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2.副使
推荐阅读:我的帝国无双、明天下、唐枭、乘龙佳婿、长宁帝军、盛唐风华、银狐、逆鳞、续南明、大明1617
TXT小说网 www.txt8.org,最快更新李代桃僵最新章节!
元和十二年的岭南注定是个多灾多难的年份,从这年的春天起,岭南南部诸州县就成了被上天遗弃之地。先是一个数十年未有的暖冬,天气熏暖,草木生春。入春之后天气却一天冷似一天,到了三月中旬,天气骤然变冷,一场冰雹从雷州向东横扫至梅州,紧接着就开始下雪,大雪一连下了三场,竟是一场比一场大。于是万物凋敝,已经吐露新芽的草木、庄稼顿时遭受了一场灭顶之灾。
稍微有点人生阅历的人都知道这将意味着什么,但厄运似乎还没有完,进入到六月后,天气骤然放暖,瓢泼大雨连日不息,梅州、潮州、韶州等山区州县都受到了水灾。待进入六月后,连绵大雨加上台风海啸,又使得雷州、广州等沿海州县洪水泛滥成灾。
洪水在七月底结束,旋即就开始长达一个月的高温无雨天气。除广州一带,几乎所有的平原州县都发生了旱灾,灾情之严重真是百年所未见。
到了这步田地,即使是毫无阅历的少年也知道岭南今年是没一天好日子可过了。
与岭南其他州县相比,韶州的灾情并不十分严重,只是六七月间江水上涨时淹没了江畔一片低洼处的农田,旧城区普遍出现内涝情况,积水最深处超过一尺深,大雨中倒塌房屋三十三间,六个人受伤,没人死亡,即使与往年相比,受到的影响也不算大。
不过李煦还是抓住这个机会展开了一场舆论宣传战,常山带着十几个新招募的爪牙走街串巷,没用几天时间,居住在旧城低洼处的百姓就开始往高处搬迁,因为常山造谣说台风将至,韶州将迎来时常一个月的暴雨,低洼的旧城区已经不适宜人类居住了。
在舆论上大造声势的同时,韶州新城的营建工作也在紧锣密鼓地进行当中。付家到底是人才济济,运作这么大的一个工程竟也显得轻松老道,游刃有余,新城选址规划,征地拆迁,施工准备,三者齐头并进,丝毫不乱。
果然是朝中有人好办事,韶州地方请求营建新城的公文送入长安的当天,工部就判押呈请政事堂大会审议,审议当天通过,呈文送入大内,当天送入,当天天子就画了可。
还是原来的调调,修城可以,要钱没有,得地方自己筹措,地方士绅愿意垫资的,允许韶州地方以田赋做抵押,分期偿还,但利息必须固定,地方不得不随意调整。
有这些就足够了,付家看中的是新城里的地皮,利息不利息倒并不在意。
循例,这么大的一个工程,工部是必须要派员前来监督的,这位姓吴的员外郎还没出长安城,消息就传到了韶州。直到此时韶州地方联手付家营建新城的事才被韶州百姓所知。
谜底已经揭开,下一步就是各显神通分享这场盛宴的时候了,吃肉是没指望了,那是属于各路大神们的,啃骨头也轮不上自己,那是各路小仙和妖精们的,不过汤还是可以喝上两口的。这么大的工程付家连口汤都不给大伙喝,他以后还要做人吗?
当然即使是想喝汤也要有门路可走,无人引荐,便是清汤也没你喝的份。
于是一夜之间,杨参军的门前又热闹了起来,人潮攒动,车马不息,人们兴致勃勃而来,高高兴兴而去,杨参军果然是个八面玲珑的家伙,就那么一丁点汤水,也让他分配的妥妥当当,皆大欢喜。
不过杨宅门前的热闹情景没能持续几天,突然就变得冷默起来。
是汤水分完了?还是分砸了?都不是,是杨参军家里出事了。
长安城传来消息,杨参军的祖母凉州夫人杨葛氏于三月初六夜在长安病逝,享年六十八岁。大唐以仁孝治天下,官员闻丧报后,须立即举哀,同时报有司备案,解官守制三年。在这个漫长的守孝期内,除非天子下诏夺情起复,否则只能老老实实呆着。
杨赞只是一个小小的九品参军,夺情起复的事论理是轮不到他头上的,一个即将解官回乡的人,自然就失去了巴结的价值。
一夜之间,杨宅由鲜花似锦落得个内外皆缟素,杨赞披麻戴孝,在灵堂前写奏表请求解官回乡为祖母守制,同时向韶州刺史常思云上表请求辞去新城营造监督一职。
常思云将他手中奏表压住不放,忙着思考对策,人是肯定不能放的,韶州新城从规划起李煦就深度参与,他即是整个工程的策划者,也是推进工程的执行人,这事儿才刚刚开了个头,他怎么可以半途撂挑子呢?
