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8 【李鸿章进条陈】
推荐阅读:我的帝国无双、明天下、唐枭、乘龙佳婿、长宁帝军、盛唐风华、银狐、逆鳞、续南明、大明1617
TXT小说网 www.txt8.org,最快更新铁汉子最新章节!
勤政殿上,光绪没有在意礼亲王世锋的絮回,目光不时的扫过李鸿章,心里却在不住的嘀咕。
李鸿章派出三十多人去芦台,而后去榆关,表明这位赋闲的大学士是赞成移民实边的,这一点,光绪很欣慰,可是也生出了警惕之心。
前番,光绪对杨格的刻意笼络让杨格已经宣誓效忠大清国皇帝。莫非,李鸿章想用积极的帮助移民实边之法打动杨格,或者是窃取随着移民实边而来的关外实权?都有可能!
最令人担心的是昨晚恭王进宫密报:杨格遇刺,却放走了“反清”
的刺客。
什么意思?光绪真的想不明白自己倚为砥柱的杨格究竟在想啥?故而,又派出三百里快报送密令给荣和,令其彻查刺客之事。杨格可疑,王文韶就令皇帝失望了,简直就是北洋诸人的傀儡,事事仰贤良寺西跨院的鼻息,颇有点萧规曹随的意味呢。
在强力逼迫后党的同时,一定要把李鸿章与太后一再的守旧派分割开来,能够拉拢着协力对付太后最好。这也是恭亲王奕所、军机大臣翁同和的意见。
拉拢李鸿章,关键却是杨格。皇帝和李中堂都想抓军权,都看准了杨格,杨格与二人都有渊源,咋办?争?争到某种程度就会抓破脸,李鸿章就会彻底倒向太后,太后实力大增,淮军宋庆和第一军聂士成的态度堪忧。不争?眼睁睁的看着李鸿章坐大?皇帝不甘心啊,好不容易才把李某人从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的位置上拉下来,好不容易创造出插手淮军,组建亲军的机会而且看起来进行得很顺利,岂能将成果拱手让人呢?
恭亲王的意思是,杨格必争!只是,首先要查清刺客之事,如果杨格对大清国确实忠心无二,那么可以再度拔擢杨格,让其有跻身朝堂重臣之列的资格。地位相当李鸿章和杨格之间,那时候关系如何呢?
故而,今日廷议必须要达成一个妥协,皇帝、太后、李鸿章之间的妥协,然而妥协不是明面上的,而是曲折的。首先要设法撵走几个老家伙,再让督办军务处取得正式的、实际的权力。这是从军机处分权,还要在兵部、吏部、户部和海军衙门抓一些权,一股脑的塞在督办军务处头上,那么,皇帝今后可以无视军机处,只需奕所控制的督办军务处和〖总〗理各国通商事务衙门就可以把控大清国的朝政了。
要达成想要的妥协,方才的怒火和杀人立威只是开始,就坡下驴,给李鸿章一个面子也就是必要的了。
站在世锋背后的李鸿章也没有听礼亲王说废话,他能感觉到皇帝的目光时不时的扫过自己。从皇帝杀人和执意彻查妄议一案中可以看出,杨格的“第三极”建议是有根据的。皇帝要借妄议一案排斥世锋等人,削弱军机处里的太后一系,那么空出的位置怎么办?哼哼,老李不言,恐怕太后和皇帝都会有所忌惮吧?毕竟,老李虽然赋闲,对直隶军政的把控能力还是不容小觑的!
