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章 对策
推荐阅读:我的帝国无双、明天下、唐枭、乘龙佳婿、长宁帝军、盛唐风华、银狐、逆鳞、续南明、大明1617
TXT小说网 www.txt8.org,最快更新葬清最新章节!
李鸿章刚睡过午觉,王锡祉的电报到了。
张佩纶轻轻的递过去,嘴角露出一丝古怪的笑容:“那个闵大人,先是杀倭令,现在是杀倭军,啧啧,胆子越来越大了,花样越来越多,令人刮目相看啊。”
又是一份超长篇电报,有学问的人就是厉害,绝对是妙笔生花、堪称经典之作。
重点特出闵总管的决心,举全道之力协助大清作战,倾府库之藏招揽天国义士,集民间所有财力、人力、物力,与倭寇决一死战,不惜与敌俱焚、与平壤共存亡,字字如金石,掷地有声、震撼人心,拳拳赤子之心似乎裂纸而出,恍惚中,看到了一个忠贞不渝、忧国忧民的现代屈原。
另一个重要内容,当然是吹捧于成龙,谈古论今,滔滔不绝,毫不吝啬赞誉之词,将于成龙夸成了一朵花,智勇双全、胆识过人,拥有惊世骇俗的谋略,堪称当代孙子,区区一个千户太委曲了,若是统领杀倭军,必能运筹帷幄,轻松击溃倭寇、解放全朝鲜,还三千里河山一个朗朗乾坤。
李鸿章扫了几眼,面色微沉,一言不发只看着张佩纶。
在岳父大人身边呆久了,张佩纶对他的言行举动了然于心,一个细微的动作就明白了其中的含义,张佩纶收起笑意,沉吟片刻,若有所思的点点头:“我明白了。”
李鸿章微抬下巴,鼓励他说下去。
“这个闵丙奭我是了解的,圣人之徒闵损的后裔,朝鲜闵氏的旁支,论辈份,与大院君夫人是堂姐弟,闵后的堂叔,朝鲜有名的儒学大师,一向比较保守,老沉持重,主政平安道十余年,左右逢源,太平无事,这次的举动不合常理。”
张佩纶进士出身,熟读史书,学富五车,当过日讲起居注官,对古今中外的儒学名人了如指掌:“以闵丙奭的性格,不可能下达杀倭令,因为倭人绑架了他的独子,勃然大怒,当时可能失去了理智,冲动之下铸成大错,等他回过味来,自知惹下了杀身之祸,心里害怕了,但事已至此,只有硬着头皮撑下去。”
这些都是常识,没有特别的个人见解,李鸿章没吭声,有点不满意。
张佩纶是个聪明人,马上语气一变:“此电证明,闵丙奭不看好我军,对形势比较悲观,或许得到消息,倭人很快就要大举报复,我四大军几乎在同时到达,胜少败多,他必须自谋良策,杀倭军就是自保的一股力量。”
杨士骧正好刚进门,只听到后面的两句话,笑问道:“什么杀倭军?谁在自谋良策?”杨士琦、周馥、李经方、于式枚鱼贯而入,齐拜道:“中堂大人(父亲)!”
李鸿章朝他们一看,摆了摆手,闪过几丝讶色,将电报递给了杨士骧。
杨士骧看完,面色古怪,接着给其他人传阅,个个表情差不过,周馥忧心忡忡,杨士琦脸色凝重,眉头皱成一个川字,李经方微有喜色,张口欲言,瞥了张佩纶一眼,又没发话。
堂内静了一会,气氛怪异,杨士骧手指一弹电报:“幼樵一言中的,闵丙奭自觉惹火烧身,不得不考虑后路,倭人的报复为时不远,与我大清的决战近在眼前,胜则万事皆休,败则死无葬身之地。”
李鸿章抬起眼皮,看看李经方的脸色:“日本领事到了吗?”
李经方笑道:“半个小时前,陆奥宗光召见了汪凤藻,提出最严厉的抗议,就在刚才,天津领事荒川也找到我,要求立即见父亲,我推托了一下,说父亲正在午休,估计小村寿太郎也已经找到总理衙门,呵呵,各国公使肯定也在受到骚扰。”
见长子喜笑颜开,李鸿章似有不悦。
形势如此严峻、复杂,稍微应对不慎,便是一场灾难性的大风暴,不仅朝鲜糜烂,大清也难以脱身,这个关口还在高兴,岂有岂理?
