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章 论时局(三)
推荐阅读:我的帝国无双、明天下、唐枭、乘龙佳婿、长宁帝军、盛唐风华、银狐、逆鳞、续南明、大明1617
TXT小说网 www.txt8.org,最快更新葬清最新章节!
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俄罗斯乘英法侵略军进犯天津、威胁北京的时候,派遣兵舰侵入黑龙江的瑷晖,以兵力挟制黑龙江将军奕山,逼令他在预先拟定的条约上签字,这就是所谓的《中俄瑷晖条约》。依据条约,沙俄侵占了黑龙江以北、外兴安岭以南六十多万平方公里的中国领土。
1860年,沙俄利用英法侵略军攻占北京的机会,趁火打劫,强迫清政府签订《中俄北京条约》,把乌苏里以江以东,包括库页岛在内,约四十万平方公里的中国领土,也强行侵占。
1864年,沙俄根据《中俄北京条约》片面拟定的中俄西段边界“走向”,与清政府在新疆会商,勘分西部边界。谈判中,沙俄以武力相威胁,威迫清政府签订了《中俄勘分西北界约记》,把中国境内的三个大湖——巴尔喀什湖、斋桑湖和伊克塞湖,连同周围面积共达四十四万多平方公里的土地全部割占了去。
1881年,通过《改定条约》与几个勘定协议书,强占了7万平方公里。
大清帝国签定过无数不平等条约,就数对俄罗斯的损失最大,成为清廷的一块伤疤,一提及这些,孙毓汶、徐用仪飞快的对望,脸色非常难堪。
在北京,很少有人谈论这些,甚至于装聋作哑、故意回避,于成龙当着闵丙奭的面,重提旧事,让他们感到很大的羞耻,心里隐有不快。
于成龙顾不得太多,慷慨激昂:“从经济上来看,俄罗斯只是三流,远远不及英法德美等国,军事上属二流,武器装备并不先进,强在人口多、军队多,俄人身材魁梧、性格强悍,对土地的贪婪却是全世界第一,几百年来,他们东征西讨,拥有最广袤的国土。”
说了半天,有些口干舌燥,闵丙奭善解人意,很及时的递去一杯茶。
“谢闵大人。”
于成龙会心一笑,猛灌几大口,清了清嗓子继续道:“很不幸,我大清与俄罗斯接壤,面临巨大的威胁,俄罗斯的下一步目标,便是黑龙江、吉林、奉天、乌里雅苏台、新疆等地,长城以北都很危险。”
孙毓汶哼了一声:“人心不足蛇吞象,他们的野心不小。”
徐用仪皱了皱眉毛,瞥了于成龙一眼:“以于将军之见,俄罗斯是我大清最大的敌人?”
以李鸿章为首的主和派,自朝鲜事件激化后,还寄希望于俄罗斯的调停于牵制,他们有一个奇怪的观点,认为俄罗斯不会坐视日本的壮大,一定会帮助清廷、强力扼制日本。
于成龙挺了挺腰杆,炯炯目光直视徐用仪:“俄罗斯的贪婪人所皆知,连洋人也瞠目结舌,这是俄人的本性,他们也毫不掩饰自己的胃口,从不放过一次机会,如果幻想他的帮助,无异于与虎谋皮。”
将茶杯递给闵丙奭,木棍在地图上一划:“西伯利亚占地太广,与俄罗斯本土相距遥远,到目前为止,俄人还比较稀少,运兵困难,所以暂时无力南下,但他们正修建一条大铁路,从莫斯科直达海参威,这条路修成之日,便是我大清恶梦的开始,东北、外蒙危矣。”
说罢,于成龙一个长揖:“卑职妄谈国事,其罪大矣,但并非危言耸听,俄罗斯乃我中华第一大敌,以前是,现在是,将来还是,永远是,某种意义上来讲,他们相当于历史上的匈奴、突厥、蒙古,时时刻刻虎视中原,稍有不慎便有亡国之祸。”
孙毓汶、徐用仪面面相觑,过了一会方才叹息,徐用仪将于成龙扶起,亲切的说道:“忠言逆耳,何罪之有?于将军不必多礼。”
孙毓汶笑得很苦涩,捻须道:“你方才所言,确有一定道理,以你之见,我大清该如何防备?”
