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4章 来去匆匆
推荐阅读:我的帝国无双、明天下、唐枭、乘龙佳婿、长宁帝军、盛唐风华、银狐、逆鳞、续南明、大明1617
TXT小说网 www.txt8.org,最快更新猫踪迷影最新章节!
气氛慢慢好了起来,大家也慢慢举杯互相敬酒,钟瑖随手敬了王飞手下两名女将一杯:“小宋,小陈,你们也辛苦了,周末还要加班这么晚,我敬你们一杯。”
两个女孩举杯和钟瑖碰了一下,都豪爽地干了杯中酒。
陈瑜斜了钟瑖一眼,“你和王哥手下的美女挺熟的呀?”
钟瑖听出陈瑜话里暗藏的质询的意味,忙解释道:“前天我不是陪我们老板到王飞公司会面吗,当时她们两个人都在。”
“见个面而已,搞到那么晚,也不知道你们搞什么?”陈瑜又嘀咕道。
这个问题怎么回答都不好,钟瑖选择性无视,他又提起杯子,“来,王哥,嘉琪,我们夫妻俩敬你们一杯,谢谢你们这顿火锅。”
王飞心思明显不在吃喝上,他随手碰了杯,喝了一口,可能感觉自己的态度有些简慢,又解释道:“兄弟,这段时间有点不顺,心情不好,刚才态度有点过头,你别往心里去。”
钟瑖笑了,“咱们两个谁跟谁呀,前段时间,我不顺,你不还开导我过我呢?一切都会过去的。”
话说完,陈经理电话响了,她忙起到旁边身接了电话,电话很短,几句就说完了,回到桌前,见王飞和宋助理都盯着他看,忙道:“是松岭公司的,他们公司原则上同意我们的方案,但要我们马上飞过去,商量具体对策,然后向媒体和并购方解释。”
王飞脸上明显一松,他马上交代宋助理,马上定机票,我们三个马上走。
宋助理掏出手机查看一番,“晚上十一点有个航班到重庆,两点钟到。不过只有两张机票。下一班最早是明天早上六点半,十点钟到重庆。”
王飞道:“我和小陈今晚飞过去,就在松岭公司对面找个酒店住下,早上一上班就去他们公司。你回公司把这次需要的文件都准备好,明天一早的飞机飞过去。明天上午我们和松岭高层碰面,先做详细方案和预演,下午才会去。你资料准备全,这次不能出一点纰漏。否则这单子就真丢了,我们一年多的准备白费了不说,在这一行的信誉也就毁了。”
宋助理忙点头,赶紧订好了机票。王飞看了看表,对陈经理道:“现在七点半,我的行李都在公司,我回去拿上行李就去机场,你也回家准备下行李,我们十点在机场碰头。”
陈经理道:“我在公司也放了一套行李,我和你一起过去吧,路上还能再商量下对策。”
王飞又夹了几片片大刀腰片在锅里涮了,也不顾上面还带着血丝,沾了小料塞到嘴里,又一口把杯里的酒喝掉。起身就要走。
嘉琪也起身道:“要不要我开车送你们?”王飞拦着她:“你刚才喝了酒,不能开车,现在打个车也方便。”又对钟瑖和陈瑜道:“实在不好意思,本来是请你们吃饭的,没想到我倒要先走。”
钟瑖笑笑:“没事,事情有转机就好,祝你们一路顺风,搞定这单。”
王飞带着两个女的匆匆忙忙走了。嘉琪沮丧道:“本来想着大家一起吃个饭,等会再一起到我家喝点东西聊聊呢,这可好,等了大半小时才到,吃了几口,人就走了,这算什么?”
