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看心越宽的三角戏
推荐阅读:我的帝国无双、明天下、唐枭、乘龙佳婿、长宁帝军、盛唐风华、银狐、逆鳞、续南明、大明1617
TXT小说网 www.txt8.org,最快更新东方冕文集最新章节!
三角戏是流传于闽北邵武、光泽、泰宁的地方剧种,是由“生、旦、丑”三个角色组成的民间小戏。三角戏传统剧目中既没有才子、佳人,更没有历史内容的,剧中人物多数是农村的夫妻、兄妹等,还有极少的员外。老百姓说:“三角戏没有皇帝没有官,我们越看越心宽。”
三角戏的来历还有个美丽的传说:古时候在江西一个小山村,有位牧童长年受雇砍柴、放牧。有一年寒冬,大雪封山,无法打柴,他在一个盖满雪的岩石上伤心哭泣,泪水溶化了石上的积雪,山里的狐仙被深受感动了,便变成美女,唱起戏来,解牧童之闷。太阳出来了,狐仙对牧童说:“别打柴了,去唱戏吧!唱给村民听,为受不平待遇的人唱吧!”此时,正巧田公祖师(中国戏剧的鼻祖)路过,听到山里有唱戏的声音,十分喜欢,便上山与他们二人配合,合成三人唱的戏。牧童扮小生,田公扮小丑,狐仙扮小旦。有一天他们来到邵武,就在这里演出传艺,这就是邵武三角戏的来历。所以,传统的三角戏旦角出场与其他剧种不同,是背朝观众倒退出来的,原因就是狐仙害羞怕见人。
传说是人们美好的想象,难以有力地说明三角戏的来历。三角戏的来历还有另外两种说法:第一种说法是,三角戏出现于明朝嘉靖年间,源于江西的“采茶灯”;第二种说法是,大约在清代乾隆年间,江西的采茶戏分两支向外发展,一支向浙江演化成睦剧,另一支向福建演化为邵武三角戏。张四维在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初在整理三角戏传统剧目中发现,三角戏的140多个剧目中,竟有70%左右与江西采茶戏同名。两种说法,在三角戏出现的时间上存在差异,但三角戏是由江西采茶戏演变而来上是一致的,从而肯定邵武三角戏,是由江西采茶戏演变而来的。
三角戏语言朴实、风趣,有时还特意穿插些邵武方言,而且大多数是喜剧、闹剧,也有少数悲剧。内容多为家庭纠葛、男女爱情、悲欢离合之类的故事,而且大多有劝世的意义,教育人们多行善、戒奢好劳,深受当时农民阶层观众的欢迎。
三角戏角色少,道具、戏服也极为简单,不像京剧、昆剧一般穿豪华行头,只用衣裤裙帽。三角戏班可将所有的道具及戏服用几只箱子装下,挑着担子到各个山村演出,机动灵活。
三角戏还有一个特点,就是小戏多。小戏和折子戏有进店、砂子岗、三字经、送表妹、卖樱桃、取学钱、挖笋对诗、大反情、雇长工、看相等。大戏仅有凤凰山、白扇记、毛蓬记、过界岭、桃妹反情等几出,在140多个传统剧目中所占比例很小。小戏角色以小生、小旦或小丑、小旦为主,而没有小生、小丑或两个小旦的戏。大戏的角色可多至7人,主要是增加老生和青衣的人数。戏曲的“生旦净末丑”五人行当中,唯独三角戏没有“净”(大花脸)这个行当。
三角戏的音乐唱腔上,分通用曲调和单用曲牌两种,节奏速度有紧板、快板、慢板、哭板、悲板。单用曲牌的特点是只用于一本戏而其他戏不能用,如长工歌、凤阳调、下南京、卖花线等,这类曲牌中衬字特点多,与民歌相拟。如三牙子放牛,唱词是“在家领了(乌龙丁冬底呀达冬)母(呀)命,要到(那)山上吱呀依支哟)去(呀)放牛(哟)我的妹妹。”唱词通俗易懂,每段唱词的最后一句常重复一遍。
三角戏乐器以咚鼓、北古、大锣、小锣、木鱼、小钹为主。表演形式载歌载舞,活泼自由,没有严格的程式。旦角手不离帕,生角手不离扇,丑角表演朴素自然,走矮桩步,摹仿许多动物形象,充满生活情趣。演员台位是呈三角形不断变换。角色上台到中央唱第一句,接着是打击乐过门。过门时,演员由台中央走到台右角唱第二句。当第二次后台过门时,演员从右方走到台中央唱第三句,接着又是打击乐过门,演员便从台中央左边唱第四句。看似单调,却也保留着民间原始艺术的纯朴性。
三角戏最早时三四人便可以演出,乐队仅一人,称三角班。后来发展为“七人班”演员、乐队各3人,打杂一人。以后又发展为“半班”即演员7人,乐队打杂3人,又称10班。老艺人把“半班”解释为三角戏和赣剧合二为一,各占一半的意思。为了生存和吸引观众,在演出时,上产半场演三角戏,下半场演赣剧。因此直到现在三角戏艺人都是既会赣剧又会三角戏的多才多艺之人。
三角戏做为独特的地方剧种,是邵武宝贵的文化资源。新中国成立后,成立了邵光剧团和三角戏剧团,组织人员整理传统剧目和曲牌,并进行改革探新。首先移植演出了刘三姐,唱腔采用传统曲调,并巧妙地融入一些邵武山歌,取得成功。之后,移植演出了江姐、三世仇、春草闯堂等,并创作了有时代特色的新剧目隘口、出城记、小巷人家、喜临门等,参加省戏剧会演多次获殊荣。