杨士琦为人最机灵,善于观颜察色,暗中一踢李经方,李经方立知失态,随即变得严肃其词:“父亲放心,孩儿已有应付之策,倭人卑鄙在先,我想那些洋人不会视而不见,最起码保持中立。”
李鸿章不动声色,起身走向墙上的地图。
幕僚们飞快的对望一眼,瞬间心领神会。
外交是一方面,但倭人一向胆大包天,屡次冒天下之大不韪,连英藉商船也敢击沉,这次更是一个绝好的借口,估计西洋各国也无力阻止倭人的军事行动,平壤方面将承受巨大的压力,杀倭令的风暴,超出之前的预料。
大家纷纷涌过去,几双目光扫视东北亚地图。
周馥身为前敌营务处总办,了解颇深:“目下,倭军入朝仅有数千人,主力已经南下,与牙山我军相对峙,暂时无力北上,我估计,倭人肯定从国内运兵,短则七天,长则半个月。”
李经方忽然插话:“如果倭人不顾一切,从汉城分兵北上呢?”
周馥摇摇头:“牙山方面相持不下,倭人决不敢分兵,否则叶聂两人必然强攻,一举破营,我虽不知汉城的留守部队,但肯定很少,仅够包围王宫、分守城池所用,再无多余人马。”
汉城一带被倭人控制,连袁世凯都撤出来了,几乎无法搜集到准确情报,只能凭经验、估计,甚至于想当然,以他们看来,牙山叶聂部人数不少,倭军必不敢小视,再从汉城抽军北上,首都形同虚设,可能性几乎为零。
李鸿章轻咳一声:“倭人能动员多少兵力?估计从哪里登陆?”
昔日的驻日大臣李经方,对倭国最有发言权:“六年前,倭国改编原来的部队,组建了六个常备师团,除去本土最基本的防护需要,三个师团可机动……”
杨士琦插问一句:“据说,倭军师从德国,一个师团有一万八千人?”
李经方点点头:“一个师团包括两旅团、四步兵联队,再加炮兵、辎重和骑兵联队,按规定应有一万八千人,其中步兵一万二千,但财力有限,平时兵额一万人,战时足额则超过两万人。”
正在入朝的四大军,总人数不过一万三千五百余人,还不如倭军的一个师团,倘若三个师团全部运到朝鲜,后果可想而知。
“中堂大人,看来增兵势在必行,最起码要保持均势。”因为担任前敌营务处总办,周馥肩头的责任更重。
李鸿章轻叹一口气,掩饰不住的忧色。
杨士琦玲珑剔透,立马猜中了李中堂的心事:“不要仅看正规师团,倭军的补充能力极强,听说还有二、三十万预备役,随时可以征用入伍,两、三个月内,可以组建十几个师团。”
李经方不屑道:“所谓预备役,其实就是一群农民,经过很简单的训练,武器装备肯定不行,战斗力无法与正规军相持并论,弹药消耗、后勤辎重也远远跟不上,真正较量起来,与民团差不多。”
话说得很轻巧,张佩纶眼中隐有冷笑,杨士骧兄弟、周馥无奈对望一眼。
再差的预备役,能差过大清的某些军队吗?
身为淮系、北洋的核心,国内军队的实际状况,他们比谁都了解。
哪个提督、哪个将军不贪污腐化?不务正业、克扣军饷,乃至于吃空饷,各营能有九成数就是好的了,最过份的是,有些营兵的真实人数,连名单上的一半都不到,捞钱是他们最大的动机,抽大烟、玩女人是最大的兴趣,打仗反而成了副业。
士兵疲废、半数是大烟鬼、军心涣散,训练马马虎虎,装备破旧不堪,毫无士气可言,许多人一年打不了几枪、开不了几炮,花大价钱卖来的新式武器,没有人去保养、维修。
李鸿章身居高位,何曾不想打一仗?何曾不想为脸上添光?
东方的恶邻,十几年前羽翼尚未丰满,就露出了凶悍的獠牙,吞流球、侵台湾、扰朝鲜,其野心不下于西洋各国,一战可把它打回原形,扬国威、镇洋人,老佛爷、皇上高兴、百姓唤呼、翁老儿没话说,外交上的腰杆也硬了,说话底气足。
堂堂****上国,谁愿意在洋人面前低三下四?
可是,李鸿章有自知之明,这样的军队根本打不了仗,空虚的国库,也打不起,如果硬着头皮打,吃亏的还是自己,这些年的经验教训数不胜数,每次都被揍得鼻青眼肿,最后赔款割地。
如果能通过外交途径解决,哪怕退让一步,也比事后的损失小得多。
那些所谓的清流啊,不知兵、爱面子、拒绝正视双方的实力,或为了区区虚名,或为了争权夺利,坐在家里指手画脚,鼓动一批无知者,不顾现实盲目叫囔战争,却不敢承担任何责任,一旦战败,马上推得一干二净。
正应了一句老话:“不当家,不知油盐柴米贵。”
背负了太多骂名的李鸿章,暗自苦涩了一会,明知前面是一个陷阱,却不能拐弯,也不能退缩,只有重走老路,这仗不想打也要打了。
收回失神的思绪,看了看众幕僚,似乎自顾自的问道:“你们看,哪里还能抽出兵?”