陈瑜只好劝解道:“王哥也没办法,看他的样子,一天都在开会,也没怎么吃东西,又要赶晚班机飞重庆,都是为了这个家也不容易。再说,你们家王飞不过偶尔出差一次,我们家这个,一个礼拜都不知道能不能回来一次。”
钟瑖讪讪笑着,想着不是在说老王吗?这股火不知道怎么就烧到自己这里了。
去乌镇,木心美术馆是必打卡的地方。
知道木心先生,是因为陈丹青。十几年前,陈老师是响当当的文化精英,意见领袖,每日激昂文字,指点江山,而且并不限于艺术,凡文学、历史,甚至时政都有涉及。现在看来,陈老师挥斥方遒,却有不少是书生意气,一家之谈。只是与如今那些用奇谈怪论吸引眼球的大V相比,陈老师的嬉笑怒骂,至少是真诚的。
受陈老师影响,我买了木心先生的《文学回忆录》和《木心八种》,花了半年多时间看完。看过之后,感觉和陈老师描述的惊世之作好像有些差距。其实《文学回忆录》对我这种非学文出身的人来说,是可以当了解世界和中国文学的来龙去脉的教科书看的。只是我总感觉,这书过于平铺直叙,写得很完整,却少了些洞见。
现在想想,木心先生给陈丹青他们讲课时,大概在五十上下,正是一个读书人最有味道的时候,木老又长的高大儒雅,讲话又风趣。这么一位倜傥多才的先生讲课,也难怪感性的陈丹青老师会入迷,主动拜倒门下。只是这些元素,很难用文字表达出来。
加上“上面”又太讲究“正确”,而忽视了个人见解,更不屑于有趣。对于异己言论,很难平心静气接受,总喜欢删之大吉。以前听讲座,讲到精彩处,演讲人总会提前打招呼:“你们听听就好了,千万别摄像,更不要放到网上。”如今没这顾虑了,在人工智能的辅助下,不合时宜的内容即使被放上网,也会很快被四零四。
再者,一个人的言论,转成音频,至少损失一半的信息,转化成文字,最多剩三成。如果再经别人润色,然后走各种流程,综合各种意见修改后成书出版,能剩下多少精华,就只有天知道了。
或许,陈丹青老师听到的原汁原味的《文学回忆录》真的很精彩,转化成文字出版,就平庸了。
木心先生的文集,我看得也挺累,老先生的文字的确温润克制,很有民国范儿,只是所写内容时代感太强,又过于私人化。像我这种没和木老身处不同时代,不同空间,也没有共同经历的人来说,要理解还是挺不容易的。
木心先生在世的时候,本地曾有文学爱好者组团去拜访他,我在网上看到召集了信息,只是当时刚看完他的文集,感觉不是很合口味,加上羞于见大人物,就没去。现在想来,当时应该去看看的,见见真人,现场听他聊聊,或许会有不一样的感觉。
说回木心美术馆。整座建筑临水而居,远远看去,像座很清新的木楼,走近看,立面用的不是木材,而是米黄色拓印有木纹的混凝土,整体建筑由几个大小形状不同,材质是玻璃和混凝土的长方体盒子叠加而成,很现代,也很西方,却与乌镇粉墙黛瓦,水乡人家的气质非常的吻合,一点也不突兀。
看到木心美术馆,我突然想到苏州博物馆,也是坐落在一片民居区,与周围环境融合得相当和谐自然,可仔细看,建筑材料和建筑风格与传统苏式建筑其实似是而非。
老苏州人贝聿铭建造苏博时,还借鉴了不少中国元素,结构虽然不是传统的中式建筑,但一石一木,一砖一瓦,甚至一竹一草,都能看得出中国文化的渊源。点睛之笔,那座类似日本枯山水的庭院假山,灵感更是来自于宋朝米芾的山水画。
