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普特曼和他的《出之前》
推荐阅读:我的帝国无双、明天下、唐枭、乘龙佳婿、长宁帝军、盛唐风华、银狐、逆鳞、续南明、大明1617
TXT小说网 www.txt8.org,最快更新刀寒文集最新章节!
霍普特曼,在德国文坛上,是一个独特的存在:他的著作之丰令人叹为观止,获得过包括诺贝尔文学奖在内的几十种文学奖;他的风格变幻多变,尝试过多种形式的文学流派创作;他的作品质量之参差不齐亦达到惊人的程度,有的被誉为德国乃至世界文坛的经典和杰作,而有些,非但没有在文坛上激起任何浪花,甚至还为其研究者所忽略最令人迷惑不解的是:他一直都站在人性的最前沿,始终坚持在一个非人的时代中维护和激扬人生来所固有的权利与尊严,但他对一战和法西斯政权的认识最初却有些暧昧不清可是,谁也无法否认他对于德国乃至世界文坛的巨大贡献。
日出之前是霍普特曼所写的第一部戏剧,在这部戏里,无论从人物关系的设置、人物角色的刻画还是对人物内在心理的外在化的使用上都达到了极高的水平。瑞典学院代理秘书汉斯希尔德布兰特在给霍普特曼获诺贝尔文学奖的授奖词中说“他的大部分剧作均是描写下层阶级生活境况的,对于这种生活他进行了无数次观察,尤其是在他的故乡西里西亚。他的描写都是依据对人及其环境的敏锐观察。他笔下的每一个角色都是具有完整个性的人,见不到丝毫模式或陈腐题材的痕迹。从来也不会有人怀疑他的观察的真实性,人们已确认霍普特曼是一位伟大的现实主义者。不过他并没有讴歌这些下层阶级的生活。相反,当人们看他的戏或读他的剧本,并且感到自己是处于剧本所描写的情节当中时,他们会觉得需要新鲜空气,并且会提出将来如何消除这些苦难的问题。”我想这样的评价大抵是中肯的,在日出之前这出戏里,霍普特曼不仅设置了复杂而真实的人物关系,而且对于人物内心的刻画也真的是很到位,这种细致入微的描写在剧中的女主人公海伦妮的身上体现得犹为明显。
在剧中第一幕,海伦妮最初对洛特有好感时,她为了让洛特知道她和她周围的那些粗俗的人是不同的时,她耍了一个小伎俩,她用一封看似无意间落下来的信表明自己曾在一个拥有良好教育的寄宿制学校里面学习过;而在酒席间当洛特说他坚决不饮酒并陈述了酒的种种坏处及他要将他继承到的优良基因“毫无折扣地、完整地再传给我的后代”时,海伦妮也借故推掉了自己本来准备喝的那一杯酒。当洛特走开时,海伦妮发出了“你不要走!请你不要走!”这样热烈的心声。第一幕戏至此落幕。
到第二幕时,海伦妮通过和洛特的聊天,两人感情进一步加深,海伦妮本来在家里是一个只会哭的女孩子,但在洛特的影响下,她为了女工玛丽挺身而出,公然反抗她的继母,在这个时候的海伦妮是坚强而又令人感动的。
克劳塞太太(给了她响亮的一个耳光):让我来教训教训你!
海伦妮(脸色像死一样白,但却更坚定地):不许开除,否则,否则我就到处去说!你和卡尔威廉!跟你的外甥我的未婚夫我要到处去说!
海伦妮敢拿自己的名声为赌注来要挟她的继母,终于获得了成功,克劳塞太太终于害怕而留下了玛丽。
而第三幕中当海伦妮听到洛特说他希望他未来的妻子可以“摆脱某些社会偏见。比如她用不着害怕——如果她真的爱我——向我坦率表白和承诺”时,海伦妮感觉到自己的爱情似乎有了一线的生机。于是,当洛特被其姐夫霍夫曼赶走时,她深情的表白将他留了下来。这段表白是非常真实地符合当时海伦妮恐慌而又不得不时时鼓起勇气的心态的,作者并没有让海伦妮完全地说出她的告白,可是却让所有人都明白了这一段告白所蕴含有的深情。
洛特:啊,是你!至少现在,我可以向您说声再见了。
海伦妮(不自觉地):真有必要这样吗?
洛特:我此刻才知道,离开这里对我来说并不容易是的是的!
海伦妮:如果我能请您再继续在这里呆下去呢?
