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2 魔法造就成功
推荐阅读:宇宙职业选手、斗罗大陆V重生唐三、万相之王、星门、剑道第一仙、雪中悍刀行、一剑独尊、牧龙师、临渊行、万古第一神
TXT小说网 www.txt8.org,最快更新磁场最新章节!
托·富勒语录
财富是智者的奴仆,笨伯的主人。
很多人抱怨自己的贫困,或者挣钱之不易,在当今中国这样的社会,人们处在信仰危机和道德危机之中,加上贫富悬殊加大,收入差距加大,而我们的文化又注重面子,所以虚荣和攀比在所难免。我总觉得虚荣和攀比是我们的特有文化现象,在西方国家就不是很明显。比如有一位大学毕业生小谭,刚毕业参加工作不久就买了一辆POLO开着。有一次我说道,如果我长期住在北京的话,我会考虑买一辆QQ,又便宜,又省油。小谭觉得很不可思议,说道:“QQ多跌份呀,怎么也得至少开辆帕萨特之类的吧。”还有一次,我刚从美国回北京,一个人请我见面谈合作项目。到了那里,他问我怎么来的。我不假思索地回答,乘坐公共汽车来的。他马上就变了脸色。我才意识到我回到了中国。我不明白我为什么不可以乘坐公交车来,难道必须开一辆奔驰来吗?还有一个人开着捷达,在和他人聚会时怕人嫌弃,于是有些“此地无银三百两”般地告诉众人,她的奔驰拿去修了,所以临时把她保姆的捷达开来了。还有一群年轻的女孩,在某KTV包间里一起互相攀比谁傍来了一部新的手机,谁傍来了一枚戒指,谁则陪哪个老板免费游了一趟香港……
在这样的社会大环境下,自然会有很多人陷于对钱的苦恼之中:有钱人希望更有钱,没钱人则苦心积虑幻想如何一夜暴富,由此衍生了一批批斩不尽杀不绝的贪官污吏、奸商、刁民、暗娼。随着三鹿奶粉和地沟油等大量假冒伪劣产品陆续被曝光,我们不禁要问问自己,这个社会还有没有道德底线?
没有信仰的人,会很容易成为金钱的奴隶,因为没有信仰,人所剩下的那一点点本能就是享乐,所以金钱就成为了信仰。弗洛伊德说过:“我们整个心理活动似乎都是在下决心去求取欢乐,避免痛苦,而且自动地受唯乐原则的调节。”弗洛伊德认为人的本能是唯乐的,假如人纯粹受追求物欲的本能驱使,那和牲畜有什么两样?
人对钱的欲望无止境,源自人对未来的不安全感,尤其是在中国,因为这里的社会福利保障体系尚没有西方国家完善,人们仍然需要为自己日后的不测和养老做准备。过去人们养儿防老,今天则需要拼命积累钱,越多越好。越多以后越安全。其实,只要你有才干,有信仰,就不要怕没钱的日子,你的钱都存在上帝那里了。无论眼下什么境况,都需要知足,随遇而安。
我无论在什么景况都可以知足,这是我已经学会了。我知道怎样处卑贱,也知道怎样处丰富,或饱足、或饥饿、或有余、或缺乏,随事随在,我都得了秘诀。我靠着那加给我力量的,凡事都能作。
这里我要写的是这么一个人:她从一个穷人变成拥有十亿美元的富婆,她的每一分钱都不是贪来的——她也没有任何机会去贪,而是一个字一个字写来的。在她贫困的时候,甚至没有钱交房租,她也没有放弃自己的写作之梦。她编着最受儿童们欢迎的魔幻故事,而她心中也有一股强大的魔力,那就是她坚信自己一定能够成功。她就是《哈利·波特》作者J·K·罗琳,又一个“吸引力法则”的成功榜样。
生于1965年的英国女作家J·K·罗琳可谓创造了出版史上的神话。因为一部儿童魔幻小说《哈利·波特》,这个昔日穷困潦倒的女作家如今拥有的资产足以让她富可敌国。她也是历史上第一个收入超过十亿美元的作家,她的收入达到五亿英镑,超过了英国女王(英国《经济学人》),《星期日泰晤士报》的全球富豪榜把她列为全球第1位最富有的人。罗琳还热衷于慈善事业。008年9月,她向她支持的英国工党捐献了一百万英镑,因为她认为英国工党的政策有益于像她当年一样贫困的穷人。
