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卷神州飘摇第六十六章洪秀全魂
推荐阅读:深空彼岸、明克街13号、夜的命名术、最强战神、全职艺术家、龙王殿、重生之都市仙尊、财运天降、花娇、好想住你隔壁
TXT小说网 www.txt8.org,最快更新狗官最新章节!
第四卷神州飘摇第六十六章洪秀全魂归天国
李秀成降了,事后,他被和珅从地牢中接出,重新安置在总督衙门的后院中。但这一次和上次不同,不仅是待遇的改变,更按着和珅的要求写出了投降书,同时每日呆在屋里,一方面休养受伤的身体,另一方面开始撰写太平天国内部的各种密闻。
和珅没在天津没有多留,当李秀成正式投降的第三日,就动身回到了北京。
李秀成虽然降了,但朝廷必须要给李秀成一个交代。这是和珅亲口答应的,也是和珅在这种情况下迫切需要的。南京之战还在继续,各地的太平军依旧没完全剿灭,如能利用李秀成大做文章,这场战事或许会提前结束许多,而国家也能避免更大的损失,尽快稳定地方,这对国家,对朝廷来说有莫大的好处。
正因为这样,他回京要办的第一件事就是上书两宫,要求明文下旨赦免李秀成。
对于李秀成被擒投降,朝中闻讯后都是一片欢腾。从咸丰元年至今,朝廷与太平天国打了这么多仗,却从来没有过如此战绩,更别说捕获名震天下的李秀成,逼迫他投降的事了。
不仅是两宫太后,还是满朝文武,就连年幼的小皇帝也全露出了笑容。如此喜事,让他们看到了国家中兴的希望,更能感觉到天下平定的日子为时不远了。
不过,对于李秀成的处置朝中却分成了三派。其中一派以清流为主,极力要杀李秀成明正典刑。以震慑天下。这一派人数最少,大多都是些思想僵化,不懂变通地老臣,要不就是沽名钓誉,想以此来表明自己忠心的家伙。
至于第二派,从人数和实力上是最多的,他们大多都是有些政治头脑。也明白天下大势的臣子。这些人赞同和珅的建议,不杀李秀成。用来竖立一个典型给天下看,从而配合剿灭太平天国的计划,以示朝廷的仁道。
不过,这些人却不同意和珅打算给李秀成授官地想法,在他们看来,李秀成是十恶不赦的判逆,兵败被擒。朝廷能留下他一命已经足已表现出朝廷地仁道心意了,没必要再节外生枝,启用一个长毛伪王任官。万一,对方匪心不死,将来掌权后故伎重演,再此为祸天下的话,这不反而弄巧成拙了么?
这些人的看法代表了朝中绝大部分,就连两宫太后也有这种想法。有些人甚至觉得长毛贼心不改。就算一时留他一命也必须得用心防备,最好过个几年,等天下太平后找个理由把他处死,这才是真正一劳永逸的办法。
至于最后一派,那就是和珅和他几个心腹了。和珅是李秀成投降的关键,而且与李秀成接触这些日子来。他觉得此人虽不懂政治,但在兵事上却有足够的才华。对于这种纯粹的将帅之才,能收为己用远远比杀掉,或者放入民间暗中控制起来好得多。何况他在李秀成面前亲口答应过,当然要为他说几句话。
就这样,为了李秀成地事,各派代表在上朝时争执了起来,各自阐述自己的观点看法,请两宫太后决断。
“太后,皇上奴才以为。李秀成绝对不能杀!”和珅站在殿中侃侃而谈。先针对那些叫嚣着要杀一儆百的观点,仔细分析了眼下的形势。着重指出杀李秀成的坏处,和留下他的好处。
“于中堂说的对,李秀成虽然是长毛伪王,但留他一命远比杀了他的好。况且我朝已仁孝治天下,如放李秀成一条生路,天下百姓定能深感太后与皇上地仁德,就连那些被长毛胁迫的人,说不定也会醒悟过来。”
和珅话音刚落,几个本就不赞成杀李秀成的臣子连连点头,附和和珅的意见。就连恭亲王等人也表示赞同,上奏请两宫留李秀成一命。
“妹妹,你怎么看?”东太后慈安微微点头,在垂帘后面小声地向西太后慈禧问道。
慈禧先是恭谦了几句,这才轻声说道:“姐姐,我觉得于中堂说的有道理,反正李秀成已经降了朝廷,也翻不出什么波浪来,留他一命更能让天下知道我皇的仁德,还是不杀地好些。”
“妹妹说的是。”慈安笑着点点头,提声在帘后说道:“不杀李秀成之事,哀家准了。”
“谢太后仁德!”