于成龙暗松一口气,恭声道:“卑职有三策,一是充实边军,以为后盾;二是寸步不让,强硬对待,条件成熟考虑打一仗,让他们知难而退;三是大力移民,鼓励中原的无地百姓前去垦荒,东北、西北、外蒙地广人少,可容纳数千万贫民,关键时刻就地征兵、征粮,顺便解决内地人多地少、天灾频繁的问题,一举两得。”
“好计谋,妙不可言。”
不论赞不赞同,闵丙奭还是很讲义气的,马上为于成龙鼓掌叫好:“对待强盗不能手软,俄人欺软怕硬,给他一个不大不小的教训,至少能安稳十年,若是一味退让,强盗肯定是得寸进尺,一而再再而三的要挟。”
他呵呵一笑,朝孙徐拱手:“两位中堂,老于不仅打仗有一套,这谋国策略也不同凡响,呵呵,以卑职看来,移民之策是解决问题的关键,自古就有垦荒屯田之说,此乃稳定边疆的不二法门。”
孙徐部分赞同,但这件事关系太大,属于朝廷决策的治国方针,他们俩不好表态。
徐用仪笑了笑,马上撇开话题:“俄人的事暂且不提,日后有时间慢慢探讨,先说说倭寇吧。”
不是很满意,但在两个老家伙心里播下了种子,有机会再进言。
“两位中堂请看!”
木棍点至倭岛,一条直线划到朝鲜,于成龙侃侃而谈:“倭人孤悬海外,祖居岛屿,四面是茫茫大海,每当国势稍强,随即产生扩张的野心,向西登陆是唯一的出路,而朝鲜是唯一的通道,历史上的侵朝战争均源于此。”
闵丙奭深有体会,感慨道:“说得好,关于倭人入侵,史书最早记载于一千多年前,大和政权强占任那地区,倭五王还曾先后向当时中国南北朝的宋廷遣使,要求封为朝鲜和日本的总督,四百年前,丰臣秀吉刚统一日本,立即派遣五十万大军入朝,生灵荼炭,惨不忍睹。”
孙徐熟读史书,对此也了如指掌,纷纷点头。
于成龙趁热打铁:“倭人屡次入朝,我中原不论哪朝哪代,都会不遗余力的帮助朝鲜,即便在前明末期,国势衰弱,同样尽倾国力,不惜一切代价援朝,前后反复拉据八年之久,总算将倭人赶下大海,请问两位中堂,这是何故?”(未完待续)
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俄罗斯乘英法侵略军进犯天津、威胁北京的时候,派遣兵舰侵入黑龙江的瑷晖,以兵力挟制黑龙江将军奕山,逼令他在预先拟定的条约上签字,这就是所谓的《中俄瑷晖条约》。依据条约,沙俄侵占了黑龙江以北、外兴安岭以南六十多万平方公里的中国领土。
1860年,沙俄利用英法侵略军攻占北京的机会,趁火打劫,强迫清政府签订《中俄北京条约》,把乌苏里以江以东,包括库页岛在内,约四十万平方公里的中国领土,也强行侵占。
1864年,沙俄根据《中俄北京条约》片面拟定的中俄西段边界“走向”,与清政府在新疆会商,勘分西部边界。谈判中,沙俄以武力相威胁,威迫清政府签订了《中俄勘分西北界约记》,把中国境内的三个大湖——巴尔喀什湖、斋桑湖和伊克塞湖,连同周围面积共达四十四万多平方公里的土地全部割占了去。
1881年,通过《改定条约》与几个勘定协议书,强占了7万平方公里。
大清帝国签定过无数不平等条约,就数对俄罗斯的损失最大,成为清廷的一块伤疤,一提及这些,孙毓汶、徐用仪飞快的对望,脸色非常难堪。
在北京,很少有人谈论这些,甚至于装聋作哑、故意回避,于成龙当着闵丙奭的面,重提旧事,让他们感到很大的羞耻,心里隐有不快。
于成龙顾不得太多,慷慨激昂:“从经济上来看,俄罗斯只是三流,远远不及英法德美等国,军事上属二流,武器装备并不先进,强在人口多、军队多,俄人身材魁梧、性格强悍,对土地的贪婪却是全世界第一,几百年来,他们东征西讨,拥有最广袤的国土。”
说了半天,有些口干舌燥,闵丙奭善解人意,很及时的递去一杯茶。
“谢闵大人。”
于成龙会心一笑,猛灌几大口,清了清嗓子继续道:“很不幸,我大清与俄罗斯接壤,面临巨大的威胁,俄罗斯的下一步目标,便是黑龙江、吉林、奉天、乌里雅苏台、新疆等地,长城以北都很危险。”
孙毓汶哼了一声:“人心不足蛇吞象,他们的野心不小。”
徐用仪皱了皱眉毛,瞥了于成龙一眼:“以于将军之见,俄罗斯是我大清最大的敌人?”
