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24章 :
推荐阅读:我的帝国无双、明天下、唐枭、乘龙佳婿、长宁帝军、盛唐风华、银狐、逆鳞、续南明、大明1617
TXT小说网 www.txt8.org,最快更新幸福农家妇最新章节!
白玉娴和余庆国把分到的东西整理了一下。
虽然余母给他们的是糙米和黑面,但也是货真价实的米和面,不用担心烧心反胃,白玉娴在娘家真是吃够了白芋干面和玉米面等杂粮。
余母肯定不是故意不给他们细面和白米,白玉娴对此颇为了解,因为各个公社、生产大队都没有电磨,全靠人工舂米和磨面,舂出来的米是糙米,面是黑面,就是面粉和麦麸没有分离,所以细面和白米弥足珍贵,余母给的量虽然少,但也能隔几天吃一顿,不像白家除了招待亲家,只有过年吃一顿白面馒头、白面饺子,平时吃糙米黑面都算得上是奢侈。
“这些都是给咱们的?好多啊!”白玉娴趴在洋灰缸的边缘,看着里面满满的粮食,这样的大洋灰缸能装三百斤左右的粮食,白家也有,两口洋灰缸都是满满的,一缸稻米,一缸小麦,颗粒饱满,而且干净,很少有麦芒、外稃等杂质掺在其中。
白玉娴嘻嘻一笑,家里有人在生产队当干部,就是有这样的好处,她娘家也是,要是她爸不是队长,分到的粮食肯定是又秕杂质又多,因为大部分颗粒饱满杂质少的粮食交公粮了。
走后门就是这个时候才有的说法呀,之前余庆国带她逛街可不就是走后门买好东西。
“对呀,都是咱们的。我觉得蜀黍玉蜀黍白芋干都不好吃,拉喉咙的拉喉咙,烧心的烧心,反正咱家不缺粮食,我就只要了稻米和小麦两样,加百儿八十斤的粗粮。等咱俩领过结婚证,把你的户口迁过来,就能领你的口粮了,吃到夏收的那份,得有三百斤。”余庆国喜欢看她心满意足的笑容,一个大老爷们,可不就是以让媳妇吃饱喝足为荣吗?
两团红晕飞快地浮现在白玉娴脸颊上,娇嗔道:“急啥?早一天领证晚一天领证不都一样吗?咱们爸妈那一辈儿的没结婚证照样和和乐乐相守一辈子。”
“能不急吗?我希望我们俩的名字早早地出现在同一个户口本上。”余庆国咧嘴一笑,虽然不像旧时候那样冠夫姓,但是他私心里还是希望在户口本上白玉娴和自己相连在一起,名正言顺,永远相连在一起。
白玉娴白了他一眼,忽然想起饭桌上发生的事情,“对了,庆安的婚事是怎么一回事?我看爸妈脸色都不大乐意。”
余庆国叹了一口气,将来龙去脉娓娓道来。
白玉娴听完余庆安曾经的所作所为,不禁一呆,原来余庆安竟是这种人,看来,以后得小心了,坚决贯彻财不露白的生活方针。
余父余母让他们回门后再单独开伙,中午仍在那边吃饭,白玉娴和余庆安收拾完东西,早早地过去帮忙,这一顿依然有剩菜,早上没有动的几样,不过也有新菜,新菜是猪肉白菜炖粉条,贴了一圈两合面的饼子。
饭后余庆国带着白玉娴去生产大队开证明,然后去公社领结婚证。
白家的户口本在玉娴手里,就是方便她领证、迁户口。
有了结婚证和余家户籍本上属于白玉娴的那一页户籍纸,余父和余庆国当天下午就把白玉娴的口粮领回来了,稻谷和小麦各一百斤,另外是一百斤稻谷兑换的高粱米、玉米、红薯干等杂粮,掺在一起做主食,省得某一天粮食不够吃。