不约而同的,众人的目光落到地图上,心里盘算了片刻,很快,相互对视苦笑。
大清拥地万里、黎民数兆,全国各省军队加起来有数十万,听起来很吓人,仔细一惦量,庞大的军队,零星分散于庞大的国土,漫长的疆界、海岸线、重要城市据点,处处需要防守,北方的俄罗斯、越南的法国、缅甸的英国,哪一个都不是省油的灯,只要有机会,都会毫不迟疑的咬上几口,这些年的亏吃得太多了。
关键时刻,偌大的中国居然无兵可调,
其实在四大军入朝前,朝廷已经很头疼了,东拼西凑,拆东墙补西墙,能机动的全想到了,捉襟见肘啊。
室内的气氛更加凝重,如暴风雨前的征兆,乌云压顶,闷得让人喘不过气来,好像有一块巨石压在心头,沉甸甸的。
周馥走回桌旁,举杯喝了口水,清了清嗓子,自嘲道:“要兵没问题,我们可以学闵丙奭,招揽山贼、马匪,各省的亡命之徒多如牛毛,十万八万没问题,呵呵,关键是……”
“银子!”杨士琦代他说出口,摇摇头:“不用说十万八万,招个三万两万,卖了翁老儿也拿不出来,我敢打赌,老家伙肯定会搁担子。”
兵马未到,粮草先行,这是军队的老话,战事一起,银子就像流水一般,哗啦啦的向外淌,朝廷的底子大家都知道,现有入朝的军费已是不堪重负,更何况老佛爷的六十大寿马上就到,再节省也不能让老佛爷受委曲。
李鸿章摆摆手,目光回到地图上,立即转换话题:“登陆地点呢?”
周馥脱口而出:“仁川、元山。”马上跑了过去,在图上指出地点。
仁川是汉城的门户,条件优越,目前控制在倭人手里,一支强大的舰队停泊在港口,前次入朝就是在此登陆,元山是北朝鲜唯一大港,也是可以大规模登陆最佳地点,王锡祉在夜间的电报里已经说明,倭人早有此计划,于成龙派一队奔袭防守。
从汉城北上,从元山西进,甚至于分兵西北方,攻占平城、顺川、博川、肃州,切断平壤与国内的联系,平壤城几成孤岛,四大军也有全军覆没之忧。
这两个港口是倭人的最好选择,杨士琦用手丈量了几下,忽然目光一滞,喃喃道:“不论是汉城还是元山,与平壤均有数百里的距离,行军时间太长,而且缺少了突然性。”食指一点某地,用目光询问众人:“如果从这里登陆呢?岂不是直捣平壤,打得我军措手不及?”
“大同江?”众人眼神一紧,面有惊愕。
从黄海进入江口,溯流几十里即是平壤城,那里的江面非常宽阔,大型军舰也能自由往来,运兵速度快,免去了陆路周转的奔波。
周馥立即摇头:“大同江固然是一条捷径,但那里没有大型港口,大部队很难登陆,特别是辎重、重武器,难度太大,耗费的时间太长,与陆路相比并无优势,如果有可能,至多是小规模的步兵,缺少强大的火力。”
他是李鸿章的老幕僚,办事谨小慎微,说罢又觉不妥,马上补充道:“杏城之言也有一定道理,不怕一万,就怕万一,倭人一向喜欢冒险,干脆在江口布置水雷。”
李鸿章嗯了一声,表示可行。
李经方也伸出了手指,先点在元山港:“在我的印象中,元山以前是小渔港,正式开港才十余年,规模远不如仁川,而且于成龙动作很快,及时分兵,抢在倭人之前控制在手里,不过于部人数太小,那里只有一百多人,我建议立即派遣两到三营,架设大炮,吓阻倭军的军舰。”
李鸿章看了他一眼,满意的点点头:“令卫汝贵部,抽调两营转赴元山,接过港口防务,于成龙部属于马营,返回平壤协防。”顿了顿,又颇不放心:“盛军再留一营驻安州、两营驻肃州,毅军留一营驻义州,奉军留一营驻清川江要隘,丰阿升部留一营驻博州。”
入朝部队本来人数就不够,这一分兵又去了八营四千人,进驻平壤的仅剩九千五百余人,敌我力量更为悬殊,形势更加恶劣。
可两营驻防元山港,不一定能守住,一旦兵败失陷,倭军顺利登陆,必然要进攻平壤以北的各大重镇,作为决策者,不得不通盘考虑,正所谓“先败而后胜”。
