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三叠
推荐阅读:我的帝国无双、明天下、唐枭、乘龙佳婿、长宁帝军、盛唐风华、银狐、逆鳞、续南明、大明1617
TXT小说网 www.txt8.org,最快更新程雪羽文集最新章节!
一
当我着手写这一组民族古典音乐散文时,听过的曲子一支又一首在耳畔交错奏响,其中就有阳关三叠这篇乐章。那略带淡淡愁绪的琴曲,似夕阳沉落,又如晨曦初升,散漫天际的从远到近,从近又至远飘荡。我不得不停下笔,聆听这支从心海漫出的曲子。
初听阳关三叠是在懵懂无知的少年时。那时侯我在鲁西的一个乡下中学里读书,教我们音乐的是一位极其儒雅的老先生,他姓任,据说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音乐系,文革时下放到我们中学,由于爱上那片淳朴的土地,所以政策放开后也没返城,一直滞留在那里教书。当时他已经退休,因为学校缺少音乐老师,他便主动提出来教我们音乐课。一个午后的音乐课上,任先生教完我们李叔同先生(即弘一法师)那首流传很广、曲调优美动听的送别之后,与我们随意谈了一些关于离别的音乐,其中有很长时间在谈着这首阳关三叠。在我们这群孩子的强烈要求下,任先生用竹箫为我们吹奏了这支曲子。
苍茫的古调与午后倦倦的秋阳融合在一起。秋阳在曲子里慢慢舒展开,似古人那长袖罗衫,又似戏曲里那曼歌的京剧道白那么漫长的音韵。深沉而婉转悠扬的箫声传入空旷的操场,操场的回音,更情致绵绵。秋阳斜洒在任先生灰白的发间、眉宇间,阳关古道的小酒馆两位挚友,温言相劝樽中酒的画面,似乎浮在眼前。柳色青青,雨露未干,朋友折柳相送,依依惜别,同时也有豁达,洒脱。烟雨蒙蒙里有惆怅,平沙莽莽里有豪情,那种复杂的送别之情,曲子蕴含着历历如绘。任先生吹的非常忘情,似乎融合了自己往日旧事,他的吹奏侧影本身就是一幅绝妙的画,许多年后的今天仍然时常想起。
当我能够深刻体会这首曲子时,已经是若干年以后的一个下午时分。我第一次走出山海关,北去塞外的小城读书。那一年整个神州都在涝水中浸没,到处贴满抗洪的口号,华夏大地一片水泽。车出山海关,有细雨笼罩,灰蒙的天地与苍茫无垠的荒野胶合在阴郁中,辽然无际的天宇,雄浑壮观,而又苍茫啾然。那支古曲零碎的片断在我耳畔无际蔓延、呜咽。我知道这种凄凉不是曲子真正所表达的内容,但我还是信口吟出:
劝君更近一杯酒
西出阳关无故人。
二
阳关三叠原名渭城曲,其源自唐朝诗人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一诗。王维在阳关附近的渭城为元二设宴饯行,即席吟了这首诗。元二其人我在旧唐书和新唐书中都没有找到关于他的记载,所以无以考据,只能从诗中知道他是诗人的一位友人。他要出使安西,王维从长安赶来送别。
安西即唐朝时的安西都护府,唐代曾在西北设两个都护府,一个即安西都护府,另一个是北庭都护府。安西都护府在北庭都护府的西北,它是西北边陲的首要屏障,也是西北最远的边疆。大约在当时的龟兹城即现在的新疆库车县附近,管辖之处汉代的西域境地。
当时西北边疆地理和气候都非常恶劣,曾任安西节度判官的岑参有许多是描写那里气候的,比如在走马川行奉送师西征里的描述:“君不见走马川,雪海边,平沙莽莽黄入天。轮台九月风夜吼,一川碎石大如斗,随风满地乱石走风头如刀面如割马毛带雪汗如蒸,五花连线旋作冰,幕中草砚水凝。”他在另一首诗里也曾写道:“北风卷地百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看到王维那温温的诗句,我们不禁有疑问,难道不知道朋友前途艰辛跋涉,不知道地理气候恶劣?不,他是知道的,在他另一首诗送刘司直赴安西里曾云:“绝域阳关道,胡沙与塞尘。三青时有雁,万里少行人。”
前路是春风难度的阳关,从此朋友一去,繁华的长安,江山妩媚的中原只能在回望中,一去渺茫无际。诗人在洒脱之外心里毕竟还有依依之情。毕竟前路是穷荒边域,风物与内地不同,纵使唐人的风采绝伦,心宇平静开阔,但毕竟人是七情六欲的人,诗人还是很留恋的,从诗外我们可以感受到。诗中的渭城即秦代都城咸阳,它离当时的京都长安是一天的路程,李商隐有诗道;“送到咸阳见夕阳”元二是奉朝廷旨意出使安西都护府,从长安出发,当时王维一度做京官。他们在清晨别离,可见他们从前一天一起从长安,诗人送到此地。但是,送君千里终有一别,无论如何二人必须在此相别了。清晨二人再次设宴饯行,朋友从此天涯孤旅,诗人也要会长安了,颇有“君向潇湘我向秦”的味道。