出版罗琳第一本《哈利·波特》的布隆贝利出版社(Bloomsbury)也不过是一家小型出版社,但是当时也只有这样的不知名的出版社才会接受一个不知名作者的投稿。但是,到如今罗琳出版了七本《哈利·波特》系列丛书,被翻译成六十七种语言,全世界总销量超过四亿册。美国华纳兄弟电影公司已推出首六本作品的电影版本,电影票房收入皆在七亿美元以上。罗琳在多年的穷困潦倒后终于可以享受一番了。
罗琳的富有是常人难以想象的。她花巨款在苏格兰购置了一座古宅。这座古宅始建于1865年,位于苏格兰中部风景如画的珀斯郡阿伯费尔迪附近。豪宅里拥有两间大厅、一间画室、一间晨间起居室、一间餐厅和一个图书室,附近是典型的苏格兰乡村风光,绿草茵茵、花团锦簇、溪水潺潺、如诗如画。据说,1745年斯图亚特王朝的查尔斯·爱德华王子曾在这座宅第附近的一棵榕树下避难,因此此豪宅还是一座历史古迹,颇有纪念意义。
富有的罗琳并不贪图繁华的大都市生活,她没有搬到伦敦或者纽约这样的大都市,而是选择在家乡苏格兰的乡下隐居。虽然贫困不再了,但是她还是想过着清净、悠闲的生活。
构思哈利·波特这个人物,始自1990年。那一年,二十五岁的罗琳乘坐火车由曼彻斯特出发前往伦敦。火车误点,但就是在百无聊赖的等待中,她突然来了灵感,脑海中出现了哈利·波特的形象——一个戴着眼镜的、精灵般的文弱小男孩,眼镜一眨一眨地冲着她诡秘地笑着。虽然一个字也没有写,但是她对这个人物早已经胸有成竹了,谁也没有想到十年后这个人物竟然成为世人皆知的小魔法师。
在爱丁堡的若干间小咖啡馆里,罗琳开始写《哈利·波特》了,当然她最经常去的咖啡馆包括尼克尔森咖啡馆(Nicolson’sCafe)和大象咖啡馆(TheElephantHouse)。据罗琳自己介绍,她之所以选择在咖啡馆中写作,是因为带小女儿出门是让小孩保持睡眠状态的最佳方式。有谣传说她的公寓没有暖气,所以她去咖啡馆写作。罗琳说那完全是荒谬的猜想,因为她不可能租住没有暖气的公寓。
007年十月,我有幸来到苏格兰爱丁堡,住在著名的皇家大道上的一所由中世纪古堡改建成的酒店式公寓中。这条大道至今仍然保留着中世纪的欧洲风貌,据说有很多建筑至今还有鬼魅出没,吸引了来自世界各地的灵异爱好者。白天,我游荡在这条大街上,走在鹅卵石铺成的道路上,和一个个琳琅满目的古玩店、时装店、咖啡馆擦肩而过,远处是威武雄壮的爱丁堡古堡。我想象着罗琳的脚步,和她笔下的那个小魔法师,如何在这里诞生。
爱丁堡虽然比伦敦更有情调,但是生活条件逊色很多。苏格兰的经济不如英格兰,人们收入偏低,但是消费堪比伦敦。一听可乐,在美国需要一个美元,在这里就是一个英镑,即两个美元,生活之艰难可想而知。罗琳在咖啡馆写作时候,据说没有钱点餐,所以时常只是点上一杯卡布奇诺,大约需要一两个英镑,然后就开始她的写作。
她每天都在那里写,不像现在的作家都用笔记本电脑写作,她是手写,然后再用老式打印机。时间一长,咖啡馆里的人开始好奇,在好奇之余还有些同情:为何一个孤零零的弱女子,每天都在这里不停地写东西,难道她以为她会成为莎士比亚吗?她穿得很朴素,看上去有些营养不良,所以人们同情之余,会为她叫上一杯卡布奇诺。
《哈利·波特》第一集写完之后,她没有钱去复印和打印手稿,只好自己用一台老式打字机将全书打印出来,形成两本厚厚的书稿。她以前从来没有出过书,所以不认识任何出版商,甚至不知道应该寄给谁,毕竟那个时候互联网没有现在这么普及。
有一位极有热心的读者,名叫布朗尼·埃文斯(BryonyEvans),读了头三章后,大加赞赏,竭力向克里斯托弗·里特文学经纪人公司推荐(ChristopherLitterLiteraryAgents),希望该经纪人能来代表罗琳和出版商洽谈。经纪人将稿件推荐给了十二家出版社,竟然无一例外,全部被拒绝!