周馥忧色愈重,小声道:“平壤压力太大,必须增兵。”
李鸿章心中有底,沉吟良久,徐徐道:“向朝廷请旨,调宋庆毅军余部、刘盛休的铭军、盛军吕本元部,尽早赶赴朝鲜参战,依克唐阿将军驻守九连城、张锡銮移驻鸭绿江,盛京将军裕禄加强边防,并建议朝廷立即添募三十营,以备后用。”
七拼八凑,万把人算是凑齐了,这已是仅有的机动力量,平壤城将聚集两万人马,国内只有募兵这一条路,若是战事太过吃紧,这些新丁就拉上前线当炮灰。
于式枚不在场,杨士琦暂充文案,疾笔如飞。
这时,一位戈什哈进来了,跪地报告:“日本驻天津领事荒川在外求见。”
众幕僚相视一笑,李经方道:“让他等等,就说中堂大人尚未起床。”
李鸿章默认,挥手令戈什哈退下。
李经方热切的看着父亲,侃侃而谈:“仁川方面,肯定是倭军登陆的主要港口,虽然掌握在倭人手里,但大海辽阔,机会不少,我们不能无所作为,养兵千日用兵一时。孩儿建议,北洋水师必须倾巢出动,中途截拦倭人的运输船,不惜决一死战。”
李鸿章无奈一笑:“电令丁日昌,速回天津,商讨海战事宜。”
说完这些,李鸿章感到身心疲惫不堪,回到座位上,一声轻叹:“玉山,你草拟一个费用清单,赶在天黑前报送翁老儿,十万火急,不得有任何延误,争取在明天早朝时通过。”
玉山是周馥的字,他呵呵自嘲:“我这个前敌营务总办,早就变成了讨债鬼,翁大人现在一看到我,比阎王爷还害怕。”
想起翁同和的苦瓜脸,众幕僚莞尔,紧张的气氛为之一松。
李鸿章淡淡的说道:“大家都是为皇上办事,为公为国,问心无愧。”目光闪了几下,慢悠悠的问道:“杀倭军的事,你们看如何?”
探讨了半天的局势,大家几乎忘记了王锡祉的那份电报。
李经方抢先说:“难得闵丙奭有此心意,自掏腰包养兵,不费我大清半钱银两,白得一支劲师,正好补充平壤的防守,一举两得,何乐而不为呢?况且,闵丙奭的面子不能不给,干脆顺水推舟,甚至于给予大力帮助。”
道理很浅显,大家都点头赞同。
不过,老沉持重的周馥心有疑惑:“杀倭军属于朝鲜自建,与我大军如何协调?谁主谁次?各路大军来源复杂,必然要统一指挥,倘若闵丙奭另有想法,我们如何处置?”
李经方不假思索:“朝鲜是我大清的属国,闵丙奭只是区区一道总管,当然要服从我军的调动。”到底谁干入朝部队的统帅,目前尚无定论,李经方没有死心,暗自里在竭力争取。
李鸿章眉头微皱:“闵总管德高望重,身为一道之首,我们要给予足够的尊重。当然,各军肯定要统一协调,但杀倭军有一定的自主权。”
杀倭军不是大清的军队,属于平安道自建,肯定轻易不会放手,大敌当前,急需闵丙奭的协助与配合,最忌内讧拆台,若是惹恼了闵总管,即便不敢明地里捣蛋,暗中也是心怀不满,一旦中途使坏,大清朝只有收拾烂摊子。
李经方稍有尴尬,不服气的说道:“指挥权上我们可以让步,但统领人选,必须重新考虑,闵总管不通军事,挑选的那个于成龙,其实是一个马匪。”他从袖中取出一张电报,顺手递给李鸿章:“这是奉天的消息,于成龙原藉山东,大字不识一个,从小就恶迹斑斑,后流窜内蒙、奉天十几年,占山为王、纵横草原,无恶不作,杀人如麻。”
资料很详细,众幕僚都是啼笑皆非。
杨士镶昨天还称赞于成龙为虎将,现在哭笑不得:“草莽英雄,打硬仗可能有一套,但让他统帅一军,这玩笑不能开。呵呵,翁老儿也走了眼,居然在朝中竭力保举。”
李鸿章没吭声,看了看张佩纶。
大舅子反对了,张佩纶不想多言,生怕再起冲突,但岳父大人既然询问了,只好强笑道:“闵大人虽不知兵,却饱读经书、久经宦场、人情练达,于成龙的出身为人,岂有不知之理?恐怕是另有所谋。”