而木心美术馆和苏州博物馆气质虽接近,却更往前迈了一步,无论是形式上,还是结构上,都没了传统建筑的影子,更现代,更具有世界性,也更随性,更灵动。可依然与古镇气味相融,丝毫没有突兀感。
这么做好与不好,见仁见智,可这份创新探索,难能可贵。
回来查了查,木心美术馆的设计师,冈本聪和林兵,竟然是贝聿铭的高徒,看来贝大师后继有人了。
走进美术馆,第一个惊喜来自于长廊和楼梯,长廊幽深,楼梯蜿蜒,落地窗外疏影横斜水清浅的景象映进来,又给长廊染上一层光影浮动,如梦似幻的幽邃和空灵,美不胜收。
展区布置的也非常有味道,这应该是陈丹青老师的功劳,无论灯光、背景还是装裱、摆放,都花了不少心思,与传统美术馆高大明亮不同,这里低沉深邃,更像个寻幽探胜的大密室,让你心无旁骛,不知不觉就陷入木老和陈老师共同构造的情景中。
最有意思的是木老的手稿展示区,四堵深色矮墙围成一个不封闭的菱形,一米多高的玻璃展柜靠在矮墙下,灯光尤其暗,你要把头垂得很低,才能看到手稿的文字。我甚至感觉,陈丹青老师故意把展厅布置的像个吊唁厅,展柜里陈列着的就是木老恋栈不去的魂魄。而我们,是低头与木老道别的吊客。
陈丹青评价木心,在文学上是音乐家,在美术上是魔术家。木老的画的确很魔幻,文人气十足,与职业画家相比,木老的画更强调气质,弱化技术和细节。看得入眼的人会非常喜欢,气味不和的人会莫名其妙。
我介于两者之间。逛完美术馆,我在旁边卖周边的小店里买了几张木老画作的印刷品,本来想配个相框,挂在书房的。可等我回来就忙着过节,等空了,拿出那几幅画,却没了当初看到画时的惊艳感,也没了挂在书房的欲望。
《红楼梦》里的诗,在小说里看,灵性十足,可脱离了小说,单独拿出来,就显得平平无奇。难道木老的画也一样,要在特定的氛围下,才会显得轻灵动人?
真正的魔术师,应该是策划这一切的陈丹青老师吧。
去乌镇和西塘逛了逛。
北方人去江南小镇是为了领略不一样的风情,江南本地人去这些地方,多是为了回味曾经的岁月。
江南都邑并不是一贯高屋华厦、车水马龙、灯红酒绿,曾几何时,它们也不过是方圆数里,人口数十万,阡陌交通,鸡犬相闻的水乡小城。
清晨站在小镇高高的拱桥上四下望去,仿佛回到了江南旧日时光。流水在生着青苔的桥墩下缓缓淌过,阳光在长着瓦松的黛瓦上轻轻掠过,屋檐下馄饨店的阿姨操着细糯的吴侬软语轻声问客人:“馄饨汤里啊要放些香葱?”店外结着霜的石板路上,有人晃晃悠悠走来,一手捏着几颗茴香豆,一手牵着个包裹得像个糯米团子的小囡。
忽略样式过于统一的门窗和修饰得过于平齐的墙面,还有应景的刺眼大红灯笼,这里像极了八十年代的江南都市。景物像,节奏更像,人固然步履悠然,猫狗更是空闲慵懒,午后暖阳下蜷着身体打个盹,一觉醒来伸个懒腰,一道残阳已经铺在了河水中。
江南富庶,又多名人,一座不起眼的小镇,就可能出过若干状元、尚书、宰相。一代代官员“拙政”“退思”,归老乡梓,虽都号称两袖清风,然而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富贵还乡,自然要把家宅打造得美轮美奂。江南又多巨富,腰缠十万贯,修起宅院来,更是不惜工本。一两年造张拔步床,两三代人建座有池有树的宅子,都是寻常事。古时的江南小镇,繁盛华丽并不亚于那几座大城,精致细腻犹有胜之。虽百年沧桑,历经波折,稍一收拾打磨,重又绮丽堂皇。
