他还是只能毕恭毕敬的谢恩。
皇帝冷笑:“你该谢端亲王才是,若非他求情,我定要你性命。”说完这话,皇帝又看一眼李邺:“若再有敢胡乱嚼舌头的,不管大臣平民,一律脱衣受十鞭!屡教不改者,割去舌头!”
李邺躬身应了,这次倒是没再求情。
皇帝这才满意了,又缓和了语气教训李邺道:“身为上位者,你这般和善,岂不是要叫人都骑在你头上?奖惩分明,这才是你该做的。”
李邺再次应了。
而这一幕,被诸多大臣看着,自然也是流传了出来。一时之间,皇帝残暴无情的态度,迅速的就将这些流言镇压了下去。
陶君兰在家里都是听闻了这一幕,有人讲其描述得说灵活现的。
陶君兰只觉得李邺这一手玩得再好不过。这流言这般处置是再合适不过的。一则皇帝都亲口否认了这事儿,自然别人也就更容易相信了。二则,刑罚在那儿摆着,谁还敢说起这荒唐的流言?这种事情,没人提起自然也就是渐渐的就忘记了。
而且,皇帝这般手段,谁敢有异议?比起李邺自己用手段,自然是好了不知多少倍。
不过,从这件事情上来看,皇帝如今的确不是什么心软之辈。就是比起以前,也是心狠手辣了不少。
当然,以皇帝的身份来说,这样倒是正好。不如此,如何镇得住群臣?而且,皇帝这般,倒是也为李邺清扫了不少障碍。
而且,就着这个事情来说,皇帝的处置简直就是只能用“英明”二字来形容。
流言平息下来,让人头疼的事儿就只能下了到底让谁领兵出征。
许是受到皇帝的影响,李邺这次的手段也是难得的强硬了一回。王家的将领们不都是不约而同的病了?那么既然是如此,他们手里的兵权就更该收回了。朝廷正要用兵,总不能等着他们痊愈罢?
李邺这个话一提出来,王家自然就有些坐不住了。
而陶君兰则是心中一动——若是王家的人真的“病了”,那又如何?倒是可以趁机收回不少兵权了。
或许,王家的那些将领们,倒是该有几个是真“病了”才好。
陶君兰将自己的主意悄悄的告诉了李邺:“你说,王家的将领真病了的话,咱们是不是能趁机收回一部分兵权?”
李邺沉吟片刻,眸子里的光芒却是越来越亮。最后,他忙站起身来:“我立刻去安排此事儿。”否则的话,迟了王家那头万一都“好了”了呢?事不宜迟,得立刻办好才行。
陶君兰一把拉住李邺,眉飞色舞:“你觉得这个法子可行?”
李邺郑重点头:“十分可行。”
“这事儿咱们也得弄得神不知鬼不觉才行。”陶君兰笑道,然后松开手:“或者几人病症不一样也好,至少别让人怀疑咱们。”
“不,我觉得让他们怀疑才好。”李邺轻笑出声,面色飞扬:“你想想,若是他们都发现自己中了毒,还是宫中流传出来的。他们会怎么想?”
