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8章 论语一则
推荐阅读:宇宙职业选手、斗罗大陆V重生唐三、万相之王、星门、剑道第一仙、雪中悍刀行、一剑独尊、牧龙师、临渊行、万古第一神
TXT小说网 www.txt8.org,最快更新明朝最真实科举最新章节!
秦鸣鹤瞅了四书题一眼,选定“学而不思则罔”。
此题出自《论语·为政》:“孔子曰:‘学而不思罔,思而不学则殆。’”《集注》云:“不求诸心,故昏而无得;不习其事,故危而不安,程子曰:‘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五者废其一,非学也。’”
此题倒也简单,破题并不难,在两字上下功夫便可,想到此,秦鸣鹤提笔在“罔”字下加了个墨点,又写了一个“殆”字。
虽然此题只有六字,可答题不能就六字解,应结合书中文章来解,就像前世做阅读理解,要结合上下文,做到卷可无字,而心中有知。
罔,《集注》云,“不求诸心,故昏而无得。”什么意思呢?
就是说读书这件事如果不用心体会,不去深刻理解其中深意,只会死读书,则会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那么就会昏昏然而一无所得,也就是朱子所言,“学之之博,未若知之之要”。
故而汉时韩婴有言,“谨身事一言,愈于终身之诵。”
殆,《集注》云,“不习其事,故危而不安。”又做何解?
就是说若是深读过后又不勤加复习运用,有遗忘之感,那么就会感觉心烦意乱,时刻不得安宁,有亡知之危,也就是朱子所言,“知之之要,未若行之之实”。
综两字反推而知,学与思应并举、并重,故而《礼记》有云,“君子之于学也,藏焉、修焉、息焉、游焉”,后世所言“世事练达即学问”和“寓教于乐”便取其中之一二意。
找到要点,捋清思绪,秦鸣鹤提笔写道:
“学思并举,岂可缺之一而行,圣人恒论也。”这便是破题。
破题如同前世议论文中的论点,论点有了,那么接着就要补充论据和论证,八股文的论据、证从古籍经典中来,从四书五经集注和史书经书中来。
而秦鸣鹤的这种破法又叫明暗双破,“罔、殆”两字是要点是结果为暗,“学、思”两字是论据是过程为明,最后以明证暗,以暗承明。
《道德经》首章云,“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两者同出,异名同谓”,又云,“......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无”,虚无,天地混沌未开,经过长时间演化以及人类的认知,“无”产生了宇宙万物,人类给与命名,“有”出现,故而有无中生有一说。
正如我们所说的“时间”这个概念,给予其意义,它才产生“有”。
又如“猪狗鸡鸭”,因为人类给了命名,大家才知道它们叫“猪狗鸡鸭”,如果叫“鸭鸡狗猪”颠倒过来可以吗?当然可以,故而“名,可名也,非恒名也”。
“有”和“无”皆属于道,是道的一体两面,同出而异名,相斥相吸,相亲相杀。
以上是从宇宙宏观来讲,那么从天地微观呢?
道为一,一化为二是乾坤,《易经》有卦,“乾卦,乾为天......”,“坤卦,坤为地......”,所以也叫乾父坤母。
乾阳坤阴内外一体,相合而化生世间万物,故而有云,“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天有八风地有八荒,天有五季地有五行。
《黄帝》有载,世间五季分别是春、夏、长夏、秋、冬,又分别对应木、火、土、金、水,五行同样是相生相克。
由宏入微,由微入渺,天地五行又对应人体五脏,分别是肝木、心火、脾土、肺金、肾水。
《素问》云,“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头者,精明之府,头倾视深,精神将夺矣。”
心,主神明,生发思学。
思就是想,除了死人,没有人不是时刻在想,或是想美食、或是想美驹、或是想美女、或是做美梦,这就是思的主动性。
学是被动性的,几乎没人想学习,之所以去学习,只有二个理由,一是真喜欢,二是被逼无奈。
无论是真心向学还是被逼无奈,都是思在作怪。
真喜欢是“只知其然,求其所以然”,无奈向学就是“知困,求其然而变焉”,真喜欢的多是世间大儒为的是求真经,无奈向学的多是寒窗苦读的士子为的是颜如玉黄金屋。
学和思是意识上的一体两面,是主客观意识的内在表现,既是一对相反体又是互促体,学知足当有思,思不足而后当学,这就是主动被动相结合,也是常说的主观能动一体性。
如此一番就是大圈套小圈,由大到小,以大道喻小道,从宇宙观到世间自然观来确定学思一体并重,形成逻辑闭环,从根本上确定了行文的正确性,做到文有出处,文有定处。
理清思绪,秦鸣鹤提笔写道:
“夫君子者,乃内外一体合而成性也,君子当所用力者,心与事而已矣。
盖无中生有而为一焉,一化二而无穷尽也,内外一体亦。上,阴阳调和风雨顺,下,群生和而万物理,肇始也。
心源于一,蕴精而御内,外以管天下之理,事外于万,而实不外于一心之微,是心与事为一,学也思也,内外也,同也,可偏废哉?
......
