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说说晋代最傻帽的皇帝(绝对奇葩)
推荐阅读:宇宙职业选手、斗罗大陆V重生唐三、万相之王、星门、剑道第一仙、雪中悍刀行、一剑独尊、牧龙师、临渊行、万古第一神
TXT小说网 www.txt8.org,最快更新疯流魏晋爆笑事最新章节!
如果现在让你选出中国历史上三位最聪明的皇帝,你可能要花一些心思。但若是选出最傻的三位皇帝,晋惠帝司马衷一定榜上有名。但是人们之所以如此乐意把他作为傻皇帝的形象代言,多半并非基于对他生平的全面了解,而是由于他那两则流传久远的神语录。
《晋书·惠帝纪》中记载了这两则奇葩故事。
及天下荒乱,百姓饿死,帝曰:"何不食肉糜?"
帝文尝在华林园,闻虾蟆声,谓左右曰:"此鸣者为官乎,私乎?"
首先来看第一则,从合理的逻辑来看,惠帝的回答当然是愚蠢可笑的,百姓既然连饭都吃不上,又怎么会有肉粥吃?但是这一生活常识对于长于深宫的王室成员而言,可能根本就算不上常识,甚至是极其陌生的内容。有一个故事很能说明问题,晋简文帝司马昱是个聪明的皇帝,还是太子时就出任丞相处理政务,其清谈玄理的水平更是受到东晋名士们推崇。他有一次外出,看见一片绿油油的植物,于是问左右随从,"这是什么草?"随从回答说:"陛下,这不是草,而是稻谷。"以司马昱的聪慧尚且不认识稻谷,可见在晋代王室成员之中五谷不分的人应该不在少数,既然连庄稼都不认识,当然也不知道老百姓吃什么,那么惠帝的回答也就不奇怪了。
还有一个例子也能说明这个问题,清代李元伯《南亭笔记》记载,光绪帝喜欢吃鸡蛋,每日必吃四个,当时的鸡蛋大约—5文钱一个,但是内务府却告诉他四只鸡蛋要4两白银。按照光绪朝的汇率标准,一两银子相当于约一千文铜钱,按照一个鸡蛋价值5文来计算,一两银子可以购买鸡蛋00枚,4两白银购买鸡蛋8400枚。按照袁腾飞的说法,把这些鸡蛋全都打碎,光绪都能洗澡了。但是当时光绪居然相信了内务府的鸡蛋报价,可见皇帝们的生活常识缺乏到了什么程度。
由上可见,类似于"何不食肉粥"这样的神奇语录,并不是由于惠帝智商所致,乃实在是因为常识的缺乏,而这种缺乏又是普遍和平常的。皇宫和民间本就是两个不同的世界,除非皇帝特别喜欢微服私访,否则皇帝和百姓基本上是老死不相往来,皇帝对百姓的饮食起居根本不了解。
王室不了解百姓,百姓也不了解王室。难免闹出笑话,《列子·杨朱》中记载了两个有趣的故事:一个是献芹,一个是献曝。
"献芹"说的是有个农夫发现自家种的芹菜特别好吃,以为发现了绝世美味,于是满怀激动地推荐给乡绅,结果乡绅吃下去以后发现一点也不好吃。献曝则是宋代一个乡野农夫常年劳作,很是辛苦,有一天偶尔发现躺在野外晒太阳实在是一种享受啊,他为自己的这一重大发现兴奋不已,其激动程度不亚于哥伦布发现美洲新大陆。于是突发奇想:如果把这一重大发现介绍给国君一定可以获得丰厚的奖赏,申请专利也不一定。于是就急匆匆地向君王出发了。
