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9章 廷议
推荐阅读:弃宇宙、剑来、渡劫之王、天下第九、三寸人间、大符篆师、飞剑问道、仙宫、大侠萧金衍、大华恩仇引
TXT小说网 www.txt8.org,最快更新天可汗最新章节!
第279章 廷议
卯时过后,宰相大员们陆续到达了紫宸殿,皇帝还没来于是大伙便或站或坐说说笑笑,殿中渐渐地热闹起来。这时候没人说正事儿,都是挑一些生活琐事和乐子闲扯,只有在此时才能感受到大臣们其实也是一个个普通的人,平日里过着普通的日子。谈论得最多的自然是元宵节前后的事儿,昨晚薛崇训和张说他们一块儿,正好有共同话题,从作诗到喝酒,专挑有趣的小事说道,薛崇训还笑张丞相酒量不行,趴在桌子上睡着了。
闲聊了一阵,门口的宦官喊了声,提醒众人皇帝来了。于是殿中很快肃静下来,大臣们分成两排站在两侧。
这时便见汾哥和高皇后一起从正门进来了,跟着他们的宫女宦官在都在门口停了下来,只让他们两个人从中间向北走。汾哥走在前头,一旁的高皇后稍稍位于他的后侧,并不能和皇帝并肩而行。
汾哥做了近两年的皇帝,走路的姿势动作倒是练了出来,双手提在腰间,用缓慢的阔步一本正经地直走。无奈他的背有点弓,脖子向前伸的,努力挺起胸膛也是站不直,搞得没什么气势,反而有点猥琐。
相比之下高皇后反倒更有大气尊贵的气质,高鬓凤冠,目视前方,冷冷的神情给人以不容亵渎的感觉,投足之间的优雅从容也是十分到位。
二人缓步走上台阶,汾哥到台子后面的正位上坐下了,两边举扇的宫女站到了座位后面,当值的内侍宦官鱼立本躬身立于一旁。高皇后的座位如同她和皇帝同行的位置,位于侧后,前面还放下了一道珠帘遮住。
这么一番装腔作势之后,大臣们才跪拜呼:“陛下万寿无疆。”
汾哥只说了两个字“平身”,此后很长时间便一句话也没说,任凭大臣在下面依次发言说事儿。
一年的政略和预算等大事今天还赶不上说,大伙起先谈的还是眼前开年的安排。中央到地方各官府衙门都开印办公了,按照往年的习惯要从宫里发劝勉臣民清廉奉公的诏书。汾哥只需点头便可,自有别人代写五色诏书。
然后兵部尚书张说果然问了薛崇训一些关于平叛的事儿,两人关系本来就不错,张说自然不会故意问一些不好回答的问题。比如未经朝廷下旨便屠杀了崔门一家几百口,虽然在有人造反时可权宜行事。问题不是很大,但如真的问起来,薛崇训也是不好推干净的……幸庆张说压根就没问那事。
就在这时,忽见皇帝忽然打了个哈欠,他急忙抬起袖子遮住,情知失态脸色有些尴尬。大臣们见怪不怪,连御史都懒得直言劝谏了。
汾哥继续面无表情地正身坐着,不过时间一长,他百无聊赖之下小动作就难免多了些。有个御史终于忍不住站出来执礼道:“陛下当今天子,一国之君,一举一动都干系国家颜面,请慎行。”
汾哥倒是有优点的,别人当面说他的不是,他也不生气,只说道:“朕知道了。”
以前他在幽州做刺史的时候,手下的官员潘大胡子劝谏他不要在农忙时出外游玩打猎,竟然躺在大路上挡道……要是遇到暴君性子的人,从人身上踩过让马蹄活活把人踩死也不是不可能,但汾哥的做法只是掉头回去了。他这个人算和气厚实,也是一种美德不是。
这时大伙总算把那些琐事说完了,左相陆象先进言道:“陛下正位已第三年,请以社稷长远为重,早立皇储国本。”
汾哥听见有人问他话,便左右看了看那些大臣,众人都低头不语,大殿上一下子安静了许多。汾哥便问道:“大家都觉得应该立太子吗?”以前遇到这样的事儿,只需要让太平公主决定就行了,现在没人能决定,他便只好问大臣。
既然是皇帝问话,不回答按礼就是不敬,众人都纷纷附和要立太子。这种事儿,没人敢反对,皇帝有儿子凭什么不让人立太子,根本说不通……只有薛崇训没有表态,因为他确实没资格管这事儿。攸关国本,皇帝一家子可以说,宰相等国家重臣可以说,什么亲戚之类的就实在不好插手了。
汾哥见状便又问道:“立谁好?”