江淹说:“黯然销魂者,惟有别矣!”生离死别是让人伤神的事,但又是人世轮回中不可避免的。离别,在人们谈起时总容易带上悲凉的色彩,更何况友人去的是遥遥西北边陲,可谓天涯。“一赴绝国,讵相见期?”依依的话别,到此嘎然而止,化为豪壮之语。因为他们是唐人,唐人风范是绝于任何时代,那个时代是古中国国力最强盛的时代,那个时代的人跳动着国人最有的激情豪情,建工立业走向远方是他们的潮流,他们奔动着,成为五千年历史的激流。他们的目光放的很远,,把人生道路铺展的很广,三山五岳间有他们呼啸的声音,万里江山中有他们放达的脚步。他们的豪迈冠绝古今,你听高适漫歌长吟“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何人不识君”;李白更是豪气纵横“阳朔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篙人”;王昌龄也有“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誓不还”的惊奇句子。粗豪雄放,热血奔涌,这是盛唐之音。他们的诗风明朗开阔,健康积极,有铁板琵琶唱大风的雄壮古风。
王维本人前期的诗风慷慨激昂,而后期因为安史之乱他做过伪官,在朝廷不被重用了,才有了禅意。但处于那个豪情奔放的时代,局中的人都在感受着时代的召唤,所以诗人本意并不渲染绝域的荒际,前途的的艰辛,让人感到一种闻而却步。这一切作者并没有写,他用时代所特有的自信、平静、沉着的笔墨,轻轻勾画了一幅淡淡的画。
这是那时代特有,他们没儿女之间惺惺作态的泪洒胸襟。诗人知道前途无论多么艰辛,自己毕竟无法与老友分担。只有把握住眼前,多劝老友饮一杯才是现实的。惜别,祝愿,相思是华美而空洞的辞章,劝老友尽今日之欢最朴实的。诗人对朋友那饱满、深挚的感情化樽中酒,一切尽在酒中,这才是真挚、自然、朴素。诗人淡淡的话引出普遍的思想共鸣,所以诗久传不衰。感情由燃烧化为温温的持久,含蓄的表达让句子化为永恒的隽永。
三
送元上使安西这是一篇精妙绝伦的诗,同时也是一支蕴含着宫商羽微角五言韵律的歌,再看它是一幅诗外画,画外诗的画面。
苏东坡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王维其人被后世称之“诗佛”他不仅是一个诗人,又是绘画史上的泼墨山水著称的画家,同时又兼通音乐。在诗画,诗曲中能够随脚出入,可见之艺术修养的多面性。在这首诗里作者把诗,画,曲三者融为一体,艺术之笔构画的浑然天成。
在诗的开始,作者高度凝炼词句,简单的字构成了画,谓城,朝雨,客舍,柳色,大胆用墨,用青青柳色诉说离别。古人有折柳送别的风俗,柳花意在告诉离别,同时“青青”二字又是明朗,清新的,它冲谈离别的惆怅。色彩对比,让诗之始就有洒脱,画面也清新明朗,富有生气,是一种绘画布局背景的衬。自然环境的和谐,是一种人心情绪的外现,同时也为后面的抒情作铺垫。朝雨代表着离别的谈谈的愁绪,青青柳色又涌动着友人前去的激情,也是一种内心复杂的表现,同时也是景与情的反衬。
其后两句是一种情绪的勃发,也是画面的高度的凝结。诗人没有停留在宴席上的渲染,同时又在饯行宴上。在宴上而又空间上又发生极大的转犊,空间直切到了阴关之外,孤旅奔行,遥远的边际,茫茫黄沙,荒野寂寥,这是诗人诗外之画,也是画之外之诗韵味无穷之处。情感的凝聚就在诗外之画中,哪是诗人设身处地的为朋友想,为朋友念的。这是诗画韵韵含蓄而又无限延长,一瞬间,画与诗突破了所有空间的限制,达到笔断意长存的美学至高点,同时也是曲子的缭绕列限绵长,一切停止而又在延续。这画曲的高度一到处。
阳关三叠的曲律和背景来源于此诗。在古代诗和韵是分不开的,诗词都是与间律唱和的。诗言志,作为单纯的文学体裁是诗以后的延变。间乐是许多优秀诗词广泛流传的一种凭藉,同时也是衡量测验他们艺术质量的一种天然尺度。管弦之音无凝推广了诗词的流传。
在诗人的诗中久为传唱的也不止谓城曲一首。象高适,王翰,白居易,王之涣等等的诗都有八律之说。说其中有一个小故事,高适,岑彦,王之涣在一起饮酒,召来歌妓,王之涣说:“如果下一首唱的不是自己的诗,当以终生避席。”三人对歌妓皆无暗示,果然第二支曲子唱到“黄河远上白云间”之句,由此可见诗词八律是当时的一种风气,如当今的流行歌曲。唐时著名乐师李龟年就曾谱唱过王维的其他诗句,如“红豆生南国”“清风明月苦相思“等。
阳关三叠作为曲子在唐代早已流行。在其同时或稍后的诗人词句里有了“唱谓城”或“唱阳关”的词句。刘禹锡,白居易,李商隐,还有宋代的李清照等人的诗词们都有可寻到踪迹。这是一支纯粹的友情曲,千百年来引起千万人普通共鸣,艺术生命力加此久远,我们不得不认可它的艺术感染力,而它艺术感染力如此强烈源于什么?那就是情谊的真挚。
艺术是不允许伪作,它是以真情实感动人。浩如烟海的古曲多不胜数,历史,岁月是无情判官,大浪淘沙方知真金子的可贵。那些庸娟俗语粉的曲子被时光淘光了,独留下这支穿越时间,空间感受人肺腑的阳关三叠。
