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XT小说网 > 重生朱标,我才是明太宗 > 第153章 借题发挥
第153章 借题发挥
推荐阅读:宇宙职业选手、斗罗大陆V重生唐三、万相之王、星门、剑道第一仙、雪中悍刀行、一剑独尊、牧龙师、临渊行、万古第一神
TXT小说网 www.txt8.org,最快更新重生朱标,我才是明太宗最新章节!
朱元璋接话说:“这样也堵上了那些文人的嘴,你小子鬼主意不少啊。那就这样,检校裁撤,仪鸾司改为锦衣卫指挥使司。”
“父皇英明。有了锦衣卫这样的一个情报组织,无论对内还是对外,在京师还是在地方,文臣或者武将,我们都能够事先有所准备,从而立于不败之地。”
“锦衣卫虽然直属皇帝,是为亲军,但行事必须合乎朝廷法度,至少明面儿上是这样。而且人员的选拔要慎之又慎,层层筛选。从将领到士卒务必家世清白,以忠君为第一要务。至于功臣子弟,儿臣以为就不要用了,毕竟锦衣卫事关机密,有他们在亲军都尉府就足够了。”
“嗯?”朱元璋会心一笑,说,“锦衣卫从京师各卫中择武威健硕者充任。你打算要多少人?指挥使有人选了吗?”
朱标回答:“锦衣卫初立,不宜张扬,设前中后左右五所,总计5600人,如有必要,增加下辖千户所,将校设置与其他卫所一样,不过军容服饰有所区别。至于锦衣卫指挥使的人选,事关者大,儿臣岂敢僭越,请父皇指任。”说到最后,朱标躬身施礼。
“嗯。”朱元璋点点头,对朱标说,“你说得对,指挥使一职,非同小可,需选择得力之人,让咱考虑考虑。”
朱标本来想好了人选——羽林卫指挥使毛骧,历史上第一任锦衣卫指挥使。可是话到嘴边又咽了回去,他猛然想到,锦衣卫可不是什么随便的队伍,事涉皇帝,自己若是推荐了人选,岂不是让便宜老爹觉得自己与被荐者有什么关系,平白受了猜忌,就算自己是亲儿子,也得讲究分寸。
果然,他的说辞让便宜老爹面露喜色,心中暗自庆幸。朱标决定锦衣卫的建议到此为止,暂时不掺和锦衣卫的任何事,本想安排张三等人升入锦衣卫,专门负责军械制造,也就此打住,先观察一阵再说。
朱标沉默了一会儿,开口说:“父皇,儿臣还有些想法,不知当不当讲。”
“还有想法?说出来听听。”
朱标清了清嗓子说:“父皇,设置锦衣卫固然对国家社稷来说很有必要,但是长治久安之策并不在此。咱们朱家作为天下之主,每一个继位之君,都肩负着安定天子的责任。”
朱元璋点点头表示赞同。
“所谓上有所好,下必甚焉,上有所恶,下必不为。皇帝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关乎天下,其人务必要谨慎修身,勤于政务,是为万民之表率。有仁君在朝,国家就有了安定的基础。”
“这个嘛,话是这么说没错。可是,咱也管不了那么遥远的事情。”朱元璋叹了口气,“就拿现在来说吧,你是太子,咱培养你做接班人。现在你有了雄英,他是你的接班人,咱也能帮忙看着。可是再往后呢,你我都无能为了。”
“父皇说的是,子孙难免有顽劣之徒。但纵使如此,也不能让他轻易毁了我大明江山,失了我大明基业。所以,有些个事儿得提前考虑,早做打算。”
“你说说,有哪些事儿?”