和珅早就预料到这结果,连忙应道,既然已经决定了不杀李秀成,那接下来就是究竟是把李秀成控制起来呢,还是授官的事了。
“太后,皇上。奴才也以为李秀成不杀为好,可奴才更以为没有必要召李秀成入朝为官。李秀成乃长毛伪王,本犯下大逆之罪,留他一命足已,再授官职,似乎并无如此必要。”
军机大臣宝鋆出言反对,宝鋆曾领兵与太平天国交战多年,数次败与李秀成手下。虽说他不至于为了当年的胜败而置之国家大事不顾,但他却觉得能留李秀成不死已经是朝廷开恩了,把他入朝为官,这在宝鋆的心理来看,是绝对不能接受的。
宝鋆一开口,与他交好的各人也如此说道,就连恭亲王也不同意和珅的看法,在恭亲王奕訢来看,如果是想以此来证明朝廷的决心话,倒不如给李秀成一个虚爵,就是授个子爵,或者伯爵也比实授为官的好。
奕訢说道:“当年圣祖时,台湾郑家最后也只不过是授爵而已。这李秀成只不过是长毛诸王之一,给个三等伯或者一等子爵之位就够了,何必非得实授官位呢?”
奕訢这话让众人连连称是,授个虚衔。既能体现朝廷地大度,而且还能借此把李秀成圈在北京看管着,实在是两全其美地事。当下人人赞同奕訢的想法,决意以授爵代替和珅提出地授官。
这么做和珅当然不肯,李秀成是个人才,既然是人才就要人尽其用,要不然他花这么大的力气干嘛?况且。李秀成不懂政治,就算授官也没有什么危害。而且他是太平天国的降王,如果收为己用,只能死心踏地的为自己办事,要是只授爵的话,和珅忙了这么些日,不等于竹篮打水一场空了么?
当即,他们在殿中激烈争辩起来。和珅寸土不让,舌战群臣,一意要授官。就连一向与他交好地奕訢等人话里拐着弯劝阻,他也假装没有听见。
最后,两宫太后见相持不下,只能暂且把此事压了下来,等待以后再议。当朝会结束后,和珅借着给皇帝上课的名义入了宫中。直接去求见西太后慈禧。
“于中堂,这李秀成究竟有什么能耐,要让你如此保他?”瞧着跪在自己面前,恳求实授李秀成为官地和珅,从来没有见过他这样的慈禧觉得有些哭笑不得。
“太后不知,此人被长毛称为军神。在军事上堪称大家。而且奴才与此人有过一番长谈,现此人并不懂政事,与政务犹如小儿一般。既然如此,能用此人,对朝廷必有好处,先不说启用李秀成之后在长毛国中的震动,而且此人善战,磨练好了就是朝廷手中的一把良刀啊!”“于中堂说的,哀家其实心里也清楚。可今日恭王等人的话也有道理,如授爵的话。并不是将来不可用啊。”
“太后明鉴!但李秀成此人和别人不同。他新降朝廷,如实授官位。为朝廷出力,等剿灭长毛之后定会死心踏地,不再有反心。一旦软禁京中,就算授爵也定让他感到失落,长此以往,就算将来还能启动,他也失去锐气,成了一把钝刀。”
说到这,见慈禧眉目中犹豫不决,和珅又道:“我朝开国帝王常读三国一书,如不善用降将,何来如今二百多年地基业呢?太后,您就如同当年的诸葛孔明,这李秀成就像是被擒的孟获,当年孔明能用孟获,安定西南,而太后辅助皇上,当然也能善用李秀成!”