据说,演唱阳关三叠时伴奏的笛子吹出最后一迭高音时,笛子都破裂了,我们从其中能感受到感情之强烈。无论是诗,还是曲子到最后所表现的是宴席即将结束,友人即将踏上远去的行程,主宾双方的惜别之情都达到了浓郁饱和的极点。主人那深沉的句子似乎是脱口而出的,是那么的自然,朴素,而以强烈真挚感人肺腑。吟此句,我总有“作旷达语,倍觉悲痛”的感觉,疑惑前言是否分析偏差了。
细细聆听曲子,我浸透在音乐里,方知原来感觉没错,曲子节奏舒缓而雅正,曲韵绵绵却不哀愤,如饮一杯淡酒,湿湿的,绵绵的,韵长而语短。这种看似淡,实则深的感情才是友情。
四
当我未落笔写这篇文字时,一边倾听着曲子,一边默诵着古诗,心头涌现着所有关于友情的思绪。友情同爱情一样都是后天的感情,它们不同于亲情,那是一种先天性的,是一种固定,源于无法拒绝与抛舍的血缘。爱情与友情的不同在于,爱情是一棵“嫁接树”岁月光阴中生长,嫁接的伤口遂渐融合消失最终完成一体,而友情则是两棵独立的树,相为遮风避雨,却不放弃各自的独立性,永远是相望与相守,因为距离的美,才使其持久的延续。
我一直试图用国家政体来比喻三者必须的区别。亲情是一个中央集权的国家,它的各个部分是统一的也是不可分割,因为血肉同胞,是打断骨头还连着筋的情感;爱情是一逐步形成联邦式国家,为了不同目标或信仰组成一个整体,当目标或信仰消失了,劳燕分飞是一种当然的结局;友情则是邦联式政体,它是一个松散的组盟,合则来,不合则去,并不影响彼此生活方式、信仰、爱好。正因为彼此的独立与相望,许多友情比爱情更俱韧性更特久。
在古人造字时,他们把“朋”字,由两个“月”组成“月”在偏旁中的含义是“肉”的意思。也就是说“朋”是两块并列的“肉”合并它们是“朋”分开它们是两个独立的字。心心相印的是爱情或知音,并列而坐却是友情。
翻阅二十四史时,关于爱情的描写是极其寥寥,但关于友情文字却屡见不鲜。在男人的治国平天下的大志中,得爱情助之可少,大部分是得朋友之助,其扶而建大业。所以刘备才说,妻子如同衣衫,兄弟如同手足,衣衫破了我们可以买件,而手足断岂可再续。我们知道刘备本人没血肉同胞兄弟,在这所言“兄弟”是指朋友。刘备成孤道寡得益于朋友,得益于关张之人,正因为关张的倾心扶助权威核心,他才成就了一代霸业。他们之间是水浓于血的友情,所以他是成于关张,死于关张。无论对他伐东吴的动机作何种说法,但不可否认的一点就是其中有对“关张”之人的死,他痛心疾首,不报亡人之仇,他寝食难安。他们三人的桃园三结义把友情的光辉篇章推到了极至,友情在他们身上是以标炳千秋。
“朋”字是并排的两人,从造字上而言,我们可以推出是一种平等,只有平等才有敬重。与你高的人难有平等,高者是”俯”低者是”仰”俯仰之间是一种不平。当然这里所谓高低非社会地位,也非知识丰厚薄短,而是一种心灵,一种自视。心灵的平视,才是友谊的诞生根源和友情坚固的基础。
刘秀一代帝王,可谓普天之下尽为人臣,但对同窗好友严子陵却是一种平等之心。在他登上帝王之位后,写了一封与子陵书希望严子陵能帮他共治天下,信里是平和而平等说:“古大有为之君,必有不召之臣。朕何敢臣子陵!”严子陵最终没有奉召,我想或许在老友乎,终有仰视之态,英如萁山颖水做一个布衣野老,这才能把友情延续。同样东阿王曹植写了一篇希望文章“建安七子”之一的陈琳斧正赐教,但陈琳失去平等之心,在答东陈王笔中充满了恭维奉承。他在书前,未置一言前便称“琳死罪”而又是恭维道:“君候体高世之才,秉青萍,干将之器,打钟无声,应机立断。此乃天然导禀,非钻仰者所庶几也。”我们不否认才占天下八年的曹子建确是文采斐然,但也不至于让“建安七子”的陈琳自称“驽马”呀!这是没平等久的人,所以他不是曹子建的朋友,只是一个官。
富而不骄,重而不失平等之心的,或许只有重包叔牙与管仲上间吧!所以管仲说朋友鲍叔牙之时赞道:“事始团时,尝与鲍叔费,分财利多首民,鲍叔不以我为贪,知我贫也。吾尝为鲍叔谋事而更穷困,鲍叔不以我为愚,知时有利不利也。吾尝三仕三逐于君,鲍叔不以我为不肖,知我不遭时也。吾尝三战三是,鲍叔不以我怯,知我有老母也。公子纠败,召急死了,吾幽囚受辱,鲍叔不以我为无耻,知我不羞小节而耻功名不显于城下也。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
鲍之情义在千秋,想起他们又得不让我想起里的吴季子季札墓前挂剑的故事。季子是春秋时吴国国王诸樊的弟弟,曾为了不肯孝袭王位而逃到深山里一位贤者。在余祭为王时派他出使中原诸国,他顺道去拜访老友徐君,在叙旧之时徐君非常喜欢李札所佩宝剑,但并没说出口。由季札正值出使,心领神会后并没有解到当时根赠。出使毕。在归国时,他告访徐君,想把宝剑当面相送。谁知,徐君在此期间竟故去,于是季杞便把宝剑挂在徐君墓前树上。左右随从不解其意说:“徐群即然都死了,你还把剑赠给谁?”季札说:“不然,始吾心已许之,岂以死信吾心哉!”