最重要的,争夺最激烈的,无非就是军权了。
直隶之军乃是大清国主力,第一军又是主力之主力。聂士成乃是忠正耿直之人,没有多大的野心三冯义和治军虽严,政治眼光确乎欠缺:杨格能征惯战,韬略满腹,胸怀阔大,眼光炯炯。最难能可贵的是,事尚未谋面的老中堂如师如父,忠心是没的说啊。
那么,师、父就更得考虑杨格的利益所在,也是自己能否调动第一军的关键所在。杨格在电文中说的很明白,第一军要强,根本不在军械精良,不在赏银多寡,不在操法战术,而在军心稳定、利益趋同。
何谓利益趋同,那就是杨格所说的,尚未准备好应付国内政局激变和第二场国战的原因移民实边尚未完成,第一军将士们的利益还没有扎根关外土地上,也就还没有与杨格的、北洋的、国家的利益紧紧捆绑在一起。
〖镇〗压过太平军、捻军,李鸿章比别人看的更清楚。
大清国人在儒家忠孝礼义廉耻的熏染下,是老实而忠顺的,只要别人不去动他活命的根本土地…就成。杨格利用移民实边把第一军捆绑在关外的土地上,不能不说是一着高招,此事完成之前,凡事都可以忍,都必须为之服务。一旦完成,为了土地而拼命的、武装到牙齿的、装备精良而战斗经验丰富的、战术战法全新而战力强横的第一军,啧啧想想都可怕!
太后用守旧派搞事争权,殊为不智。世锋这个守旧派的军机领班,也该歇一歇了。
世锋还在喋喋不休的挨个人头说道出洋考察人选的不当之处,李鸿章皱了眉头,几乎就要出声喝斥了,却见光绪突然从龙座上起身,不耐烦的摆手道:“好了,好了,世锋,你跪安吧。”
这…………是要军机领班大臣退出廷议!
侥幸没被当廷揪出来的世锋也巴不得赶紧退出奔,找太后老佛爷求救、问计。假意惶恐一番后,跪安退出。
杨格的事儿没查明之前,光绪并不想再度激化与太后的矛盾,撵走世锋只是表明一个态度…名单不能变,出洋的时间可以商量。当然,撵走世锋之后,这个态度还需有人给老佛爷传递过去才行。
“李爱卿,你经办洋务多年,对海外诸事颇为熟稔。众臣都说,夏日出洋多有风暴,甚为危险,可有其事?”“回圣上,确有其事。
想我大清国以军机领班大臣领队出洋考察,安全乃是首要之虑,臣以为在九月过后出洋为妥。”“准了。”
闻言,众臣中有不少人都松了一口气,荣禄更是有如释重负之感。训练巡防营需要时间,袁世凯和哪个安连长能否将骄横散漫已成习惯的巡防营、神机营整训出来,堪当大用?还是问题呢。皇帝答安九月过后出洋,那就是十月的事儿,也就是给了老佛爷一个面子,一个台阶下,那……动手时间也会延后。
“臣有奏。”“李爱卿……赐座,坐下说吧。”
“大清国以仁孝治天下,今太后老佛爷移居颐和园多日,圣上当在朝政琐务之余前往问安,臣不揣位卑,愿陪同圣上拜偈老佛爷金安。”这是光绪有些糊涂了,闹不明白李鸿章为何提出这么个事儿,当今京城里,谁不知道太后和皇帝之间闹得很不愉快呐?当然,大道理上,李鸿章的话站住脚,他说这话的〖真〗实意图是啥呢?眼光瞥过恭亲王,恭亲王微微点头。光绪犹豫了片刻,忽然明白李鸿章陪同,不就是向皇帝表明确保去颐和园无忧吗?再说永山、查惠还在颐和园当差呢。
“李爱卿提醒的是,廷议过后,就随朕一起去颐和园吧。”
“臣还有一事请奏。”李鸿章瞅了瞅奕所那边,说:“臣听闻朝廷上有互调甘军、武毅军之说,此议实为妄言,亡国之论!而今直隶京畿,只有第一军第二师两万余人驻防,第一师大部仍在回调榆关途中,一旦武毅军轻动,直隶防务形同虚设,京畿门户大开,有被敌趁虚而入之虞。清日和议虽成,清日两国之间的仇恨却未曾稍熄,倭人向来不顾礼义廉耻,若由旅顺浮海而攻津沽,谁人去挡啊?再者,甘军就在西疆驻防弹压,熟悉民情,与同驻陕甘的湘军各部配合密切,换做人生地不熟的武毅军前往,收效未必强过甘军留防。故,臣思之再三,请圣上杜绝此议。”