若说别的事,可以找人顶替一下,独这桩事不行。这里面太多的细节即便常思云自己也弄不清楚,离开了他,营建新城这桩大事极有可能要半途夭折。
付家也不愿意杨赞半途撂挑子走人,这不仅因为李煦是一个踏实的推进人,还因为他知道的内幕实在是太多了。没有了他,将来怎么和常思云沟通都是问题。这个人在新城建成前是无论如何不能离开韶州的。
为了留住杨赞,韶州刺史熬了一个通宵,亲手拟了一封名为《应对岭南灾变十三策》的奏折,早杨赞请求解官的文书三天快马发往长安。
常思云在这份奏折里分析说岭南道今年历经水旱灾害折磨,秋后必定有大灾荒,缺衣少食的灾民届时将多达十万之众,地方官府稍有处置不当,就会惹起暴乱,为了安定地方,他提出了十三条对策。
奏折的第一条他建议朝廷派遣宣抚大使南下坐镇,就近征调湖南、江西、福建粮草入岭南,赈济灾民。
奏折的第二条常思云建议朝廷暂缓对岭南各州县官员的年考、升迁、贬斥,使各级官员能安守本职,应对灾情。令州县官员不得不辞官、告假、解官丁忧,务必坚守至来年秋季,在灾后重建完成之前不得擅自离开。
十三条对策中着力最多的就是第一条和第二条,尤其是第二条,完全就是为李煦量身定做的。
借助付家的人脉关系,常思云的这份奏折很快就成了延英殿奏对的主题,天子李纯对常思云所提对策赞赏有加,令中书省拟定详细应对方略。
中书省一干官员揣摩圣意之后,就以常思云的这份奏折为基础,拟定了《岭南道秋后防灾救灾应对方略》。常思云奏折中建议的朝廷暂缓对岭南各州县官员的年考、升降,州县官员不得不辞官、告假、解官丁忧,务必坚守的建议被原封不动地采纳。
方略经皇帝李纯画可,制成诏书颁行各司州县。
韶州参军杨赞请求解官回乡守制的文书是在诏书下达尚书省的第二天才到的长安。
于是韶州参军事杨赞就成了元和以来第一个被天子夺情起复的九品官。消息传出一度震动了长安,人们纷纷揣测这个九品小官究竟是什么来头,竟得天子如此器重?
打听的结果却让令好事者很失望,原来天子早有明诏,禁止在未来一年内,岭南道所有官员无故辞官、告假、解官丁忧。杨赞呢,他碰巧是在诏书下达之前呈文请求解官,有司既不能治他违逆之罪,更不敢拂逆圣上旨意,无奈才将他夺情起复。
有司在给李煦的回文中先赞扬了他的仁孝之心,也点出岭南正值多事之秋,正是为臣子用命之际,希望他继续履行职责,留在岭南,以备随时为朝廷效力。
拿到有司回文,李煦就去见常思云,仍旧要求解去新城营建监督一职。理由是天子虽然夺情起复,但自己热孝在身,实在不宜督办城建工程,传扬出去恐民怨沸腾。
李煦说的在情在理,常思云也就没有挽留,只要他人在韶州就行,做不做这个监督有什么关系。再说了如今新城规划已完毕,剩下的就是征地、拆迁、开工,这些环节可都是捏一把都流油的美差,常思云又岂肯假手他人呢。
常思云对李煦能主动提出辞去工程监督之举甚为欣赏,这么一个既懂事又能干事的人,常思云觉得有必要再提携他一把。
想到再过几个月,岭南必定是处处狼烟,世道一乱,光凭朝廷的一张官凭哪能站住脚呢,到时候谁手中有刀谁说话的底气就壮!自己这个刺史到时候能不能站稳脚跟,不在朝廷,而在手中那千余名土兵和他们手中的刀枪。
这段时间内自己务必尽快熟悉起军中事务,用全副精力调教出一支能打仗、又完全服从自己的团结兵。军中事务有董重质襄助足矣,董重质顶着叛将之名,正是夹着尾巴做人的时候,对自己完全没有威胁,至于李煦,他既然是击杀染布赤心的有功之臣,对军旅之事想必不陌生,刀把子交到他手里,自己只怕就拿不回来了,万一岭南匪患短期内不能平息,自己将来岂不是要受制于他?