其实这位农夫发现的就是现代人所推崇的日光浴,如果农夫认为在繁琐世事之余,晒晒太阳,对于日理万机,在过惯高门大院深宫生活的皇帝来说是最需要的。那么这个农夫就是个聪明的农夫,但事实上他当时根本不是这么想的,他之所以认为晒太阳舒服,不是因为他卓越的小资情调,而是因为他实在没有见过更好的生活,根本不知道君王有锦衣玉食,美女如云,广厦万间。所以这位农夫的行为在常人眼中就显得很可笑了。那位献芹的农夫大哥也一样,他献给富绅芹菜,不是让富绅清清肠胃,换换口味,而是因为他实在没吃过比芹菜更好的美味,更不知道富人家里吃的是什么。
惠帝也一样,这一位傻得可爱的皇帝,其实根本不知道农民家里吃什么,只是天真地把自己认为好吃的东西说出来而已。可见他只是幼稚,并不是医学意义上的那种绝对的傻。如果非要说他傻,也只是童心未泯憨态可掬的傻。
下面来看看另一则语录,这一故事看起来就更为蹊跷。蛤蟆叫是为公还是为私?这个问题正常人不会问出来,但是傻子也不会问出来,真正的傻子是不会问这样的问题的,因为傻子不会知道公、私的概念,更不会把它们和一群蛤蟆联系在一起,这确实是一种奇葩逻辑,雷人逻辑,但不是傻子的逻辑。我们之所以认为这个问题很可笑,是因为我们知道它出自惠帝之口,如果你预先不知道它出自谁之口,你并不会认为这是一个愚蠢的问题,甚至会觉得它的风格与东晋名士们语言习惯相暗合。因为在魏晋一大推奇葩语录中,这种疯疯癫癫的话实在太平常,随时都有可能被一个刚刚吃过药喝过酒,手执麈尾,清谈玄理的名士说出。现在我把它混杂在《世说新语》名士诸言之下,试着ps几个,诸位看看如何。
先把它放在阮咸名下。
"诸阮皆能饮酒,仲容至宗人间共集,不复用常杯斟酌,以大瓮盛酒,围坐相向大酌。时有群猪来饮,直接去上,便共饮之。忽闻,蛙鸣呱呱,咸顾谓诸士曰,此鸣者为官乎,私乎?"众皆笑。
再把它放在刘伶名下。
"刘伶恒纵酒放达,或脱衣裸形在屋中,人见讥之。伶曰:"我以天地为栋宇,屋室为衣,诸君何为入我衣裤中?"
时忽闻窗外蛙鸣,唧唧不已,伶曰,怪哉,此鸣者为官乎,私乎?"
可见同样是这句话,如果被阮咸或者刘伶说出,丝毫不显得没头没脑,愚蠢可笑,反倒玄远深奥,大有名士风格。
由上可见大部分的读者之所以认为惠帝傻,是因为提前被告知,而不是出于自己对于惠帝的了解和判断。事实上,仅从这两个故事来看,无法得出惠帝是个傻皇帝的推论。惠帝到底智商多少,情商几何还要详观史料。
客观地说,在晋代帝王之中惠帝的智商排名是比较靠后的,和父亲晋元帝司马睿更是没法比。晋代皇室的遗传是比较奇葩的,聪明的司马睿生了个傻瓜儿子司马衷,傻瓜司马衷却生了聪明的儿子司马遹。当然也有人怀疑司马遹为并非司马衷亲生,而是被司马睿所生,因为当年司马睿看司马衷不够聪明,怕他连床帏之事都不懂,于是派**才人谢玖为太子侍寝,聪明伶俐的谢玖不辱使命,以精湛的业务水平出色地完成了任务,很快就怀孕了,由于怕贾南风嫉妒于是回到武帝身边,并诞下后来的愍怀太子司马遹,司马遹都长到三四岁了,司马衷还不知道自己有儿子,直到有一天司马衷入宫,看着司马遹特别可爱,于是就拉着司马遹的手和他玩起来,这时候司马睿看到了,对司马衷说,这是你的儿子啊。司马衷才知道自己早就升级做爸爸了。这里司马遹是不是司马衷亲生,确实存在疑点,但即便除去司马遹不算,司马衷后来还和贾南风生育了五个女儿。可见谢玖确实是个好老师,经过她的点拨传授,惠帝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很快掌握了生育技巧,并硕果累累。说明他在这方面的智商和能力并不低。