李鸿章的话,等于给瞌睡来了的光绪塞枕头,无有不允之理。
“准了。”
“臣还有奏。”
殿上众臣一个个瞠目结舌,却一个个心底敝亮。今儿的李中堂是大发雄威、一洗和谈之后的颓废之势啊!为何啊?兴许李中堂已经与皇帝达成默契,引杨格为桥粱,形同一体了。
“李爱卿所奏丰事关要,朕爱听。,…
“甲午开战以来,曝出大清国军政弊病甚多,实应以移民实边为契机,大加改革弊政,举办军工,推行新学,裁减冗军,兴工商而助农业,修水利而绝水患,铸新钱、修铁路、办娜政而利流通,再举办朝廷官报刊发印行以利百姓知晓朝廷举措之利害关节,获得万民拥护,如此种种,持之以恒,必能强国。再者,移民实边如此利国良策,因辽东战乱而官库空虚、民力疲惫,从而举步维艰。朝廷当以囤积于山东之备战粮草、军饷供应辽东,赈兵灾,助移民,举屯田,以期早收移民实边之效。”说着,李鸿章从袖子里抽出一份折子,双手呈上,道:“臣之所言已拟为条陈,望圣上过目裁定。”
光绪细细看过折子,龙颜大悦,当即把折子随手就递向恭亲王,说:“众臣传阅,当廷议决。”李鸿章所呈条陈,俱都是投光绪欲行新政之所好,又有与太后一系划清界限的意思。光绪看了,哪能不高兴?不立即议定所奏呢?
光绪二十一年五月丁卯日,朝廷颁布上谕:“近中外臣工条陈时务,如修铁路,铸钞币,造机器,开矿产,折南漕,减兵额,创娜政,练陆军,整海军,立学堂,大抵以移民实边、筹饷练兵为急务,以恤商惠工为本源,皆应及时兴举。至整顿鳖金,严檄关税,稽察荒田,汰除冗员,皆于国计民生多所稗补。直省疆吏应各就情势,筹酌办法以闻。”上谕一出,举国振奋,似乎大清国真能由此焕发生机了。
勤政殿上,光绪没有在意礼亲王世锋的絮回,目光不时的扫过李鸿章,心里却在不住的嘀咕。
李鸿章派出三十多人去芦台,而后去榆关,表明这位赋闲的大学士是赞成移民实边的,这一点,光绪很欣慰,可是也生出了警惕之心。
前番,光绪对杨格的刻意笼络让杨格已经宣誓效忠大清国皇帝。莫非,李鸿章想用积极的帮助移民实边之法打动杨格,或者是窃取随着移民实边而来的关外实权?都有可能!
最令人担心的是昨晚恭王进宫密报:杨格遇刺,却放走了“反清”
的刺客。
什么意思?光绪真的想不明白自己倚为砥柱的杨格究竟在想啥?故而,又派出三百里快报送密令给荣和,令其彻查刺客之事。杨格可疑,王文韶就令皇帝失望了,简直就是北洋诸人的傀儡,事事仰贤良寺西跨院的鼻息,颇有点萧规曹随的意味呢。
在强力逼迫后党的同时,一定要把李鸿章与太后一再的守旧派分割开来,能够拉拢着协力对付太后最好。这也是恭亲王奕所、军机大臣翁同和的意见。
拉拢李鸿章,关键却是杨格。皇帝和李中堂都想抓军权,都看准了杨格,杨格与二人都有渊源,咋办?争?争到某种程度就会抓破脸,李鸿章就会彻底倒向太后,太后实力大增,淮军宋庆和第一军聂士成的态度堪忧。不争?眼睁睁的看着李鸿章坐大?皇帝不甘心啊,好不容易才把李某人从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的位置上拉下来,好不容易创造出插手淮军,组建亲军的机会而且看起来进行得很顺利,岂能将成果拱手让人呢?
