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百一十九章 帝王亲临问行策,围炉之畔话春秋(下)
推荐阅读:宇宙职业选手、斗罗大陆V重生唐三、万相之王、星门、剑道第一仙、雪中悍刀行、一剑独尊、牧龙师、临渊行、万古第一神
TXT小说网 www.txt8.org,最快更新明朝小公爷最新章节!
张小公爷所言的早有准备是真的,在船上的时候他就已经在考虑此事了。
大明,或者说在大明之前、大明之后的王朝。
对于自己的规划基本都是一片空白,这种空白一定程度上也造成了他们的固步自封。
但从后世而来的张小公爷却很清楚,规划对于一个人、对于一个国家的重要性。
无论是个人还是国家,需要明确的知道自己需要什么、要做什么。
中途或许会出现变故,但终极的目标是不会变的。
立下一个目标,继任者才能知道自己需要往哪里去。
这犹如是海上航行,有指北针、航海图至少你知道自己要往哪儿走。
倘若是这两者全都没有,航行在茫茫大海上很少有人能不崩溃。
唐伯虎匆匆下去,很快的妙安、足利鹤二女便跟着过来了。
“二位师母说必须亲手交给恩师,所以……”
唐伯虎有些窘迫,倒是张小公爷笑了笑拍着额头道:“是为师考虑不周啊!”
“此事的确是为师吩咐的,因为事关重大所以当时不敢有丝毫懈怠。”
安抚了一番后,妙安、足利鹤二女也给唐寅福了一个表示歉意。
唐寅是连道不敢,妙安这才拿出一个匣子。
和足利鹤一并拿出钥匙打开,将匣子里的密卷拿出捧给了小公爷。
而张小公爷则是将这封密卷,恭敬无比的递交到了弘治皇帝的手上。
拿过了这封密卷,弘治皇帝迫不及待的打开来仔仔细细的看了起来。
刘健则是臭不要脸的凑到了边上,弘治皇帝倒是没有赶开他。
而是放过去一些,让他一并来看。
虎头老太师虽然不知道孙儿要搞甚,但也好奇的凑了上来。
当头的那一句,便是《礼记·礼运》中张小公爷所吟诵的那一句。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
“古之‘大同’谓‘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遍读史书可知:难矣。”
“然‘大同’之想,窃以为非不可取……”
“若‘老有所终’,可聚仁孝!‘壮有所用’者,有几人肯从贼做乱?!”
“幼有所长者多,则长成国之必兴。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则民心向国……”
刘健读得这份密卷,不由得“嘶嘶~”的倒吸凉气。
老家伙可是名教理学出身的,这种推崇于“天下大同”的说法极为符合他的胃口。
且这老刘那不是没有上过朝堂死读书的傻狍子,他比谁都知道要做“天下为公”显然不可能。
要搞成所谓“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那更加不可能了。
但若是要做到“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倒是可以考虑。
张小公爷最厉害的一点,便是在这里面点明了这与帝王统治的关系。
聚仁孝、民不乱、心向国,有此三项在手大明岂非江山永固?!
“《管子·匡君小匡》曰‘士农工商四民者,国之石民也’,臣窃以为此当慎之。”
“柱石四民固则国固,柱石四民强则国强,柱石四民乱则国亡。”
“古今往来,莫过如是焉……”
“我皇明欲国柞绵长,则稳四民当为先!稳四民,当蓄国力为上。”
“国力者为何也?!一曰粮,二曰财,三曰良将精卒,四曰忠臣干吏……”
看到这里,弘治皇帝点头。
但刘健的眉头却微微皱起,这岂非是把读书人放在了后面么?!