但是作为储君,在其他方面尤其是处理政务上就差得太远了,大臣和峤看到了这一点,就对武帝说:"皇太子有淳古之风,而季世多伪,恐不了陛下家事。"所谓"淳古之风"只是委婉的说法,这句话实际上等于在说"太子是傻瓜"。当时武帝的反应是"默然不答"。还有一次,司空卫鹳假装酒醉,跪在武帝床前,抚摸着龙床说:"这个位置可惜了啊。"武帝只好尴尬地说:"你喝醉了"。
武帝嘴上不说,心里却着急,他期待着太子聪明起来,并经常派和峤和荀顗去考察太子,每次他们回来时武帝就会问,怎么样?太子有没有进步,结果二人每次的回答都是"和原来一样。"后来说得人越来越多,武帝只好给司马衷安排了一次考试,亲自测试一下太子的智商。测试的结果是"太子不能对"。但是神奇的是之后的几次考试中,太子的成绩竟然奇迹般地好起来。原来太子妃贾南风为了应付武帝的考试,特意为太子请了枪手,枪手水平很高,答题时旁征博引,且文采斐然基本上达到满分试卷的水平,贾南风把试卷拿给给事张泓看,张泓老奸巨猾,他说,太子的水平,地球人都知道,不可能到达这样的水准。这就好比整容整得跟漫画儿里的人物似的,太假了。于是他亲自执笔重新答题,这就像现在的学生作弊,不敢全抄答案故意做错几道。这一招果然奏效,武帝以为司马衷进步神速,整天高兴的合不拢嘴。其实以武帝的聪明这其中的蹊跷他何尝不知道,只是不说明罢了,反正这些事是做给大臣们看的。大臣们也知道是怎么回事,他们心里跟明镜似的,只是揣着明白装糊涂,配合着武帝演一出哑剧罢了。
从以上可以看出,惠帝确实不聪明,但还尚未达到那种医学意义上的白痴。史上真正的白痴皇帝应该是东晋安帝司马德宗,这位大叔不仅严重口吃,说话都成问题,而且连饥饱都不知道,大小事务全由别人代劳。这才是货真价实的傻皇帝。而惠帝作为历史上著名的傻皇帝,他的傻显然被放大了,而且在狡猾异常的贾南风面前这种反差更为明显。
永平元年1月,贾南风设计陷害愍怀太子,她在乾殿之上向群臣出示所谓的罪证,并拿出太子平时手写的书札来核对笔迹。大臣们不敢提出异议,只有司空张华提出反对意见,尚书仆射裴頠也要求先要审讯传书的人,又请求检验字体真假。双方争论了很久,僵持不下,当时惠帝在场,他既没有显示出一位皇帝应有的明辨是非的能力,也没有表现出应有的果敢和主见,更没有表现出一位父亲对待儿子应有的认真,而是沉默不语,任由贾南风摆布。后来贾南风决定先将太子废为庶人,再做处理,惠帝也毫无异议,浑浑噩噩点头答应。仅从这一件事上就可看出,作为皇帝,司马衷实在不够格,在狡猾奸诈的贾南风面前更显得昏愚无能,可以说是一个智商低下的皇帝。
但是智商低下的惠帝却又具备较高的情商。
八王之乱开始后,惠帝就变成了流亡皇帝。不断地被诸王挟持居无定所,颠沛流离。比汉献帝还惨。但是这样生活也让傻皇帝逐渐的成熟了不少。
