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上老君
推荐阅读:弃宇宙、剑来、渡劫之王、天下第九、三寸人间、大符篆师、飞剑问道、仙宫、大侠萧金衍、大华恩仇引
TXT小说网 www.txt8.org,最快更新金玉仙缘最新章节!
说起太上老君,知道的人很多,但概念不一定会很清晰,由于本书大部分人物都是由《封神演义》克隆而来,所以太上老君也是本书中的大神仙,虽然出场的次数极少,但却是对本书主题构思有重要影响的人物。所以,专门写这篇文章,让大家对太上老君,也就是老子,有一个详尽的了解.
一、历史上的老子
神话中的太上老君,历史原型就是老子。
老子,姓李名耳字聃,又称老聃。楚国苦县厉乡曲仁里(今河南省鹿邑县)人,生卒年月不详,按现在比较公认的说法,老子生活的年代是在公元前六世纪左右,也有种说法说老子出生于公元前571年。任周王朝藏书室的官吏,掌管史册典籍,孔子到周时曾向他问过礼,并对弟子们称赞说,老子是一条真正的龙。老子在五十多岁时,辞官离开东周西行,走到函谷关时,关令尹喜请他著书,他就写下了五千字左右的文章,就是人们说的《道德经》,又名《老子》、《老子五千文》。
关于老子出生的传说,有一种最神秘而又流行程度比较高的说法,说其母亲看到天上一颗大流星入怀,从而有孕,而这一怀孕不是十月怀胎,而是整整怀了七十二年,生下来头发胡子都白完了。生而能言。所以称为老子,因为其母生之于李树下,所以指树为姓,所以姓李。又因为他长着一双与众不同的大耳朵。他的名字又与这双大耳朵相关。
老子是道家学派的始祖宗师,是我国哲学史和思想史上的巨擘,以老子为代表的道家哲学,是中国哲学史上的主要流派之一,《老子》一书被称做中国传统文化的“三玄”之一。在世界思想文库中有着重大的影响,而受道家哲学影响而发展起来的道教,更是土生土长的中国本土宗教。本书以道教为主题,就是为了弘扬土生土长的中国本土宗教文化。
《老子》一书文约义丰,被誉为哲学诗。博大精深。其思想涉及政治、经济、军事、哲学、美学、历史、文学、宇宙学、人体科学、神秘等多方面,正因为如此,才为后来的道教所用,并奉为经典。而老子本人也理所当然的被奉为道教的开山祖师。
二、被神话的老子
把老子神化,对老子的崇拜,也是一个历史延革的过程。
最除的“道”,称为道家,是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的一个学派之一,当然,道家是比较有名气和声望的。而这一学派的代表人物就是老子和庄子。
把老子神化,对老子的崇拜,是从秦朝时就开始了,当是有黄老道。尊崇并被神话的人物就是黄帝轩辕氏和老子。但这时并没有形成完整的神祗体系。
西汉末年,佛教传入中国,东汉光武帝刘秀建武十年,张道陵降生。
张道陵(公元34年—156年),沛国丰(今江苏丰县)人,曾入太学,通达五经,汉明帝时,当过巴郡江州(今重庆)令。后创立道教。张道陵虽然是道教的实际创始人,但却抬出老子做为教祖,并尊之为太上老君。《道德经》从此也成了道教之中最主要的经典。
张道陵为什么抬出老子做为教祖呢?这也是事出有因,因为当时佛教已传入中土很久,影响已经非常之大。如果张道陵自命为祖师的话,则会处于劣势,名气不够大,辈份也会比释迦牟尼低很多,为了与佛教抗衡,抬高道教的身价,张道陵用了一个非常智慧的做法,抬出了一位古代圣贤做为教门祖师。就选中了老子,第一、老子的名气非常大,是道家创始人,修养高,儒家的创始人孔圣人也曾向老子请教礼法。并且事后还极端佩服。第二、老子的辈份也大,与释迦牟尼同代而又稍高。在论资排辈上,决不会输与佛祖如来。第三、老子传记中的含糊说法,他的高寿,他的西行,他的不知所终。都是穿凿附会,发挥想像力的极好材料。第四、道家主张清静无为和养生之道,这种道家理论和宗旨,会成为道教信徒们极好的精神装饰。第五、老子的《道德经》中的神秘主义的成分,尤其是“道”的观念,与宗教思想十分接近。道教徒们利用和解释起来,也十分得心应手。所以,张道陵选中老子做为教庭宗师,是有其客观和内在原因的。
如果说老子的《道德经》中的神秘主义的成分,很容易与宗教思想衔接,而庄子的书《庄子》则进一步发挥了道,他在书里大谈一些传说人物得道成仙,长生不死,位列星宿。这些都给张道陵创立道教带来现成的理论基础。