陶君兰微微一思量,就明白了李邺的意思:“他们不会往我们身上想,而只会往皇上身上想。会觉得这是皇上在警告敲打他们——”
李邺点点头,“孺子可教也。”
若将这笔账算在了皇帝头上,皇后必然又要开始焦头烂额了。而且对于皇帝,纵然王家明摆摆知道是皇帝下的手,可他们敢报复吗?自然是不敢的。
而皇帝的铁血手腕,会再一次的被人所忌惮。
而李邺,则可以狐假虎威。利用皇帝的威信和铁血手段,大肆的施展手脚。
“不过,这法子最好,也别太过了。王家的人这一次出征,势在必行。”陶君兰出声提醒了最后一句,然后就让李邺走了。
没有王家人跟着去,新人是镇不住场面的。所以,还是得用王家人。而且这样一来,也算是在迷惑王家,让王家觉得皇帝警告他们也是因为不高兴他们的手段和心思,而不是真正的就不给他们机会了。
李邺明白陶君兰的意思,当即一笑:“这是自然。放心罢,我有分寸。”
当天夜里,王家嫡脉里那几个有兵权的将军,全都忽然“病重”了。而且看那架势,一时半会的是好不了了。
更有传闻,镇国侯当天夜里就急得头发都白了一大把。而皇后,则是在宫中砸了一只珐琅花瓶。更是连早膳也没用。
镇国侯如何陶君兰不知道,可皇后情绪不佳,这个陶君兰却是知道的。因为她正好第二日进宫去——
陶芯兰也是跟着她一起进宫,一并进宫的还有陶芯兰和吴沁兰。陶芯兰真找人给吴沁兰学了几日规矩,然后打算安排去寿康宫办差。
一路上,吴沁兰面上是止不住的兴奋。陶君兰看着吴沁兰这般,便是心头微微摇头:只看这个反应,就不是个适合在宫里呆的。这般浮躁,将来想要贬了她去浣衣局,或许根本都不需要找借口。
陶君兰自然也不会出声提醒。而陶芯兰则只是含笑不言。
陶芯兰有太后给的腰牌,是可以随意出入的。今儿和陶君兰一起进宫,其实吴沁兰是其中一个原因,更重要的是她要进宫去给太后请安。
太后当然也是喜欢陶芯兰经常进宫去陪她说话的。
说起来,太后对陶芯兰的喜爱,的确是连几个公主都比不过。知道陶芯兰怀孕,太后赏赐了不少东西,心情也是极好。就连当年自己曾供过的白玉观音都给了陶芯兰。
陶君兰自然也不会嫉妒自己的妹妹,不过每每看着,心里到底还是忍不住有些感慨:她和陶芯兰是一母同胞,可是太后对她们二人的态度和印象,是两个极端。
有时候,她都完全想不明白其中的缘由。
进了寿康宫,陶君兰就随手将吴沁兰交给了一个大宫女。那宫女显然也和陶芯兰相熟,更是早得了消息的,当即冲着陶芯兰点点头就带着人去了。
张嬷嬷看在眼里,也并未曾多说一个字。反倒是压低声音将皇后不痛快的事儿说了——
陶君兰心里只觉得痛快,当下便是忍不住唇角都翘上去。
陶芯兰的态度更直接:“那可是好极了,太后知道了有没有多用半碗粥?”
张嬷嬷白了陶芯兰一眼,却是笑逐颜开:“倒是多用了半碗蛋羹。若是****都如此就好了。”
太后如今只能吃些软烂好消化的食物,可饶是厨房再怎么精心搭配制作,太后的胃口还是一日不如一日。半碗蛋羹其实也没几口,可是对于太后来说,却是极好的了。
张嬷嬷会这般高兴也不奇怪。陶君兰则是想:若是要太后****如此,那皇后就该日益胃口不佳了。
李邺说的法子,是让皇帝出面。当流言肆虐到了一定地步,那么总有人按捺不住,直接在早朝的时候就将这个问题当着李邺的面儿提了出来。
李邺自然是矢口否认,然后将此事儿禀告给了皇帝。
皇帝勃然大怒,在病床上连连痛斥率先开口的大臣:“以小心之心,度君子之腹!太子受伤之时,那么多人看着,谁能动手脚?端亲王一路风雪兼程送太子归京,若真有不臣之心,大可放缓行程,让太子死在路上!而且太子归来之时,神智清醒,太子尚且不曾怀疑端亲王,尔等怎敢?!如此污蔑,口中放肆,该死!”