永兴元年七月,王师北征,但不久就被司马颖打败,当时流矢纷纷,惠帝面颊连中三箭,百官吓得四散奔逃,唯有嵇康之子时任侍中的嵇邵,舍命保护惠帝,最后被叛军抓获后,将他杀死。当时惠帝就在旁侧,血溅帝衣。嵇邵之死,让惠帝深感愧疚,他常常哀伤叹息。而当随从准备把他溅血的衣服洗掉时,惠帝伤感地说:"此嵇侍中血,勿去。"这句话在历史上很有名气,但似乎与惠帝的智商不太相称。如此爱憎分明,饱含深情的话语如果不能用低智商来解释则必须承认惠帝具有较高的情商。
同年八月,司马颖被安北将军王浚击败,只好挟持惠帝匆忙逃亡,一路上狼狈不堪,到达司马懿的祖籍河南温县时,惠帝要去拜谒祖陵。但此时的他已是衣冠狼藉,连鞋也丢了。随从只好脱下自己的鞋给他穿上,史载惠帝"下拜流涕。"左右随从莫不伤感唏嘘。此时他再也不是那个蛤蟆肉粥的小屁孩,在痛苦的流亡生活之中,他积累了丰富的情感经历,现在他长跪在祖陵面前,仿佛在向祖先诉说自己的愧疚。
苦难也让惠帝变得是非分明,恭谦有礼,如河间王司马颙上前拜见他时,他连忙下车阻止;武将张方率兵迎接,上前拜见,惠帝躬身阻止;众臣在大殿之上伏拜谢罪时,他也彬彬有礼地回答"非众卿之过也,"有一年冬天,他从马上摔下来,摔伤了脚,天气又寒冷,惠帝冻得直发抖,尚书高光给他送来面衣,惠帝非常感激并表扬了高光;而八王之乱行将结束时,他被迎回洛阳,重登旧日宫殿,往事历历在目,恍如隔世。惠帝禁不住伤感悲戚,泪流不止...
这就是惠帝,他的前半生表现出极低的智商,后半生有表现出较高的情商,他生前是一个悲剧,死后却有富有了喜剧色彩。他不是真正意义的坏皇帝,而更像一个舞台上的丑角和喜剧明星,他既可怜可恨又可笑可爱,他傻,但又不是一个傻字了得。(未完待续)
如果现在让你选出中国历史上三位最聪明的皇帝,你可能要花一些心思。但若是选出最傻的三位皇帝,晋惠帝司马衷一定榜上有名。但是人们之所以如此乐意把他作为傻皇帝的形象代言,多半并非基于对他生平的全面了解,而是由于他那两则流传久远的神语录。
《晋书·惠帝纪》中记载了这两则奇葩故事。
及天下荒乱,百姓饿死,帝曰:"何不食肉糜?"
帝文尝在华林园,闻虾蟆声,谓左右曰:"此鸣者为官乎,私乎?"
首先来看第一则,从合理的逻辑来看,惠帝的回答当然是愚蠢可笑的,百姓既然连饭都吃不上,又怎么会有肉粥吃?但是这一生活常识对于长于深宫的王室成员而言,可能根本就算不上常识,甚至是极其陌生的内容。有一个故事很能说明问题,晋简文帝司马昱是个聪明的皇帝,还是太子时就出任丞相处理政务,其清谈玄理的水平更是受到东晋名士们推崇。他有一次外出,看见一片绿油油的植物,于是问左右随从,"这是什么草?"随从回答说:"陛下,这不是草,而是稻谷。"以司马昱的聪慧尚且不认识稻谷,可见在晋代王室成员之中五谷不分的人应该不在少数,既然连庄稼都不认识,当然也不知道老百姓吃什么,那么惠帝的回答也就不奇怪了。
还有一个例子也能说明这个问题,清代李元伯《南亭笔记》记载,光绪帝喜欢吃鸡蛋,每日必吃四个,当时的鸡蛋大约—5文钱一个,但是内务府却告诉他四只鸡蛋要4两白银。按照光绪朝的汇率标准,一两银子相当于约一千文铜钱,按照一个鸡蛋价值5文来计算,一两银子可以购买鸡蛋00枚,4两白银购买鸡蛋8400枚。按照袁腾飞的说法,把这些鸡蛋全都打碎,光绪都能洗澡了。但是当时光绪居然相信了内务府的鸡蛋报价,可见皇帝们的生活常识缺乏到了什么程度。