这当然是常思云不愿意看到的。
思来想去,常思云决定把州里的政务委托给司马胡一名,非重大事项,他不再参与。自他升任天下司韶州寻访小使后,原来由他担任的副使一职就一直空悬未决,够资历的人选倒是有几个,常思云却都不大满意。
眼下他决定让李煦暂时充当副使,既可以为自己分忧,又可以堵塞一些人的嘴,三嘛,李煦资历尚浅,在韶州也无根基,将来若不合意拿下他也很方便。
———
PS:晚上九点的搁这一起发了。(未完待续)
元和十二年的岭南注定是个多灾多难的年份,从这年的春天起,岭南南部诸州县就成了被上天遗弃之地。先是一个数十年未有的暖冬,天气熏暖,草木生春。入春之后天气却一天冷似一天,到了三月中旬,天气骤然变冷,一场冰雹从雷州向东横扫至梅州,紧接着就开始下雪,大雪一连下了三场,竟是一场比一场大。于是万物凋敝,已经吐露新芽的草木、庄稼顿时遭受了一场灭顶之灾。
稍微有点人生阅历的人都知道这将意味着什么,但厄运似乎还没有完,进入到六月后,天气骤然放暖,瓢泼大雨连日不息,梅州、潮州、韶州等山区州县都受到了水灾。待进入六月后,连绵大雨加上台风海啸,又使得雷州、广州等沿海州县洪水泛滥成灾。
洪水在七月底结束,旋即就开始长达一个月的高温无雨天气。除广州一带,几乎所有的平原州县都发生了旱灾,灾情之严重真是百年所未见。
到了这步田地,即使是毫无阅历的少年也知道岭南今年是没一天好日子可过了。
与岭南其他州县相比,韶州的灾情并不十分严重,只是六七月间江水上涨时淹没了江畔一片低洼处的农田,旧城区普遍出现内涝情况,积水最深处超过一尺深,大雨中倒塌房屋三十三间,六个人受伤,没人死亡,即使与往年相比,受到的影响也不算大。
不过李煦还是抓住这个机会展开了一场舆论宣传战,常山带着十几个新招募的爪牙走街串巷,没用几天时间,居住在旧城低洼处的百姓就开始往高处搬迁,因为常山造谣说台风将至,韶州将迎来时常一个月的暴雨,低洼的旧城区已经不适宜人类居住了。
在舆论上大造声势的同时,韶州新城的营建工作也在紧锣密鼓地进行当中。付家到底是人才济济,运作这么大的一个工程竟也显得轻松老道,游刃有余,新城选址规划,征地拆迁,施工准备,三者齐头并进,丝毫不乱。
果然是朝中有人好办事,韶州地方请求营建新城的公文送入长安的当天,工部就判押呈请政事堂大会审议,审议当天通过,呈文送入大内,当天送入,当天天子就画了可。
还是原来的调调,修城可以,要钱没有,得地方自己筹措,地方士绅愿意垫资的,允许韶州地方以田赋做抵押,分期偿还,但利息必须固定,地方不得不随意调整。
有这些就足够了,付家看中的是新城里的地皮,利息不利息倒并不在意。
循例,这么大的一个工程,工部是必须要派员前来监督的,这位姓吴的员外郎还没出长安城,消息就传到了韶州。直到此时韶州地方联手付家营建新城的事才被韶州百姓所知。
谜底已经揭开,下一步就是各显神通分享这场盛宴的时候了,吃肉是没指望了,那是属于各路大神们的,啃骨头也轮不上自己,那是各路小仙和妖精们的,不过汤还是可以喝上两口的。这么大的工程付家连口汤都不给大伙喝,他以后还要做人吗?
当然即使是想喝汤也要有门路可走,无人引荐,便是清汤也没你喝的份。
于是一夜之间,杨参军的门前又热闹了起来,人潮攒动,车马不息,人们兴致勃勃而来,高高兴兴而去,杨参军果然是个八面玲珑的家伙,就那么一丁点汤水,也让他分配的妥妥当当,皆大欢喜。
不过杨宅门前的热闹情景没能持续几天,突然就变得冷默起来。
是汤水分完了?还是分砸了?都不是,是杨参军家里出事了。
长安城传来消息,杨参军的祖母凉州夫人杨葛氏于三月初六夜在长安病逝,享年六十八岁。大唐以仁孝治天下,官员闻丧报后,须立即举哀,同时报有司备案,解官守制三年。在这个漫长的守孝期内,除非天子下诏夺情起复,否则只能老老实实呆着。
杨赞只是一个小小的九品参军,夺情起复的事论理是轮不到他头上的,一个即将解官回乡的人,自然就失去了巴结的价值。
一夜之间,杨宅由鲜花似锦落得个内外皆缟素,杨赞披麻戴孝,在灵堂前写奏表请求解官回乡为祖母守制,同时向韶州刺史常思云上表请求辞去新城营造监督一职。
常思云将他手中奏表压住不放,忙着思考对策,人是肯定不能放的,韶州新城从规划起李煦就深度参与,他即是整个工程的策划者,也是推进工程的执行人,这事儿才刚刚开了个头,他怎么可以半途撂挑子呢?