结婚证就是两张纸,有点像奖状,上面正中间是毛爷爷的头像,头像下面是毛爷爷的经典语录,十分醒目,左右沿边印着稻穗、麦穗、棉花、向日葵的图案,最下面的边缘中间印着一群劳动人民的形象,两边是水库、耕地、拖拉机的图案,极具时代特色,结婚证不需要贴照片,上面只登记新人的名字、年纪、籍贯和登记的日期。
当着余庆国的面,白玉娴珍而重之地将之放进箱子里,实际上是连同箱子里的钱盒、首饰一起收进空间。空间的秘密她不打算告诉任何人,包括余庆国,秘密之所以是秘密那就是只有一个人知道,有第二个人知道就不是秘密了。
她清楚这段历史,这是一个横扫牛鬼蛇神的年代,这是一个混乱而动荡的年代,这是一个没有言论自由的年代,稍稍有点异象就会倒大霉,她可不会冒风险。
把家底都交给媳妇后,余庆国就不再过问,趁着天没黑,去父母那儿搬几捆木柴。
冬日夜长天短,忙忙碌碌的一天很快就过去了。
次日回门,要送回门礼,回来还得把白玉娴留在娘家的皮箱和旧衣服鞋袜、课本等东西都带回来,余庆国就没有骑自行车去,而是向生产大队借了骡车,先铺一领凉席,又抱了两床被,一铺一盖,好让白玉娴坐得舒服些,自己裹着大姐夫给的半旧军大衣,戴着大姐夫给的劳保手套,两只小公鸡、两只野兔子、两条野猪后腿和两包糖连着竹篓一起挂在车把上。
天有些阴阴的,不见一点阳光,风吹在脸上特别冷,白玉娴头上裹着红色方巾,又用羊绒围巾包着脸,余庆国又叮嘱她背朝前脸朝后地坐坐着,底下铺着褥子,腿上盖着被子,又有他在前面挡着风,白玉娴心里暖洋洋的,疼老婆就是好男人呀。
抵达白家,作为女婿的余庆国受到了热情的欢迎,白父请了族里的尊长作陪,白母则交代儿媳妇做饭,自己拉着白玉娴回她原先的卧室,细问她在婆家的生活情况。
掀开白玉娴的褂子看两眼,底下崭新的大红缎子面棉袄棉裤让白母十分满意。
大伙儿穿着棉袄棉裤,罩着外衣外裤,都显得臃肿不堪,但是白玉娴身材纤瘦细巧,一样的棉衣裳,她愣是穿出一股子窈窕秀气。
“妈您放心吧,挺好的,公婆待我都很好。”白玉娴知道母亲的担忧,为了让她放心,就将自己在余家的待遇告诉母亲,其中省略了余奶奶给的金首饰和余庆安的为人这两件事,其他都事无巨细地一一交代,甚至连余母分给他们多少粮食多少肉都说了出来。
白母果然高兴,“你公婆真大方,要不要礼钱是你和庆国的事儿,他们给了就是他们的好心好意,回头我得去谢谢你大娘,谢谢给你说了这么好的人家,过些日子你们下年礼也别小气。庆国他大姑姐真是好,以后你也对她好点,有啥好东西别忘了她。你待别人好,别人自然也对你好,除了那不知好歹的人,要是不知好歹你也不用深交。”
把户口本交还给母亲的白玉娴心里也是这么想,自然满口称是。
“妈,办了这一场酒席,咱家粮食够不够吃到明年夏收?钱够不够花?”嫁到余家,她就是掉进福窝窝里了,可是却很担心娘家。
“都够,都够,你啥都别操心。”白母怕女儿不相信,压低了声音道:“来坐席的亲朋好友都带了口粮,多的三五斤,少的一两斤,咱家粮食没啥损失,酒席一共花了一百多,却收了三百多的礼钱,所以不缺粮食也不缺钱,我和你爸还能干,年年有工分。”
白玉娴放心了,“不缺就好,要是家里不好过,妈就叫人给我捎个信儿。”
白母摸了摸她的头,“傻丫头,别说咱家没到那地步,就是真到了缺衣少粮的时候,咱家有你几个哥哥呢,哪能靠你一个嫁出去的闺女?你啊,就和庆国好好过日子。”
白玉娴依偎在她怀里,重重地点头。