由上可见,类似于"何不食肉粥"这样的神奇语录,并不是由于惠帝智商所致,乃实在是因为常识的缺乏,而这种缺乏又是普遍和平常的。皇宫和民间本就是两个不同的世界,除非皇帝特别喜欢微服私访,否则皇帝和百姓基本上是老死不相往来,皇帝对百姓的饮食起居根本不了解。
王室不了解百姓,百姓也不了解王室。难免闹出笑话,《列子·杨朱》中记载了两个有趣的故事:一个是献芹,一个是献曝。
"献芹"说的是有个农夫发现自家种的芹菜特别好吃,以为发现了绝世美味,于是满怀激动地推荐给乡绅,结果乡绅吃下去以后发现一点也不好吃。献曝则是宋代一个乡野农夫常年劳作,很是辛苦,有一天偶尔发现躺在野外晒太阳实在是一种享受啊,他为自己的这一重大发现兴奋不已,其激动程度不亚于哥伦布发现美洲新大陆。于是突发奇想:如果把这一重大发现介绍给国君一定可以获得丰厚的奖赏,申请专利也不一定。于是就急匆匆地向君王出发了。
其实这位农夫发现的就是现代人所推崇的日光浴,如果农夫认为在繁琐世事之余,晒晒太阳,对于日理万机,在过惯高门大院深宫生活的皇帝来说是最需要的。那么这个农夫就是个聪明的农夫,但事实上他当时根本不是这么想的,他之所以认为晒太阳舒服,不是因为他卓越的小资情调,而是因为他实在没有见过更好的生活,根本不知道君王有锦衣玉食,美女如云,广厦万间。所以这位农夫的行为在常人眼中就显得很可笑了。那位献芹的农夫大哥也一样,他献给富绅芹菜,不是让富绅清清肠胃,换换口味,而是因为他实在没吃过比芹菜更好的美味,更不知道富人家里吃的是什么。
惠帝也一样,这一位傻得可爱的皇帝,其实根本不知道农民家里吃什么,只是天真地把自己认为好吃的东西说出来而已。可见他只是幼稚,并不是医学意义上的那种绝对的傻。如果非要说他傻,也只是童心未泯憨态可掬的傻。
下面来看看另一则语录,这一故事看起来就更为蹊跷。蛤蟆叫是为公还是为私?这个问题正常人不会问出来,但是傻子也不会问出来,真正的傻子是不会问这样的问题的,因为傻子不会知道公、私的概念,更不会把它们和一群蛤蟆联系在一起,这确实是一种奇葩逻辑,雷人逻辑,但不是傻子的逻辑。我们之所以认为这个问题很可笑,是因为我们知道它出自惠帝之口,如果你预先不知道它出自谁之口,你并不会认为这是一个愚蠢的问题,甚至会觉得它的风格与东晋名士们语言习惯相暗合。因为在魏晋一大推奇葩语录中,这种疯疯癫癫的话实在太平常,随时都有可能被一个刚刚吃过药喝过酒,手执麈尾,清谈玄理的名士说出。现在我把它混杂在《世说新语》名士诸言之下,试着ps几个,诸位看看如何。
先把它放在阮咸名下。
"诸阮皆能饮酒,仲容至宗人间共集,不复用常杯斟酌,以大瓮盛酒,围坐相向大酌。时有群猪来饮,直接去上,便共饮之。忽闻,蛙鸣呱呱,咸顾谓诸士曰,此鸣者为官乎,私乎?"众皆笑。
再把它放在刘伶名下。
"刘伶恒纵酒放达,或脱衣裸形在屋中,人见讥之。伶曰:"我以天地为栋宇,屋室为衣,诸君何为入我衣裤中?"