如果管鲍之情是朋友的相知与敬重,墓前挂剑是以友人之间信义与生死无背的真诚。其实历史上这样的友人情谊的曲故多不胜数。关地顾贞观与吴兆塞拜尽高门只有求老友“万里冰露区马还”的珍贵友谊,在此我不想熬述,再写就失这堆积了。我对寻段佳话只想说,在我十二岁初读词时,读纳兰词附寻中顾贞观写给吴兆塞的两金缕曲时,我们眼睛暗湿了,为了那至诚,真挚的友谊。
五
在我们久久为那些温暧而又持久的友谊感动,其实我们也知道友谊本身也有脆弱的一面。友谊同所有感情一样即有柔和的一面,也有脆弱的一面。在韧性一面,它可以同亲性相比,其脆弱性又可与爱情不相上下。有时相交数十年,却毁于一夕,有时患难与共几度朝暮,却失去一朝官光奂贱。
中国古人是很有意思的,他们为相交厚薄的友谊定了不同同词,划分出三六九等。刎颈之交、莫逆之交、金兰之交、同窗之交、杯水之交等皆是不同的友谊。友谊的韧与脆弱也逐随这不同的名词,越来越薄,最后有土崩瓦解之势。
有一种生死朋友,它比亲性还爱具有韧性,生死同在,如桃国大义。但也有一种朋友是见胜则纷聚拥而来,附之若蛆,峥败则纷纷逃之。所以培根说:“风光时朋友认识了我,失败时我认识了朋友。”中国古人也从车水马龙,门庭若市,到门前冷若车马稀,门可罗雀中得出:“一无一生,乃知交情。一贫一富,乃知交态。一贵一贱,交情乃现。”
在余秋雨先生的苏东坡突围中,我们可以体会到苏东坡被逼黄洲时那种世严凉。聚众酬喝,呼朋唤友,得意可以阵臂一呼应着去集的苏东坡,在莸罪之后竟成了“平生亲友,无一字见及,有书与之办不答,首幸庶儿免矣。”这是世态,同时也是友谊的脆弱。朝堂之上谁还敢给苏东坡说一句话,友人疏离,真是“谁见幽人独往来!”朝堂能为之辩解只有其弟苏东辙。他上书神宗皇帝为兄轼下狱上书,不说其文风,只说其内容,那种忿恨心情或许也只有亲兄弟才不顾生死而为之。难怪苏东坡在狱里写的中说:“与君世世为兄弟,更结人间朱了因。”文人之间的友谊粉饰太多,在瞬之间,一切粉饰驳落,虚假尽现。或许只有从高温中凝聚变冷,我们才能知道有没真友情,友情的钢性到底含多少。岁寒方知松后凋矣!文人,友谊之脆弱啊!
这种脆弱是在烈考验中呈现出它的颓废,并且它也不只出现在古人身上,当今文人又何尝没有。在文革中有许多的死者并不仅仅是困为国家的失败,而是死于朋友的攻击,朋友攻击才是让人绝望的,昨夜尚与你相吐夜话的朋友,清晨醒来却成为狰狞的敌人。欣赏你长久的是朋友,知你弱点又何尝不是朋友呢?古龙说:“一个最容易伤害到你的人,通常都是最了解你的人,这种人常常是你最亲近的朋友。”
功利的社会,敢于毫无顾忌的为友人援助的人太少了,尤其对待那种处在贫困朋友。现在的社会友情也是讲其“门当户对”的,社会地位高的往往寻其地位同等人,低的人当然也不会与门住高的为友。高者交低人,同类会嗤之以鼻,说交的什么人,不三不四,低者好象永远是高者口里的猫三狗四,狐朋狗友,下流人物。谁能真正体会正直的往往是这些普通人,他们或许没有知识,但却坦露的是一颗最不加修饰、质朴的心,他们感情源于本能,自然原始,是最直露的表达自己。所以,苏东坡下狱后,那些士大夫朋友们都退去了,而那些百姓却依旧不忘他,称之为“苏青天”千秋之下,滔滔历史,名人智士如过江之鲤,谁敢如蔡邕义哭一场董卓。
六
在当今社会,人们常说两种朋友是最得珍惜:一是战友,另外是同学
我曾经试图分析这种感情。这是和平年代,没有那么多的生死至交,留下是平和的友情。和平年代的爱情和友情真的往往与名利挂钩。和平年代是个物欲横流的社会,人们越来越知道自身的权利,也越来越知道保护自己,把自己包裹严严实实,差一点把自己放在保险柜里,一点感情都不泄露自己,生怕别人抢夺了自己。人与人之间好像只剩下为名利前进利用的关系,每一个人都像上紧发条的表,不停在物欲中挣扎。表面都很潇洒,其实不然,一切如绣花的枕头,外表的华丽却掩饰不住哪种内在空虚糟糠的心灵。其实,人在金钱之外都渴望内在的渲泄,赤裸裸的物欲关系让人使终如有饿狼虎视眈眈一样。社会中是金钱与利用,是系系热热背后苍凉。人在放任之时,人结识多,面交往广了,却越来越感友情的可贵,尤其是那种超越出物质,名利的友情,名利的友情,那种只是来源精神的友情。
战友与同学无疑是属于这种在军队,在学校大家结识都是一穷二白,喜欢或交往的动机非常单纯,只是为了一种共同的精神或爱好。友谊的单纯性,保证了友谊的纯洁,这是在社会尔虞我诈中无法拥有,人们越来越喜欢怀旧,怀念那些青春单纯往事。或许我们怀念的不是那山那水那校园那军队单调枯燥的生活,而是怀念那些单纯,快乐的日子。于是那曾经的山水校园军队也尽染上一层金色。怀旧,回忆是让记忆具有诗意。也许年老了,我们的岁月忆之舟仍然驾驶上回顾的梦幻驶向那金色年代。
人成熟了,就等于放弃自我了。人会为人处事了,也就越来越懂得伪装。社会中的友情象水土一样严重流失。一切让我们向往那种单纯,那种自然,发自本性的友情。
