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总是让人惦记
推荐阅读:深空彼岸、明克街13号、夜的命名术、最强战神、全职艺术家、龙王殿、重生之都市仙尊、财运天降、花娇、好想住你隔壁
TXT小说网 www.txt8.org,最快更新帝国的惆怅最新章节!
摆在读者面前的这本小书基本上是讲历史的。它和中央电视台科学教育频道的百家讲坛多少有些瓜葛,因为部分内容在那里讲过。
众所周知,百家讲坛是一个学术性的栏目,尤以讲述历史见长。这类节目并不好做。做好了固然“双赢”(学术扩大了传播范围,电视提升了文化品位),做砸了却是“双输”(学术失去自身品质,电视失去广大观众)。这是许多学者和电视台都不敢轻易涉足此事的原因:他们害怕吃力不讨好,落得个猪八戒照镜子──里外不是人。
然而百家讲坛的编导却告诉我,他们的收视率并不低,高的可达百分之零点五以上,低一点也有百分之零点一。百分之零点五的收视率是个什么概念呢?通俗一点说,就是平均有千分之五的电视机选择了这个频道。当然,调到这个频道的更多,锁定的又少一些,所以说是“平均”中国是个人口大国。按照这个比例推算,收看的人数将是一个天文数字。
当然,账不能这么算,前面对收视率的解释也不完全准确。但要说很多人在看,总是不错的。这就奇怪。中国历史上的王朝,最近的一个,清,离我们至少也有上百年,远的就更不用说了。如此遥远的是非恩怨,干我们甚事,怎么会有那么多人关注呢?
也只有一种解释:历史不能忘怀。
的确,历史总是让人惦记,也不能不让人惦记。正如马克思所说,人们不能随心所欲地创造自己的历史。他们只能“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从过去承继下来的条件下”进行创造。这样一来,谁对历史了解得更为深刻和透彻,谁就更可能成功。相反,如果仅仅把思想和眼光局限于现在,那他恐怕就连现在也把握不了。国家如此,个人亦然。实际上,伟大的时代必定具有历史感,伟大的人物也必定具有历史感。只有平庸的时代才鼠目寸光,也只有那些平庸之辈才会对历史不屑一顾。何况历史本身就是一部连台大戏,有人物,有故事,有情节,有动作,有悬念,有高xdx潮,充满戏剧性,岂能不让人兴趣盎然?
于是就有了对历史的各种说法和多种说法。
最常规的是“正说”比如三国志和大唐西域记;最流行的是“戏说”比如三国演义和西游记。三国演义是“戏说”吗?是。因为它不但“演义”(发挥),而且“演变”(篡改)。就算它态度严肃,不是“戏说”也有歪曲编造成分,是“正说”加“歪说”甚至“胡说”不过三国演义还只是“走调”西游记就“离谱”只好称之为“大话”我们现在都知道大话西游“大话”了西游记,很少有人想到西游记才是“大话”的祖宗!但西游记是没有问题的,因为谁都知道那是神话。三国演义就不一样了,很多人把它当作历史来看,甚至以为那就是历史。从这个意义上讲,三国演义是不叫大话三国的大话三国。
看来,小说家言是靠不住的,比较靠得住的是历史家言。百家讲坛的收视率那么高,就因为大家都想知道历史的真相,尽管所谓“正史”也难免事实加传言。
然而真正静下心来阅读历史文献的人却凤毛麟角“正说”的影响力和读者面,与“戏说”、“大话”相比,也“不可同日而语”为什么呢?因为后者好看,前者难懂;后者有趣,前者乏味。真实的不好看,好看的不真实,想满足趣味就难免“上当受骗”要弄清真相就必须“硬着头皮”这就矛盾,读者也就两难,因此要有一个办法。这个办法,我以为就是“趣说”所谓“趣说”就是历史其里,文学其表,既有历史真相,又有文学趣味。这当然很难,但并非做不到,黄仁宇先生的万历十五年便是典范。
趣说并不容易。首先作者得有趣,其次得有文学修养。所谓“有文学修养”并不等于一定要读过多少经典名著,更不等于有多高的学历、学位、职称和头衔,当然也不等于一定得是中文系毕业的,而是要有文学感。这是一种体验的能力,品味的能力,把握情调的能力。没有这种能力,书读得再多也没有用。
有文学感的人一般也都有历史感。因为文学是人学,史学也是人学。没有人,就不会有历史,也不会有文学。所以,要想理解历史,必须参透人性。历史是不能复原的。你顶多只能散乱地见到些秦砖汉瓦,依稀听得鼓击钟鸣。然而人性却相通,正如今日之苍穹,正是当年之星空。秦时明月汉时关。汉代的关隘(历史条件)可能已荡然无存,秦时的明月(共同人性)又何曾消失?因此研究历史也好,讲述历史也好,都必须“以人为本”以民族的文化心理为核心。以人为本,历史才是有意义的。以民族的文化心理为核心,一个个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在我们面前才可能变得鲜活起来。这些鲜活的故事和生命将促使我们反省历史,反省社会,反省人生,反省自己,于是趣味之中就有了智慧。
这就不但是“趣说”而且是“妙说”没有思想的趣说只是易拉罐饮料,有思想的妙说才是好酒。历史和酒原本就有些拉扯,比如“汉书下酒”、“青梅著酒”所以,历史也是可以酿酒的。本书不敢说是一坛好酒,只要没做成醋,就谢天谢地了。
本书收录的文章,断断续续写了好几年,有的发表过,有的没有。这次一并结集出版,全承萧关鸿先生一再敦促支持,在此谨致谢意!