李鸿章微笑点头:“平安道节度使属于从二品,我们也不能太小气,草拟奏章,建议任于成龙为宣抚使。”摆摆手,制止惊诧的众人劝阻:“向奉天、吉林、黑龙江三将军发报,尽量为杀倭军提供方便,让于成龙早日成军。”
说罢起身:“荒川先生肯定等急了,我还去见见吧。”走到门口,忽然想起来什么,扭头道:“伯行,你先预约俄罗斯公使,最好能在今晚会面。”(未完待续)
李鸿章刚睡过午觉,王锡祉的电报到了。
张佩纶轻轻的递过去,嘴角露出一丝古怪的笑容:“那个闵大人,先是杀倭令,现在是杀倭军,啧啧,胆子越来越大了,花样越来越多,令人刮目相看啊。”
又是一份超长篇电报,有学问的人就是厉害,绝对是妙笔生花、堪称经典之作。
重点特出闵总管的决心,举全道之力协助大清作战,倾府库之藏招揽天国义士,集民间所有财力、人力、物力,与倭寇决一死战,不惜与敌俱焚、与平壤共存亡,字字如金石,掷地有声、震撼人心,拳拳赤子之心似乎裂纸而出,恍惚中,看到了一个忠贞不渝、忧国忧民的现代屈原。
另一个重要内容,当然是吹捧于成龙,谈古论今,滔滔不绝,毫不吝啬赞誉之词,将于成龙夸成了一朵花,智勇双全、胆识过人,拥有惊世骇俗的谋略,堪称当代孙子,区区一个千户太委曲了,若是统领杀倭军,必能运筹帷幄,轻松击溃倭寇、解放全朝鲜,还三千里河山一个朗朗乾坤。
李鸿章扫了几眼,面色微沉,一言不发只看着张佩纶。
在岳父大人身边呆久了,张佩纶对他的言行举动了然于心,一个细微的动作就明白了其中的含义,张佩纶收起笑意,沉吟片刻,若有所思的点点头:“我明白了。”
李鸿章微抬下巴,鼓励他说下去。
“这个闵丙奭我是了解的,圣人之徒闵损的后裔,朝鲜闵氏的旁支,论辈份,与大院君夫人是堂姐弟,闵后的堂叔,朝鲜有名的儒学大师,一向比较保守,老沉持重,主政平安道十余年,左右逢源,太平无事,这次的举动不合常理。”
张佩纶进士出身,熟读史书,学富五车,当过日讲起居注官,对古今中外的儒学名人了如指掌:“以闵丙奭的性格,不可能下达杀倭令,因为倭人绑架了他的独子,勃然大怒,当时可能失去了理智,冲动之下铸成大错,等他回过味来,自知惹下了杀身之祸,心里害怕了,但事已至此,只有硬着头皮撑下去。”
这些都是常识,没有特别的个人见解,李鸿章没吭声,有点不满意。
张佩纶是个聪明人,马上语气一变:“此电证明,闵丙奭不看好我军,对形势比较悲观,或许得到消息,倭人很快就要大举报复,我四大军几乎在同时到达,胜少败多,他必须自谋良策,杀倭军就是自保的一股力量。”
杨士骧正好刚进门,只听到后面的两句话,笑问道:“什么杀倭军?谁在自谋良策?”杨士琦、周馥、李经方、于式枚鱼贯而入,齐拜道:“中堂大人(父亲)!”
李鸿章朝他们一看,摆了摆手,闪过几丝讶色,将电报递给了杨士骧。
杨士骧看完,面色古怪,接着给其他人传阅,个个表情差不过,周馥忧心忡忡,杨士琦脸色凝重,眉头皱成一个川字,李经方微有喜色,张口欲言,瞥了张佩纶一眼,又没发话。
堂内静了一会,气氛怪异,杨士骧手指一弹电报:“幼樵一言中的,闵丙奭自觉惹火烧身,不得不考虑后路,倭人的报复为时不远,与我大清的决战近在眼前,胜则万事皆休,败则死无葬身之地。”
李鸿章抬起眼皮,看看李经方的脸色:“日本领事到了吗?”
李经方笑道:“半个小时前,陆奥宗光召见了汪凤藻,提出最严厉的抗议,就在刚才,天津领事荒川也找到我,要求立即见父亲,我推托了一下,说父亲正在午休,估计小村寿太郎也已经找到总理衙门,呵呵,各国公使肯定也在受到骚扰。”
见长子喜笑颜开,李鸿章似有不悦。
形势如此严峻、复杂,稍微应对不慎,便是一场灾难性的大风暴,不仅朝鲜糜烂,大清也难以脱身,这个关口还在高兴,岂有岂理?