渴望友情是个时代的呼唤。渴望真诚是人内心的郁结。渴望单纯是苍桑过后的心声。渴望不是一个单声招唤,它需要回应,也需要每一个敞开心扉,放飞单纯的梦鸽,等待一个真诚的友情巢。
生死相交的友情太重,对现在崇尚个体奋斗的人,越来越珍惜生命的人来说,我们无法承受。那么,我们就拥有一份温温而绵长的友情,温暖我们孤寂灵魂,在人生的征途上,在人生的阳关前有人为我们温温的说:
劝君更进一杯酒
西出阳关无故人。
附录
渭城朝轻尘,更酒遍客舍青青。弄柔凝千缕,更酒遍舍青青。弄桑凝翠色,更酒遍客舍青青。弄柔凝柳新。
休烦恼,劝君更尽一杯酒,人生会少,富贵功名有定分。休烦恼,劝君更尽一杯酒,旧游如梦,只恐怕西出阳关,眠前无故人。休烦恼,劝君更尽一杯酒,只恐怕西出阳关,眠前无故人。
一
当我着手写这一组民族古典音乐散文时,听过的曲子一支又一首在耳畔交错奏响,其中就有阳关三叠这篇乐章。那略带淡淡愁绪的琴曲,似夕阳沉落,又如晨曦初升,散漫天际的从远到近,从近又至远飘荡。我不得不停下笔,聆听这支从心海漫出的曲子。
初听阳关三叠是在懵懂无知的少年时。那时侯我在鲁西的一个乡下中学里读书,教我们音乐的是一位极其儒雅的老先生,他姓任,据说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音乐系,文革时下放到我们中学,由于爱上那片淳朴的土地,所以政策放开后也没返城,一直滞留在那里教书。当时他已经退休,因为学校缺少音乐老师,他便主动提出来教我们音乐课。一个午后的音乐课上,任先生教完我们李叔同先生(即弘一法师)那首流传很广、曲调优美动听的送别之后,与我们随意谈了一些关于离别的音乐,其中有很长时间在谈着这首阳关三叠。在我们这群孩子的强烈要求下,任先生用竹箫为我们吹奏了这支曲子。
苍茫的古调与午后倦倦的秋阳融合在一起。秋阳在曲子里慢慢舒展开,似古人那长袖罗衫,又似戏曲里那曼歌的京剧道白那么漫长的音韵。深沉而婉转悠扬的箫声传入空旷的操场,操场的回音,更情致绵绵。秋阳斜洒在任先生灰白的发间、眉宇间,阳关古道的小酒馆两位挚友,温言相劝樽中酒的画面,似乎浮在眼前。柳色青青,雨露未干,朋友折柳相送,依依惜别,同时也有豁达,洒脱。烟雨蒙蒙里有惆怅,平沙莽莽里有豪情,那种复杂的送别之情,曲子蕴含着历历如绘。任先生吹的非常忘情,似乎融合了自己往日旧事,他的吹奏侧影本身就是一幅绝妙的画,许多年后的今天仍然时常想起。
当我能够深刻体会这首曲子时,已经是若干年以后的一个下午时分。我第一次走出山海关,北去塞外的小城读书。那一年整个神州都在涝水中浸没,到处贴满抗洪的口号,华夏大地一片水泽。车出山海关,有细雨笼罩,灰蒙的天地与苍茫无垠的荒野胶合在阴郁中,辽然无际的天宇,雄浑壮观,而又苍茫啾然。那支古曲零碎的片断在我耳畔无际蔓延、呜咽。我知道这种凄凉不是曲子真正所表达的内容,但我还是信口吟出:
劝君更近一杯酒
西出阳关无故人。
二
阳关三叠原名渭城曲,其源自唐朝诗人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一诗。王维在阳关附近的渭城为元二设宴饯行,即席吟了这首诗。元二其人我在旧唐书和新唐书中都没有找到关于他的记载,所以无以考据,只能从诗中知道他是诗人的一位友人。他要出使安西,王维从长安赶来送别。
安西即唐朝时的安西都护府,唐代曾在西北设两个都护府,一个即安西都护府,另一个是北庭都护府。安西都护府在北庭都护府的西北,它是西北边陲的首要屏障,也是西北最远的边疆。大约在当时的龟兹城即现在的新疆库车县附近,管辖之处汉代的西域境地。
当时西北边疆地理和气候都非常恶劣,曾任安西节度判官的岑参有许多是描写那里气候的,比如在走马川行奉送师西征里的描述:“君不见走马川,雪海边,平沙莽莽黄入天。轮台九月风夜吼,一川碎石大如斗,随风满地乱石走风头如刀面如割马毛带雪汗如蒸,五花连线旋作冰,幕中草砚水凝。”他在另一首诗里也曾写道:“北风卷地百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看到王维那温温的诗句,我们不禁有疑问,难道不知道朋友前途艰辛跋涉,不知道地理气候恶劣?不,他是知道的,在他另一首诗送刘司直赴安西里曾云:“绝域阳关道,胡沙与塞尘。三青时有雁,万里少行人。”
前路是春风难度的阳关,从此朋友一去,繁华的长安,江山妩媚的中原只能在回望中,一去渺茫无际。诗人在洒脱之外心里毕竟还有依依之情。毕竟前路是穷荒边域,风物与内地不同,纵使唐人的风采绝伦,心宇平静开阔,但毕竟人是七情六欲的人,诗人还是很留恋的,从诗外我们可以感受到。诗中的渭城即秦代都城咸阳,它离当时的京都长安是一天的路程,李商隐有诗道;“送到咸阳见夕阳”元二是奉朝廷旨意出使安西都护府,从长安出发,当时王维一度做京官。他们在清晨别离,可见他们从前一天一起从长安,诗人送到此地。但是,送君千里终有一别,无论如何二人必须在此相别了。清晨二人再次设宴饯行,朋友从此天涯孤旅,诗人也要会长安了,颇有“君向潇湘我向秦”的味道。