东汉王阜作《老子圣母碑》就将老子与道合而为一,称“老子者,道也”。张道陵所作《老子想尔注》,也将老子作为道的化身:“一者,道也。一,散行为气。聚形为太上老君”。
“太上老君”是道教对老子的尊称,最早见于《魏书》,“老君”之称最早见于《后汉书》。
初期的道教尊崇的神明是不多的。太上老君以外,还有两个弟子,一位是道家学派的另一代表人物庄子,被奉为南华真人,另一位则是请老子著书的函谷关关令尹喜,被奉为无上真人。除此之外,还尊崇三官,这三官是天官、地官、水官。太上老君是至尊无上、神变无方的最高神明。而天官、地官、水官是宗教在原始阶段对天、地、水的自然崇拜。这三官的功能是为人赐福、赦罪、解厄。也称三元大帝。因为三官与本书无关,这里就不多做介绍。
张道陵创立道教,自称出于太上老君口授:“初居阳平山上,感太上授以经箓之法”,“居鹤鸣山修道,感老君授以秘录”。等等。自此以后,老子就进入了被人神化得“玄而又玄”的过程。
《云笈七签》记载:“太上老君者,混元皇帝也,乃生于无始,起于无因,万道之先,元气之祖也。”而且连老子的母亲也不是凡人,是玄妙圣女。“三气混沌凝结,变化五色玄黄,大如弹丸,入玄妙口中,玄妙因吞之,八十一年(又是一种说法)乃从左肋而生,行而白首,故号老子,老子者,老君也,此既道之身也,元气之祖宗,天地只根本也。”
还有一种说法,说老子是诞于九个八十一万亿零八十一万年的元气之祖,如果换算起来,那时连太阳系还没有产生。
老子即然被神化,形像也变得神乎其神,说法很多,《酉阳杂俎》前集卷二描述老子的说法比较典型:“老子高九尺,或曰二丈九尺,耳三门而无廓,绿眉毛中有紫毛长达五寸,绿眼珠中有紫光,鼻子双柱,浑身绿毛白血,顶有紫气。”但这种说法有失庄重。得不到大众的认可。
直到晋代,葛洪在《抱朴子杂应篇》里对老子的描述才被大众接受,并形成共识,这里的老子已经威是风凛凛,气度非凡的一代道祖宗师:
身长九尺,黄色,鸟啄,隆鼻,秀眉长五寸,耳长七寸额有三理上下彻,足有八卦,以神龟为床,金楼为堂,白银为阶,五色云为衣,重叠之冠,锋铤之剑。
被神化后的老子更是数易姓名,无世不出。灵异非常。如广成子、黄石公、河上公、铁拐李等等,都曾被说成是老子转世,更有《老子八十一化图》,记述老子历代变化的形像。道教信徒们对老子这样的神化,目的是借老子追述其源流,神化其教派。但这种宣传做得多了,反而有了脑白金效应,负面效果很大。有人就质疑,身为一代宗师,怎么就这么热衷于投胎转世,而且转世的很多形像都是卑琐的。随着人们指责、疑问程度的加深,很多教派便取消了这种无谓的宣传。
对老子的崇拜在唐代达到了顶峰,唐代李家皇帝,为给自己脸上贴金,抬高李家门第,便找到道教的大教主太上老君,与其攀叙上家谱,尊其为始族,自称是老君的后代,“神仙之苗裔”。并为此制造了很多神话。
《旧唐书》记载,唐高祖李渊起兵之初,在霍山与敌军对峙,不能取胜,万分焦虑。这时来了个自称“霍山神使”的白衣老人,求见李渊,暗示进攻路线,终于取胜。道书《混元圣纪》直接就把“霍山神使”说成是太上老君派来的。
《唐会要》卷十五《尊崇道教》记载了唐高祖李渊成为太上老君后裔的说法:
武德三年(公元602年)五月,晋州人吉善行于(今山西省浮山县)羊角山(今称龙角山),见一老叟,乘白马朱鬣,仪容甚伟,曰:“谓吾语唐天子,吾汝祖也,今年平贼后,子孙享国千年。”高祖异之,乃立庙于其地。
李渊在羊角山修了老君庙,把浮山县改名为神山县,正式确立了与李聃的“祖孙”关系,并宣布道教为国教,还下诏宣布三教的先后:道先,儒次,释最后。唐太宗李世民登基后再次规定,道士、女冠在僧、尼之上。唐高宗李治又进一步,封老君为“太上玄元皇帝”,钦命《道德经》为上经,王公百僚必须会背诵。唐玄宗李隆基更是把对老子的崇拜推上了顶峰,尊号太上老君为“大圣祖高上大道金阕玄元天皇大帝”。亲自为《道德经》作注,颁于全国。下令天下各州都要建玄元皇帝庙,并大量绘制玄元皇帝图像,分布天下。