杨士琦为人最机灵,善于观颜察色,暗中一踢李经方,李经方立知失态,随即变得严肃其词:“父亲放心,孩儿已有应付之策,倭人卑鄙在先,我想那些洋人不会视而不见,最起码保持中立。”
李鸿章不动声色,起身走向墙上的地图。
幕僚们飞快的对望一眼,瞬间心领神会。
外交是一方面,但倭人一向胆大包天,屡次冒天下之大不韪,连英藉商船也敢击沉,这次更是一个绝好的借口,估计西洋各国也无力阻止倭人的军事行动,平壤方面将承受巨大的压力,杀倭令的风暴,超出之前的预料。
大家纷纷涌过去,几双目光扫视东北亚地图。
周馥身为前敌营务处总办,了解颇深:“目下,倭军入朝仅有数千人,主力已经南下,与牙山我军相对峙,暂时无力北上,我估计,倭人肯定从国内运兵,短则七天,长则半个月。”
李经方忽然插话:“如果倭人不顾一切,从汉城分兵北上呢?”
周馥摇摇头:“牙山方面相持不下,倭人决不敢分兵,否则叶聂两人必然强攻,一举破营,我虽不知汉城的留守部队,但肯定很少,仅够包围王宫、分守城池所用,再无多余人马。”
汉城一带被倭人控制,连袁世凯都撤出来了,几乎无法搜集到准确情报,只能凭经验、估计,甚至于想当然,以他们看来,牙山叶聂部人数不少,倭军必不敢小视,再从汉城抽军北上,首都形同虚设,可能性几乎为零。
李鸿章轻咳一声:“倭人能动员多少兵力?估计从哪里登陆?”
昔日的驻日大臣李经方,对倭国最有发言权:“六年前,倭国改编原来的部队,组建了六个常备师团,除去本土最基本的防护需要,三个师团可机动……”
杨士琦插问一句:“据说,倭军师从德国,一个师团有一万八千人?”
李经方点点头:“一个师团包括两旅团、四步兵联队,再加炮兵、辎重和骑兵联队,按规定应有一万八千人,其中步兵一万二千,但财力有限,平时兵额一万人,战时足额则超过两万人。”
正在入朝的四大军,总人数不过一万三千五百余人,还不如倭军的一个师团,倘若三个师团全部运到朝鲜,后果可想而知。
“中堂大人,看来增兵势在必行,最起码要保持均势。”因为担任前敌营务处总办,周馥肩头的责任更重。
李鸿章轻叹一口气,掩饰不住的忧色。
杨士琦玲珑剔透,立马猜中了李中堂的心事:“不要仅看正规师团,倭军的补充能力极强,听说还有二、三十万预备役,随时可以征用入伍,两、三个月内,可以组建十几个师团。”
李经方不屑道:“所谓预备役,其实就是一群农民,经过很简单的训练,武器装备肯定不行,战斗力无法与正规军相持并论,弹药消耗、后勤辎重也远远跟不上,真正较量起来,与民团差不多。”
话说得很轻巧,张佩纶眼中隐有冷笑,杨士骧兄弟、周馥无奈对望一眼。
再差的预备役,能差过大清的某些军队吗?
身为淮系、北洋的核心,国内军队的实际状况,他们比谁都了解。
哪个提督、哪个将军不贪污腐化?不务正业、克扣军饷,乃至于吃空饷,各营能有九成数就是好的了,最过份的是,有些营兵的真实人数,连名单上的一半都不到,捞钱是他们最大的动机,抽大烟、玩女人是最大的兴趣,打仗反而成了副业。
士兵疲废、半数是大烟鬼、军心涣散,训练马马虎虎,装备破旧不堪,毫无士气可言,许多人一年打不了几枪、开不了几炮,花大价钱卖来的新式武器,没有人去保养、维修。
李鸿章身居高位,何曾不想打一仗?何曾不想为脸上添光?
东方的恶邻,十几年前羽翼尚未丰满,就露出了凶悍的獠牙,吞流球、侵台湾、扰朝鲜,其野心不下于西洋各国,一战可把它打回原形,扬国威、镇洋人,老佛爷、皇上高兴、百姓唤呼、翁老儿没话说,外交上的腰杆也硬了,说话底气足。
堂堂****上国,谁愿意在洋人面前低三下四?
可是,李鸿章有自知之明,这样的军队根本打不了仗,空虚的国库,也打不起,如果硬着头皮打,吃亏的还是自己,这些年的经验教训数不胜数,每次都被揍得鼻青眼肿,最后赔款割地。
如果能通过外交途径解决,哪怕退让一步,也比事后的损失小得多。
那些所谓的清流啊,不知兵、爱面子、拒绝正视双方的实力,或为了区区虚名,或为了争权夺利,坐在家里指手画脚,鼓动一批无知者,不顾现实盲目叫囔战争,却不敢承担任何责任,一旦战败,马上推得一干二净。
正应了一句老话:“不当家,不知油盐柴米贵。”
背负了太多骂名的李鸿章,暗自苦涩了一会,明知前面是一个陷阱,却不能拐弯,也不能退缩,只有重走老路,这仗不想打也要打了。
收回失神的思绪,看了看众幕僚,似乎自顾自的问道:“你们看,哪里还能抽出兵?”