然而罗琳没有放弃。一年之后,伦敦一家小型出版社——布隆贝利(Bloomsbury)的编辑巴利·康宁汉(BarryCu
ingham)终于同意出版,并预支一千五百英镑的稿酬。最终能够出版此书的原因,要归功于出版社主席的八岁女儿爱丽丝·牛顿(AliceNeton)。在父亲给她阅读了第一章之后,她马上迫不及待地索要第二章。
尽管出版社同意出版,编辑康宁汉劝罗琳找一份白天的工作,因为出版儿童书籍不可能赚大钱。紧接着,1997年罗琳收到来自苏格兰艺术委员会的八千英镑奖金,以鼓励她继续创作。1998年,美国举办了拍卖会,一家公司以十万五千英镑的价格拍得《哈利·波特》的美国出版权。1997年,布隆贝利出版公司只首印了一千册《哈利·波特》第一集,其中有五百册发行给各个图书馆,今天,这些首印的《哈利·波特》价格已经上涨到两万英镑上下。随着《哈利·波特》的出版,此书频频获奖,并一版再版,罗琳也接二连三推出了续集。后来的续集甚至在刚刚发行后的二十四小时之内仅仅在美国和英国就销售了上千万册。
1998年华纳兄弟影业公司斥巨资购买了《哈利·波特》的电影改编权,为已经一夜暴富的罗琳又增加了一大笔收入。罗琳的生活也已经今非昔比,她甚至可以决定《哈利·波特》的电影导演,甚至可以要求制片公司全部启用英国演员,并全片在英国拍摄,还甚至要求可口可乐公司为片中“植入性”广告而向慈善机构捐款一千八百万美元。
罗琳是魔法的创造者,正是她心中的魔法,给她带来日后的巨大成功。她的意志、决心和周围支持她的朋友,在她体内造就了一股强大的能量,逐渐地吸引来了全世界能够帮助她走向巨大成功的因素。
罗琳语录:
失败使我的内心产生一种安全感,以前通过考试也没有的安全感。失败让我看清自己,以前我从没认识到自己是这样的。我发现,我比自己以为的,有更强的意志和决心。我还发现,我有一些比宝石更珍贵的朋友。
只有到逆境来临的那一天,你才会真正了解你自己,了解你结识的人。这种了解是真正的财富,虽然是用痛苦换来的,但是它比我以前得到的任何证书都有用。
我们不需要改变世界的魔法,我们自己的体内就有这样的力量,那就是我们一直在梦想,让这个世界变得更美好。(未完待续)
托·富勒语录
财富是智者的奴仆,笨伯的主人。
很多人抱怨自己的贫困,或者挣钱之不易,在当今中国这样的社会,人们处在信仰危机和道德危机之中,加上贫富悬殊加大,收入差距加大,而我们的文化又注重面子,所以虚荣和攀比在所难免。我总觉得虚荣和攀比是我们的特有文化现象,在西方国家就不是很明显。比如有一位大学毕业生小谭,刚毕业参加工作不久就买了一辆POLO开着。有一次我说道,如果我长期住在北京的话,我会考虑买一辆QQ,又便宜,又省油。小谭觉得很不可思议,说道:“QQ多跌份呀,怎么也得至少开辆帕萨特之类的吧。”还有一次,我刚从美国回北京,一个人请我见面谈合作项目。到了那里,他问我怎么来的。我不假思索地回答,乘坐公共汽车来的。他马上就变了脸色。我才意识到我回到了中国。我不明白我为什么不可以乘坐公交车来,难道必须开一辆奔驰来吗?还有一个人开着捷达,在和他人聚会时怕人嫌弃,于是有些“此地无银三百两”般地告诉众人,她的奔驰拿去修了,所以临时把她保姆的捷达开来了。还有一群年轻的女孩,在某KTV包间里一起互相攀比谁傍来了一部新的手机,谁傍来了一枚戒指,谁则陪哪个老板免费游了一趟香港……
在这样的社会大环境下,自然会有很多人陷于对钱的苦恼之中:有钱人希望更有钱,没钱人则苦心积虑幻想如何一夜暴富,由此衍生了一批批斩不尽杀不绝的贪官污吏、奸商、刁民、暗娼。随着三鹿奶粉和地沟油等大量假冒伪劣产品陆续被曝光,我们不禁要问问自己,这个社会还有没有道德底线?
没有信仰的人,会很容易成为金钱的奴隶,因为没有信仰,人所剩下的那一点点本能就是享乐,所以金钱就成为了信仰。弗洛伊德说过:“我们整个心理活动似乎都是在下决心去求取欢乐,避免痛苦,而且自动地受唯乐原则的调节。”弗洛伊德认为人的本能是唯乐的,假如人纯粹受追求物欲的本能驱使,那和牲畜有什么两样?