小镇屋舍华美,街巷幽幽,静水流深,人更是质朴,无论男女,全无都市人的造作疏离,大方热情,彬彬有礼。水乡特色,男人做技术活,抛头露面,招揽生意的多是女子。二八佳人、花信少妇固然体态婀娜、明眸皓齿、莺声燕语,一身土布船娘服的阿姨、老妪,也都笑容可掬,让人如沐春风。
画船听雨眠,清水碧于天,垆边人似月,皓腕凝霜雪,情景千年,真实不虚,所以韦庄才会由衷赞叹:游人只合江南老。
仅仅几十年前,“苏”“杭”等一众江南城市还是适宜人生活的天堂,可几十年快马加鞭地飞速发展,除了某些刻意留存的古街巷还残存着些许烟雨楼台、流水人家的景况,其余地皮,早已和北上广一样,被高楼阔路覆盖,嘈杂喧嚣,早无人居之乐。千百年来“小楼春雨、深巷杏花、矮纸闲草、细乳分茶”的闲适静雅,只能在小镇体会了。
商业化初始,小镇也曾乱哄哄一片,街头巷尾满是操着南腔北调的生意人,售卖着不知来自何地的土特产,强买强卖有之,以假乱真有之,天价宰客亦有之。这次去,发现小店里操弄买卖的人,又多变回了本地人,所卖货物,也多是当地特产,明码标价,童叟无欺。江南自古有经商的传统,他们做事更讲究细水长流,要眼前的利益,更重长远的口碑。手机消费APP的加入,让游客更容易和商家对接,也可以更直接对他们评头论足。商家厚不厚道,经营有没有特色,刷刷评论就知道。透明如此,商家都收了宰一刀是一刀的心思,安下心来做长远买卖。
我在民宿的院子里,看到一盆一叶蕨,婷婷袅袅,碧绿生青,煞是可爱。我厚着脸皮请主人割爱。没想到那人手一挥,“这是院子里自生的,你喜欢送你好了。别客气,离开时给个五星好评就好。”
儒雅敦厚的文化传统加上精准实时的现代科技,塑造了一座座五星小镇。无论是想领略江南风情,还是回溯往日时光,都能得偿所愿,不虚此行。
气氛慢慢好了起来,大家也慢慢举杯互相敬酒,钟瑖随手敬了王飞手下两名女将一杯:“小宋,小陈,你们也辛苦了,周末还要加班这么晚,我敬你们一杯。”
两个女孩举杯和钟瑖碰了一下,都豪爽地干了杯中酒。
陈瑜斜了钟瑖一眼,“你和王哥手下的美女挺熟的呀?”
钟瑖听出陈瑜话里暗藏的质询的意味,忙解释道:“前天我不是陪我们老板到王飞公司会面吗,当时她们两个人都在。”
“见个面而已,搞到那么晚,也不知道你们搞什么?”陈瑜又嘀咕道。
这个问题怎么回答都不好,钟瑖选择性无视,他又提起杯子,“来,王哥,嘉琪,我们夫妻俩敬你们一杯,谢谢你们这顿火锅。”
王飞心思明显不在吃喝上,他随手碰了杯,喝了一口,可能感觉自己的态度有些简慢,又解释道:“兄弟,这段时间有点不顺,心情不好,刚才态度有点过头,你别往心里去。”
钟瑖笑了,“咱们两个谁跟谁呀,前段时间,我不顺,你不还开导我过我呢?一切都会过去的。”
话说完,陈经理电话响了,她忙起到旁边身接了电话,电话很短,几句就说完了,回到桌前,见王飞和宋助理都盯着他看,忙道:“是松岭公司的,他们公司原则上同意我们的方案,但要我们马上飞过去,商量具体对策,然后向媒体和并购方解释。”
王飞脸上明显一松,他马上交代宋助理,马上定机票,我们三个马上走。