“臣窃以秦西地龙翻身之事为例,此乃国力之镇方使得万民归心。”
读得此句后,刘健亦不由得苦笑。
的确,当时若非是有大军震慑恐怕灾民能不能抵京都是个问题。
有粮,百姓们才不会慌。
有财,才能如潮白河码头一般发动赈济。
良将精兵驱赶盗匪、弹压乱民,忠臣干吏统筹赈抚工期。
张小公爷的这封密卷里,可以说是解答了大多数弘治皇帝的疑惑。
同时更是让刘健这老家伙,都有些茅塞顿开之感。
这其实不是说张小公爷自己本身有多厉害,此完全得益于他所学到的知识。
后世的治国之路,是无数的先辈们用血泪淌出来的。
无数的教训都写在了书本上,若是没有看出来什么那只能说小公爷太蠢、没用心读书。
但凡是用了些许心思的,总是能够找到点的。
比如“天下大同”此论,它经过了多次的历史沉淀后有过不同的发展。
清末的屈辱之后,这种思想更是进一步有了剧烈的震动和发展。
一部分如以康南海的《大同书》、章炳麟的《五无论》为代表的,更倾向于乌托邦似的幻想。
相较起来,洪仁坤所执行的《天朝田亩制度》及孙德明的“天下大同”更加实际些。
正是有这些个前仆后继的前辈们,不断的提出自己的设想。
并去实践自己的设想,张小公爷才能够结合后世华夏自己的发展总结出经验来。
没有这些前辈们的血泪淌出来的道路,张小公爷上哪儿“生而知之”去?!
“此卷……善!大善也!!”
刘健那双苍老的眸中,迸发出丝丝的精光。
整个人似乎一瞬间挺拔了起来,却见他缓步行出径直走向了张小公爷。
随后,这位理学大家、内阁阁老做了一个惊人的动作!
他竟然对着玉螭虎后撤一步,掸袍正冠深深的一揖到底!
“晦庵公快快请起!这如何使得!这如何使得!”
张小公爷确实是有些慌了,老头儿今年都奔七十了。
算下来比自家大父可还大好几岁呢,这一礼他如何能受得起?!
便见他赶紧上前几步,便是要伸手去搀扶刘健。
“痴虎儿莫动!这一礼,老夫乃是替我大明、替天下百姓予你的!”
刘健肃然的望着小公爷,生生的把这一礼给行完了。
不得不说,刘晦庵他们这些个理学家虽然古板、固执。
甚至很多时候认死理儿,绕不过弯子、有些偏向于“唯有读书高”这思想。
但他们终究是心怀天下、心怀百姓的。
至少刘晦庵还没有烂到跟后来的徐阁老那样,家中二十余万亩良田的地步。
人家致仕后,真真就靠着家里原本的些许薄田、陛下赏赐的禄米过活。
就操守而言,不知道比他的后辈们强出了多少。
“天下大同!”
便见刘健缓缓起身,那胸前长髯无风自动!
“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
“若吾皇陛下以此为我皇明之命、若此景可见于我大明天下……”
“老夫便是向你叩首又如何!!”
张小公爷所言的早有准备是真的,在船上的时候他就已经在考虑此事了。
大明,或者说在大明之前、大明之后的王朝。
对于自己的规划基本都是一片空白,这种空白一定程度上也造成了他们的固步自封。
但从后世而来的张小公爷却很清楚,规划对于一个人、对于一个国家的重要性。
无论是个人还是国家,需要明确的知道自己需要什么、要做什么。
中途或许会出现变故,但终极的目标是不会变的。
立下一个目标,继任者才能知道自己需要往哪里去。
这犹如是海上航行,有指北针、航海图至少你知道自己要往哪儿走。
倘若是这两者全都没有,航行在茫茫大海上很少有人能不崩溃。
唐伯虎匆匆下去,很快的妙安、足利鹤二女便跟着过来了。
“二位师母说必须亲手交给恩师,所以……”
唐伯虎有些窘迫,倒是张小公爷笑了笑拍着额头道:“是为师考虑不周啊!”
“此事的确是为师吩咐的,因为事关重大所以当时不敢有丝毫懈怠。”
安抚了一番后,妙安、足利鹤二女也给唐寅福了一个表示歉意。
唐寅是连道不敢,妙安这才拿出一个匣子。
和足利鹤一并拿出钥匙打开,将匣子里的密卷拿出捧给了小公爷。
而张小公爷则是将这封密卷,恭敬无比的递交到了弘治皇帝的手上。
拿过了这封密卷,弘治皇帝迫不及待的打开来仔仔细细的看了起来。
刘健则是臭不要脸的凑到了边上,弘治皇帝倒是没有赶开他。
而是放过去一些,让他一并来看。
虎头老太师虽然不知道孙儿要搞甚,但也好奇的凑了上来。
当头的那一句,便是《礼记·礼运》中张小公爷所吟诵的那一句。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
“古之‘大同’谓‘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遍读史书可知:难矣。”
“然‘大同’之想,窃以为非不可取……”
“若‘老有所终’,可聚仁孝!‘壮有所用’者,有几人肯从贼做乱?!”