和珅这么一捧,让慈禧非常高兴,可嘴上却笑骂了和珅几句。不过仔细想想,觉得和珅的话有道理,沉咛片刻后,问道:“于中堂,那你觉得授他什么官职好些呢?”
和珅早就胸有成竹,答道:“李秀成现在左宗棠处,何不如直接授他新军副将一职,交与左宗棠统辖?随后让他利用在长毛中的威信,招降各地长毛,如有积功,再慢慢封赏不迟。”
副将职务并不高,而且又在左宗堂属下,慈禧心里也放心,当下就点头答应了下来。
“奴才谢太后恩典。”和珅欣喜,连忙道谢。
“于中堂为国之心,哀家是明白的。这事就这么着了,哀家等会就与姐姐一起用印,文下去。于中堂,你跪安吧。”
“喳。”
太平天国风雨飘摇,倾覆就在旦夕之间。南京围城前后已有六十余日,城中粮草渐渐断绝,曾国荃连日猛烈进攻,加上那从各地聚集起来的大炮往城中不断轰击,守城将士伤亡极大,要不是陈玉成统兵有方,依托着早就准备好的防御拼命死守地话,南京早就被陷落了。
石达开的大军在西线横冲右突,可是因为兵力严重不足,始终无法击退湘军主力,打开缺口。等到李鸿章的淮军绕行增援,配合曾国藩所部展开进攻时,石达开终于陷入被包围的困境之中,勉强苟且喘息。
正在这时候,太平天国生了两件惊天动地的大事。第一件是从南京传出来的,天王洪秀全死了!洪秀全在南京被困就重病不起,勉强拖了这么长时间,终于蒙他天主之召上了天堂。
洪秀全一死,太平天国内部失去了最高领导人和精神领袖,使得本就相互争权夺利地诸王暗暗争夺天国的统治权来。虽然洪秀全临死前指定了他的幼子洪天富贵继位,但年仅才十五岁的小天王怎么能挑得起已经摇摇欲坠的天国重任呢?
虽说有干王洪仁玕和英王陈玉成等辅助,但天国中封王何其多哉?别说幼天王压不住其余诸王,就连洪秀全的几个兄弟也没有把这个侄儿瞧在眼里。表面上摆出一副恭恭敬敬的模样,暗地里拉党结派,趁着洪秀全死去后出现的权利真空,为各自图谋利益。
这么一来,使得本就日落西山的太平天国从内部爆一场小规模的政权争夺,导致天国地凝聚力和人心在重重围困中更加不稳。当影响从天国上层逐渐蔓延到普通士兵、百姓间地时候,更是极大的损害了整支队伍地战斗力与信心,给南京防守带来不可挽回的损失。
在这种时候,又一件大事的生,更让太平天国上下当头一棒,惊得目瞪口呆。被军中称为军神,位高权重的忠王李秀成居然投降了朝廷。李秀成的投降,使得太平天国上下感到既愤怒又绝望,凭着最后对天国的一丝信念苦苦支撑的天国将士们,当心目中的精神领袖和偶像两者同时轰然倒塌时,他们还拿什么勇气去与敌人战斗呢?
不仅如此,李秀成投降朝廷后,更以明文布天下,在他的投降书中,一一揭露了太平天国上层的**与无能,各种事实和密闻有理有据,这些从不被普通天国子民知晓的证词,把那些天国子民心中美好的向往给击得粉碎,在迷惘中,从而丧失了抵抗的信心。
当然,李秀成的降文并不是完全出自他手,主要还是和珅亲自主笔,精心撰写而成。虽然其中有许多地方出自于政治目的,可它的威力却比用千百门大炮把南京狂轰乱炸更严重的多。随着朝廷同时颁下的劝降圣旨,驻守各地的太平军在和珅指示李秀成的接触下,一一放弃了抵抗,就连南京城中的守军也人心不稳起来,随着粮草断绝、伤亡的增大与南京失陷的日子渐渐来临,生了大批逃兵出城投降的事,这种事在以前是根本就不可能的,谁能想得到强盛一时的太平天国最后会落得如此下场?