家国天下,皇帝家的事,宰相可以毫无顾忌地说,很正常。陆象先毫不犹豫地说道:“长幼有序,自然立长。”
当初睿宗皇帝废长立幼,让老三李隆基做太子,是以功劳为凭据的;如今汾哥李守礼的那些儿子,没一个有功劳,还有什么好商量的?按理当然要立长子。所以民间才有“皇帝爱长子,百姓爱幺儿”的说法。
汾哥沉吟道:“朕的长子……”他想了一会儿才继续道,“李承宏!你们是要他做太子么?”
陆象先忙说道:“臣等只是进言立长为好,旨意还得陛下来决定。”
汾哥忽然没好气地说道:“上回那演参军戏的人能说会道,朕要赏他做官,你们却道朕说了不算,现在朕说立谁为太子可能算话?”
众人顿时面面相觑,陆象先赖着性子正色道:“国家的官位,关系万万百姓民生,授官决不能儿戏,岂能让唱戏唱得好的伶人来做?所以臣子们才会力劝陛下。而今陛下按照祖制立太子,臣等便不能随意反对。”
汾哥犹豫了一下,大伙见状都提起一颗心来,生怕他为了试验权力,非要废长立幼……这样的话只好又要废口舌劝说了。不过汾哥沉默了片刻还是规规矩矩地说道:“那便立长子李承宏为太子罢。”
大臣们听罢都松了一口气,陆象先又赶紧提出权力分割的要求,好言劝道:“平日里朝廷政务繁琐,不如让太子尽早学习理政,也为陛下分担纷忙。”
薛崇训听到这里心下叹了一口气,心道:很多人做宰相都想尽可能多地掌握大权,特别是皇帝不管事的时候,全天下的事宰相都可以说了算,和无冕之王一般为心所欲(历史上的李林甫就干过)……陆象先倒好,主动提出太子监国,这事儿看起来是从皇帝手里分权,实则是从他们宰相手里分权,陆象先的性子确实是淡泊无争啊。
汾哥张嘴正想说诸如“你们看着办”之类的话,就在这时高皇后突然轻轻咳了一声。御前的鱼立本也是耳聪目明,立刻很配合地低声说道:“此事复杂,陛下一回答又要商量半天,可以以后再说的。”
汾哥本来就坐得不耐烦了,闻言急忙道:“容朕思量。”
皇位这边和台子下面大臣们站的位置其实隔了好远一段距离,说话都要大声些彼此之间才能听清,而且下面大臣按照礼节不能一直抬头直视皇帝……所以大伙对上头搞的小动作自然不知道。
陆象先也不好在分皇权这样的事上纠缠皇帝,只得告礼退回边上。
汾哥见状忙道:“那今日便到此为止,诸事细则爱卿们商量着办好就是。”
鱼立本随即就高声喊道:“退朝。”
于是大家跪拜之后便各自散伙,早上的朝会之后时间还早,人们各有各的事,薛崇训赶着去承香殿看他母亲,汾哥忙着去骑马,宰相们去政事堂。唯有高皇后径直回寝宫去了,特意叫鱼立本一起走。
鱼立本本来是内给事,侍候皇帝的宦官,现在几乎不侍候皇帝经常跟着皇后。
高皇后回到自己的蓬莱宫自己住的寝宫后,便屏退左右夸奖了一番鱼立本:“如不是鱼公公提醒得及时,今上恐怕稀里糊涂的就要把大权放弃了。”
鱼立本忙道:“我本就觉得事儿不妙,想提醒陛下,但情知自个没资格干涉朝廷大事,遂犹豫不决。正好娘娘咳了一声,给壮了胆,我一下子想明白这不是自个在干涉朝政,而是替娘娘办差,没有后顾之忧便一下子说出来了……要是没有娘娘,我万万不敢多嘴的。”
高皇后听罢淡淡地笑了笑,片刻之后眉头又微微一皱,沉吟道:“左相陆相公也是太平殿下提拔起来的人罢?”
“是,可外朝的大臣和咱们宫里的人不一样。在大明宫里,以前咱们听殿下(太平公主)的,现在殿下不能说话了,咱们便更愿意听殿下最亲近那人薛郎的,薛郎不会害咱们不是?而娘娘和薛郎是一边的人,所以咱们心里都拥护娘娘;外朝的大臣却不是这样,他们以前听殿下的,那是因为殿下掌握着国家大权,殿下不能说话了,他们就会记得自己的身份是大唐朝的官员,惦记着国家社稷……陆相公更是个淡泊的人,他要分权,也是出于公心,咱们拦不住。”
高皇后又低声道:“不论今上是否同意太子监国,李承宏一旦正名东宫,恐怕会有不少大臣要投过去。”
鱼立本轻轻摇头道:“现在还难说,大臣们明面上一片公心,可谁没点心眼?要是大伙觉得太子难成大器,贴过去不是拿自家身家前程开玩笑么?娘娘瞧窦相公不是就早想明白了,常常过来走动么?”