时忽闻窗外蛙鸣,唧唧不已,伶曰,怪哉,此鸣者为官乎,私乎?"
可见同样是这句话,如果被阮咸或者刘伶说出,丝毫不显得没头没脑,愚蠢可笑,反倒玄远深奥,大有名士风格。
由上可见大部分的读者之所以认为惠帝傻,是因为提前被告知,而不是出于自己对于惠帝的了解和判断。事实上,仅从这两个故事来看,无法得出惠帝是个傻皇帝的推论。惠帝到底智商多少,情商几何还要详观史料。
客观地说,在晋代帝王之中惠帝的智商排名是比较靠后的,和父亲晋元帝司马睿更是没法比。晋代皇室的遗传是比较奇葩的,聪明的司马睿生了个傻瓜儿子司马衷,傻瓜司马衷却生了聪明的儿子司马遹。当然也有人怀疑司马遹为并非司马衷亲生,而是被司马睿所生,因为当年司马睿看司马衷不够聪明,怕他连床帏之事都不懂,于是派**才人谢玖为太子侍寝,聪明伶俐的谢玖不辱使命,以精湛的业务水平出色地完成了任务,很快就怀孕了,由于怕贾南风嫉妒于是回到武帝身边,并诞下后来的愍怀太子司马遹,司马遹都长到三四岁了,司马衷还不知道自己有儿子,直到有一天司马衷入宫,看着司马遹特别可爱,于是就拉着司马遹的手和他玩起来,这时候司马睿看到了,对司马衷说,这是你的儿子啊。司马衷才知道自己早就升级做爸爸了。这里司马遹是不是司马衷亲生,确实存在疑点,但即便除去司马遹不算,司马衷后来还和贾南风生育了五个女儿。可见谢玖确实是个好老师,经过她的点拨传授,惠帝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很快掌握了生育技巧,并硕果累累。说明他在这方面的智商和能力并不低。
但是作为储君,在其他方面尤其是处理政务上就差得太远了,大臣和峤看到了这一点,就对武帝说:"皇太子有淳古之风,而季世多伪,恐不了陛下家事。"所谓"淳古之风"只是委婉的说法,这句话实际上等于在说"太子是傻瓜"。当时武帝的反应是"默然不答"。还有一次,司空卫鹳假装酒醉,跪在武帝床前,抚摸着龙床说:"这个位置可惜了啊。"武帝只好尴尬地说:"你喝醉了"。
武帝嘴上不说,心里却着急,他期待着太子聪明起来,并经常派和峤和荀顗去考察太子,每次他们回来时武帝就会问,怎么样?太子有没有进步,结果二人每次的回答都是"和原来一样。"后来说得人越来越多,武帝只好给司马衷安排了一次考试,亲自测试一下太子的智商。测试的结果是"太子不能对"。但是神奇的是之后的几次考试中,太子的成绩竟然奇迹般地好起来。原来太子妃贾南风为了应付武帝的考试,特意为太子请了枪手,枪手水平很高,答题时旁征博引,且文采斐然基本上达到满分试卷的水平,贾南风把试卷拿给给事张泓看,张泓老奸巨猾,他说,太子的水平,地球人都知道,不可能到达这样的水准。这就好比整容整得跟漫画儿里的人物似的,太假了。于是他亲自执笔重新答题,这就像现在的学生作弊,不敢全抄答案故意做错几道。这一招果然奏效,武帝以为司马衷进步神速,整天高兴的合不拢嘴。其实以武帝的聪明这其中的蹊跷他何尝不知道,只是不说明罢了,反正这些事是做给大臣们看的。大臣们也知道是怎么回事,他们心里跟明镜似的,只是揣着明白装糊涂,配合着武帝演一出哑剧罢了。