第四卷神州飘摇第六十六章洪秀全魂归天国
李秀成降了,事后,他被和珅从地牢中接出,重新安置在总督衙门的后院中。但这一次和上次不同,不仅是待遇的改变,更按着和珅的要求写出了投降书,同时每日呆在屋里,一方面休养受伤的身体,另一方面开始撰写太平天国内部的各种密闻。
和珅没在天津没有多留,当李秀成正式投降的第三日,就动身回到了北京。
李秀成虽然降了,但朝廷必须要给李秀成一个交代。这是和珅亲口答应的,也是和珅在这种情况下迫切需要的。南京之战还在继续,各地的太平军依旧没完全剿灭,如能利用李秀成大做文章,这场战事或许会提前结束许多,而国家也能避免更大的损失,尽快稳定地方,这对国家,对朝廷来说有莫大的好处。
正因为这样,他回京要办的第一件事就是上书两宫,要求明文下旨赦免李秀成。
对于李秀成被擒投降,朝中闻讯后都是一片欢腾。从咸丰元年至今,朝廷与太平天国打了这么多仗,却从来没有过如此战绩,更别说捕获名震天下的李秀成,逼迫他投降的事了。
不仅是两宫太后,还是满朝文武,就连年幼的小皇帝也全露出了笑容。如此喜事,让他们看到了国家中兴的希望,更能感觉到天下平定的日子为时不远了。
不过,对于李秀成的处置朝中却分成了三派。其中一派以清流为主,极力要杀李秀成明正典刑。以震慑天下。这一派人数最少,大多都是些思想僵化,不懂变通地老臣,要不就是沽名钓誉,想以此来表明自己忠心的家伙。
至于第二派,从人数和实力上是最多的,他们大多都是有些政治头脑。也明白天下大势的臣子。这些人赞同和珅的建议,不杀李秀成。用来竖立一个典型给天下看,从而配合剿灭太平天国的计划,以示朝廷的仁道。
不过,这些人却不同意和珅打算给李秀成授官地想法,在他们看来,李秀成是十恶不赦的判逆,兵败被擒。朝廷能留下他一命已经足已表现出朝廷地仁道心意了,没必要再节外生枝,启用一个长毛伪王任官。万一,对方匪心不死,将来掌权后故伎重演,再此为祸天下的话,这不反而弄巧成拙了么?
这些人的看法代表了朝中绝大部分,就连两宫太后也有这种想法。有些人甚至觉得长毛贼心不改。就算一时留他一命也必须得用心防备,最好过个几年,等天下太平后找个理由把他处死,这才是真正一劳永逸的办法。
至于最后一派,那就是和珅和他几个心腹了。和珅是李秀成投降的关键,而且与李秀成接触这些日子来。他觉得此人虽不懂政治,但在兵事上却有足够的才华。对于这种纯粹的将帅之才,能收为己用远远比杀掉,或者放入民间暗中控制起来好得多。何况他在李秀成面前亲口答应过,当然要为他说几句话。
就这样,为了李秀成地事,各派代表在上朝时争执了起来,各自阐述自己的观点看法,请两宫太后决断。
“太后,皇上奴才以为。李秀成绝对不能杀!”和珅站在殿中侃侃而谈。先针对那些叫嚣着要杀一儆百的观点,仔细分析了眼下的形势。着重指出杀李秀成的坏处,和留下他的好处。
“于中堂说的对,李秀成虽然是长毛伪王,但留他一命远比杀了他的好。况且我朝已仁孝治天下,如放李秀成一条生路,天下百姓定能深感太后与皇上地仁德,就连那些被长毛胁迫的人,说不定也会醒悟过来。”
和珅话音刚落,几个本就不赞成杀李秀成的臣子连连点头,附和和珅的意见。就连恭亲王等人也表示赞同,上奏请两宫留李秀成一命。
“妹妹,你怎么看?”东太后慈安微微点头,在垂帘后面小声地向西太后慈禧问道。
慈禧先是恭谦了几句,这才轻声说道:“姐姐,我觉得于中堂说的有道理,反正李秀成已经降了朝廷,也翻不出什么波浪来,留他一命更能让天下知道我皇的仁德,还是不杀地好些。”
“妹妹说的是。”慈安笑着点点头,提声在帘后说道:“不杀李秀成之事,哀家准了。”
“谢太后仁德!”