“首先,兵权必须掌握在皇帝手中,就算不是全部,也是绝对的精锐力量,唯有如此才能保证帝业稳固。”朱标特意在皇帝二字上加重了语气,朱元璋自然听得出来,朱标又要提亲王掌兵的事情。
“亲王就藩领兵,镇守一方的决策,儿臣是绝对拥护的。”朱标强调,“这是当前时局的需要。不过,儿臣以为,亲王爵位世袭罔替、就藩领兵的封赏,仅给予父皇的儿子,也就是诸位弟弟们。”
“此话怎讲?”这个论点,朱元璋第一次听到,好奇地问。
“册封诸位弟弟为就藩亲王,世袭罔替。而后继之君的子嗣,亦封亲王,但仅为一世,并非世袭罔替,且一律居住在京师,不就藩,不领兵。世袭亲王的子嗣,除世子承继外,其余封郡王,亦仅为一世。对于其中德行不检、违法乱纪的,皇帝可以降等甚至夺爵,以示惩戒。如此就可以大大减少亲王、郡王等宗室皇族的数量,减轻朝廷的供养负担。”
“而且,留在京师的宗室子孙,可以为官,协助皇帝处理政务。世袭亲王子孙,亦可在藩国封地内为官,但限于郡王以下。”
“这个问题咱再考虑考虑,还有别的吗?”朱元璋面对朱标的老生常谈,仍然不予正面回复,打算先含糊过去。不过这一次他的接受度又高了一些,毕竟朱标这次的建议与他现有的国策并不违背。至于后世子孙的继承问题,朱标的法子也说得过去,他真的打算好好斟酌一下。
朱标也不争辩,来日方长,有的是时间慢慢渗透,于是转而继续说:“只要牢牢控制住军队,皇权帝业的一半就保住了,另一半就是文人或者说读书人。治理一个偌大的国家,不可能只靠皇帝一人,光有强悍的军队,只能是让人畏惧,而不能心悦诚服。一众官员就是朝廷华育百姓的执行者,让圣德远播四方,海内臣服。这些官员来自哪里?自然是读书人。”
“如今国朝初立,急需各种贤才,为朝廷效力,唯恐来应召的人不够多,来得不够快。然而,天下的官员缺额是有限的,一旦填满了,就无法再吸引读书人来为朝廷服务。如此,那些不得志读书人容易心生怨念,被邪门歪道所蛊惑,那样天下就会大乱。”
“所以,朝廷即便无法任用所有的读书人,也应该给予其希望,笼络住这些人。科举,就是一个很好的办法。让那些人在浩瀚的典籍中,青丝变白发,无暇他顾。科举的第一要务不是为国选才,而是牢笼志士,结天下读书人的欢心。”
朱标偷瞄了一眼便宜老爹,赶紧补上一句:“普通百姓,当然也是不能亏待的。可是,说句大不敬的话,请父皇恕罪。”
“你说。”朱元璋语气平和地说。
“即便是个别地方的老百姓不堪苛政,揭竿而起。只要没有读书人的帮助,他们顶多就是流寇,成不了气候,朝廷自然稳如泰山,大明的基业也牢不可破。”
这话听得朱元璋脸上一阵红一阵白的。他是泥腿子放牛娃出身,加入红巾起义军,一步一步走到今天。回头想想,要是没有李善长、叶琛、宋濂以及刘基等读书人的辅佐,他如何能够成就帝业,很可能像许许多多自立山头的红巾军一样,被别人吞并消灭。
“你的意思是恢复科举取仕?”朱元璋顿了顿,整理了一下思绪,问道。
“这是必然的,科举取士,相对来说最为公平,但也不急于一时。朝廷应该大力发展文教,从底层培养忠君爱国的有用之才。”
朱元璋接话说:“这样也堵上了那些文人的嘴,你小子鬼主意不少啊。那就这样,检校裁撤,仪鸾司改为锦衣卫指挥使司。”
“父皇英明。有了锦衣卫这样的一个情报组织,无论对内还是对外,在京师还是在地方,文臣或者武将,我们都能够事先有所准备,从而立于不败之地。”
“锦衣卫虽然直属皇帝,是为亲军,但行事必须合乎朝廷法度,至少明面儿上是这样。而且人员的选拔要慎之又慎,层层筛选。从将领到士卒务必家世清白,以忠君为第一要务。至于功臣子弟,儿臣以为就不要用了,毕竟锦衣卫事关机密,有他们在亲军都尉府就足够了。”
“嗯?”朱元璋会心一笑,说,“锦衣卫从京师各卫中择武威健硕者充任。你打算要多少人?指挥使有人选了吗?”
朱标回答:“锦衣卫初立,不宜张扬,设前中后左右五所,总计5600人,如有必要,增加下辖千户所,将校设置与其他卫所一样,不过军容服饰有所区别。至于锦衣卫指挥使的人选,事关者大,儿臣岂敢僭越,请父皇指任。”说到最后,朱标躬身施礼。
“嗯。”朱元璋点点头,对朱标说,“你说得对,指挥使一职,非同小可,需选择得力之人,让咱考虑考虑。”
朱标本来想好了人选——羽林卫指挥使毛骧,历史上第一任锦衣卫指挥使。可是话到嘴边又咽了回去,他猛然想到,锦衣卫可不是什么随便的队伍,事涉皇帝,自己若是推荐了人选,岂不是让便宜老爹觉得自己与被荐者有什么关系,平白受了猜忌,就算自己是亲儿子,也得讲究分寸。
果然,他的说辞让便宜老爹面露喜色,心中暗自庆幸。朱标决定锦衣卫的建议到此为止,暂时不掺和锦衣卫的任何事,本想安排张三等人升入锦衣卫,专门负责军械制造,也就此打住,先观察一阵再说。
朱标沉默了一会儿,开口说:“父皇,儿臣还有些想法,不知当不当讲。”
“还有想法?说出来听听。”
朱标清了清嗓子说:“父皇,设置锦衣卫固然对国家社稷来说很有必要,但是长治久安之策并不在此。咱们朱家作为天下之主,每一个继位之君,都肩负着安定天子的责任。”
朱元璋点点头表示赞同。
“所谓上有所好,下必甚焉,上有所恶,下必不为。皇帝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关乎天下,其人务必要谨慎修身,勤于政务,是为万民之表率。有仁君在朝,国家就有了安定的基础。”
“这个嘛,话是这么说没错。可是,咱也管不了那么遥远的事情。”朱元璋叹了口气,“就拿现在来说吧,你是太子,咱培养你做接班人。现在你有了雄英,他是你的接班人,咱也能帮忙看着。可是再往后呢,你我都无能为了。”
“父皇说的是,子孙难免有顽劣之徒。但纵使如此,也不能让他轻易毁了我大明江山,失了我大明基业。所以,有些个事儿得提前考虑,早做打算。”
“你说说,有哪些事儿?”