若说别的事,可以找人顶替一下,独这桩事不行。这里面太多的细节即便常思云自己也弄不清楚,离开了他,营建新城这桩大事极有可能要半途夭折。
付家也不愿意杨赞半途撂挑子走人,这不仅因为李煦是一个踏实的推进人,还因为他知道的内幕实在是太多了。没有了他,将来怎么和常思云沟通都是问题。这个人在新城建成前是无论如何不能离开韶州的。
为了留住杨赞,韶州刺史熬了一个通宵,亲手拟了一封名为《应对岭南灾变十三策》的奏折,早杨赞请求解官的文书三天快马发往长安。
常思云在这份奏折里分析说岭南道今年历经水旱灾害折磨,秋后必定有大灾荒,缺衣少食的灾民届时将多达十万之众,地方官府稍有处置不当,就会惹起暴乱,为了安定地方,他提出了十三条对策。
奏折的第一条他建议朝廷派遣宣抚大使南下坐镇,就近征调湖南、江西、福建粮草入岭南,赈济灾民。
奏折的第二条常思云建议朝廷暂缓对岭南各州县官员的年考、升迁、贬斥,使各级官员能安守本职,应对灾情。令州县官员不得不辞官、告假、解官丁忧,务必坚守至来年秋季,在灾后重建完成之前不得擅自离开。
十三条对策中着力最多的就是第一条和第二条,尤其是第二条,完全就是为李煦量身定做的。
借助付家的人脉关系,常思云的这份奏折很快就成了延英殿奏对的主题,天子李纯对常思云所提对策赞赏有加,令中书省拟定详细应对方略。
中书省一干官员揣摩圣意之后,就以常思云的这份奏折为基础,拟定了《岭南道秋后防灾救灾应对方略》。常思云奏折中建议的朝廷暂缓对岭南各州县官员的年考、升降,州县官员不得不辞官、告假、解官丁忧,务必坚守的建议被原封不动地采纳。
方略经皇帝李纯画可,制成诏书颁行各司州县。
韶州参军杨赞请求解官回乡守制的文书是在诏书下达尚书省的第二天才到的长安。
于是韶州参军事杨赞就成了元和以来第一个被天子夺情起复的九品官。消息传出一度震动了长安,人们纷纷揣测这个九品小官究竟是什么来头,竟得天子如此器重?
打听的结果却让令好事者很失望,原来天子早有明诏,禁止在未来一年内,岭南道所有官员无故辞官、告假、解官丁忧。杨赞呢,他碰巧是在诏书下达之前呈文请求解官,有司既不能治他违逆之罪,更不敢拂逆圣上旨意,无奈才将他夺情起复。
有司在给李煦的回文中先赞扬了他的仁孝之心,也点出岭南正值多事之秋,正是为臣子用命之际,希望他继续履行职责,留在岭南,以备随时为朝廷效力。
拿到有司回文,李煦就去见常思云,仍旧要求解去新城营建监督一职。理由是天子虽然夺情起复,但自己热孝在身,实在不宜督办城建工程,传扬出去恐民怨沸腾。
李煦说的在情在理,常思云也就没有挽留,只要他人在韶州就行,做不做这个监督有什么关系。再说了如今新城规划已完毕,剩下的就是征地、拆迁、开工,这些环节可都是捏一把都流油的美差,常思云又岂肯假手他人呢。
常思云对李煦能主动提出辞去工程监督之举甚为欣赏,这么一个既懂事又能干事的人,常思云觉得有必要再提携他一把。
想到再过几个月,岭南必定是处处狼烟,世道一乱,光凭朝廷的一张官凭哪能站住脚呢,到时候谁手中有刀谁说话的底气就壮!自己这个刺史到时候能不能站稳脚跟,不在朝廷,而在手中那千余名土兵和他们手中的刀枪。
这段时间内自己务必尽快熟悉起军中事务,用全副精力调教出一支能打仗、又完全服从自己的团结兵。军中事务有董重质襄助足矣,董重质顶着叛将之名,正是夹着尾巴做人的时候,对自己完全没有威胁,至于李煦,他既然是击杀染布赤心的有功之臣,对军旅之事想必不陌生,刀把子交到他手里,自己只怕就拿不回来了,万一岭南匪患短期内不能平息,自己将来岂不是要受制于他?
这当然是常思云不愿意看到的。
思来想去,常思云决定把州里的政务委托给司马胡一名,非重大事项,他不再参与。自他升任天下司韶州寻访小使后,原来由他担任的副使一职就一直空悬未决,够资历的人选倒是有几个,常思云却都不大满意。
眼下他决定让李煦暂时充当副使,既可以为自己分忧,又可以堵塞一些人的嘴,三嘛,李煦资历尚浅,在韶州也无根基,将来若不合意拿下他也很方便。
———
PS:晚上九点的搁这一起发了。(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