江淹说:“黯然销魂者,惟有别矣!”生离死别是让人伤神的事,但又是人世轮回中不可避免的。离别,在人们谈起时总容易带上悲凉的色彩,更何况友人去的是遥遥西北边陲,可谓天涯。“一赴绝国,讵相见期?”依依的话别,到此嘎然而止,化为豪壮之语。因为他们是唐人,唐人风范是绝于任何时代,那个时代是古中国国力最强盛的时代,那个时代的人跳动着国人最有的激情豪情,建工立业走向远方是他们的潮流,他们奔动着,成为五千年历史的激流。他们的目光放的很远,,把人生道路铺展的很广,三山五岳间有他们呼啸的声音,万里江山中有他们放达的脚步。他们的豪迈冠绝古今,你听高适漫歌长吟“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何人不识君”;李白更是豪气纵横“阳朔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篙人”;王昌龄也有“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誓不还”的惊奇句子。粗豪雄放,热血奔涌,这是盛唐之音。他们的诗风明朗开阔,健康积极,有铁板琵琶唱大风的雄壮古风。
王维本人前期的诗风慷慨激昂,而后期因为安史之乱他做过伪官,在朝廷不被重用了,才有了禅意。但处于那个豪情奔放的时代,局中的人都在感受着时代的召唤,所以诗人本意并不渲染绝域的荒际,前途的的艰辛,让人感到一种闻而却步。这一切作者并没有写,他用时代所特有的自信、平静、沉着的笔墨,轻轻勾画了一幅淡淡的画。
这是那时代特有,他们没儿女之间惺惺作态的泪洒胸襟。诗人知道前途无论多么艰辛,自己毕竟无法与老友分担。只有把握住眼前,多劝老友饮一杯才是现实的。惜别,祝愿,相思是华美而空洞的辞章,劝老友尽今日之欢最朴实的。诗人对朋友那饱满、深挚的感情化樽中酒,一切尽在酒中,这才是真挚、自然、朴素。诗人淡淡的话引出普遍的思想共鸣,所以诗久传不衰。感情由燃烧化为温温的持久,含蓄的表达让句子化为永恒的隽永。
三
送元上使安西这是一篇精妙绝伦的诗,同时也是一支蕴含着宫商羽微角五言韵律的歌,再看它是一幅诗外画,画外诗的画面。
苏东坡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王维其人被后世称之“诗佛”他不仅是一个诗人,又是绘画史上的泼墨山水著称的画家,同时又兼通音乐。在诗画,诗曲中能够随脚出入,可见之艺术修养的多面性。在这首诗里作者把诗,画,曲三者融为一体,艺术之笔构画的浑然天成。
在诗的开始,作者高度凝炼词句,简单的字构成了画,谓城,朝雨,客舍,柳色,大胆用墨,用青青柳色诉说离别。古人有折柳送别的风俗,柳花意在告诉离别,同时“青青”二字又是明朗,清新的,它冲谈离别的惆怅。色彩对比,让诗之始就有洒脱,画面也清新明朗,富有生气,是一种绘画布局背景的衬。自然环境的和谐,是一种人心情绪的外现,同时也为后面的抒情作铺垫。朝雨代表着离别的谈谈的愁绪,青青柳色又涌动着友人前去的激情,也是一种内心复杂的表现,同时也是景与情的反衬。
其后两句是一种情绪的勃发,也是画面的高度的凝结。诗人没有停留在宴席上的渲染,同时又在饯行宴上。在宴上而又空间上又发生极大的转犊,空间直切到了阴关之外,孤旅奔行,遥远的边际,茫茫黄沙,荒野寂寥,这是诗人诗外之画,也是画之外之诗韵味无穷之处。情感的凝聚就在诗外之画中,哪是诗人设身处地的为朋友想,为朋友念的。这是诗画韵韵含蓄而又无限延长,一瞬间,画与诗突破了所有空间的限制,达到笔断意长存的美学至高点,同时也是曲子的缭绕列限绵长,一切停止而又在延续。这画曲的高度一到处。
阳关三叠的曲律和背景来源于此诗。在古代诗和韵是分不开的,诗词都是与间律唱和的。诗言志,作为单纯的文学体裁是诗以后的延变。间乐是许多优秀诗词广泛流传的一种凭藉,同时也是衡量测验他们艺术质量的一种天然尺度。管弦之音无凝推广了诗词的流传。
在诗人的诗中久为传唱的也不止谓城曲一首。象高适,王翰,白居易,王之涣等等的诗都有八律之说。说其中有一个小故事,高适,岑彦,王之涣在一起饮酒,召来歌妓,王之涣说:“如果下一首唱的不是自己的诗,当以终生避席。”三人对歌妓皆无暗示,果然第二支曲子唱到“黄河远上白云间”之句,由此可见诗词八律是当时的一种风气,如当今的流行歌曲。唐时著名乐师李龟年就曾谱唱过王维的其他诗句,如“红豆生南国”“清风明月苦相思“等。
阳关三叠作为曲子在唐代早已流行。在其同时或稍后的诗人词句里有了“唱谓城”或“唱阳关”的词句。刘禹锡,白居易,李商隐,还有宋代的李清照等人的诗词们都有可寻到踪迹。这是一支纯粹的友情曲,千百年来引起千万人普通共鸣,艺术生命力加此久远,我们不得不认可它的艺术感染力,而它艺术感染力如此强烈源于什么?那就是情谊的真挚。
艺术是不允许伪作,它是以真情实感动人。浩如烟海的古曲多不胜数,历史,岁月是无情判官,大浪淘沙方知真金子的可贵。那些庸娟俗语粉的曲子被时光淘光了,独留下这支穿越时间,空间感受人肺腑的阳关三叠。