按照皇帝的意思,是真打算赐死那名大臣的——谁叫他是旁人推出来的棋子?本身官职不大,偏还敢议论这样的事儿。不是该死又是什么?而且如今朝廷已是危难关头,起义军虎视眈眈,朝廷还没解决此事,甚至皇帝都还卧于病床,他们如此污蔑李邺,一旦坐实了,对朝廷来说不亚于又是另外一个打击。
皇帝这有点儿想要震摄群臣的意思——现在的朝廷,理应团结一心再说。而不是为了这些鸡毛蒜皮再争执。
事实上,皇帝赐死的命令已经下了。不过李邺却是出面求情:“这也是坊间传闻,也不必太较真。既然如今澄清了也就罢了。父皇如今还未痊愈,理应行善积德才是。再则朝廷正是用人之际,不如留下他将功折罪。”
被李邺这么一求情,皇帝少不得是要给几分面子的。而被李邺这么一提醒,皇帝是回过味儿来:留下这人才更有意思。当下冷笑一声;“死罪可免,或最难饶。拉下去鞭打十下,再发配去军中平叛乱罢。若是没立下功勋,此生不许再回京城!便是老死在军中吧。”
这个惩罚看着比起直接赐死显然是要更加宽容一些,不过仔细想想,却也未必。发配军中也就罢了,什么叫不立下功勋,此生不许再回京城?
那大臣听闻此言,当即便是只觉得眼前一黑,更觉得此生只怕回京无望了。一时之间,心中自然是懊悔不已:早知就不该做这个出头鸟,不该贪图那点儿好处。这下可好,整个人都赔进去了!届时家中妻小还不知该怎么埋怨自己!
不用心里再怎么不情愿,再怎么觉得没指望,可是面上他还是只能毕恭毕敬的谢恩。
皇帝冷笑:“你该谢端亲王才是,若非他求情,我定要你性命。”说完这话,皇帝又看一眼李邺:“若再有敢胡乱嚼舌头的,不管大臣平民,一律脱衣受十鞭!屡教不改者,割去舌头!”
李邺躬身应了,这次倒是没再求情。
皇帝这才满意了,又缓和了语气教训李邺道:“身为上位者,你这般和善,岂不是要叫人都骑在你头上?奖惩分明,这才是你该做的。”
李邺再次应了。
而这一幕,被诸多大臣看着,自然也是流传了出来。一时之间,皇帝残暴无情的态度,迅速的就将这些流言镇压了下去。
陶君兰在家里都是听闻了这一幕,有人讲其描述得说灵活现的。
陶君兰只觉得李邺这一手玩得再好不过。这流言这般处置是再合适不过的。一则皇帝都亲口否认了这事儿,自然别人也就更容易相信了。二则,刑罚在那儿摆着,谁还敢说起这荒唐的流言?这种事情,没人提起自然也就是渐渐的就忘记了。
而且,皇帝这般手段,谁敢有异议?比起李邺自己用手段,自然是好了不知多少倍。
不过,从这件事情上来看,皇帝如今的确不是什么心软之辈。就是比起以前,也是心狠手辣了不少。
当然,以皇帝的身份来说,这样倒是正好。不如此,如何镇得住群臣?而且,皇帝这般,倒是也为李邺清扫了不少障碍。
而且,就着这个事情来说,皇帝的处置简直就是只能用“英明”二字来形容。
流言平息下来,让人头疼的事儿就只能下了到底让谁领兵出征。
许是受到皇帝的影响,李邺这次的手段也是难得的强硬了一回。王家的将领们不都是不约而同的病了?那么既然是如此,他们手里的兵权就更该收回了。朝廷正要用兵,总不能等着他们痊愈罢?
李邺这个话一提出来,王家自然就有些坐不住了。
而陶君兰则是心中一动——若是王家的人真的“病了”,那又如何?倒是可以趁机收回不少兵权了。
或许,王家的那些将领们,倒是该有几个是真“病了”才好。
陶君兰将自己的主意悄悄的告诉了李邺:“你说,王家的将领真病了的话,咱们是不是能趁机收回一部分兵权?”
李邺沉吟片刻,眸子里的光芒却是越来越亮。最后,他忙站起身来:“我立刻去安排此事儿。”否则的话,迟了王家那头万一都“好了”了呢?事不宜迟,得立刻办好才行。
陶君兰一把拉住李邺,眉飞色舞:“你觉得这个法子可行?”