她很感激上苍,无论穿越前还是穿越后,她都足够幸运,幸运地遇到疼爱她且处处为她着想的家人,又遇到一个好男人,一个好婆家。
回门不能在娘家久留,夫妻二人吃过饭小坐一会就告辞了,白玉娴在娘家备受宠爱,平时穿戴所用之物真不少,占据骡车将近三分之一的地方,包括九双回门鞋。白父要把女儿分的口粮一并带上,余庆国好说歹说,又说自己家已经给玉娴领了口粮,白父才被劝住。
到家第一件事就是把回门鞋送到各人手里,先是余奶奶,然后是余父余母,接着是余二叔余二婶、余三叔余三婶和余四叔余四婶,每人一双,尺码都是白大娘交给玉娴的。
千层底、条绒面的五眼棉鞋,手工精细,穿着又暖和,许久没有新鞋的大家喜欢得不行。
余二婶和余三婶都是笑容满面地夸了又夸,给她装了不少自己家炒的瓜子、花生回去当零嘴儿,余四婶却是阴阳怪气地道:“呀,是庆国和玉娴啊,这棉鞋做得可真板正,可惜是布的,就是不知道你婶子我啥时候能穿上你们的皮鞋。”
余庆国眉头一皱,不明白在自己小时候为人还不错的小婶怎么说话越来越不好听了,他担心地看着玉娴,怕她被四婶难住,谁知玉娴却不软不硬地笑道:“我和庆国一辈子就送一次回门鞋,四婶想穿皮鞋,就等庆民兄弟结婚,庆民媳妇孝敬回门鞋的时候一定会让四婶得偿所愿。”余庆国还有两个堂弟未婚,其中一个就是余四叔的小儿子余庆民。
余四婶瞠目结舌,瞬间接不上话了,扭着身子装作把鞋收起来,企图化解尴尬。她那几个儿子要是有本事给她挣双皮鞋穿,她眼红大哥大嫂家干嘛?
余庆国走进自己家里才笑出声,“玉娴,你真聪明,把四婶堵得一句话都说不上来。”
白玉娴嘻嘻一笑,别看她平时温温柔柔的,可她不是好欺负的,要知道人善被人欺,马善被人骑,她刚嫁到顺河大队,哪能笨嘴拙舌无法应对这些口舌。
白玉娴和余庆国把分到的东西整理了一下。
虽然余母给他们的是糙米和黑面,但也是货真价实的米和面,不用担心烧心反胃,白玉娴在娘家真是吃够了白芋干面和玉米面等杂粮。
余母肯定不是故意不给他们细面和白米,白玉娴对此颇为了解,因为各个公社、生产大队都没有电磨,全靠人工舂米和磨面,舂出来的米是糙米,面是黑面,就是面粉和麦麸没有分离,所以细面和白米弥足珍贵,余母给的量虽然少,但也能隔几天吃一顿,不像白家除了招待亲家,只有过年吃一顿白面馒头、白面饺子,平时吃糙米黑面都算得上是奢侈。
“这些都是给咱们的?好多啊!”白玉娴趴在洋灰缸的边缘,看着里面满满的粮食,这样的大洋灰缸能装三百斤左右的粮食,白家也有,两口洋灰缸都是满满的,一缸稻米,一缸小麦,颗粒饱满,而且干净,很少有麦芒、外稃等杂质掺在其中。
白玉娴嘻嘻一笑,家里有人在生产队当干部,就是有这样的好处,她娘家也是,要是她爸不是队长,分到的粮食肯定是又秕杂质又多,因为大部分颗粒饱满杂质少的粮食交公粮了。
走后门就是这个时候才有的说法呀,之前余庆国带她逛街可不就是走后门买好东西。
“对呀,都是咱们的。我觉得蜀黍玉蜀黍白芋干都不好吃,拉喉咙的拉喉咙,烧心的烧心,反正咱家不缺粮食,我就只要了稻米和小麦两样,加百儿八十斤的粗粮。等咱俩领过结婚证,把你的户口迁过来,就能领你的口粮了,吃到夏收的那份,得有三百斤。”余庆国喜欢看她心满意足的笑容,一个大老爷们,可不就是以让媳妇吃饱喝足为荣吗?