海伦妮:我对你是你感觉到了(昏倒在他的怀中)
作者居然用表白时昏倒这样一种令人感到不可思议却又在情理之中的妙着令我们感受到了海伦妮对于洛特无限深情的爱意,亦将海伦妮内心的敏感和脆弱毫无保留地展现在了我们的面前,这亦为海伦妮最终会选择自尽的方式埋下了伏笔。海伦妮虽然成功地留下了洛特,但她的心中似乎存在着一种恐惧,那就是洛特很可能会因为她的家庭而抛弃她。
第四幕中,海伦妮对洛特说“直到今天,我的一生只是一天!而昨天和今天却是整整的一年!”不仅表明了她对于洛特的深深的爱恋,更是表明了她对于她所处的环境的厌恶。她其实是把洛特看成了逃离这个家庭的唯一希望,她无法想象如果没有了洛特,她是否还会有勇气独自面对这个肮脏的家庭。因此,当海伦妮对洛特说“你会赶走我的”时,她其实是很希望洛特回答她“永远不会”的。这样一种心理在第五幕中表现得更为明显。
第五幕中,海伦妮的反复多次偷偷地下来见洛特其实就是为了确认洛特并没有像她想的那样离她而去但悲剧还是发生了,雪美芬尼医生发现了洛特与海伦妮的恋情,出于对旧时同学的爱护,他向洛特陈述了这个家庭中的种种事实:这是一个酒鬼之家,而海伦妮在霍夫曼的身边也很难说有什么好名声可言。于是在几经考虑之后,洛特决定离开海伦妮,而当海伦妮发现洛特的离去时,在她看来,天已经塌了,她无法再看到明天的希望,于是她取下了猎刀准备自尽,此时曾凌辱过她的父亲再一次酒醉而归,他的胡言乱语深深地刺激了海伦妮,海伦妮终于选择了自杀。
海伦妮这一悲剧人物的情感历程在霍普特曼的笔下描绘得丝丝入扣,令人深深陷入而难以自拔。作者在描写这个人物时始终处于一种清醒的态度,因此他所展现给我们的海伦妮的形象也显得极为清晰,我们在看剧本时,仿佛可以真切地看到海伦妮的形象。
日出之前这部剧作,很明显是受到了海克尔的遗传生物学以及欧洲自然主义文学运动的影响,特别是易卜生和左拉的文学主张,因而自然主义的色彩极为浓厚——剧中通过洛特和雪美芬尼医生之口,阐述了这样一种观点:嗜酒是环境的产物,并且是一切不幸与堕落的根源。三岁的孩童之所以会把醋瓶误认酒瓶,完全是因为遗传了其亲人嗜酒的不良基因,而正是这种人力所难以改变的遗传使得霍夫曼三岁的孩子因好酒而死于动脉大出血,也正是这种愈演愈烈、越变越坏的遗传使得霍夫曼的第二个孩子生下来就成了死婴。海伦妮的自杀不仅表明了作者面对现实所感到的毫无出路的困惑,亦表明了当时那些自然主义作家对于现实感到束手无策的普遍的悲观的心态。从这里,我们不难看出霍普特曼把日出之前定为剧名的含义,那就是当时的人们正处于日出之前的黑暗与黎明的交界处,作者隐隐感到了光明的存在,但又似乎有些迷惘,正是这样一种不确定的心态令作者在把握这个故事时处于一个站立不稳的崖角上,他看到了社会的症结所在,却把这个症结无力地归到恶劣的环境和不良的遗传上,从而降低了其作品揭露和批判社会的深度和力度。
日出之前是德国舞台上演出的第一部自然主义戏剧,它在1889年于柏林莱辛剧院的“自由舞台”首次公演时,出现了德国戏剧演出史上从未有过的混乱场面。一些保守的观众大声喧哗、吹口哨甚至谩骂,使得演出不得不多次中断,而演出后,恶评如潮,许多评论家连篇累牍地发表文章,攻击日出之前是一出“下流的戏”“宣扬了犯罪、疾病和堕落”指责霍普特曼是一个“文学无政府主义者”、“罪犯的代言人”、“本世纪最不道德的剧作家”等等。在这一片的指责声中,一批自然主义作家和主张戏剧革新的评论家和观众却坚决地站到了霍普特曼的身边,并给予了高度的评价。著名作家冯塔纳称其“真实地描绘了生活”、“写出了易卜生想写而未能写出来的东西”是一出“了不起的戏剧”文学批评家巴金斯基更是将它列为“德国戏剧史上的转折点”是“自歌德、席勒以来最成功的戏剧”