第279章 廷议
卯时过后,宰相大员们陆续到达了紫宸殿,皇帝还没来于是大伙便或站或坐说说笑笑,殿中渐渐地热闹起来。这时候没人说正事儿,都是挑一些生活琐事和乐子闲扯,只有在此时才能感受到大臣们其实也是一个个普通的人,平日里过着普通的日子。谈论得最多的自然是元宵节前后的事儿,昨晚薛崇训和张说他们一块儿,正好有共同话题,从作诗到喝酒,专挑有趣的小事说道,薛崇训还笑张丞相酒量不行,趴在桌子上睡着了。
闲聊了一阵,门口的宦官喊了声,提醒众人皇帝来了。于是殿中很快肃静下来,大臣们分成两排站在两侧。
这时便见汾哥和高皇后一起从正门进来了,跟着他们的宫女宦官在都在门口停了下来,只让他们两个人从中间向北走。汾哥走在前头,一旁的高皇后稍稍位于他的后侧,并不能和皇帝并肩而行。
汾哥做了近两年的皇帝,走路的姿势动作倒是练了出来,双手提在腰间,用缓慢的阔步一本正经地直走。无奈他的背有点弓,脖子向前伸的,努力挺起胸膛也是站不直,搞得没什么气势,反而有点猥琐。
相比之下高皇后反倒更有大气尊贵的气质,高鬓凤冠,目视前方,冷冷的神情给人以不容亵渎的感觉,投足之间的优雅从容也是十分到位。
二人缓步走上台阶,汾哥到台子后面的正位上坐下了,两边举扇的宫女站到了座位后面,当值的内侍宦官鱼立本躬身立于一旁。高皇后的座位如同她和皇帝同行的位置,位于侧后,前面还放下了一道珠帘遮住。
这么一番装腔作势之后,大臣们才跪拜呼:“陛下万寿无疆。”
汾哥只说了两个字“平身”,此后很长时间便一句话也没说,任凭大臣在下面依次发言说事儿。
一年的政略和预算等大事今天还赶不上说,大伙起先谈的还是眼前开年的安排。中央到地方各官府衙门都开印办公了,按照往年的习惯要从宫里发劝勉臣民清廉奉公的诏书。汾哥只需点头便可,自有别人代写五色诏书。
然后兵部尚书张说果然问了薛崇训一些关于平叛的事儿,两人关系本来就不错,张说自然不会故意问一些不好回答的问题。比如未经朝廷下旨便屠杀了崔门一家几百口,虽然在有人造反时可权宜行事。问题不是很大,但如真的问起来,薛崇训也是不好推干净的……幸庆张说压根就没问那事。
就在这时,忽见皇帝忽然打了个哈欠,他急忙抬起袖子遮住,情知失态脸色有些尴尬。大臣们见怪不怪,连御史都懒得直言劝谏了。
汾哥继续面无表情地正身坐着,不过时间一长,他百无聊赖之下小动作就难免多了些。有个御史终于忍不住站出来执礼道:“陛下当今天子,一国之君,一举一动都干系国家颜面,请慎行。”
汾哥倒是有优点的,别人当面说他的不是,他也不生气,只说道:“朕知道了。”
以前他在幽州做刺史的时候,手下的官员潘大胡子劝谏他不要在农忙时出外游玩打猎,竟然躺在大路上挡道……要是遇到暴君性子的人,从人身上踩过让马蹄活活把人踩死也不是不可能,但汾哥的做法只是掉头回去了。他这个人算和气厚实,也是一种美德不是。
这时大伙总算把那些琐事说完了,左相陆象先进言道:“陛下正位已第三年,请以社稷长远为重,早立皇储国本。”
汾哥听见有人问他话,便左右看了看那些大臣,众人都低头不语,大殿上一下子安静了许多。汾哥便问道:“大家都觉得应该立太子吗?”以前遇到这样的事儿,只需要让太平公主决定就行了,现在没人能决定,他便只好问大臣。
既然是皇帝问话,不回答按礼就是不敬,众人都纷纷附和要立太子。这种事儿,没人敢反对,皇帝有儿子凭什么不让人立太子,根本说不通……只有薛崇训没有表态,因为他确实没资格管这事儿。攸关国本,皇帝一家子可以说,宰相等国家重臣可以说,什么亲戚之类的就实在不好插手了。
汾哥见状便又问道:“立谁好?”