据说,演唱阳关三叠时伴奏的笛子吹出最后一迭高音时,笛子都破裂了,我们从其中能感受到感情之强烈。无论是诗,还是曲子到最后所表现的是宴席即将结束,友人即将踏上远去的行程,主宾双方的惜别之情都达到了浓郁饱和的极点。主人那深沉的句子似乎是脱口而出的,是那么的自然,朴素,而以强烈真挚感人肺腑。吟此句,我总有“作旷达语,倍觉悲痛”的感觉,疑惑前言是否分析偏差了。
细细聆听曲子,我浸透在音乐里,方知原来感觉没错,曲子节奏舒缓而雅正,曲韵绵绵却不哀愤,如饮一杯淡酒,湿湿的,绵绵的,韵长而语短。这种看似淡,实则深的感情才是友情。
四
当我未落笔写这篇文字时,一边倾听着曲子,一边默诵着古诗,心头涌现着所有关于友情的思绪。友情同爱情一样都是后天的感情,它们不同于亲情,那是一种先天性的,是一种固定,源于无法拒绝与抛舍的血缘。爱情与友情的不同在于,爱情是一棵“嫁接树”岁月光阴中生长,嫁接的伤口遂渐融合消失最终完成一体,而友情则是两棵独立的树,相为遮风避雨,却不放弃各自的独立性,永远是相望与相守,因为距离的美,才使其持久的延续。
我一直试图用国家政体来比喻三者必须的区别。亲情是一个中央集权的国家,它的各个部分是统一的也是不可分割,因为血肉同胞,是打断骨头还连着筋的情感;爱情是一逐步形成联邦式国家,为了不同目标或信仰组成一个整体,当目标或信仰消失了,劳燕分飞是一种当然的结局;友情则是邦联式政体,它是一个松散的组盟,合则来,不合则去,并不影响彼此生活方式、信仰、爱好。正因为彼此的独立与相望,许多友情比爱情更俱韧性更特久。
在古人造字时,他们把“朋”字,由两个“月”组成“月”在偏旁中的含义是“肉”的意思。也就是说“朋”是两块并列的“肉”合并它们是“朋”分开它们是两个独立的字。心心相印的是爱情或知音,并列而坐却是友情。
翻阅二十四史时,关于爱情的描写是极其寥寥,但关于友情文字却屡见不鲜。在男人的治国平天下的大志中,得爱情助之可少,大部分是得朋友之助,其扶而建大业。所以刘备才说,妻子如同衣衫,兄弟如同手足,衣衫破了我们可以买件,而手足断岂可再续。我们知道刘备本人没血肉同胞兄弟,在这所言“兄弟”是指朋友。刘备成孤道寡得益于朋友,得益于关张之人,正因为关张的倾心扶助权威核心,他才成就了一代霸业。他们之间是水浓于血的友情,所以他是成于关张,死于关张。无论对他伐东吴的动机作何种说法,但不可否认的一点就是其中有对“关张”之人的死,他痛心疾首,不报亡人之仇,他寝食难安。他们三人的桃园三结义把友情的光辉篇章推到了极至,友情在他们身上是以标炳千秋。
“朋”字是并排的两人,从造字上而言,我们可以推出是一种平等,只有平等才有敬重。与你高的人难有平等,高者是”俯”低者是”仰”俯仰之间是一种不平。当然这里所谓高低非社会地位,也非知识丰厚薄短,而是一种心灵,一种自视。心灵的平视,才是友谊的诞生根源和友情坚固的基础。
刘秀一代帝王,可谓普天之下尽为人臣,但对同窗好友严子陵却是一种平等之心。在他登上帝王之位后,写了一封与子陵书希望严子陵能帮他共治天下,信里是平和而平等说:“古大有为之君,必有不召之臣。朕何敢臣子陵!”严子陵最终没有奉召,我想或许在老友乎,终有仰视之态,英如萁山颖水做一个布衣野老,这才能把友情延续。同样东阿王曹植写了一篇希望文章“建安七子”之一的陈琳斧正赐教,但陈琳失去平等之心,在答东陈王笔中充满了恭维奉承。他在书前,未置一言前便称“琳死罪”而又是恭维道:“君候体高世之才,秉青萍,干将之器,打钟无声,应机立断。此乃天然导禀,非钻仰者所庶几也。”我们不否认才占天下八年的曹子建确是文采斐然,但也不至于让“建安七子”的陈琳自称“驽马”呀!这是没平等久的人,所以他不是曹子建的朋友,只是一个官。
富而不骄,重而不失平等之心的,或许只有重包叔牙与管仲上间吧!所以管仲说朋友鲍叔牙之时赞道:“事始团时,尝与鲍叔费,分财利多首民,鲍叔不以我为贪,知我贫也。吾尝为鲍叔谋事而更穷困,鲍叔不以我为愚,知时有利不利也。吾尝三仕三逐于君,鲍叔不以我为不肖,知我不遭时也。吾尝三战三是,鲍叔不以我怯,知我有老母也。公子纠败,召急死了,吾幽囚受辱,鲍叔不以我为无耻,知我不羞小节而耻功名不显于城下也。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
鲍之情义在千秋,想起他们又得不让我想起里的吴季子季札墓前挂剑的故事。季子是春秋时吴国国王诸樊的弟弟,曾为了不肯孝袭王位而逃到深山里一位贤者。在余祭为王时派他出使中原诸国,他顺道去拜访老友徐君,在叙旧之时徐君非常喜欢李札所佩宝剑,但并没说出口。由季札正值出使,心领神会后并没有解到当时根赠。出使毕。在归国时,他告访徐君,想把宝剑当面相送。谁知,徐君在此期间竟故去,于是季杞便把宝剑挂在徐君墓前树上。左右随从不解其意说:“徐群即然都死了,你还把剑赠给谁?”季札说:“不然,始吾心已许之,岂以死信吾心哉!”