恭亲王的意思是,杨格必争!只是,首先要查清刺客之事,如果杨格对大清国确实忠心无二,那么可以再度拔擢杨格,让其有跻身朝堂重臣之列的资格。地位相当李鸿章和杨格之间,那时候关系如何呢?
故而,今日廷议必须要达成一个妥协,皇帝、太后、李鸿章之间的妥协,然而妥协不是明面上的,而是曲折的。首先要设法撵走几个老家伙,再让督办军务处取得正式的、实际的权力。这是从军机处分权,还要在兵部、吏部、户部和海军衙门抓一些权,一股脑的塞在督办军务处头上,那么,皇帝今后可以无视军机处,只需奕所控制的督办军务处和〖总〗理各国通商事务衙门就可以把控大清国的朝政了。
要达成想要的妥协,方才的怒火和杀人立威只是开始,就坡下驴,给李鸿章一个面子也就是必要的了。
站在世锋背后的李鸿章也没有听礼亲王说废话,他能感觉到皇帝的目光时不时的扫过自己。从皇帝杀人和执意彻查妄议一案中可以看出,杨格的“第三极”建议是有根据的。皇帝要借妄议一案排斥世锋等人,削弱军机处里的太后一系,那么空出的位置怎么办?哼哼,老李不言,恐怕太后和皇帝都会有所忌惮吧?毕竟,老李虽然赋闲,对直隶军政的把控能力还是不容小觑的!
最重要的,争夺最激烈的,无非就是军权了。
直隶之军乃是大清国主力,第一军又是主力之主力。聂士成乃是忠正耿直之人,没有多大的野心三冯义和治军虽严,政治眼光确乎欠缺:杨格能征惯战,韬略满腹,胸怀阔大,眼光炯炯。最难能可贵的是,事尚未谋面的老中堂如师如父,忠心是没的说啊。
那么,师、父就更得考虑杨格的利益所在,也是自己能否调动第一军的关键所在。杨格在电文中说的很明白,第一军要强,根本不在军械精良,不在赏银多寡,不在操法战术,而在军心稳定、利益趋同。
何谓利益趋同,那就是杨格所说的,尚未准备好应付国内政局激变和第二场国战的原因移民实边尚未完成,第一军将士们的利益还没有扎根关外土地上,也就还没有与杨格的、北洋的、国家的利益紧紧捆绑在一起。
〖镇〗压过太平军、捻军,李鸿章比别人看的更清楚。
大清国人在儒家忠孝礼义廉耻的熏染下,是老实而忠顺的,只要别人不去动他活命的根本土地…就成。杨格利用移民实边把第一军捆绑在关外的土地上,不能不说是一着高招,此事完成之前,凡事都可以忍,都必须为之服务。一旦完成,为了土地而拼命的、武装到牙齿的、装备精良而战斗经验丰富的、战术战法全新而战力强横的第一军,啧啧想想都可怕!
太后用守旧派搞事争权,殊为不智。世锋这个守旧派的军机领班,也该歇一歇了。
世锋还在喋喋不休的挨个人头说道出洋考察人选的不当之处,李鸿章皱了眉头,几乎就要出声喝斥了,却见光绪突然从龙座上起身,不耐烦的摆手道:“好了,好了,世锋,你跪安吧。”
这…………是要军机领班大臣退出廷议!