宋助理掏出手机查看一番,“晚上十一点有个航班到重庆,两点钟到。不过只有两张机票。下一班最早是明天早上六点半,十点钟到重庆。”
王飞道:“我和小陈今晚飞过去,就在松岭公司对面找个酒店住下,早上一上班就去他们公司。你回公司把这次需要的文件都准备好,明天一早的飞机飞过去。明天上午我们和松岭高层碰面,先做详细方案和预演,下午才会去。你资料准备全,这次不能出一点纰漏。否则这单子就真丢了,我们一年多的准备白费了不说,在这一行的信誉也就毁了。”
宋助理忙点头,赶紧订好了机票。王飞看了看表,对陈经理道:“现在七点半,我的行李都在公司,我回去拿上行李就去机场,你也回家准备下行李,我们十点在机场碰头。”
陈经理道:“我在公司也放了一套行李,我和你一起过去吧,路上还能再商量下对策。”
王飞又夹了几片片大刀腰片在锅里涮了,也不顾上面还带着血丝,沾了小料塞到嘴里,又一口把杯里的酒喝掉。起身就要走。
嘉琪也起身道:“要不要我开车送你们?”王飞拦着她:“你刚才喝了酒,不能开车,现在打个车也方便。”又对钟瑖和陈瑜道:“实在不好意思,本来是请你们吃饭的,没想到我倒要先走。”
钟瑖笑笑:“没事,事情有转机就好,祝你们一路顺风,搞定这单。”
王飞带着两个女的匆匆忙忙走了。嘉琪沮丧道:“本来想着大家一起吃个饭,等会再一起到我家喝点东西聊聊呢,这可好,等了大半小时才到,吃了几口,人就走了,这算什么?”
陈瑜只好劝解道:“王哥也没办法,看他的样子,一天都在开会,也没怎么吃东西,又要赶晚班机飞重庆,都是为了这个家也不容易。再说,你们家王飞不过偶尔出差一次,我们家这个,一个礼拜都不知道能不能回来一次。”
钟瑖讪讪笑着,想着不是在说老王吗?这股火不知道怎么就烧到自己这里了。
去乌镇,木心美术馆是必打卡的地方。
知道木心先生,是因为陈丹青。十几年前,陈老师是响当当的文化精英,意见领袖,每日激昂文字,指点江山,而且并不限于艺术,凡文学、历史,甚至时政都有涉及。现在看来,陈老师挥斥方遒,却有不少是书生意气,一家之谈。只是与如今那些用奇谈怪论吸引眼球的大V相比,陈老师的嬉笑怒骂,至少是真诚的。
受陈老师影响,我买了木心先生的《文学回忆录》和《木心八种》,花了半年多时间看完。看过之后,感觉和陈老师描述的惊世之作好像有些差距。其实《文学回忆录》对我这种非学文出身的人来说,是可以当了解世界和中国文学的来龙去脉的教科书看的。只是我总感觉,这书过于平铺直叙,写得很完整,却少了些洞见。
现在想想,木心先生给陈丹青他们讲课时,大概在五十上下,正是一个读书人最有味道的时候,木老又长的高大儒雅,讲话又风趣。这么一位倜傥多才的先生讲课,也难怪感性的陈丹青老师会入迷,主动拜倒门下。只是这些元素,很难用文字表达出来。
加上“上面”又太讲究“正确”,而忽视了个人见解,更不屑于有趣。对于异己言论,很难平心静气接受,总喜欢删之大吉。以前听讲座,讲到精彩处,演讲人总会提前打招呼:“你们听听就好了,千万别摄像,更不要放到网上。”如今没这顾虑了,在人工智能的辅助下,不合时宜的内容即使被放上网,也会很快被四零四。
再者,一个人的言论,转成音频,至少损失一半的信息,转化成文字,最多剩三成。如果再经别人润色,然后走各种流程,综合各种意见修改后成书出版,能剩下多少精华,就只有天知道了。