老子的家乡,河南省鹿邑县太清宫在唐时规模最为庞大,此宫位于鹿邑县城东北五公里的隐山上,唐时占地870亩,楼台亭阁600余间,宫内古木参天,碑刻成林。朝廷派500兵士镇守。太清宫分前宫、后宫两大部分,中间有河名清净河。河上有会仙桥相连,有午门,御道。中央为太极殿,两侧为七元殿、五岳殿、南斗殿、虚无殿。主殿太极殿的塑像与其它地方不同,中央为老子像。而两侧就不是常见的仙真,神将。而是唐高祖、唐太宗等等唐代帝王像列侍左右。可见一斑。
老子在早期道教之中为开山祖师,第一大神明,但是到晋朝后期,因为三清尊神的出现,老子的神位由第一降为第三。这主要是道教产生以来,就面临着一个对手,佛教。“三清”的出现是和佛教传入中土,两教争夺信徒,各吹嘘其教神通无比,相互斗争的结果。我会在以后的作品相关《神仙神仙造神运动》叙述这个问题,这里就不多说。
因为老子的辈份大,与释迦牟尼同代而又稍高。所以,在后来与佛教争夺信徒的斗争中,老子又成了道教信徒们的锐利武器,出现了“老子过函谷关化胡”之说,硬把佛祖如来说成是老子的晚辈,说成是老子的弟子。从而出现了“三教出一门”的说法,这个问题,会在以后的作品相关《道教流派、“三教出一门”之说》叙述,这里也不多说。
三、小说中的老子
小说中牵扯描写老子的书,影响最大的就是吴承恩的《西游记》和许仲琳的《封神演义》。
先说《西游记》的太上老君,《西游记》也说到了三清,说到了太上老君,但太上老君的地位并不高。只是一般的炼丹神仙。为什么《西游记》里的太上老君,不是备受尊崇的呢?因为《西游记》的主题思想就是“敬佛谤道”,有很多这方面的研究文章,研究者们都认为与吴承恩的身世有关,吴承恩小时候勤奋好学,一目十行,过目成诵。少年时,就已名冠乡里,青年时代的吴承恩是狂放不羁、轻世傲物的年青人,但乡试不第,父亲竟怀着遗憾去世,让他备受打击。后三年内,他专心致志地下了一番苦功,但仍然没有考中。吴承恩羞恨交加,竟为此病倒了。父亲去世以后,他需要操持全家的所有开支,但他却没有支撑门户的能力,更没有养家活口的手段。家中生活来源,除了每月从学府里领回六斗米外,只能坐食父亲所留的遗产。科考的失利,生活的贫困,使他开始更加清醒地、深沉地考虑社会人生的问题,并且用自己的诗文对不合理的社会进行抗争。而当时的明朝皇帝信奉道教的“长命百岁,白日飞升”之术,沉迷于丹鼎之术,不理朝政。常招道士入宫。炼制所谓的仙丹,干预朝政。所以道士就成了吴承恩在书中的抨击对像,很多妖怪都是以道士的面目出现。当然,他不能直接抨击朝政,只能用借古讽今的做法。
尽管这样,吴承恩并没有对道教来个全盘否定。在对老子的描写中,虽然没让老子备受尊崇,但是他还是承认了一些通行的说法。他是认同“老子过函谷关化胡”之说的,在《第六回观音赴会问原因小圣施威降大圣》里,有这样一段话:
话表大力鬼王既调了真君与六兄弟提兵擒魔去后,却上界回奏。玉帝与观音菩萨、王母并众仙卿,正在灵霄殿讲话,道:“既是二郎已去赴战,这一日还不见回报。”观音合掌道:“贫僧请陛下同道祖出南天门外,亲去看看虚实如何?”玉帝道:“言之有理。”即摆驾,同道祖、观音、王母与众仙卿至南天门。,早有些天丁、力士接着。开门遥观,只见众天丁布罗网,围住四面;李天王与哪吒,擎照妖镜,立在空中;真君把大圣围绕中间,纷纷赌斗哩。菩萨开口对老君说:“贫僧所举二郎神如何?果有神通,已把那大圣围困,只是未得擒拿。我如今助他一功,决拿住他也。”老君道:“菩萨将甚兵器?怎么助他?”菩萨道:“我将那净瓶杨柳抛下去,打那猴头;即不能打死,也打个一跌,教二郎小圣好去拿他。”老君道:“你这瓶是个磁器,准打着他便好,如打不着他的头,或撞着他的铁棒,却不打碎了?你且莫动手,等我老君助他一功。”菩萨道:“你有什么兵器?”老君道:“有,有,有。”捋起衣袖,左膊上取下一个圈子,说道:“这件兵器,乃锟钢抟炼的,被我将还丹点成,养就一身灵气,善能变化,水火不侵,又能套诸物;一名金钢琢,又名金钢套。当年过函关,化胡为佛,甚是亏他,早晚最可防身。等我丢下去打他一下。”话毕,自天门上往下一掼,滴流流,径落花果山营盘里,可可的着猴王头上一下。
在这一段话里,他称老君为道祖,并且对佛门的观音菩萨点明了他“过函谷关化胡为佛”的说法,而且观音菩萨听了也是认可的。不仅如此,还有个化胡为佛的法器金钢琢,而且这个金钢琢佛祖如来看到也是非常害怕的。在《西游记》第五十回—第五十二回里,写到太上老君的坐骑青牛偷了金钢琢下界为妖,擒了唐僧师徒三人,孙悟空百般施救未见功果,只好上西天找如来求救。在第五十二回里,这样写道:
如来问道:“悟空,前闻得观音尊者解脱汝身,皈依释教,保唐僧来此求经,你怎么独自到此?有何事故?”行者顿首道:“上告我佛,弟子自秉迦持,与唐朝师父西来,行至金䴙山金䴙洞,遇着一个恶魔头,名唤兕大王,神通广大,把师父与师弟等摄入洞中。弟子向伊求取,没好意,两家比迸,被他将一个白森森的一个圈子,抢了我的铁棒。我恐他是天将思凡,急上界查勘不出。蒙玉帝差遣李天王父子助援,又被他抢了太子的六般兵器。及请火德星君放火烧他,又被他将火具抢去。又请水德星君放水淹他,一毫又淹他不着,弟子费若干精神气力,将那铁棒等物偷出,复去索战,又被他将前物依然套去,无法收降,因此特告我佛,望垂慈与弟子看看,果然是何物出身,我好去拿他家属四邻,擒此魔头,救我师父,合拱虔诚,拜求正果。”如来听说,将慧眼遥观,早已知识,对行者道:“那怪物我虽知之,但不可与你说。你这猴儿口敞,一传道是我说他,他就不与你斗,定要嚷上灵山,反遗祸于我也。我这里着法力助你擒他去罢。”行者再拜称谢道:“如来助我什么法力?”如来即令十八尊罗汉开宝库取十八粒“金丹砂”与悟空助力。行者道:“金丹砂却如何?”如来道:“你去洞外,叫那妖魔比试。演他出来,却教罗汉放砂,陷住他,使他动不得身,拔不得脚,凭你揪打便了。”行者笑道:“妙,妙,妙!趁早去来!”那罗汉不敢迟延,即取金丹砂出门,行者又谢了如来。一路查看,止有十六尊罗汉。行者嚷道:“这是那个去处,却卖放人!”众罗汉道:“那个卖放?”行者道:“原差十八尊,今怎么只得十六尊?”说不了,里边走出降龙、伏虎二尊,上前道:“悟空,怎么就这等放刁?我两个在后听如来吩咐话的。”行者道:“忒卖法,忒卖法!才自若嚷迟了些儿,你敢就不出来了。”众罗汉笑呵呵驾起祥云。
从这一段话可以看出,《西游记》中能普阅周天之事,遍识周天之物,广会周天之种类的佛祖如来,也惧怕手执金钢琢的青牛嚷上灵山,遗祸于他。以致孙悟空事后得知了真情,也不平地骂道:“可恨,可恨!如来却也闪赚老孙!”
所以,《西游记》虽然“敬佛谤道”,也没把太上老君的地位尊崇得很高,但是也在不经意间。流露出千百年来对老子的尊崇地位。
许仲琳的《封神演义》中出场的老子,对老子可以说是敬重有加,尽管从晋朝后期,老子的神位在道教中已降至第三,但在《封神演义》中,老子仍是鸿钧道人以外的第一大神明。八景大老爷,玄都大法师等等,尊崇有加。
但《封神演义》中对老子的来历没有多做介绍,但是却用几首充满溢美之词的对联和诗详细地概括了有关他的神话传说和事迹。
《第四十四回子牙魂游昆仑山》的对联:
道判混元,曾见太极两仪生四象。
鸿蒙传法,又将胡人西渡出函关。
对联里说,他生于混元起始,目睹了太极两仪生四象。鸿蒙初沌的时候就得道了,并且西出函关点化胡人(指释迦牟尼)成佛。
《第五十回叁姑计摆天河阵》的诗:
鸿蒙剖破玄黄景,
又在人间治五行;
度得轩辕升白画,
函关施法道常明。
这里是说他曾变成五色玄黄,入玄妙圣女口中,蝉蜕度世,传经送典。在人间让人们识得五行之奥妙,因为轩辕黄帝杀伐太重,他也曾度轩辕黄帝清心悟道。过函谷关的时侯,留下了《道德经》
《第七十七回老子一气化三清》的诗:
第一首
不二门中法更玄,汞铅相见结胎仙;
未离母腹头先白,才到神霄气已全。
室内炼丹搀戊己,炉中有药夺先天;
生成八景宫中客,不记人间几万年。
第二首
骑牛远远过前村,
短笛仙音隔陇闻;
辟地开天为教主,
炉中炼出锦乾坤。
这里是说他法力无边,还精通丹鼎之术,天生的大仙,年龄大的无法估算。只要度世,就有很多神奇。骑的是青牛,“未离母腹头先白”,等等仙迹。
顺便简要解释一下太极、两仪、四象。
太极图像形式就是阴阳图。涵指天地运行的规律。就是“道”。无上。宇宙。
两仪:
一、阴阳;二、天地;三、奇偶;四、刚柔;五、玄黄;六、乾坤;七、春秋。
四象:
一、少阳、老阳、少阴、老阴。
二、七、九、六、八。
三、春、夏、秋、冬。
四、金、木、水、火。
五、东、西、南、北。
总之,老子无论是人、是神,都是令世人尊崇的先辈大贤。是中华民族值得为之骄傲的大师级哲人.