“幼有所长者多,则长成国之必兴。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则民心向国……”
刘健读得这份密卷,不由得“嘶嘶~”的倒吸凉气。
老家伙可是名教理学出身的,这种推崇于“天下大同”的说法极为符合他的胃口。
且这老刘那不是没有上过朝堂死读书的傻狍子,他比谁都知道要做“天下为公”显然不可能。
要搞成所谓“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那更加不可能了。
但若是要做到“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倒是可以考虑。
张小公爷最厉害的一点,便是在这里面点明了这与帝王统治的关系。
聚仁孝、民不乱、心向国,有此三项在手大明岂非江山永固?!
“《管子·匡君小匡》曰‘士农工商四民者,国之石民也’,臣窃以为此当慎之。”
“柱石四民固则国固,柱石四民强则国强,柱石四民乱则国亡。”
“古今往来,莫过如是焉……”
“我皇明欲国柞绵长,则稳四民当为先!稳四民,当蓄国力为上。”
“国力者为何也?!一曰粮,二曰财,三曰良将精卒,四曰忠臣干吏……”
看到这里,弘治皇帝点头。
但刘健的眉头却微微皱起,这岂非是把读书人放在了后面么?!
“臣窃以秦西地龙翻身之事为例,此乃国力之镇方使得万民归心。”
读得此句后,刘健亦不由得苦笑。
的确,当时若非是有大军震慑恐怕灾民能不能抵京都是个问题。
有粮,百姓们才不会慌。
有财,才能如潮白河码头一般发动赈济。
良将精兵驱赶盗匪、弹压乱民,忠臣干吏统筹赈抚工期。
张小公爷的这封密卷里,可以说是解答了大多数弘治皇帝的疑惑。
同时更是让刘健这老家伙,都有些茅塞顿开之感。
这其实不是说张小公爷自己本身有多厉害,此完全得益于他所学到的知识。
后世的治国之路,是无数的先辈们用血泪淌出来的。
无数的教训都写在了书本上,若是没有看出来什么那只能说小公爷太蠢、没用心读书。
但凡是用了些许心思的,总是能够找到点的。
比如“天下大同”此论,它经过了多次的历史沉淀后有过不同的发展。
清末的屈辱之后,这种思想更是进一步有了剧烈的震动和发展。
一部分如以康南海的《大同书》、章炳麟的《五无论》为代表的,更倾向于乌托邦似的幻想。
相较起来,洪仁坤所执行的《天朝田亩制度》及孙德明的“天下大同”更加实际些。
正是有这些个前仆后继的前辈们,不断的提出自己的设想。
并去实践自己的设想,张小公爷才能够结合后世华夏自己的发展总结出经验来。
没有这些前辈们的血泪淌出来的道路,张小公爷上哪儿“生而知之”去?!
“此卷……善!大善也!!”
刘健那双苍老的眸中,迸发出丝丝的精光。
整个人似乎一瞬间挺拔了起来,却见他缓步行出径直走向了张小公爷。
随后,这位理学大家、内阁阁老做了一个惊人的动作!
他竟然对着玉螭虎后撤一步,掸袍正冠深深的一揖到底!
“晦庵公快快请起!这如何使得!这如何使得!”
张小公爷确实是有些慌了,老头儿今年都奔七十了。
算下来比自家大父可还大好几岁呢,这一礼他如何能受得起?!
便见他赶紧上前几步,便是要伸手去搀扶刘健。
“痴虎儿莫动!这一礼,老夫乃是替我大明、替天下百姓予你的!”
刘健肃然的望着小公爷,生生的把这一礼给行完了。
不得不说,刘晦庵他们这些个理学家虽然古板、固执。
甚至很多时候认死理儿,绕不过弯子、有些偏向于“唯有读书高”这思想。
但他们终究是心怀天下、心怀百姓的。
至少刘晦庵还没有烂到跟后来的徐阁老那样,家中二十余万亩良田的地步。
人家致仕后,真真就靠着家里原本的些许薄田、陛下赏赐的禄米过活。
就操守而言,不知道比他的后辈们强出了多少。
“天下大同!”
便见刘健缓缓起身,那胸前长髯无风自动!
“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
“若吾皇陛下以此为我皇明之命、若此景可见于我大明天下……”
“老夫便是向你叩首又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