不约而同的,众人的目光落到地图上,心里盘算了片刻,很快,相互对视苦笑。
大清拥地万里、黎民数兆,全国各省军队加起来有数十万,听起来很吓人,仔细一惦量,庞大的军队,零星分散于庞大的国土,漫长的疆界、海岸线、重要城市据点,处处需要防守,北方的俄罗斯、越南的法国、缅甸的英国,哪一个都不是省油的灯,只要有机会,都会毫不迟疑的咬上几口,这些年的亏吃得太多了。
关键时刻,偌大的中国居然无兵可调,
其实在四大军入朝前,朝廷已经很头疼了,东拼西凑,拆东墙补西墙,能机动的全想到了,捉襟见肘啊。
室内的气氛更加凝重,如暴风雨前的征兆,乌云压顶,闷得让人喘不过气来,好像有一块巨石压在心头,沉甸甸的。
周馥走回桌旁,举杯喝了口水,清了清嗓子,自嘲道:“要兵没问题,我们可以学闵丙奭,招揽山贼、马匪,各省的亡命之徒多如牛毛,十万八万没问题,呵呵,关键是……”
“银子!”杨士琦代他说出口,摇摇头:“不用说十万八万,招个三万两万,卖了翁老儿也拿不出来,我敢打赌,老家伙肯定会搁担子。”
兵马未到,粮草先行,这是军队的老话,战事一起,银子就像流水一般,哗啦啦的向外淌,朝廷的底子大家都知道,现有入朝的军费已是不堪重负,更何况老佛爷的六十大寿马上就到,再节省也不能让老佛爷受委曲。
李鸿章摆摆手,目光回到地图上,立即转换话题:“登陆地点呢?”
周馥脱口而出:“仁川、元山。”马上跑了过去,在图上指出地点。
仁川是汉城的门户,条件优越,目前控制在倭人手里,一支强大的舰队停泊在港口,前次入朝就是在此登陆,元山是北朝鲜唯一大港,也是可以大规模登陆最佳地点,王锡祉在夜间的电报里已经说明,倭人早有此计划,于成龙派一队奔袭防守。
从汉城北上,从元山西进,甚至于分兵西北方,攻占平城、顺川、博川、肃州,切断平壤与国内的联系,平壤城几成孤岛,四大军也有全军覆没之忧。
这两个港口是倭人的最好选择,杨士琦用手丈量了几下,忽然目光一滞,喃喃道:“不论是汉城还是元山,与平壤均有数百里的距离,行军时间太长,而且缺少了突然性。”食指一点某地,用目光询问众人:“如果从这里登陆呢?岂不是直捣平壤,打得我军措手不及?”
“大同江?”众人眼神一紧,面有惊愕。
从黄海进入江口,溯流几十里即是平壤城,那里的江面非常宽阔,大型军舰也能自由往来,运兵速度快,免去了陆路周转的奔波。
周馥立即摇头:“大同江固然是一条捷径,但那里没有大型港口,大部队很难登陆,特别是辎重、重武器,难度太大,耗费的时间太长,与陆路相比并无优势,如果有可能,至多是小规模的步兵,缺少强大的火力。”
他是李鸿章的老幕僚,办事谨小慎微,说罢又觉不妥,马上补充道:“杏城之言也有一定道理,不怕一万,就怕万一,倭人一向喜欢冒险,干脆在江口布置水雷。”
李鸿章嗯了一声,表示可行。
李经方也伸出了手指,先点在元山港:“在我的印象中,元山以前是小渔港,正式开港才十余年,规模远不如仁川,而且于成龙动作很快,及时分兵,抢在倭人之前控制在手里,不过于部人数太小,那里只有一百多人,我建议立即派遣两到三营,架设大炮,吓阻倭军的军舰。”
李鸿章看了他一眼,满意的点点头:“令卫汝贵部,抽调两营转赴元山,接过港口防务,于成龙部属于马营,返回平壤协防。”顿了顿,又颇不放心:“盛军再留一营驻安州、两营驻肃州,毅军留一营驻义州,奉军留一营驻清川江要隘,丰阿升部留一营驻博州。”
入朝部队本来人数就不够,这一分兵又去了八营四千人,进驻平壤的仅剩九千五百余人,敌我力量更为悬殊,形势更加恶劣。
可两营驻防元山港,不一定能守住,一旦兵败失陷,倭军顺利登陆,必然要进攻平壤以北的各大重镇,作为决策者,不得不通盘考虑,正所谓“先败而后胜”。
周馥忧色愈重,小声道:“平壤压力太大,必须增兵。”
李鸿章心中有底,沉吟良久,徐徐道:“向朝廷请旨,调宋庆毅军余部、刘盛休的铭军、盛军吕本元部,尽早赶赴朝鲜参战,依克唐阿将军驻守九连城、张锡銮移驻鸭绿江,盛京将军裕禄加强边防,并建议朝廷立即添募三十营,以备后用。”