和珅早就预料到这结果,连忙应道,既然已经决定了不杀李秀成,那接下来就是究竟是把李秀成控制起来呢,还是授官的事了。
“太后,皇上。奴才也以为李秀成不杀为好,可奴才更以为没有必要召李秀成入朝为官。李秀成乃长毛伪王,本犯下大逆之罪,留他一命足已,再授官职,似乎并无如此必要。”
军机大臣宝鋆出言反对,宝鋆曾领兵与太平天国交战多年,数次败与李秀成手下。虽说他不至于为了当年的胜败而置之国家大事不顾,但他却觉得能留李秀成不死已经是朝廷开恩了,把他入朝为官,这在宝鋆的心理来看,是绝对不能接受的。
宝鋆一开口,与他交好的各人也如此说道,就连恭亲王也不同意和珅的看法,在恭亲王奕訢来看,如果是想以此来证明朝廷的决心话,倒不如给李秀成一个虚爵,就是授个子爵,或者伯爵也比实授为官的好。
奕訢说道:“当年圣祖时,台湾郑家最后也只不过是授爵而已。这李秀成只不过是长毛诸王之一,给个三等伯或者一等子爵之位就够了,何必非得实授官位呢?”
奕訢这话让众人连连称是,授个虚衔。既能体现朝廷地大度,而且还能借此把李秀成圈在北京看管着,实在是两全其美地事。当下人人赞同奕訢的想法,决意以授爵代替和珅提出地授官。
这么做和珅当然不肯,李秀成是个人才,既然是人才就要人尽其用,要不然他花这么大的力气干嘛?况且。李秀成不懂政治,就算授官也没有什么危害。而且他是太平天国的降王,如果收为己用,只能死心踏地的为自己办事,要是只授爵的话,和珅忙了这么些日,不等于竹篮打水一场空了么?
当即,他们在殿中激烈争辩起来。和珅寸土不让,舌战群臣,一意要授官。就连一向与他交好地奕訢等人话里拐着弯劝阻,他也假装没有听见。
最后,两宫太后见相持不下,只能暂且把此事压了下来,等待以后再议。当朝会结束后,和珅借着给皇帝上课的名义入了宫中。直接去求见西太后慈禧。
“于中堂,这李秀成究竟有什么能耐,要让你如此保他?”瞧着跪在自己面前,恳求实授李秀成为官地和珅,从来没有见过他这样的慈禧觉得有些哭笑不得。
“太后不知,此人被长毛称为军神。在军事上堪称大家。而且奴才与此人有过一番长谈,现此人并不懂政事,与政务犹如小儿一般。既然如此,能用此人,对朝廷必有好处,先不说启用李秀成之后在长毛国中的震动,而且此人善战,磨练好了就是朝廷手中的一把良刀啊!”“于中堂说的,哀家其实心里也清楚。可今日恭王等人的话也有道理,如授爵的话。并不是将来不可用啊。”
“太后明鉴!但李秀成此人和别人不同。他新降朝廷,如实授官位。为朝廷出力,等剿灭长毛之后定会死心踏地,不再有反心。一旦软禁京中,就算授爵也定让他感到失落,长此以往,就算将来还能启动,他也失去锐气,成了一把钝刀。”
说到这,见慈禧眉目中犹豫不决,和珅又道:“我朝开国帝王常读三国一书,如不善用降将,何来如今二百多年地基业呢?太后,您就如同当年的诸葛孔明,这李秀成就像是被擒的孟获,当年孔明能用孟获,安定西南,而太后辅助皇上,当然也能善用李秀成!”