或许,陈丹青老师听到的原汁原味的《文学回忆录》真的很精彩,转化成文字出版,就平庸了。
木心先生的文集,我看得也挺累,老先生的文字的确温润克制,很有民国范儿,只是所写内容时代感太强,又过于私人化。像我这种没和木老身处不同时代,不同空间,也没有共同经历的人来说,要理解还是挺不容易的。
木心先生在世的时候,本地曾有文学爱好者组团去拜访他,我在网上看到召集了信息,只是当时刚看完他的文集,感觉不是很合口味,加上羞于见大人物,就没去。现在想来,当时应该去看看的,见见真人,现场听他聊聊,或许会有不一样的感觉。
说回木心美术馆。整座建筑临水而居,远远看去,像座很清新的木楼,走近看,立面用的不是木材,而是米黄色拓印有木纹的混凝土,整体建筑由几个大小形状不同,材质是玻璃和混凝土的长方体盒子叠加而成,很现代,也很西方,却与乌镇粉墙黛瓦,水乡人家的气质非常的吻合,一点也不突兀。
看到木心美术馆,我突然想到苏州博物馆,也是坐落在一片民居区,与周围环境融合得相当和谐自然,可仔细看,建筑材料和建筑风格与传统苏式建筑其实似是而非。
老苏州人贝聿铭建造苏博时,还借鉴了不少中国元素,结构虽然不是传统的中式建筑,但一石一木,一砖一瓦,甚至一竹一草,都能看得出中国文化的渊源。点睛之笔,那座类似日本枯山水的庭院假山,灵感更是来自于宋朝米芾的山水画。
而木心美术馆和苏州博物馆气质虽接近,却更往前迈了一步,无论是形式上,还是结构上,都没了传统建筑的影子,更现代,更具有世界性,也更随性,更灵动。可依然与古镇气味相融,丝毫没有突兀感。
这么做好与不好,见仁见智,可这份创新探索,难能可贵。
回来查了查,木心美术馆的设计师,冈本聪和林兵,竟然是贝聿铭的高徒,看来贝大师后继有人了。
走进美术馆,第一个惊喜来自于长廊和楼梯,长廊幽深,楼梯蜿蜒,落地窗外疏影横斜水清浅的景象映进来,又给长廊染上一层光影浮动,如梦似幻的幽邃和空灵,美不胜收。
展区布置的也非常有味道,这应该是陈丹青老师的功劳,无论灯光、背景还是装裱、摆放,都花了不少心思,与传统美术馆高大明亮不同,这里低沉深邃,更像个寻幽探胜的大密室,让你心无旁骛,不知不觉就陷入木老和陈老师共同构造的情景中。
最有意思的是木老的手稿展示区,四堵深色矮墙围成一个不封闭的菱形,一米多高的玻璃展柜靠在矮墙下,灯光尤其暗,你要把头垂得很低,才能看到手稿的文字。我甚至感觉,陈丹青老师故意把展厅布置的像个吊唁厅,展柜里陈列着的就是木老恋栈不去的魂魄。而我们,是低头与木老道别的吊客。
陈丹青评价木心,在文学上是音乐家,在美术上是魔术家。木老的画的确很魔幻,文人气十足,与职业画家相比,木老的画更强调气质,弱化技术和细节。看得入眼的人会非常喜欢,气味不和的人会莫名其妙。
我介于两者之间。逛完美术馆,我在旁边卖周边的小店里买了几张木老画作的印刷品,本来想配个相框,挂在书房的。可等我回来就忙着过节,等空了,拿出那几幅画,却没了当初看到画时的惊艳感,也没了挂在书房的欲望。
《红楼梦》里的诗,在小说里看,灵性十足,可脱离了小说,单独拿出来,就显得平平无奇。难道木老的画也一样,要在特定的氛围下,才会显得轻灵动人?