易中天
2005年4月18日
摆在读者面前的这本小书基本上是讲历史的。它和中央电视台科学教育频道的百家讲坛多少有些瓜葛,因为部分内容在那里讲过。
众所周知,百家讲坛是一个学术性的栏目,尤以讲述历史见长。这类节目并不好做。做好了固然“双赢”(学术扩大了传播范围,电视提升了文化品位),做砸了却是“双输”(学术失去自身品质,电视失去广大观众)。这是许多学者和电视台都不敢轻易涉足此事的原因:他们害怕吃力不讨好,落得个猪八戒照镜子──里外不是人。
然而百家讲坛的编导却告诉我,他们的收视率并不低,高的可达百分之零点五以上,低一点也有百分之零点一。百分之零点五的收视率是个什么概念呢?通俗一点说,就是平均有千分之五的电视机选择了这个频道。当然,调到这个频道的更多,锁定的又少一些,所以说是“平均”中国是个人口大国。按照这个比例推算,收看的人数将是一个天文数字。
当然,账不能这么算,前面对收视率的解释也不完全准确。但要说很多人在看,总是不错的。这就奇怪。中国历史上的王朝,最近的一个,清,离我们至少也有上百年,远的就更不用说了。如此遥远的是非恩怨,干我们甚事,怎么会有那么多人关注呢?
也只有一种解释:历史不能忘怀。
的确,历史总是让人惦记,也不能不让人惦记。正如马克思所说,人们不能随心所欲地创造自己的历史。他们只能“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从过去承继下来的条件下”进行创造。这样一来,谁对历史了解得更为深刻和透彻,谁就更可能成功。相反,如果仅仅把思想和眼光局限于现在,那他恐怕就连现在也把握不了。国家如此,个人亦然。实际上,伟大的时代必定具有历史感,伟大的人物也必定具有历史感。只有平庸的时代才鼠目寸光,也只有那些平庸之辈才会对历史不屑一顾。何况历史本身就是一部连台大戏,有人物,有故事,有情节,有动作,有悬念,有高xdx潮,充满戏剧性,岂能不让人兴趣盎然?
于是就有了对历史的各种说法和多种说法。
最常规的是“正说”比如三国志和大唐西域记;最流行的是“戏说”比如三国演义和西游记。三国演义是“戏说”吗?是。因为它不但“演义”(发挥),而且“演变”(篡改)。就算它态度严肃,不是“戏说”也有歪曲编造成分,是“正说”加“歪说”甚至“胡说”不过三国演义还只是“走调”西游记就“离谱”只好称之为“大话”我们现在都知道大话西游“大话”了西游记,很少有人想到西游记才是“大话”的祖宗!但西游记是没有问题的,因为谁都知道那是神话。三国演义就不一样了,很多人把它当作历史来看,甚至以为那就是历史。从这个意义上讲,三国演义是不叫大话三国的大话三国。
看来,小说家言是靠不住的,比较靠得住的是历史家言。百家讲坛的收视率那么高,就因为大家都想知道历史的真相,尽管所谓“正史”也难免事实加传言。
然而真正静下心来阅读历史文献的人却凤毛麟角“正说”的影响力和读者面,与“戏说”、“大话”相比,也“不可同日而语”为什么呢?因为后者好看,前者难懂;后者有趣,前者乏味。真实的不好看,好看的不真实,想满足趣味就难免“上当受骗”要弄清真相就必须“硬着头皮”这就矛盾,读者也就两难,因此要有一个办法。这个办法,我以为就是“趣说”所谓“趣说”就是历史其里,文学其表,既有历史真相,又有文学趣味。这当然很难,但并非做不到,黄仁宇先生的万历十五年便是典范。
趣说并不容易。首先作者得有趣,其次得有文学修养。所谓“有文学修养”并不等于一定要读过多少经典名著,更不等于有多高的学历、学位、职称和头衔,当然也不等于一定得是中文系毕业的,而是要有文学感。这是一种体验的能力,品味的能力,把握情调的能力。没有这种能力,书读得再多也没有用。
有文学感的人一般也都有历史感。因为文学是人学,史学也是人学。没有人,就不会有历史,也不会有文学。所以,要想理解历史,必须参透人性。历史是不能复原的。你顶多只能散乱地见到些秦砖汉瓦,依稀听得鼓击钟鸣。然而人性却相通,正如今日之苍穹,正是当年之星空。秦时明月汉时关。汉代的关隘(历史条件)可能已荡然无存,秦时的明月(共同人性)又何曾消失?因此研究历史也好,讲述历史也好,都必须“以人为本”以民族的文化心理为核心。以人为本,历史才是有意义的。以民族的文化心理为核心,一个个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在我们面前才可能变得鲜活起来。这些鲜活的故事和生命将促使我们反省历史,反省社会,反省人生,反省自己,于是趣味之中就有了智慧。
这就不但是“趣说”而且是“妙说”没有思想的趣说只是易拉罐饮料,有思想的妙说才是好酒。历史和酒原本就有些拉扯,比如“汉书下酒”、“青梅著酒”所以,历史也是可以酿酒的。本书不敢说是一坛好酒,只要没做成醋,就谢天谢地了。
本书收录的文章,断断续续写了好几年,有的发表过,有的没有。这次一并结集出版,全承萧关鸿先生一再敦促支持,在此谨致谢意!
易中天
2005年4月1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