日出之前引起争议并获得成功并不奇怪,因为在此之前,德国戏剧舞台完全为古典主义戏剧作品所占据,而古典主义戏剧中所描绘的王公大臣、英雄美人又离真实的人民的生活太远,在这样一种情况下,以普通民众生活为切入点,以遗传生物学、实证主义和决定论为思想基础的日出之前的上演无疑为沉闷的德国剧坛吹进了一股清新之气。随着霍普特曼之后创作的戏剧和平节(1890年)、孤独的人(1891年)的上演,自然主义这一新的艺术形式及其表现手法逐渐为德国观众和评论家所适应,到霍普特曼的杰作织工们上演时,观众已对自然主义戏剧非常熟悉,而霍普特曼也随着织工们的创作成长为一个成熟的剧作家。
霍普特曼,在德国文坛上,是一个独特的存在:他的著作之丰令人叹为观止,获得过包括诺贝尔文学奖在内的几十种文学奖;他的风格变幻多变,尝试过多种形式的文学流派创作;他的作品质量之参差不齐亦达到惊人的程度,有的被誉为德国乃至世界文坛的经典和杰作,而有些,非但没有在文坛上激起任何浪花,甚至还为其研究者所忽略最令人迷惑不解的是:他一直都站在人性的最前沿,始终坚持在一个非人的时代中维护和激扬人生来所固有的权利与尊严,但他对一战和法西斯政权的认识最初却有些暧昧不清可是,谁也无法否认他对于德国乃至世界文坛的巨大贡献。
日出之前是霍普特曼所写的第一部戏剧,在这部戏里,无论从人物关系的设置、人物角色的刻画还是对人物内在心理的外在化的使用上都达到了极高的水平。瑞典学院代理秘书汉斯希尔德布兰特在给霍普特曼获诺贝尔文学奖的授奖词中说“他的大部分剧作均是描写下层阶级生活境况的,对于这种生活他进行了无数次观察,尤其是在他的故乡西里西亚。他的描写都是依据对人及其环境的敏锐观察。他笔下的每一个角色都是具有完整个性的人,见不到丝毫模式或陈腐题材的痕迹。从来也不会有人怀疑他的观察的真实性,人们已确认霍普特曼是一位伟大的现实主义者。不过他并没有讴歌这些下层阶级的生活。相反,当人们看他的戏或读他的剧本,并且感到自己是处于剧本所描写的情节当中时,他们会觉得需要新鲜空气,并且会提出将来如何消除这些苦难的问题。”我想这样的评价大抵是中肯的,在日出之前这出戏里,霍普特曼不仅设置了复杂而真实的人物关系,而且对于人物内心的刻画也真的是很到位,这种细致入微的描写在剧中的女主人公海伦妮的身上体现得犹为明显。
在剧中第一幕,海伦妮最初对洛特有好感时,她为了让洛特知道她和她周围的那些粗俗的人是不同的时,她耍了一个小伎俩,她用一封看似无意间落下来的信表明自己曾在一个拥有良好教育的寄宿制学校里面学习过;而在酒席间当洛特说他坚决不饮酒并陈述了酒的种种坏处及他要将他继承到的优良基因“毫无折扣地、完整地再传给我的后代”时,海伦妮也借故推掉了自己本来准备喝的那一杯酒。当洛特走开时,海伦妮发出了“你不要走!请你不要走!”这样热烈的心声。第一幕戏至此落幕。
到第二幕时,海伦妮通过和洛特的聊天,两人感情进一步加深,海伦妮本来在家里是一个只会哭的女孩子,但在洛特的影响下,她为了女工玛丽挺身而出,公然反抗她的继母,在这个时候的海伦妮是坚强而又令人感动的。
克劳塞太太(给了她响亮的一个耳光):让我来教训教训你!
海伦妮(脸色像死一样白,但却更坚定地):不许开除,否则,否则我就到处去说!你和卡尔威廉!跟你的外甥我的未婚夫我要到处去说!
海伦妮敢拿自己的名声为赌注来要挟她的继母,终于获得了成功,克劳塞太太终于害怕而留下了玛丽。
而第三幕中当海伦妮听到洛特说他希望他未来的妻子可以“摆脱某些社会偏见。比如她用不着害怕——如果她真的爱我——向我坦率表白和承诺”时,海伦妮感觉到自己的爱情似乎有了一线的生机。于是,当洛特被其姐夫霍夫曼赶走时,她深情的表白将他留了下来。这段表白是非常真实地符合当时海伦妮恐慌而又不得不时时鼓起勇气的心态的,作者并没有让海伦妮完全地说出她的告白,可是却让所有人都明白了这一段告白所蕴含有的深情。
洛特:啊,是你!至少现在,我可以向您说声再见了。
海伦妮(不自觉地):真有必要这样吗?
洛特:我此刻才知道,离开这里对我来说并不容易是的是的!
海伦妮:如果我能请您再继续在这里呆下去呢?