本书以弘扬和尊重中国本土宗教道教为主题。是以情节衬托人物的写法。目的就是让朋友们看了能觉得是这是个很美妙的故事。
虽然牵扯到佛教,但佛教人物在本书中会很少出现,有人说应该有孙悟空,我明确地说,不会有,因为他是佛教人物,而且比本书的年代背景会晚很多。本书的很多人物既然是从《封神演义》克隆而来,就不会再从《西游记》克隆什么。将两本主题思想迥异,神话背景差异巨大的古典名著,强行捏合到一块,那会是种什么样的困难,本人还是有自知之明的。
说起太上老君,知道的人很多,但概念不一定会很清晰,由于本书大部分人物都是由《封神演义》克隆而来,所以太上老君也是本书中的大神仙,虽然出场的次数极少,但却是对本书主题构思有重要影响的人物。所以,专门写这篇文章,让大家对太上老君,也就是老子,有一个详尽的了解.
一、历史上的老子
神话中的太上老君,历史原型就是老子。
老子,姓李名耳字聃,又称老聃。楚国苦县厉乡曲仁里(今河南省鹿邑县)人,生卒年月不详,按现在比较公认的说法,老子生活的年代是在公元前六世纪左右,也有种说法说老子出生于公元前571年。任周王朝藏书室的官吏,掌管史册典籍,孔子到周时曾向他问过礼,并对弟子们称赞说,老子是一条真正的龙。老子在五十多岁时,辞官离开东周西行,走到函谷关时,关令尹喜请他著书,他就写下了五千字左右的文章,就是人们说的《道德经》,又名《老子》、《老子五千文》。
关于老子出生的传说,有一种最神秘而又流行程度比较高的说法,说其母亲看到天上一颗大流星入怀,从而有孕,而这一怀孕不是十月怀胎,而是整整怀了七十二年,生下来头发胡子都白完了。生而能言。所以称为老子,因为其母生之于李树下,所以指树为姓,所以姓李。又因为他长着一双与众不同的大耳朵。他的名字又与这双大耳朵相关。
老子是道家学派的始祖宗师,是我国哲学史和思想史上的巨擘,以老子为代表的道家哲学,是中国哲学史上的主要流派之一,《老子》一书被称做中国传统文化的“三玄”之一。在世界思想文库中有着重大的影响,而受道家哲学影响而发展起来的道教,更是土生土长的中国本土宗教。本书以道教为主题,就是为了弘扬土生土长的中国本土宗教文化。
《老子》一书文约义丰,被誉为哲学诗。博大精深。其思想涉及政治、经济、军事、哲学、美学、历史、文学、宇宙学、人体科学、神秘等多方面,正因为如此,才为后来的道教所用,并奉为经典。而老子本人也理所当然的被奉为道教的开山祖师。
二、被神话的老子
把老子神化,对老子的崇拜,也是一个历史延革的过程。
最除的“道”,称为道家,是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的一个学派之一,当然,道家是比较有名气和声望的。而这一学派的代表人物就是老子和庄子。
把老子神化,对老子的崇拜,是从秦朝时就开始了,当是有黄老道。尊崇并被神话的人物就是黄帝轩辕氏和老子。但这时并没有形成完整的神祗体系。
西汉末年,佛教传入中国,东汉光武帝刘秀建武十年,张道陵降生。
张道陵(公元34年—156年),沛国丰(今江苏丰县)人,曾入太学,通达五经,汉明帝时,当过巴郡江州(今重庆)令。后创立道教。张道陵虽然是道教的实际创始人,但却抬出老子做为教祖,并尊之为太上老君。《道德经》从此也成了道教之中最主要的经典。
张道陵为什么抬出老子做为教祖呢?这也是事出有因,因为当时佛教已传入中土很久,影响已经非常之大。如果张道陵自命为祖师的话,则会处于劣势,名气不够大,辈份也会比释迦牟尼低很多,为了与佛教抗衡,抬高道教的身价,张道陵用了一个非常智慧的做法,抬出了一位古代圣贤做为教门祖师。就选中了老子,第一、老子的名气非常大,是道家创始人,修养高,儒家的创始人孔圣人也曾向老子请教礼法。并且事后还极端佩服。第二、老子的辈份也大,与释迦牟尼同代而又稍高。在论资排辈上,决不会输与佛祖如来。第三、老子传记中的含糊说法,他的高寿,他的西行,他的不知所终。都是穿凿附会,发挥想像力的极好材料。第四、道家主张清静无为和养生之道,这种道家理论和宗旨,会成为道教信徒们极好的精神装饰。第五、老子的《道德经》中的神秘主义的成分,尤其是“道”的观念,与宗教思想十分接近。道教徒们利用和解释起来,也十分得心应手。所以,张道陵选中老子做为教庭宗师,是有其客观和内在原因的。
如果说老子的《道德经》中的神秘主义的成分,很容易与宗教思想衔接,而庄子的书《庄子》则进一步发挥了道,他在书里大谈一些传说人物得道成仙,长生不死,位列星宿。这些都给张道陵创立道教带来现成的理论基础。