学而习其理也,博文以增其知,考遗以利其用,其谁能废学也......故思必待于学,而后可验,效实也。”
(文不做解释,后章节中都不释义,想了解的可以评论区留言)
写了不过二刻,收了最后一笔,秦鸣鹤细细查验一番,好嘛,这成明破了,立意又浅了一层。
有心修改怕时间不够,再是研读一遍,添了几句,见无错漏、避讳,心道如今不过是县试,料来也是够用,罢了,浅就浅吧,取过正卷便从右至左慢慢誊抄。
秦鸣鹤瞅了四书题一眼,选定“学而不思则罔”。
此题出自《论语·为政》:“孔子曰:‘学而不思罔,思而不学则殆。’”《集注》云:“不求诸心,故昏而无得;不习其事,故危而不安,程子曰:‘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五者废其一,非学也。’”
此题倒也简单,破题并不难,在两字上下功夫便可,想到此,秦鸣鹤提笔在“罔”字下加了个墨点,又写了一个“殆”字。
虽然此题只有六字,可答题不能就六字解,应结合书中文章来解,就像前世做阅读理解,要结合上下文,做到卷可无字,而心中有知。
罔,《集注》云,“不求诸心,故昏而无得。”什么意思呢?
就是说读书这件事如果不用心体会,不去深刻理解其中深意,只会死读书,则会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那么就会昏昏然而一无所得,也就是朱子所言,“学之之博,未若知之之要”。
故而汉时韩婴有言,“谨身事一言,愈于终身之诵。”
殆,《集注》云,“不习其事,故危而不安。”又做何解?
就是说若是深读过后又不勤加复习运用,有遗忘之感,那么就会感觉心烦意乱,时刻不得安宁,有亡知之危,也就是朱子所言,“知之之要,未若行之之实”。
综两字反推而知,学与思应并举、并重,故而《礼记》有云,“君子之于学也,藏焉、修焉、息焉、游焉”,后世所言“世事练达即学问”和“寓教于乐”便取其中之一二意。
找到要点,捋清思绪,秦鸣鹤提笔写道:
“学思并举,岂可缺之一而行,圣人恒论也。”这便是破题。
破题如同前世议论文中的论点,论点有了,那么接着就要补充论据和论证,八股文的论据、证从古籍经典中来,从四书五经集注和史书经书中来。
而秦鸣鹤的这种破法又叫明暗双破,“罔、殆”两字是要点是结果为暗,“学、思”两字是论据是过程为明,最后以明证暗,以暗承明。
《道德经》首章云,“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两者同出,异名同谓”,又云,“......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无”,虚无,天地混沌未开,经过长时间演化以及人类的认知,“无”产生了宇宙万物,人类给与命名,“有”出现,故而有无中生有一说。
正如我们所说的“时间”这个概念,给予其意义,它才产生“有”。
又如“猪狗鸡鸭”,因为人类给了命名,大家才知道它们叫“猪狗鸡鸭”,如果叫“鸭鸡狗猪”颠倒过来可以吗?当然可以,故而“名,可名也,非恒名也”。
“有”和“无”皆属于道,是道的一体两面,同出而异名,相斥相吸,相亲相杀。
以上是从宇宙宏观来讲,那么从天地微观呢?
道为一,一化为二是乾坤,《易经》有卦,“乾卦,乾为天......”,“坤卦,坤为地......”,所以也叫乾父坤母。
乾阳坤阴内外一体,相合而化生世间万物,故而有云,“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天有八风地有八荒,天有五季地有五行。
《黄帝》有载,世间五季分别是春、夏、长夏、秋、冬,又分别对应木、火、土、金、水,五行同样是相生相克。
由宏入微,由微入渺,天地五行又对应人体五脏,分别是肝木、心火、脾土、肺金、肾水。
《素问》云,“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头者,精明之府,头倾视深,精神将夺矣。”
心,主神明,生发思学。
思就是想,除了死人,没有人不是时刻在想,或是想美食、或是想美驹、或是想美女、或是做美梦,这就是思的主动性。
学是被动性的,几乎没人想学习,之所以去学习,只有二个理由,一是真喜欢,二是被逼无奈。
无论是真心向学还是被逼无奈,都是思在作怪。
真喜欢是“只知其然,求其所以然”,无奈向学就是“知困,求其然而变焉”,真喜欢的多是世间大儒为的是求真经,无奈向学的多是寒窗苦读的士子为的是颜如玉黄金屋。
学和思是意识上的一体两面,是主客观意识的内在表现,既是一对相反体又是互促体,学知足当有思,思不足而后当学,这就是主动被动相结合,也是常说的主观能动一体性。
如此一番就是大圈套小圈,由大到小,以大道喻小道,从宇宙观到世间自然观来确定学思一体并重,形成逻辑闭环,从根本上确定了行文的正确性,做到文有出处,文有定处。
理清思绪,秦鸣鹤提笔写道:
“夫君子者,乃内外一体合而成性也,君子当所用力者,心与事而已矣。
盖无中生有而为一焉,一化二而无穷尽也,内外一体亦。上,阴阳调和风雨顺,下,群生和而万物理,肇始也。
心源于一,蕴精而御内,外以管天下之理,事外于万,而实不外于一心之微,是心与事为一,学也思也,内外也,同也,可偏废哉?
......
学而习其理也,博文以增其知,考遗以利其用,其谁能废学也......故思必待于学,而后可验,效实也。”
(文不做解释,后章节中都不释义,想了解的可以评论区留言)
写了不过二刻,收了最后一笔,秦鸣鹤细细查验一番,好嘛,这成明破了,立意又浅了一层。
有心修改怕时间不够,再是研读一遍,添了几句,见无错漏、避讳,心道如今不过是县试,料来也是够用,罢了,浅就浅吧,取过正卷便从右至左慢慢誊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