从以上可以看出,惠帝确实不聪明,但还尚未达到那种医学意义上的白痴。史上真正的白痴皇帝应该是东晋安帝司马德宗,这位大叔不仅严重口吃,说话都成问题,而且连饥饱都不知道,大小事务全由别人代劳。这才是货真价实的傻皇帝。而惠帝作为历史上著名的傻皇帝,他的傻显然被放大了,而且在狡猾异常的贾南风面前这种反差更为明显。
永平元年1月,贾南风设计陷害愍怀太子,她在乾殿之上向群臣出示所谓的罪证,并拿出太子平时手写的书札来核对笔迹。大臣们不敢提出异议,只有司空张华提出反对意见,尚书仆射裴頠也要求先要审讯传书的人,又请求检验字体真假。双方争论了很久,僵持不下,当时惠帝在场,他既没有显示出一位皇帝应有的明辨是非的能力,也没有表现出应有的果敢和主见,更没有表现出一位父亲对待儿子应有的认真,而是沉默不语,任由贾南风摆布。后来贾南风决定先将太子废为庶人,再做处理,惠帝也毫无异议,浑浑噩噩点头答应。仅从这一件事上就可看出,作为皇帝,司马衷实在不够格,在狡猾奸诈的贾南风面前更显得昏愚无能,可以说是一个智商低下的皇帝。
但是智商低下的惠帝却又具备较高的情商。
八王之乱开始后,惠帝就变成了流亡皇帝。不断地被诸王挟持居无定所,颠沛流离。比汉献帝还惨。但是这样生活也让傻皇帝逐渐的成熟了不少。
永兴元年七月,王师北征,但不久就被司马颖打败,当时流矢纷纷,惠帝面颊连中三箭,百官吓得四散奔逃,唯有嵇康之子时任侍中的嵇邵,舍命保护惠帝,最后被叛军抓获后,将他杀死。当时惠帝就在旁侧,血溅帝衣。嵇邵之死,让惠帝深感愧疚,他常常哀伤叹息。而当随从准备把他溅血的衣服洗掉时,惠帝伤感地说:"此嵇侍中血,勿去。"这句话在历史上很有名气,但似乎与惠帝的智商不太相称。如此爱憎分明,饱含深情的话语如果不能用低智商来解释则必须承认惠帝具有较高的情商。
同年八月,司马颖被安北将军王浚击败,只好挟持惠帝匆忙逃亡,一路上狼狈不堪,到达司马懿的祖籍河南温县时,惠帝要去拜谒祖陵。但此时的他已是衣冠狼藉,连鞋也丢了。随从只好脱下自己的鞋给他穿上,史载惠帝"下拜流涕。"左右随从莫不伤感唏嘘。此时他再也不是那个蛤蟆肉粥的小屁孩,在痛苦的流亡生活之中,他积累了丰富的情感经历,现在他长跪在祖陵面前,仿佛在向祖先诉说自己的愧疚。
苦难也让惠帝变得是非分明,恭谦有礼,如河间王司马颙上前拜见他时,他连忙下车阻止;武将张方率兵迎接,上前拜见,惠帝躬身阻止;众臣在大殿之上伏拜谢罪时,他也彬彬有礼地回答"非众卿之过也,"有一年冬天,他从马上摔下来,摔伤了脚,天气又寒冷,惠帝冻得直发抖,尚书高光给他送来面衣,惠帝非常感激并表扬了高光;而八王之乱行将结束时,他被迎回洛阳,重登旧日宫殿,往事历历在目,恍如隔世。惠帝禁不住伤感悲戚,泪流不止...
这就是惠帝,他的前半生表现出极低的智商,后半生有表现出较高的情商,他生前是一个悲剧,死后却有富有了喜剧色彩。他不是真正意义的坏皇帝,而更像一个舞台上的丑角和喜剧明星,他既可怜可恨又可笑可爱,他傻,但又不是一个傻字了得。(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