李邺郑重点头:“十分可行。”
“这事儿咱们也得弄得神不知鬼不觉才行。”陶君兰笑道,然后松开手:“或者几人病症不一样也好,至少别让人怀疑咱们。”
“不,我觉得让他们怀疑才好。”李邺轻笑出声,面色飞扬:“你想想,若是他们都发现自己中了毒,还是宫中流传出来的。他们会怎么想?”
陶君兰微微一思量,就明白了李邺的意思:“他们不会往我们身上想,而只会往皇上身上想。会觉得这是皇上在警告敲打他们——”
李邺点点头,“孺子可教也。”
若将这笔账算在了皇帝头上,皇后必然又要开始焦头烂额了。而且对于皇帝,纵然王家明摆摆知道是皇帝下的手,可他们敢报复吗?自然是不敢的。
而皇帝的铁血手腕,会再一次的被人所忌惮。
而李邺,则可以狐假虎威。利用皇帝的威信和铁血手段,大肆的施展手脚。
“不过,这法子最好,也别太过了。王家的人这一次出征,势在必行。”陶君兰出声提醒了最后一句,然后就让李邺走了。
没有王家人跟着去,新人是镇不住场面的。所以,还是得用王家人。而且这样一来,也算是在迷惑王家,让王家觉得皇帝警告他们也是因为不高兴他们的手段和心思,而不是真正的就不给他们机会了。
李邺明白陶君兰的意思,当即一笑:“这是自然。放心罢,我有分寸。”
当天夜里,王家嫡脉里那几个有兵权的将军,全都忽然“病重”了。而且看那架势,一时半会的是好不了了。
更有传闻,镇国侯当天夜里就急得头发都白了一大把。而皇后,则是在宫中砸了一只珐琅花瓶。更是连早膳也没用。
镇国侯如何陶君兰不知道,可皇后情绪不佳,这个陶君兰却是知道的。因为她正好第二日进宫去——
陶芯兰也是跟着她一起进宫,一并进宫的还有陶芯兰和吴沁兰。陶芯兰真找人给吴沁兰学了几日规矩,然后打算安排去寿康宫办差。
一路上,吴沁兰面上是止不住的兴奋。陶君兰看着吴沁兰这般,便是心头微微摇头:只看这个反应,就不是个适合在宫里呆的。这般浮躁,将来想要贬了她去浣衣局,或许根本都不需要找借口。
陶君兰自然也不会出声提醒。而陶芯兰则只是含笑不言。
陶芯兰有太后给的腰牌,是可以随意出入的。今儿和陶君兰一起进宫,其实吴沁兰是其中一个原因,更重要的是她要进宫去给太后请安。
太后当然也是喜欢陶芯兰经常进宫去陪她说话的。
说起来,太后对陶芯兰的喜爱,的确是连几个公主都比不过。知道陶芯兰怀孕,太后赏赐了不少东西,心情也是极好。就连当年自己曾供过的白玉观音都给了陶芯兰。
陶君兰自然也不会嫉妒自己的妹妹,不过每每看着,心里到底还是忍不住有些感慨:她和陶芯兰是一母同胞,可是太后对她们二人的态度和印象,是两个极端。
有时候,她都完全想不明白其中的缘由。
进了寿康宫,陶君兰就随手将吴沁兰交给了一个大宫女。那宫女显然也和陶芯兰相熟,更是早得了消息的,当即冲着陶芯兰点点头就带着人去了。
张嬷嬷看在眼里,也并未曾多说一个字。反倒是压低声音将皇后不痛快的事儿说了——
陶君兰心里只觉得痛快,当下便是忍不住唇角都翘上去。
陶芯兰的态度更直接:“那可是好极了,太后知道了有没有多用半碗粥?”
张嬷嬷白了陶芯兰一眼,却是笑逐颜开:“倒是多用了半碗蛋羹。若是****都如此就好了。”
太后如今只能吃些软烂好消化的食物,可饶是厨房再怎么精心搭配制作,太后的胃口还是一日不如一日。半碗蛋羹其实也没几口,可是对于太后来说,却是极好的了。
张嬷嬷会这般高兴也不奇怪。陶君兰则是想:若是要太后****如此,那皇后就该日益胃口不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