海伦妮:我对你是你感觉到了(昏倒在他的怀中)
作者居然用表白时昏倒这样一种令人感到不可思议却又在情理之中的妙着令我们感受到了海伦妮对于洛特无限深情的爱意,亦将海伦妮内心的敏感和脆弱毫无保留地展现在了我们的面前,这亦为海伦妮最终会选择自尽的方式埋下了伏笔。海伦妮虽然成功地留下了洛特,但她的心中似乎存在着一种恐惧,那就是洛特很可能会因为她的家庭而抛弃她。
第四幕中,海伦妮对洛特说“直到今天,我的一生只是一天!而昨天和今天却是整整的一年!”不仅表明了她对于洛特的深深的爱恋,更是表明了她对于她所处的环境的厌恶。她其实是把洛特看成了逃离这个家庭的唯一希望,她无法想象如果没有了洛特,她是否还会有勇气独自面对这个肮脏的家庭。因此,当海伦妮对洛特说“你会赶走我的”时,她其实是很希望洛特回答她“永远不会”的。这样一种心理在第五幕中表现得更为明显。
第五幕中,海伦妮的反复多次偷偷地下来见洛特其实就是为了确认洛特并没有像她想的那样离她而去但悲剧还是发生了,雪美芬尼医生发现了洛特与海伦妮的恋情,出于对旧时同学的爱护,他向洛特陈述了这个家庭中的种种事实:这是一个酒鬼之家,而海伦妮在霍夫曼的身边也很难说有什么好名声可言。于是在几经考虑之后,洛特决定离开海伦妮,而当海伦妮发现洛特的离去时,在她看来,天已经塌了,她无法再看到明天的希望,于是她取下了猎刀准备自尽,此时曾凌辱过她的父亲再一次酒醉而归,他的胡言乱语深深地刺激了海伦妮,海伦妮终于选择了自杀。
海伦妮这一悲剧人物的情感历程在霍普特曼的笔下描绘得丝丝入扣,令人深深陷入而难以自拔。作者在描写这个人物时始终处于一种清醒的态度,因此他所展现给我们的海伦妮的形象也显得极为清晰,我们在看剧本时,仿佛可以真切地看到海伦妮的形象。
日出之前这部剧作,很明显是受到了海克尔的遗传生物学以及欧洲自然主义文学运动的影响,特别是易卜生和左拉的文学主张,因而自然主义的色彩极为浓厚——剧中通过洛特和雪美芬尼医生之口,阐述了这样一种观点:嗜酒是环境的产物,并且是一切不幸与堕落的根源。三岁的孩童之所以会把醋瓶误认酒瓶,完全是因为遗传了其亲人嗜酒的不良基因,而正是这种人力所难以改变的遗传使得霍夫曼三岁的孩子因好酒而死于动脉大出血,也正是这种愈演愈烈、越变越坏的遗传使得霍夫曼的第二个孩子生下来就成了死婴。海伦妮的自杀不仅表明了作者面对现实所感到的毫无出路的困惑,亦表明了当时那些自然主义作家对于现实感到束手无策的普遍的悲观的心态。从这里,我们不难看出霍普特曼把日出之前定为剧名的含义,那就是当时的人们正处于日出之前的黑暗与黎明的交界处,作者隐隐感到了光明的存在,但又似乎有些迷惘,正是这样一种不确定的心态令作者在把握这个故事时处于一个站立不稳的崖角上,他看到了社会的症结所在,却把这个症结无力地归到恶劣的环境和不良的遗传上,从而降低了其作品揭露和批判社会的深度和力度。
日出之前是德国舞台上演出的第一部自然主义戏剧,它在1889年于柏林莱辛剧院的“自由舞台”首次公演时,出现了德国戏剧演出史上从未有过的混乱场面。一些保守的观众大声喧哗、吹口哨甚至谩骂,使得演出不得不多次中断,而演出后,恶评如潮,许多评论家连篇累牍地发表文章,攻击日出之前是一出“下流的戏”“宣扬了犯罪、疾病和堕落”指责霍普特曼是一个“文学无政府主义者”、“罪犯的代言人”、“本世纪最不道德的剧作家”等等。在这一片的指责声中,一批自然主义作家和主张戏剧革新的评论家和观众却坚决地站到了霍普特曼的身边,并给予了高度的评价。著名作家冯塔纳称其“真实地描绘了生活”、“写出了易卜生想写而未能写出来的东西”是一出“了不起的戏剧”文学批评家巴金斯基更是将它列为“德国戏剧史上的转折点”是“自歌德、席勒以来最成功的戏剧”
日出之前引起争议并获得成功并不奇怪,因为在此之前,德国戏剧舞台完全为古典主义戏剧作品所占据,而古典主义戏剧中所描绘的王公大臣、英雄美人又离真实的人民的生活太远,在这样一种情况下,以普通民众生活为切入点,以遗传生物学、实证主义和决定论为思想基础的日出之前的上演无疑为沉闷的德国剧坛吹进了一股清新之气。随着霍普特曼之后创作的戏剧和平节(1890年)、孤独的人(1891年)的上演,自然主义这一新的艺术形式及其表现手法逐渐为德国观众和评论家所适应,到霍普特曼的杰作织工们上演时,观众已对自然主义戏剧非常熟悉,而霍普特曼也随着织工们的创作成长为一个成熟的剧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