七拼八凑,万把人算是凑齐了,这已是仅有的机动力量,平壤城将聚集两万人马,国内只有募兵这一条路,若是战事太过吃紧,这些新丁就拉上前线当炮灰。
于式枚不在场,杨士琦暂充文案,疾笔如飞。
这时,一位戈什哈进来了,跪地报告:“日本驻天津领事荒川在外求见。”
众幕僚相视一笑,李经方道:“让他等等,就说中堂大人尚未起床。”
李鸿章默认,挥手令戈什哈退下。
李经方热切的看着父亲,侃侃而谈:“仁川方面,肯定是倭军登陆的主要港口,虽然掌握在倭人手里,但大海辽阔,机会不少,我们不能无所作为,养兵千日用兵一时。孩儿建议,北洋水师必须倾巢出动,中途截拦倭人的运输船,不惜决一死战。”
李鸿章无奈一笑:“电令丁日昌,速回天津,商讨海战事宜。”
说完这些,李鸿章感到身心疲惫不堪,回到座位上,一声轻叹:“玉山,你草拟一个费用清单,赶在天黑前报送翁老儿,十万火急,不得有任何延误,争取在明天早朝时通过。”
玉山是周馥的字,他呵呵自嘲:“我这个前敌营务总办,早就变成了讨债鬼,翁大人现在一看到我,比阎王爷还害怕。”
想起翁同和的苦瓜脸,众幕僚莞尔,紧张的气氛为之一松。
李鸿章淡淡的说道:“大家都是为皇上办事,为公为国,问心无愧。”目光闪了几下,慢悠悠的问道:“杀倭军的事,你们看如何?”
探讨了半天的局势,大家几乎忘记了王锡祉的那份电报。
李经方抢先说:“难得闵丙奭有此心意,自掏腰包养兵,不费我大清半钱银两,白得一支劲师,正好补充平壤的防守,一举两得,何乐而不为呢?况且,闵丙奭的面子不能不给,干脆顺水推舟,甚至于给予大力帮助。”
道理很浅显,大家都点头赞同。
不过,老沉持重的周馥心有疑惑:“杀倭军属于朝鲜自建,与我大军如何协调?谁主谁次?各路大军来源复杂,必然要统一指挥,倘若闵丙奭另有想法,我们如何处置?”
李经方不假思索:“朝鲜是我大清的属国,闵丙奭只是区区一道总管,当然要服从我军的调动。”到底谁干入朝部队的统帅,目前尚无定论,李经方没有死心,暗自里在竭力争取。
李鸿章眉头微皱:“闵总管德高望重,身为一道之首,我们要给予足够的尊重。当然,各军肯定要统一协调,但杀倭军有一定的自主权。”
杀倭军不是大清的军队,属于平安道自建,肯定轻易不会放手,大敌当前,急需闵丙奭的协助与配合,最忌内讧拆台,若是惹恼了闵总管,即便不敢明地里捣蛋,暗中也是心怀不满,一旦中途使坏,大清朝只有收拾烂摊子。
李经方稍有尴尬,不服气的说道:“指挥权上我们可以让步,但统领人选,必须重新考虑,闵总管不通军事,挑选的那个于成龙,其实是一个马匪。”他从袖中取出一张电报,顺手递给李鸿章:“这是奉天的消息,于成龙原藉山东,大字不识一个,从小就恶迹斑斑,后流窜内蒙、奉天十几年,占山为王、纵横草原,无恶不作,杀人如麻。”
资料很详细,众幕僚都是啼笑皆非。
杨士镶昨天还称赞于成龙为虎将,现在哭笑不得:“草莽英雄,打硬仗可能有一套,但让他统帅一军,这玩笑不能开。呵呵,翁老儿也走了眼,居然在朝中竭力保举。”
李鸿章没吭声,看了看张佩纶。
大舅子反对了,张佩纶不想多言,生怕再起冲突,但岳父大人既然询问了,只好强笑道:“闵大人虽不知兵,却饱读经书、久经宦场、人情练达,于成龙的出身为人,岂有不知之理?恐怕是另有所谋。”
李鸿章微笑点头:“平安道节度使属于从二品,我们也不能太小气,草拟奏章,建议任于成龙为宣抚使。”摆摆手,制止惊诧的众人劝阻:“向奉天、吉林、黑龙江三将军发报,尽量为杀倭军提供方便,让于成龙早日成军。”
说罢起身:“荒川先生肯定等急了,我还去见见吧。”走到门口,忽然想起来什么,扭头道:“伯行,你先预约俄罗斯公使,最好能在今晚会面。”(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