两团红晕飞快地浮现在白玉娴脸颊上,娇嗔道:“急啥?早一天领证晚一天领证不都一样吗?咱们爸妈那一辈儿的没结婚证照样和和乐乐相守一辈子。”
“能不急吗?我希望我们俩的名字早早地出现在同一个户口本上。”余庆国咧嘴一笑,虽然不像旧时候那样冠夫姓,但是他私心里还是希望在户口本上白玉娴和自己相连在一起,名正言顺,永远相连在一起。
白玉娴白了他一眼,忽然想起饭桌上发生的事情,“对了,庆安的婚事是怎么一回事?我看爸妈脸色都不大乐意。”
余庆国叹了一口气,将来龙去脉娓娓道来。
白玉娴听完余庆安曾经的所作所为,不禁一呆,原来余庆安竟是这种人,看来,以后得小心了,坚决贯彻财不露白的生活方针。
余父余母让他们回门后再单独开伙,中午仍在那边吃饭,白玉娴和余庆安收拾完东西,早早地过去帮忙,这一顿依然有剩菜,早上没有动的几样,不过也有新菜,新菜是猪肉白菜炖粉条,贴了一圈两合面的饼子。
饭后余庆国带着白玉娴去生产大队开证明,然后去公社领结婚证。
白家的户口本在玉娴手里,就是方便她领证、迁户口。
有了结婚证和余家户籍本上属于白玉娴的那一页户籍纸,余父和余庆国当天下午就把白玉娴的口粮领回来了,稻谷和小麦各一百斤,另外是一百斤稻谷兑换的高粱米、玉米、红薯干等杂粮,掺在一起做主食,省得某一天粮食不够吃。
结婚证就是两张纸,有点像奖状,上面正中间是毛爷爷的头像,头像下面是毛爷爷的经典语录,十分醒目,左右沿边印着稻穗、麦穗、棉花、向日葵的图案,最下面的边缘中间印着一群劳动人民的形象,两边是水库、耕地、拖拉机的图案,极具时代特色,结婚证不需要贴照片,上面只登记新人的名字、年纪、籍贯和登记的日期。
当着余庆国的面,白玉娴珍而重之地将之放进箱子里,实际上是连同箱子里的钱盒、首饰一起收进空间。空间的秘密她不打算告诉任何人,包括余庆国,秘密之所以是秘密那就是只有一个人知道,有第二个人知道就不是秘密了。
她清楚这段历史,这是一个横扫牛鬼蛇神的年代,这是一个混乱而动荡的年代,这是一个没有言论自由的年代,稍稍有点异象就会倒大霉,她可不会冒风险。
把家底都交给媳妇后,余庆国就不再过问,趁着天没黑,去父母那儿搬几捆木柴。
冬日夜长天短,忙忙碌碌的一天很快就过去了。
次日回门,要送回门礼,回来还得把白玉娴留在娘家的皮箱和旧衣服鞋袜、课本等东西都带回来,余庆国就没有骑自行车去,而是向生产大队借了骡车,先铺一领凉席,又抱了两床被,一铺一盖,好让白玉娴坐得舒服些,自己裹着大姐夫给的半旧军大衣,戴着大姐夫给的劳保手套,两只小公鸡、两只野兔子、两条野猪后腿和两包糖连着竹篓一起挂在车把上。
天有些阴阴的,不见一点阳光,风吹在脸上特别冷,白玉娴头上裹着红色方巾,又用羊绒围巾包着脸,余庆国又叮嘱她背朝前脸朝后地坐坐着,底下铺着褥子,腿上盖着被子,又有他在前面挡着风,白玉娴心里暖洋洋的,疼老婆就是好男人呀。
抵达白家,作为女婿的余庆国受到了热情的欢迎,白父请了族里的尊长作陪,白母则交代儿媳妇做饭,自己拉着白玉娴回她原先的卧室,细问她在婆家的生活情况。
掀开白玉娴的褂子看两眼,底下崭新的大红缎子面棉袄棉裤让白母十分满意。
大伙儿穿着棉袄棉裤,罩着外衣外裤,都显得臃肿不堪,但是白玉娴身材纤瘦细巧,一样的棉衣裳,她愣是穿出一股子窈窕秀气。