如果管鲍之情是朋友的相知与敬重,墓前挂剑是以友人之间信义与生死无背的真诚。其实历史上这样的友人情谊的曲故多不胜数。关地顾贞观与吴兆塞拜尽高门只有求老友“万里冰露区马还”的珍贵友谊,在此我不想熬述,再写就失这堆积了。我对寻段佳话只想说,在我十二岁初读词时,读纳兰词附寻中顾贞观写给吴兆塞的两金缕曲时,我们眼睛暗湿了,为了那至诚,真挚的友谊。
五
在我们久久为那些温暧而又持久的友谊感动,其实我们也知道友谊本身也有脆弱的一面。友谊同所有感情一样即有柔和的一面,也有脆弱的一面。在韧性一面,它可以同亲性相比,其脆弱性又可与爱情不相上下。有时相交数十年,却毁于一夕,有时患难与共几度朝暮,却失去一朝官光奂贱。
中国古人是很有意思的,他们为相交厚薄的友谊定了不同同词,划分出三六九等。刎颈之交、莫逆之交、金兰之交、同窗之交、杯水之交等皆是不同的友谊。友谊的韧与脆弱也逐随这不同的名词,越来越薄,最后有土崩瓦解之势。
有一种生死朋友,它比亲性还爱具有韧性,生死同在,如桃国大义。但也有一种朋友是见胜则纷聚拥而来,附之若蛆,峥败则纷纷逃之。所以培根说:“风光时朋友认识了我,失败时我认识了朋友。”中国古人也从车水马龙,门庭若市,到门前冷若车马稀,门可罗雀中得出:“一无一生,乃知交情。一贫一富,乃知交态。一贵一贱,交情乃现。”
在余秋雨先生的苏东坡突围中,我们可以体会到苏东坡被逼黄洲时那种世严凉。聚众酬喝,呼朋唤友,得意可以阵臂一呼应着去集的苏东坡,在莸罪之后竟成了“平生亲友,无一字见及,有书与之办不答,首幸庶儿免矣。”这是世态,同时也是友谊的脆弱。朝堂之上谁还敢给苏东坡说一句话,友人疏离,真是“谁见幽人独往来!”朝堂能为之辩解只有其弟苏东辙。他上书神宗皇帝为兄轼下狱上书,不说其文风,只说其内容,那种忿恨心情或许也只有亲兄弟才不顾生死而为之。难怪苏东坡在狱里写的中说:“与君世世为兄弟,更结人间朱了因。”文人之间的友谊粉饰太多,在瞬之间,一切粉饰驳落,虚假尽现。或许只有从高温中凝聚变冷,我们才能知道有没真友情,友情的钢性到底含多少。岁寒方知松后凋矣!文人,友谊之脆弱啊!
这种脆弱是在烈考验中呈现出它的颓废,并且它也不只出现在古人身上,当今文人又何尝没有。在文革中有许多的死者并不仅仅是困为国家的失败,而是死于朋友的攻击,朋友攻击才是让人绝望的,昨夜尚与你相吐夜话的朋友,清晨醒来却成为狰狞的敌人。欣赏你长久的是朋友,知你弱点又何尝不是朋友呢?古龙说:“一个最容易伤害到你的人,通常都是最了解你的人,这种人常常是你最亲近的朋友。”
功利的社会,敢于毫无顾忌的为友人援助的人太少了,尤其对待那种处在贫困朋友。现在的社会友情也是讲其“门当户对”的,社会地位高的往往寻其地位同等人,低的人当然也不会与门住高的为友。高者交低人,同类会嗤之以鼻,说交的什么人,不三不四,低者好象永远是高者口里的猫三狗四,狐朋狗友,下流人物。谁能真正体会正直的往往是这些普通人,他们或许没有知识,但却坦露的是一颗最不加修饰、质朴的心,他们感情源于本能,自然原始,是最直露的表达自己。所以,苏东坡下狱后,那些士大夫朋友们都退去了,而那些百姓却依旧不忘他,称之为“苏青天”千秋之下,滔滔历史,名人智士如过江之鲤,谁敢如蔡邕义哭一场董卓。
六
在当今社会,人们常说两种朋友是最得珍惜:一是战友,另外是同学
我曾经试图分析这种感情。这是和平年代,没有那么多的生死至交,留下是平和的友情。和平年代的爱情和友情真的往往与名利挂钩。和平年代是个物欲横流的社会,人们越来越知道自身的权利,也越来越知道保护自己,把自己包裹严严实实,差一点把自己放在保险柜里,一点感情都不泄露自己,生怕别人抢夺了自己。人与人之间好像只剩下为名利前进利用的关系,每一个人都像上紧发条的表,不停在物欲中挣扎。表面都很潇洒,其实不然,一切如绣花的枕头,外表的华丽却掩饰不住哪种内在空虚糟糠的心灵。其实,人在金钱之外都渴望内在的渲泄,赤裸裸的物欲关系让人使终如有饿狼虎视眈眈一样。社会中是金钱与利用,是系系热热背后苍凉。人在放任之时,人结识多,面交往广了,却越来越感友情的可贵,尤其是那种超越出物质,名利的友情,名利的友情,那种只是来源精神的友情。
战友与同学无疑是属于这种在军队,在学校大家结识都是一穷二白,喜欢或交往的动机非常单纯,只是为了一种共同的精神或爱好。友谊的单纯性,保证了友谊的纯洁,这是在社会尔虞我诈中无法拥有,人们越来越喜欢怀旧,怀念那些青春单纯往事。或许我们怀念的不是那山那水那校园那军队单调枯燥的生活,而是怀念那些单纯,快乐的日子。于是那曾经的山水校园军队也尽染上一层金色。怀旧,回忆是让记忆具有诗意。也许年老了,我们的岁月忆之舟仍然驾驶上回顾的梦幻驶向那金色年代。
人成熟了,就等于放弃自我了。人会为人处事了,也就越来越懂得伪装。社会中的友情象水土一样严重流失。一切让我们向往那种单纯,那种自然,发自本性的友情。
渴望友情是个时代的呼唤。渴望真诚是人内心的郁结。渴望单纯是苍桑过后的心声。渴望不是一个单声招唤,它需要回应,也需要每一个敞开心扉,放飞单纯的梦鸽,等待一个真诚的友情巢。
生死相交的友情太重,对现在崇尚个体奋斗的人,越来越珍惜生命的人来说,我们无法承受。那么,我们就拥有一份温温而绵长的友情,温暖我们孤寂灵魂,在人生的征途上,在人生的阳关前有人为我们温温的说:
劝君更进一杯酒
西出阳关无故人。
附录
渭城朝轻尘,更酒遍客舍青青。弄柔凝千缕,更酒遍舍青青。弄桑凝翠色,更酒遍客舍青青。弄柔凝柳新。
休烦恼,劝君更尽一杯酒,人生会少,富贵功名有定分。休烦恼,劝君更尽一杯酒,旧游如梦,只恐怕西出阳关,眠前无故人。休烦恼,劝君更尽一杯酒,只恐怕西出阳关,眠前无故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