以李鸿章为首的主和派,自朝鲜事件激化后,还寄希望于俄罗斯的调停于牵制,他们有一个奇怪的观点,认为俄罗斯不会坐视日本的壮大,一定会帮助清廷、强力扼制日本。
于成龙挺了挺腰杆,炯炯目光直视徐用仪:“俄罗斯的贪婪人所皆知,连洋人也瞠目结舌,这是俄人的本性,他们也毫不掩饰自己的胃口,从不放过一次机会,如果幻想他的帮助,无异于与虎谋皮。”
将茶杯递给闵丙奭,木棍在地图上一划:“西伯利亚占地太广,与俄罗斯本土相距遥远,到目前为止,俄人还比较稀少,运兵困难,所以暂时无力南下,但他们正修建一条大铁路,从莫斯科直达海参威,这条路修成之日,便是我大清恶梦的开始,东北、外蒙危矣。”
说罢,于成龙一个长揖:“卑职妄谈国事,其罪大矣,但并非危言耸听,俄罗斯乃我中华第一大敌,以前是,现在是,将来还是,永远是,某种意义上来讲,他们相当于历史上的匈奴、突厥、蒙古,时时刻刻虎视中原,稍有不慎便有亡国之祸。”
孙毓汶、徐用仪面面相觑,过了一会方才叹息,徐用仪将于成龙扶起,亲切的说道:“忠言逆耳,何罪之有?于将军不必多礼。”
孙毓汶笑得很苦涩,捻须道:“你方才所言,确有一定道理,以你之见,我大清该如何防备?”
于成龙暗松一口气,恭声道:“卑职有三策,一是充实边军,以为后盾;二是寸步不让,强硬对待,条件成熟考虑打一仗,让他们知难而退;三是大力移民,鼓励中原的无地百姓前去垦荒,东北、西北、外蒙地广人少,可容纳数千万贫民,关键时刻就地征兵、征粮,顺便解决内地人多地少、天灾频繁的问题,一举两得。”
“好计谋,妙不可言。”
不论赞不赞同,闵丙奭还是很讲义气的,马上为于成龙鼓掌叫好:“对待强盗不能手软,俄人欺软怕硬,给他一个不大不小的教训,至少能安稳十年,若是一味退让,强盗肯定是得寸进尺,一而再再而三的要挟。”
他呵呵一笑,朝孙徐拱手:“两位中堂,老于不仅打仗有一套,这谋国策略也不同凡响,呵呵,以卑职看来,移民之策是解决问题的关键,自古就有垦荒屯田之说,此乃稳定边疆的不二法门。”
孙徐部分赞同,但这件事关系太大,属于朝廷决策的治国方针,他们俩不好表态。
徐用仪笑了笑,马上撇开话题:“俄人的事暂且不提,日后有时间慢慢探讨,先说说倭寇吧。”
不是很满意,但在两个老家伙心里播下了种子,有机会再进言。
“两位中堂请看!”
木棍点至倭岛,一条直线划到朝鲜,于成龙侃侃而谈:“倭人孤悬海外,祖居岛屿,四面是茫茫大海,每当国势稍强,随即产生扩张的野心,向西登陆是唯一的出路,而朝鲜是唯一的通道,历史上的侵朝战争均源于此。”
闵丙奭深有体会,感慨道:“说得好,关于倭人入侵,史书最早记载于一千多年前,大和政权强占任那地区,倭五王还曾先后向当时中国南北朝的宋廷遣使,要求封为朝鲜和日本的总督,四百年前,丰臣秀吉刚统一日本,立即派遣五十万大军入朝,生灵荼炭,惨不忍睹。”
孙徐熟读史书,对此也了如指掌,纷纷点头。
于成龙趁热打铁:“倭人屡次入朝,我中原不论哪朝哪代,都会不遗余力的帮助朝鲜,即便在前明末期,国势衰弱,同样尽倾国力,不惜一切代价援朝,前后反复拉据八年之久,总算将倭人赶下大海,请问两位中堂,这是何故?”(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