“妈您放心吧,挺好的,公婆待我都很好。”白玉娴知道母亲的担忧,为了让她放心,就将自己在余家的待遇告诉母亲,其中省略了余奶奶给的金首饰和余庆安的为人这两件事,其他都事无巨细地一一交代,甚至连余母分给他们多少粮食多少肉都说了出来。
白母果然高兴,“你公婆真大方,要不要礼钱是你和庆国的事儿,他们给了就是他们的好心好意,回头我得去谢谢你大娘,谢谢给你说了这么好的人家,过些日子你们下年礼也别小气。庆国他大姑姐真是好,以后你也对她好点,有啥好东西别忘了她。你待别人好,别人自然也对你好,除了那不知好歹的人,要是不知好歹你也不用深交。”
把户口本交还给母亲的白玉娴心里也是这么想,自然满口称是。
“妈,办了这一场酒席,咱家粮食够不够吃到明年夏收?钱够不够花?”嫁到余家,她就是掉进福窝窝里了,可是却很担心娘家。
“都够,都够,你啥都别操心。”白母怕女儿不相信,压低了声音道:“来坐席的亲朋好友都带了口粮,多的三五斤,少的一两斤,咱家粮食没啥损失,酒席一共花了一百多,却收了三百多的礼钱,所以不缺粮食也不缺钱,我和你爸还能干,年年有工分。”
白玉娴放心了,“不缺就好,要是家里不好过,妈就叫人给我捎个信儿。”
白母摸了摸她的头,“傻丫头,别说咱家没到那地步,就是真到了缺衣少粮的时候,咱家有你几个哥哥呢,哪能靠你一个嫁出去的闺女?你啊,就和庆国好好过日子。”
白玉娴依偎在她怀里,重重地点头。
她很感激上苍,无论穿越前还是穿越后,她都足够幸运,幸运地遇到疼爱她且处处为她着想的家人,又遇到一个好男人,一个好婆家。
回门不能在娘家久留,夫妻二人吃过饭小坐一会就告辞了,白玉娴在娘家备受宠爱,平时穿戴所用之物真不少,占据骡车将近三分之一的地方,包括九双回门鞋。白父要把女儿分的口粮一并带上,余庆国好说歹说,又说自己家已经给玉娴领了口粮,白父才被劝住。
到家第一件事就是把回门鞋送到各人手里,先是余奶奶,然后是余父余母,接着是余二叔余二婶、余三叔余三婶和余四叔余四婶,每人一双,尺码都是白大娘交给玉娴的。
千层底、条绒面的五眼棉鞋,手工精细,穿着又暖和,许久没有新鞋的大家喜欢得不行。
余二婶和余三婶都是笑容满面地夸了又夸,给她装了不少自己家炒的瓜子、花生回去当零嘴儿,余四婶却是阴阳怪气地道:“呀,是庆国和玉娴啊,这棉鞋做得可真板正,可惜是布的,就是不知道你婶子我啥时候能穿上你们的皮鞋。”
余庆国眉头一皱,不明白在自己小时候为人还不错的小婶怎么说话越来越不好听了,他担心地看着玉娴,怕她被四婶难住,谁知玉娴却不软不硬地笑道:“我和庆国一辈子就送一次回门鞋,四婶想穿皮鞋,就等庆民兄弟结婚,庆民媳妇孝敬回门鞋的时候一定会让四婶得偿所愿。”余庆国还有两个堂弟未婚,其中一个就是余四叔的小儿子余庆民。
余四婶瞠目结舌,瞬间接不上话了,扭着身子装作把鞋收起来,企图化解尴尬。她那几个儿子要是有本事给她挣双皮鞋穿,她眼红大哥大嫂家干嘛?
余庆国走进自己家里才笑出声,“玉娴,你真聪明,把四婶堵得一句话都说不上来。”
白玉娴嘻嘻一笑,别看她平时温温柔柔的,可她不是好欺负的,要知道人善被人欺,马善被人骑,她刚嫁到顺河大队,哪能笨嘴拙舌无法应对这些口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