真正的魔术师,应该是策划这一切的陈丹青老师吧。
去乌镇和西塘逛了逛。
北方人去江南小镇是为了领略不一样的风情,江南本地人去这些地方,多是为了回味曾经的岁月。
江南都邑并不是一贯高屋华厦、车水马龙、灯红酒绿,曾几何时,它们也不过是方圆数里,人口数十万,阡陌交通,鸡犬相闻的水乡小城。
清晨站在小镇高高的拱桥上四下望去,仿佛回到了江南旧日时光。流水在生着青苔的桥墩下缓缓淌过,阳光在长着瓦松的黛瓦上轻轻掠过,屋檐下馄饨店的阿姨操着细糯的吴侬软语轻声问客人:“馄饨汤里啊要放些香葱?”店外结着霜的石板路上,有人晃晃悠悠走来,一手捏着几颗茴香豆,一手牵着个包裹得像个糯米团子的小囡。
忽略样式过于统一的门窗和修饰得过于平齐的墙面,还有应景的刺眼大红灯笼,这里像极了八十年代的江南都市。景物像,节奏更像,人固然步履悠然,猫狗更是空闲慵懒,午后暖阳下蜷着身体打个盹,一觉醒来伸个懒腰,一道残阳已经铺在了河水中。
江南富庶,又多名人,一座不起眼的小镇,就可能出过若干状元、尚书、宰相。一代代官员“拙政”“退思”,归老乡梓,虽都号称两袖清风,然而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富贵还乡,自然要把家宅打造得美轮美奂。江南又多巨富,腰缠十万贯,修起宅院来,更是不惜工本。一两年造张拔步床,两三代人建座有池有树的宅子,都是寻常事。古时的江南小镇,繁盛华丽并不亚于那几座大城,精致细腻犹有胜之。虽百年沧桑,历经波折,稍一收拾打磨,重又绮丽堂皇。
小镇屋舍华美,街巷幽幽,静水流深,人更是质朴,无论男女,全无都市人的造作疏离,大方热情,彬彬有礼。水乡特色,男人做技术活,抛头露面,招揽生意的多是女子。二八佳人、花信少妇固然体态婀娜、明眸皓齿、莺声燕语,一身土布船娘服的阿姨、老妪,也都笑容可掬,让人如沐春风。
画船听雨眠,清水碧于天,垆边人似月,皓腕凝霜雪,情景千年,真实不虚,所以韦庄才会由衷赞叹:游人只合江南老。
仅仅几十年前,“苏”“杭”等一众江南城市还是适宜人生活的天堂,可几十年快马加鞭地飞速发展,除了某些刻意留存的古街巷还残存着些许烟雨楼台、流水人家的景况,其余地皮,早已和北上广一样,被高楼阔路覆盖,嘈杂喧嚣,早无人居之乐。千百年来“小楼春雨、深巷杏花、矮纸闲草、细乳分茶”的闲适静雅,只能在小镇体会了。
商业化初始,小镇也曾乱哄哄一片,街头巷尾满是操着南腔北调的生意人,售卖着不知来自何地的土特产,强买强卖有之,以假乱真有之,天价宰客亦有之。这次去,发现小店里操弄买卖的人,又多变回了本地人,所卖货物,也多是当地特产,明码标价,童叟无欺。江南自古有经商的传统,他们做事更讲究细水长流,要眼前的利益,更重长远的口碑。手机消费APP的加入,让游客更容易和商家对接,也可以更直接对他们评头论足。商家厚不厚道,经营有没有特色,刷刷评论就知道。透明如此,商家都收了宰一刀是一刀的心思,安下心来做长远买卖。
我在民宿的院子里,看到一盆一叶蕨,婷婷袅袅,碧绿生青,煞是可爱。我厚着脸皮请主人割爱。没想到那人手一挥,“这是院子里自生的,你喜欢送你好了。别客气,离开时给个五星好评就好。”
儒雅敦厚的文化传统加上精准实时的现代科技,塑造了一座座五星小镇。无论是想领略江南风情,还是回溯往日时光,都能得偿所愿,不虚此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