东汉王阜作《老子圣母碑》就将老子与道合而为一,称“老子者,道也”。张道陵所作《老子想尔注》,也将老子作为道的化身:“一者,道也。一,散行为气。聚形为太上老君”。
“太上老君”是道教对老子的尊称,最早见于《魏书》,“老君”之称最早见于《后汉书》。
初期的道教尊崇的神明是不多的。太上老君以外,还有两个弟子,一位是道家学派的另一代表人物庄子,被奉为南华真人,另一位则是请老子著书的函谷关关令尹喜,被奉为无上真人。除此之外,还尊崇三官,这三官是天官、地官、水官。太上老君是至尊无上、神变无方的最高神明。而天官、地官、水官是宗教在原始阶段对天、地、水的自然崇拜。这三官的功能是为人赐福、赦罪、解厄。也称三元大帝。因为三官与本书无关,这里就不多做介绍。
张道陵创立道教,自称出于太上老君口授:“初居阳平山上,感太上授以经箓之法”,“居鹤鸣山修道,感老君授以秘录”。等等。自此以后,老子就进入了被人神化得“玄而又玄”的过程。
《云笈七签》记载:“太上老君者,混元皇帝也,乃生于无始,起于无因,万道之先,元气之祖也。”而且连老子的母亲也不是凡人,是玄妙圣女。“三气混沌凝结,变化五色玄黄,大如弹丸,入玄妙口中,玄妙因吞之,八十一年(又是一种说法)乃从左肋而生,行而白首,故号老子,老子者,老君也,此既道之身也,元气之祖宗,天地只根本也。”
还有一种说法,说老子是诞于九个八十一万亿零八十一万年的元气之祖,如果换算起来,那时连太阳系还没有产生。
老子即然被神化,形像也变得神乎其神,说法很多,《酉阳杂俎》前集卷二描述老子的说法比较典型:“老子高九尺,或曰二丈九尺,耳三门而无廓,绿眉毛中有紫毛长达五寸,绿眼珠中有紫光,鼻子双柱,浑身绿毛白血,顶有紫气。”但这种说法有失庄重。得不到大众的认可。
直到晋代,葛洪在《抱朴子杂应篇》里对老子的描述才被大众接受,并形成共识,这里的老子已经威是风凛凛,气度非凡的一代道祖宗师:
身长九尺,黄色,鸟啄,隆鼻,秀眉长五寸,耳长七寸额有三理上下彻,足有八卦,以神龟为床,金楼为堂,白银为阶,五色云为衣,重叠之冠,锋铤之剑。
被神化后的老子更是数易姓名,无世不出。灵异非常。如广成子、黄石公、河上公、铁拐李等等,都曾被说成是老子转世,更有《老子八十一化图》,记述老子历代变化的形像。道教信徒们对老子这样的神化,目的是借老子追述其源流,神化其教派。但这种宣传做得多了,反而有了脑白金效应,负面效果很大。有人就质疑,身为一代宗师,怎么就这么热衷于投胎转世,而且转世的很多形像都是卑琐的。随着人们指责、疑问程度的加深,很多教派便取消了这种无谓的宣传。
对老子的崇拜在唐代达到了顶峰,唐代李家皇帝,为给自己脸上贴金,抬高李家门第,便找到道教的大教主太上老君,与其攀叙上家谱,尊其为始族,自称是老君的后代,“神仙之苗裔”。并为此制造了很多神话。
《旧唐书》记载,唐高祖李渊起兵之初,在霍山与敌军对峙,不能取胜,万分焦虑。这时来了个自称“霍山神使”的白衣老人,求见李渊,暗示进攻路线,终于取胜。道书《混元圣纪》直接就把“霍山神使”说成是太上老君派来的。
《唐会要》卷十五《尊崇道教》记载了唐高祖李渊成为太上老君后裔的说法:
武德三年(公元602年)五月,晋州人吉善行于(今山西省浮山县)羊角山(今称龙角山),见一老叟,乘白马朱鬣,仪容甚伟,曰:“谓吾语唐天子,吾汝祖也,今年平贼后,子孙享国千年。”高祖异之,乃立庙于其地。
李渊在羊角山修了老君庙,把浮山县改名为神山县,正式确立了与李聃的“祖孙”关系,并宣布道教为国教,还下诏宣布三教的先后:道先,儒次,释最后。唐太宗李世民登基后再次规定,道士、女冠在僧、尼之上。唐高宗李治又进一步,封老君为“太上玄元皇帝”,钦命《道德经》为上经,王公百僚必须会背诵。唐玄宗李隆基更是把对老子的崇拜推上了顶峰,尊号太上老君为“大圣祖高上大道金阕玄元天皇大帝”。亲自为《道德经》作注,颁于全国。下令天下各州都要建玄元皇帝庙,并大量绘制玄元皇帝图像,分布天下。
老子的家乡,河南省鹿邑县太清宫在唐时规模最为庞大,此宫位于鹿邑县城东北五公里的隐山上,唐时占地870亩,楼台亭阁600余间,宫内古木参天,碑刻成林。朝廷派500兵士镇守。太清宫分前宫、后宫两大部分,中间有河名清净河。河上有会仙桥相连,有午门,御道。中央为太极殿,两侧为七元殿、五岳殿、南斗殿、虚无殿。主殿太极殿的塑像与其它地方不同,中央为老子像。而两侧就不是常见的仙真,神将。而是唐高祖、唐太宗等等唐代帝王像列侍左右。可见一斑。