家国天下,皇帝家的事,宰相可以毫无顾忌地说,很正常。陆象先毫不犹豫地说道:“长幼有序,自然立长。”
当初睿宗皇帝废长立幼,让老三李隆基做太子,是以功劳为凭据的;如今汾哥李守礼的那些儿子,没一个有功劳,还有什么好商量的?按理当然要立长子。所以民间才有“皇帝爱长子,百姓爱幺儿”的说法。
汾哥沉吟道:“朕的长子……”他想了一会儿才继续道,“李承宏!你们是要他做太子么?”
陆象先忙说道:“臣等只是进言立长为好,旨意还得陛下来决定。”
汾哥忽然没好气地说道:“上回那演参军戏的人能说会道,朕要赏他做官,你们却道朕说了不算,现在朕说立谁为太子可能算话?”
众人顿时面面相觑,陆象先赖着性子正色道:“国家的官位,关系万万百姓民生,授官决不能儿戏,岂能让唱戏唱得好的伶人来做?所以臣子们才会力劝陛下。而今陛下按照祖制立太子,臣等便不能随意反对。”
汾哥犹豫了一下,大伙见状都提起一颗心来,生怕他为了试验权力,非要废长立幼……这样的话只好又要废口舌劝说了。不过汾哥沉默了片刻还是规规矩矩地说道:“那便立长子李承宏为太子罢。”
大臣们听罢都松了一口气,陆象先又赶紧提出权力分割的要求,好言劝道:“平日里朝廷政务繁琐,不如让太子尽早学习理政,也为陛下分担纷忙。”
薛崇训听到这里心下叹了一口气,心道:很多人做宰相都想尽可能多地掌握大权,特别是皇帝不管事的时候,全天下的事宰相都可以说了算,和无冕之王一般为心所欲(历史上的李林甫就干过)……陆象先倒好,主动提出太子监国,这事儿看起来是从皇帝手里分权,实则是从他们宰相手里分权,陆象先的性子确实是淡泊无争啊。
汾哥张嘴正想说诸如“你们看着办”之类的话,就在这时高皇后突然轻轻咳了一声。御前的鱼立本也是耳聪目明,立刻很配合地低声说道:“此事复杂,陛下一回答又要商量半天,可以以后再说的。”
汾哥本来就坐得不耐烦了,闻言急忙道:“容朕思量。”
皇位这边和台子下面大臣们站的位置其实隔了好远一段距离,说话都要大声些彼此之间才能听清,而且下面大臣按照礼节不能一直抬头直视皇帝……所以大伙对上头搞的小动作自然不知道。
陆象先也不好在分皇权这样的事上纠缠皇帝,只得告礼退回边上。
汾哥见状忙道:“那今日便到此为止,诸事细则爱卿们商量着办好就是。”
鱼立本随即就高声喊道:“退朝。”
于是大家跪拜之后便各自散伙,早上的朝会之后时间还早,人们各有各的事,薛崇训赶着去承香殿看他母亲,汾哥忙着去骑马,宰相们去政事堂。唯有高皇后径直回寝宫去了,特意叫鱼立本一起走。
鱼立本本来是内给事,侍候皇帝的宦官,现在几乎不侍候皇帝经常跟着皇后。
高皇后回到自己的蓬莱宫自己住的寝宫后,便屏退左右夸奖了一番鱼立本:“如不是鱼公公提醒得及时,今上恐怕稀里糊涂的就要把大权放弃了。”
鱼立本忙道:“我本就觉得事儿不妙,想提醒陛下,但情知自个没资格干涉朝廷大事,遂犹豫不决。正好娘娘咳了一声,给壮了胆,我一下子想明白这不是自个在干涉朝政,而是替娘娘办差,没有后顾之忧便一下子说出来了……要是没有娘娘,我万万不敢多嘴的。”
高皇后听罢淡淡地笑了笑,片刻之后眉头又微微一皱,沉吟道:“左相陆相公也是太平殿下提拔起来的人罢?”
“是,可外朝的大臣和咱们宫里的人不一样。在大明宫里,以前咱们听殿下(太平公主)的,现在殿下不能说话了,咱们便更愿意听殿下最亲近那人薛郎的,薛郎不会害咱们不是?而娘娘和薛郎是一边的人,所以咱们心里都拥护娘娘;外朝的大臣却不是这样,他们以前听殿下的,那是因为殿下掌握着国家大权,殿下不能说话了,他们就会记得自己的身份是大唐朝的官员,惦记着国家社稷……陆相公更是个淡泊的人,他要分权,也是出于公心,咱们拦不住。”
高皇后又低声道:“不论今上是否同意太子监国,李承宏一旦正名东宫,恐怕会有不少大臣要投过去。”
鱼立本轻轻摇头道:“现在还难说,大臣们明面上一片公心,可谁没点心眼?要是大伙觉得太子难成大器,贴过去不是拿自家身家前程开玩笑么?娘娘瞧窦相公不是就早想明白了,常常过来走动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