人对钱的欲望无止境,源自人对未来的不安全感,尤其是在中国,因为这里的社会福利保障体系尚没有西方国家完善,人们仍然需要为自己日后的不测和养老做准备。过去人们养儿防老,今天则需要拼命积累钱,越多越好。越多以后越安全。其实,只要你有才干,有信仰,就不要怕没钱的日子,你的钱都存在上帝那里了。无论眼下什么境况,都需要知足,随遇而安。
我无论在什么景况都可以知足,这是我已经学会了。我知道怎样处卑贱,也知道怎样处丰富,或饱足、或饥饿、或有余、或缺乏,随事随在,我都得了秘诀。我靠着那加给我力量的,凡事都能作。
这里我要写的是这么一个人:她从一个穷人变成拥有十亿美元的富婆,她的每一分钱都不是贪来的——她也没有任何机会去贪,而是一个字一个字写来的。在她贫困的时候,甚至没有钱交房租,她也没有放弃自己的写作之梦。她编着最受儿童们欢迎的魔幻故事,而她心中也有一股强大的魔力,那就是她坚信自己一定能够成功。她就是《哈利·波特》作者J·K·罗琳,又一个“吸引力法则”的成功榜样。
生于1965年的英国女作家J·K·罗琳可谓创造了出版史上的神话。因为一部儿童魔幻小说《哈利·波特》,这个昔日穷困潦倒的女作家如今拥有的资产足以让她富可敌国。她也是历史上第一个收入超过十亿美元的作家,她的收入达到五亿英镑,超过了英国女王(英国《经济学人》),《星期日泰晤士报》的全球富豪榜把她列为全球第1位最富有的人。罗琳还热衷于慈善事业。008年9月,她向她支持的英国工党捐献了一百万英镑,因为她认为英国工党的政策有益于像她当年一样贫困的穷人。
出版罗琳第一本《哈利·波特》的布隆贝利出版社(Bloomsbury)也不过是一家小型出版社,但是当时也只有这样的不知名的出版社才会接受一个不知名作者的投稿。但是,到如今罗琳出版了七本《哈利·波特》系列丛书,被翻译成六十七种语言,全世界总销量超过四亿册。美国华纳兄弟电影公司已推出首六本作品的电影版本,电影票房收入皆在七亿美元以上。罗琳在多年的穷困潦倒后终于可以享受一番了。
罗琳的富有是常人难以想象的。她花巨款在苏格兰购置了一座古宅。这座古宅始建于1865年,位于苏格兰中部风景如画的珀斯郡阿伯费尔迪附近。豪宅里拥有两间大厅、一间画室、一间晨间起居室、一间餐厅和一个图书室,附近是典型的苏格兰乡村风光,绿草茵茵、花团锦簇、溪水潺潺、如诗如画。据说,1745年斯图亚特王朝的查尔斯·爱德华王子曾在这座宅第附近的一棵榕树下避难,因此此豪宅还是一座历史古迹,颇有纪念意义。
富有的罗琳并不贪图繁华的大都市生活,她没有搬到伦敦或者纽约这样的大都市,而是选择在家乡苏格兰的乡下隐居。虽然贫困不再了,但是她还是想过着清净、悠闲的生活。
构思哈利·波特这个人物,始自1990年。那一年,二十五岁的罗琳乘坐火车由曼彻斯特出发前往伦敦。火车误点,但就是在百无聊赖的等待中,她突然来了灵感,脑海中出现了哈利·波特的形象——一个戴着眼镜的、精灵般的文弱小男孩,眼镜一眨一眨地冲着她诡秘地笑着。虽然一个字也没有写,但是她对这个人物早已经胸有成竹了,谁也没有想到十年后这个人物竟然成为世人皆知的小魔法师。
在爱丁堡的若干间小咖啡馆里,罗琳开始写《哈利·波特》了,当然她最经常去的咖啡馆包括尼克尔森咖啡馆(Nicolson’sCafe)和大象咖啡馆(TheElephantHouse)。据罗琳自己介绍,她之所以选择在咖啡馆中写作,是因为带小女儿出门是让小孩保持睡眠状态的最佳方式。有谣传说她的公寓没有暖气,所以她去咖啡馆写作。罗琳说那完全是荒谬的猜想,因为她不可能租住没有暖气的公寓。
007年十月,我有幸来到苏格兰爱丁堡,住在著名的皇家大道上的一所由中世纪古堡改建成的酒店式公寓中。这条大道至今仍然保留着中世纪的欧洲风貌,据说有很多建筑至今还有鬼魅出没,吸引了来自世界各地的灵异爱好者。白天,我游荡在这条大街上,走在鹅卵石铺成的道路上,和一个个琳琅满目的古玩店、时装店、咖啡馆擦肩而过,远处是威武雄壮的爱丁堡古堡。我想象着罗琳的脚步,和她笔下的那个小魔法师,如何在这里诞生。