三角戏是流传于闽北邵武、光泽、泰宁的地方剧种,是由“生、旦、丑”三个角色组成的民间小戏。三角戏传统剧目中既没有才子、佳人,更没有历史内容的,剧中人物多数是农村的夫妻、兄妹等,还有极少的员外。老百姓说:“三角戏没有皇帝没有官,我们越看越心宽。”
三角戏的来历还有个美丽的传说:古时候在江西一个小山村,有位牧童长年受雇砍柴、放牧。有一年寒冬,大雪封山,无法打柴,他在一个盖满雪的岩石上伤心哭泣,泪水溶化了石上的积雪,山里的狐仙被深受感动了,便变成美女,唱起戏来,解牧童之闷。太阳出来了,狐仙对牧童说:“别打柴了,去唱戏吧!唱给村民听,为受不平待遇的人唱吧!”此时,正巧田公祖师(中国戏剧的鼻祖)路过,听到山里有唱戏的声音,十分喜欢,便上山与他们二人配合,合成三人唱的戏。牧童扮小生,田公扮小丑,狐仙扮小旦。有一天他们来到邵武,就在这里演出传艺,这就是邵武三角戏的来历。所以,传统的三角戏旦角出场与其他剧种不同,是背朝观众倒退出来的,原因就是狐仙害羞怕见人。
传说是人们美好的想象,难以有力地说明三角戏的来历。三角戏的来历还有另外两种说法:第一种说法是,三角戏出现于明朝嘉靖年间,源于江西的“采茶灯”;第二种说法是,大约在清代乾隆年间,江西的采茶戏分两支向外发展,一支向浙江演化成睦剧,另一支向福建演化为邵武三角戏。张四维在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初在整理三角戏传统剧目中发现,三角戏的140多个剧目中,竟有70%左右与江西采茶戏同名。两种说法,在三角戏出现的时间上存在差异,但三角戏是由江西采茶戏演变而来上是一致的,从而肯定邵武三角戏,是由江西采茶戏演变而来的。
三角戏语言朴实、风趣,有时还特意穿插些邵武方言,而且大多数是喜剧、闹剧,也有少数悲剧。内容多为家庭纠葛、男女爱情、悲欢离合之类的故事,而且大多有劝世的意义,教育人们多行善、戒奢好劳,深受当时农民阶层观众的欢迎。
三角戏角色少,道具、戏服也极为简单,不像京剧、昆剧一般穿豪华行头,只用衣裤裙帽。三角戏班可将所有的道具及戏服用几只箱子装下,挑着担子到各个山村演出,机动灵活。
三角戏还有一个特点,就是小戏多。小戏和折子戏有进店、砂子岗、三字经、送表妹、卖樱桃、取学钱、挖笋对诗、大反情、雇长工、看相等。大戏仅有凤凰山、白扇记、毛蓬记、过界岭、桃妹反情等几出,在140多个传统剧目中所占比例很小。小戏角色以小生、小旦或小丑、小旦为主,而没有小生、小丑或两个小旦的戏。大戏的角色可多至7人,主要是增加老生和青衣的人数。戏曲的“生旦净末丑”五人行当中,唯独三角戏没有“净”(大花脸)这个行当。
三角戏的音乐唱腔上,分通用曲调和单用曲牌两种,节奏速度有紧板、快板、慢板、哭板、悲板。单用曲牌的特点是只用于一本戏而其他戏不能用,如长工歌、凤阳调、下南京、卖花线等,这类曲牌中衬字特点多,与民歌相拟。如三牙子放牛,唱词是“在家领了(乌龙丁冬底呀达冬)母(呀)命,要到(那)山上吱呀依支哟)去(呀)放牛(哟)我的妹妹。”唱词通俗易懂,每段唱词的最后一句常重复一遍。
三角戏乐器以咚鼓、北古、大锣、小锣、木鱼、小钹为主。表演形式载歌载舞,活泼自由,没有严格的程式。旦角手不离帕,生角手不离扇,丑角表演朴素自然,走矮桩步,摹仿许多动物形象,充满生活情趣。演员台位是呈三角形不断变换。角色上台到中央唱第一句,接着是打击乐过门。过门时,演员由台中央走到台右角唱第二句。当第二次后台过门时,演员从右方走到台中央唱第三句,接着又是打击乐过门,演员便从台中央左边唱第四句。看似单调,却也保留着民间原始艺术的纯朴性。
三角戏最早时三四人便可以演出,乐队仅一人,称三角班。后来发展为“七人班”演员、乐队各3人,打杂一人。以后又发展为“半班”即演员7人,乐队打杂3人,又称10班。老艺人把“半班”解释为三角戏和赣剧合二为一,各占一半的意思。为了生存和吸引观众,在演出时,上产半场演三角戏,下半场演赣剧。因此直到现在三角戏艺人都是既会赣剧又会三角戏的多才多艺之人。
三角戏做为独特的地方剧种,是邵武宝贵的文化资源。新中国成立后,成立了邵光剧团和三角戏剧团,组织人员整理传统剧目和曲牌,并进行改革探新。首先移植演出了刘三姐,唱腔采用传统曲调,并巧妙地融入一些邵武山歌,取得成功。之后,移植演出了江姐、三世仇、春草闯堂等,并创作了有时代特色的新剧目隘口、出城记、小巷人家、喜临门等,参加省戏剧会演多次获殊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