“首先,兵权必须掌握在皇帝手中,就算不是全部,也是绝对的精锐力量,唯有如此才能保证帝业稳固。”朱标特意在皇帝二字上加重了语气,朱元璋自然听得出来,朱标又要提亲王掌兵的事情。
“亲王就藩领兵,镇守一方的决策,儿臣是绝对拥护的。”朱标强调,“这是当前时局的需要。不过,儿臣以为,亲王爵位世袭罔替、就藩领兵的封赏,仅给予父皇的儿子,也就是诸位弟弟们。”
“此话怎讲?”这个论点,朱元璋第一次听到,好奇地问。
“册封诸位弟弟为就藩亲王,世袭罔替。而后继之君的子嗣,亦封亲王,但仅为一世,并非世袭罔替,且一律居住在京师,不就藩,不领兵。世袭亲王的子嗣,除世子承继外,其余封郡王,亦仅为一世。对于其中德行不检、违法乱纪的,皇帝可以降等甚至夺爵,以示惩戒。如此就可以大大减少亲王、郡王等宗室皇族的数量,减轻朝廷的供养负担。”
“而且,留在京师的宗室子孙,可以为官,协助皇帝处理政务。世袭亲王子孙,亦可在藩国封地内为官,但限于郡王以下。”
“这个问题咱再考虑考虑,还有别的吗?”朱元璋面对朱标的老生常谈,仍然不予正面回复,打算先含糊过去。不过这一次他的接受度又高了一些,毕竟朱标这次的建议与他现有的国策并不违背。至于后世子孙的继承问题,朱标的法子也说得过去,他真的打算好好斟酌一下。
朱标也不争辩,来日方长,有的是时间慢慢渗透,于是转而继续说:“只要牢牢控制住军队,皇权帝业的一半就保住了,另一半就是文人或者说读书人。治理一个偌大的国家,不可能只靠皇帝一人,光有强悍的军队,只能是让人畏惧,而不能心悦诚服。一众官员就是朝廷华育百姓的执行者,让圣德远播四方,海内臣服。这些官员来自哪里?自然是读书人。”
“如今国朝初立,急需各种贤才,为朝廷效力,唯恐来应召的人不够多,来得不够快。然而,天下的官员缺额是有限的,一旦填满了,就无法再吸引读书人来为朝廷服务。如此,那些不得志读书人容易心生怨念,被邪门歪道所蛊惑,那样天下就会大乱。”
“所以,朝廷即便无法任用所有的读书人,也应该给予其希望,笼络住这些人。科举,就是一个很好的办法。让那些人在浩瀚的典籍中,青丝变白发,无暇他顾。科举的第一要务不是为国选才,而是牢笼志士,结天下读书人的欢心。”
朱标偷瞄了一眼便宜老爹,赶紧补上一句:“普通百姓,当然也是不能亏待的。可是,说句大不敬的话,请父皇恕罪。”
“你说。”朱元璋语气平和地说。
“即便是个别地方的老百姓不堪苛政,揭竿而起。只要没有读书人的帮助,他们顶多就是流寇,成不了气候,朝廷自然稳如泰山,大明的基业也牢不可破。”
这话听得朱元璋脸上一阵红一阵白的。他是泥腿子放牛娃出身,加入红巾起义军,一步一步走到今天。回头想想,要是没有李善长、叶琛、宋濂以及刘基等读书人的辅佐,他如何能够成就帝业,很可能像许许多多自立山头的红巾军一样,被别人吞并消灭。
“你的意思是恢复科举取仕?”朱元璋顿了顿,整理了一下思绪,问道。
“这是必然的,科举取士,相对来说最为公平,但也不急于一时。朝廷应该大力发展文教,从底层培养忠君爱国的有用之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