和珅这么一捧,让慈禧非常高兴,可嘴上却笑骂了和珅几句。不过仔细想想,觉得和珅的话有道理,沉咛片刻后,问道:“于中堂,那你觉得授他什么官职好些呢?”
和珅早就胸有成竹,答道:“李秀成现在左宗棠处,何不如直接授他新军副将一职,交与左宗棠统辖?随后让他利用在长毛中的威信,招降各地长毛,如有积功,再慢慢封赏不迟。”
副将职务并不高,而且又在左宗堂属下,慈禧心里也放心,当下就点头答应了下来。
“奴才谢太后恩典。”和珅欣喜,连忙道谢。
“于中堂为国之心,哀家是明白的。这事就这么着了,哀家等会就与姐姐一起用印,文下去。于中堂,你跪安吧。”
“喳。”
太平天国风雨飘摇,倾覆就在旦夕之间。南京围城前后已有六十余日,城中粮草渐渐断绝,曾国荃连日猛烈进攻,加上那从各地聚集起来的大炮往城中不断轰击,守城将士伤亡极大,要不是陈玉成统兵有方,依托着早就准备好的防御拼命死守地话,南京早就被陷落了。
石达开的大军在西线横冲右突,可是因为兵力严重不足,始终无法击退湘军主力,打开缺口。等到李鸿章的淮军绕行增援,配合曾国藩所部展开进攻时,石达开终于陷入被包围的困境之中,勉强苟且喘息。
正在这时候,太平天国生了两件惊天动地的大事。第一件是从南京传出来的,天王洪秀全死了!洪秀全在南京被困就重病不起,勉强拖了这么长时间,终于蒙他天主之召上了天堂。
洪秀全一死,太平天国内部失去了最高领导人和精神领袖,使得本就相互争权夺利地诸王暗暗争夺天国的统治权来。虽然洪秀全临死前指定了他的幼子洪天富贵继位,但年仅才十五岁的小天王怎么能挑得起已经摇摇欲坠的天国重任呢?
虽说有干王洪仁玕和英王陈玉成等辅助,但天国中封王何其多哉?别说幼天王压不住其余诸王,就连洪秀全的几个兄弟也没有把这个侄儿瞧在眼里。表面上摆出一副恭恭敬敬的模样,暗地里拉党结派,趁着洪秀全死去后出现的权利真空,为各自图谋利益。
这么一来,使得本就日落西山的太平天国从内部爆一场小规模的政权争夺,导致天国地凝聚力和人心在重重围困中更加不稳。当影响从天国上层逐渐蔓延到普通士兵、百姓间地时候,更是极大的损害了整支队伍地战斗力与信心,给南京防守带来不可挽回的损失。
在这种时候,又一件大事的生,更让太平天国上下当头一棒,惊得目瞪口呆。被军中称为军神,位高权重的忠王李秀成居然投降了朝廷。李秀成的投降,使得太平天国上下感到既愤怒又绝望,凭着最后对天国的一丝信念苦苦支撑的天国将士们,当心目中的精神领袖和偶像两者同时轰然倒塌时,他们还拿什么勇气去与敌人战斗呢?
不仅如此,李秀成投降朝廷后,更以明文布天下,在他的投降书中,一一揭露了太平天国上层的**与无能,各种事实和密闻有理有据,这些从不被普通天国子民知晓的证词,把那些天国子民心中美好的向往给击得粉碎,在迷惘中,从而丧失了抵抗的信心。
当然,李秀成的降文并不是完全出自他手,主要还是和珅亲自主笔,精心撰写而成。虽然其中有许多地方出自于政治目的,可它的威力却比用千百门大炮把南京狂轰乱炸更严重的多。随着朝廷同时颁下的劝降圣旨,驻守各地的太平军在和珅指示李秀成的接触下,一一放弃了抵抗,就连南京城中的守军也人心不稳起来,随着粮草断绝、伤亡的增大与南京失陷的日子渐渐来临,生了大批逃兵出城投降的事,这种事在以前是根本就不可能的,谁能想得到强盛一时的太平天国最后会落得如此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