侥幸没被当廷揪出来的世锋也巴不得赶紧退出奔,找太后老佛爷求救、问计。假意惶恐一番后,跪安退出。
杨格的事儿没查明之前,光绪并不想再度激化与太后的矛盾,撵走世锋只是表明一个态度…名单不能变,出洋的时间可以商量。当然,撵走世锋之后,这个态度还需有人给老佛爷传递过去才行。
“李爱卿,你经办洋务多年,对海外诸事颇为熟稔。众臣都说,夏日出洋多有风暴,甚为危险,可有其事?”“回圣上,确有其事。
想我大清国以军机领班大臣领队出洋考察,安全乃是首要之虑,臣以为在九月过后出洋为妥。”“准了。”
闻言,众臣中有不少人都松了一口气,荣禄更是有如释重负之感。训练巡防营需要时间,袁世凯和哪个安连长能否将骄横散漫已成习惯的巡防营、神机营整训出来,堪当大用?还是问题呢。皇帝答安九月过后出洋,那就是十月的事儿,也就是给了老佛爷一个面子,一个台阶下,那……动手时间也会延后。
“臣有奏。”“李爱卿……赐座,坐下说吧。”
“大清国以仁孝治天下,今太后老佛爷移居颐和园多日,圣上当在朝政琐务之余前往问安,臣不揣位卑,愿陪同圣上拜偈老佛爷金安。”这是光绪有些糊涂了,闹不明白李鸿章为何提出这么个事儿,当今京城里,谁不知道太后和皇帝之间闹得很不愉快呐?当然,大道理上,李鸿章的话站住脚,他说这话的〖真〗实意图是啥呢?眼光瞥过恭亲王,恭亲王微微点头。光绪犹豫了片刻,忽然明白李鸿章陪同,不就是向皇帝表明确保去颐和园无忧吗?再说永山、查惠还在颐和园当差呢。
“李爱卿提醒的是,廷议过后,就随朕一起去颐和园吧。”
“臣还有一事请奏。”李鸿章瞅了瞅奕所那边,说:“臣听闻朝廷上有互调甘军、武毅军之说,此议实为妄言,亡国之论!而今直隶京畿,只有第一军第二师两万余人驻防,第一师大部仍在回调榆关途中,一旦武毅军轻动,直隶防务形同虚设,京畿门户大开,有被敌趁虚而入之虞。清日和议虽成,清日两国之间的仇恨却未曾稍熄,倭人向来不顾礼义廉耻,若由旅顺浮海而攻津沽,谁人去挡啊?再者,甘军就在西疆驻防弹压,熟悉民情,与同驻陕甘的湘军各部配合密切,换做人生地不熟的武毅军前往,收效未必强过甘军留防。故,臣思之再三,请圣上杜绝此议。”
李鸿章的话,等于给瞌睡来了的光绪塞枕头,无有不允之理。
“准了。”
“臣还有奏。”
殿上众臣一个个瞠目结舌,却一个个心底敝亮。今儿的李中堂是大发雄威、一洗和谈之后的颓废之势啊!为何啊?兴许李中堂已经与皇帝达成默契,引杨格为桥粱,形同一体了。
“李爱卿所奏丰事关要,朕爱听。,…
“甲午开战以来,曝出大清国军政弊病甚多,实应以移民实边为契机,大加改革弊政,举办军工,推行新学,裁减冗军,兴工商而助农业,修水利而绝水患,铸新钱、修铁路、办娜政而利流通,再举办朝廷官报刊发印行以利百姓知晓朝廷举措之利害关节,获得万民拥护,如此种种,持之以恒,必能强国。再者,移民实边如此利国良策,因辽东战乱而官库空虚、民力疲惫,从而举步维艰。朝廷当以囤积于山东之备战粮草、军饷供应辽东,赈兵灾,助移民,举屯田,以期早收移民实边之效。”说着,李鸿章从袖子里抽出一份折子,双手呈上,道:“臣之所言已拟为条陈,望圣上过目裁定。”
光绪细细看过折子,龙颜大悦,当即把折子随手就递向恭亲王,说:“众臣传阅,当廷议决。”李鸿章所呈条陈,俱都是投光绪欲行新政之所好,又有与太后一系划清界限的意思。光绪看了,哪能不高兴?不立即议定所奏呢?
光绪二十一年五月丁卯日,朝廷颁布上谕:“近中外臣工条陈时务,如修铁路,铸钞币,造机器,开矿产,折南漕,减兵额,创娜政,练陆军,整海军,立学堂,大抵以移民实边、筹饷练兵为急务,以恤商惠工为本源,皆应及时兴举。至整顿鳖金,严檄关税,稽察荒田,汰除冗员,皆于国计民生多所稗补。直省疆吏应各就情势,筹酌办法以闻。”上谕一出,举国振奋,似乎大清国真能由此焕发生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