老子在早期道教之中为开山祖师,第一大神明,但是到晋朝后期,因为三清尊神的出现,老子的神位由第一降为第三。这主要是道教产生以来,就面临着一个对手,佛教。“三清”的出现是和佛教传入中土,两教争夺信徒,各吹嘘其教神通无比,相互斗争的结果。我会在以后的作品相关《神仙神仙造神运动》叙述这个问题,这里就不多说。
因为老子的辈份大,与释迦牟尼同代而又稍高。所以,在后来与佛教争夺信徒的斗争中,老子又成了道教信徒们的锐利武器,出现了“老子过函谷关化胡”之说,硬把佛祖如来说成是老子的晚辈,说成是老子的弟子。从而出现了“三教出一门”的说法,这个问题,会在以后的作品相关《道教流派、“三教出一门”之说》叙述,这里也不多说。
三、小说中的老子
小说中牵扯描写老子的书,影响最大的就是吴承恩的《西游记》和许仲琳的《封神演义》。
先说《西游记》的太上老君,《西游记》也说到了三清,说到了太上老君,但太上老君的地位并不高。只是一般的炼丹神仙。为什么《西游记》里的太上老君,不是备受尊崇的呢?因为《西游记》的主题思想就是“敬佛谤道”,有很多这方面的研究文章,研究者们都认为与吴承恩的身世有关,吴承恩小时候勤奋好学,一目十行,过目成诵。少年时,就已名冠乡里,青年时代的吴承恩是狂放不羁、轻世傲物的年青人,但乡试不第,父亲竟怀着遗憾去世,让他备受打击。后三年内,他专心致志地下了一番苦功,但仍然没有考中。吴承恩羞恨交加,竟为此病倒了。父亲去世以后,他需要操持全家的所有开支,但他却没有支撑门户的能力,更没有养家活口的手段。家中生活来源,除了每月从学府里领回六斗米外,只能坐食父亲所留的遗产。科考的失利,生活的贫困,使他开始更加清醒地、深沉地考虑社会人生的问题,并且用自己的诗文对不合理的社会进行抗争。而当时的明朝皇帝信奉道教的“长命百岁,白日飞升”之术,沉迷于丹鼎之术,不理朝政。常招道士入宫。炼制所谓的仙丹,干预朝政。所以道士就成了吴承恩在书中的抨击对像,很多妖怪都是以道士的面目出现。当然,他不能直接抨击朝政,只能用借古讽今的做法。
尽管这样,吴承恩并没有对道教来个全盘否定。在对老子的描写中,虽然没让老子备受尊崇,但是他还是承认了一些通行的说法。他是认同“老子过函谷关化胡”之说的,在《第六回观音赴会问原因小圣施威降大圣》里,有这样一段话:
话表大力鬼王既调了真君与六兄弟提兵擒魔去后,却上界回奏。玉帝与观音菩萨、王母并众仙卿,正在灵霄殿讲话,道:“既是二郎已去赴战,这一日还不见回报。”观音合掌道:“贫僧请陛下同道祖出南天门外,亲去看看虚实如何?”玉帝道:“言之有理。”即摆驾,同道祖、观音、王母与众仙卿至南天门。,早有些天丁、力士接着。开门遥观,只见众天丁布罗网,围住四面;李天王与哪吒,擎照妖镜,立在空中;真君把大圣围绕中间,纷纷赌斗哩。菩萨开口对老君说:“贫僧所举二郎神如何?果有神通,已把那大圣围困,只是未得擒拿。我如今助他一功,决拿住他也。”老君道:“菩萨将甚兵器?怎么助他?”菩萨道:“我将那净瓶杨柳抛下去,打那猴头;即不能打死,也打个一跌,教二郎小圣好去拿他。”老君道:“你这瓶是个磁器,准打着他便好,如打不着他的头,或撞着他的铁棒,却不打碎了?你且莫动手,等我老君助他一功。”菩萨道:“你有什么兵器?”老君道:“有,有,有。”捋起衣袖,左膊上取下一个圈子,说道:“这件兵器,乃锟钢抟炼的,被我将还丹点成,养就一身灵气,善能变化,水火不侵,又能套诸物;一名金钢琢,又名金钢套。当年过函关,化胡为佛,甚是亏他,早晚最可防身。等我丢下去打他一下。”话毕,自天门上往下一掼,滴流流,径落花果山营盘里,可可的着猴王头上一下。
在这一段话里,他称老君为道祖,并且对佛门的观音菩萨点明了他“过函谷关化胡为佛”的说法,而且观音菩萨听了也是认可的。不仅如此,还有个化胡为佛的法器金钢琢,而且这个金钢琢佛祖如来看到也是非常害怕的。在《西游记》第五十回—第五十二回里,写到太上老君的坐骑青牛偷了金钢琢下界为妖,擒了唐僧师徒三人,孙悟空百般施救未见功果,只好上西天找如来求救。在第五十二回里,这样写道:
如来问道:“悟空,前闻得观音尊者解脱汝身,皈依释教,保唐僧来此求经,你怎么独自到此?有何事故?”行者顿首道:“上告我佛,弟子自秉迦持,与唐朝师父西来,行至金䴙山金䴙洞,遇着一个恶魔头,名唤兕大王,神通广大,把师父与师弟等摄入洞中。弟子向伊求取,没好意,两家比迸,被他将一个白森森的一个圈子,抢了我的铁棒。我恐他是天将思凡,急上界查勘不出。蒙玉帝差遣李天王父子助援,又被他抢了太子的六般兵器。及请火德星君放火烧他,又被他将火具抢去。又请水德星君放水淹他,一毫又淹他不着,弟子费若干精神气力,将那铁棒等物偷出,复去索战,又被他将前物依然套去,无法收降,因此特告我佛,望垂慈与弟子看看,果然是何物出身,我好去拿他家属四邻,擒此魔头,救我师父,合拱虔诚,拜求正果。”如来听说,将慧眼遥观,早已知识,对行者道:“那怪物我虽知之,但不可与你说。你这猴儿口敞,一传道是我说他,他就不与你斗,定要嚷上灵山,反遗祸于我也。我这里着法力助你擒他去罢。”行者再拜称谢道:“如来助我什么法力?”如来即令十八尊罗汉开宝库取十八粒“金丹砂”与悟空助力。行者道:“金丹砂却如何?”如来道:“你去洞外,叫那妖魔比试。演他出来,却教罗汉放砂,陷住他,使他动不得身,拔不得脚,凭你揪打便了。”行者笑道:“妙,妙,妙!趁早去来!”那罗汉不敢迟延,即取金丹砂出门,行者又谢了如来。一路查看,止有十六尊罗汉。行者嚷道:“这是那个去处,却卖放人!”众罗汉道:“那个卖放?”行者道:“原差十八尊,今怎么只得十六尊?”说不了,里边走出降龙、伏虎二尊,上前道:“悟空,怎么就这等放刁?我两个在后听如来吩咐话的。”行者道:“忒卖法,忒卖法!才自若嚷迟了些儿,你敢就不出来了。”众罗汉笑呵呵驾起祥云。
从这一段话可以看出,《西游记》中能普阅周天之事,遍识周天之物,广会周天之种类的佛祖如来,也惧怕手执金钢琢的青牛嚷上灵山,遗祸于他。以致孙悟空事后得知了真情,也不平地骂道:“可恨,可恨!如来却也闪赚老孙!”
所以,《西游记》虽然“敬佛谤道”,也没把太上老君的地位尊崇得很高,但是也在不经意间。流露出千百年来对老子的尊崇地位。
许仲琳的《封神演义》中出场的老子,对老子可以说是敬重有加,尽管从晋朝后期,老子的神位在道教中已降至第三,但在《封神演义》中,老子仍是鸿钧道人以外的第一大神明。八景大老爷,玄都大法师等等,尊崇有加。
但《封神演义》中对老子的来历没有多做介绍,但是却用几首充满溢美之词的对联和诗详细地概括了有关他的神话传说和事迹。
《第四十四回子牙魂游昆仑山》的对联:
道判混元,曾见太极两仪生四象。
鸿蒙传法,又将胡人西渡出函关。
对联里说,他生于混元起始,目睹了太极两仪生四象。鸿蒙初沌的时候就得道了,并且西出函关点化胡人(指释迦牟尼)成佛。
《第五十回叁姑计摆天河阵》的诗:
鸿蒙剖破玄黄景,
又在人间治五行;
度得轩辕升白画,
函关施法道常明。
这里是说他曾变成五色玄黄,入玄妙圣女口中,蝉蜕度世,传经送典。在人间让人们识得五行之奥妙,因为轩辕黄帝杀伐太重,他也曾度轩辕黄帝清心悟道。过函谷关的时侯,留下了《道德经》
《第七十七回老子一气化三清》的诗:
第一首
不二门中法更玄,汞铅相见结胎仙;
未离母腹头先白,才到神霄气已全。
室内炼丹搀戊己,炉中有药夺先天;
生成八景宫中客,不记人间几万年。
第二首
骑牛远远过前村,
短笛仙音隔陇闻;
辟地开天为教主,
炉中炼出锦乾坤。
这里是说他法力无边,还精通丹鼎之术,天生的大仙,年龄大的无法估算。只要度世,就有很多神奇。骑的是青牛,“未离母腹头先白”,等等仙迹。
顺便简要解释一下太极、两仪、四象。
太极图像形式就是阴阳图。涵指天地运行的规律。就是“道”。无上。宇宙。
两仪:
一、阴阳;二、天地;三、奇偶;四、刚柔;五、玄黄;六、乾坤;七、春秋。
四象:
一、少阳、老阳、少阴、老阴。
二、七、九、六、八。
三、春、夏、秋、冬。
四、金、木、水、火。
五、东、西、南、北。
总之,老子无论是人、是神,都是令世人尊崇的先辈大贤。是中华民族值得为之骄傲的大师级哲人.
本书以弘扬和尊重中国本土宗教道教为主题。是以情节衬托人物的写法。目的就是让朋友们看了能觉得是这是个很美妙的故事。
虽然牵扯到佛教,但佛教人物在本书中会很少出现,有人说应该有孙悟空,我明确地说,不会有,因为他是佛教人物,而且比本书的年代背景会晚很多。本书的很多人物既然是从《封神演义》克隆而来,就不会再从《西游记》克隆什么。将两本主题思想迥异,神话背景差异巨大的古典名著,强行捏合到一块,那会是种什么样的困难,本人还是有自知之明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