爱丁堡虽然比伦敦更有情调,但是生活条件逊色很多。苏格兰的经济不如英格兰,人们收入偏低,但是消费堪比伦敦。一听可乐,在美国需要一个美元,在这里就是一个英镑,即两个美元,生活之艰难可想而知。罗琳在咖啡馆写作时候,据说没有钱点餐,所以时常只是点上一杯卡布奇诺,大约需要一两个英镑,然后就开始她的写作。
她每天都在那里写,不像现在的作家都用笔记本电脑写作,她是手写,然后再用老式打印机。时间一长,咖啡馆里的人开始好奇,在好奇之余还有些同情:为何一个孤零零的弱女子,每天都在这里不停地写东西,难道她以为她会成为莎士比亚吗?她穿得很朴素,看上去有些营养不良,所以人们同情之余,会为她叫上一杯卡布奇诺。
《哈利·波特》第一集写完之后,她没有钱去复印和打印手稿,只好自己用一台老式打字机将全书打印出来,形成两本厚厚的书稿。她以前从来没有出过书,所以不认识任何出版商,甚至不知道应该寄给谁,毕竟那个时候互联网没有现在这么普及。
有一位极有热心的读者,名叫布朗尼·埃文斯(BryonyEvans),读了头三章后,大加赞赏,竭力向克里斯托弗·里特文学经纪人公司推荐(ChristopherLitterLiteraryAgents),希望该经纪人能来代表罗琳和出版商洽谈。经纪人将稿件推荐给了十二家出版社,竟然无一例外,全部被拒绝!
然而罗琳没有放弃。一年之后,伦敦一家小型出版社——布隆贝利(Bloomsbury)的编辑巴利·康宁汉(BarryCu
ingham)终于同意出版,并预支一千五百英镑的稿酬。最终能够出版此书的原因,要归功于出版社主席的八岁女儿爱丽丝·牛顿(AliceNeton)。在父亲给她阅读了第一章之后,她马上迫不及待地索要第二章。
尽管出版社同意出版,编辑康宁汉劝罗琳找一份白天的工作,因为出版儿童书籍不可能赚大钱。紧接着,1997年罗琳收到来自苏格兰艺术委员会的八千英镑奖金,以鼓励她继续创作。1998年,美国举办了拍卖会,一家公司以十万五千英镑的价格拍得《哈利·波特》的美国出版权。1997年,布隆贝利出版公司只首印了一千册《哈利·波特》第一集,其中有五百册发行给各个图书馆,今天,这些首印的《哈利·波特》价格已经上涨到两万英镑上下。随着《哈利·波特》的出版,此书频频获奖,并一版再版,罗琳也接二连三推出了续集。后来的续集甚至在刚刚发行后的二十四小时之内仅仅在美国和英国就销售了上千万册。
1998年华纳兄弟影业公司斥巨资购买了《哈利·波特》的电影改编权,为已经一夜暴富的罗琳又增加了一大笔收入。罗琳的生活也已经今非昔比,她甚至可以决定《哈利·波特》的电影导演,甚至可以要求制片公司全部启用英国演员,并全片在英国拍摄,还甚至要求可口可乐公司为片中“植入性”广告而向慈善机构捐款一千八百万美元。
罗琳是魔法的创造者,正是她心中的魔法,给她带来日后的巨大成功。她的意志、决心和周围支持她的朋友,在她体内造就了一股强大的能量,逐渐地吸引来了全世界能够帮助她走向巨大成功的因素。
罗琳语录:
失败使我的内心产生一种安全感,以前通过考试也没有的安全感。失败让我看清自己,以前我从没认识到自己是这样的。我发现,我比自己以为的,有更强的意志和决心。我还发现,我有一些比宝石更珍贵的朋友。
只有到逆境来临的那一天,你才会真正了解你自己,了解你结识的人。这种了解是真正的财富,虽然是用痛苦换来的,但是它比我以前得到的任何证书都有用。
我们不需要改变世界的魔法,我们自己的体内就有这样的力量,那就是我们一直在梦想,让这个世界变得更美好。(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