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糊的清醒
推荐阅读:我的帝国无双、明天下、唐枭、乘龙佳婿、长宁帝军、盛唐风华、银狐、逆鳞、续南明、大明1617
TXT小说网 www.txt8.org,最快更新杜霞文集最新章节!
杜霞:读这本楼下楼上,让我想起你的第一本小说集她们的记忆来,那里面主要收集了你1986年到1990年的作品。本来我一直认为你不是一个特别强调“性别”的女作家,但是两本小说集一对照,还是能感觉到第一部的女性色彩要强烈些,女性的精神世界是你着力挖掘的领域,就像书名所表达的那样,那确乎是一段一段的“她们的记忆”到了这本小说集,我发现不少作品是从男性视角切入的,像房租问题、伍大夫、“陌生”的朋友、忧伤的眼睛等,而且你似乎更愿意从“人”的意义上去触及我们生存的难题。当然,变化的不仅仅是性别意识,你能就这部小说集对你的创作做一番梳理和比较吗?
何玉茹:这本小说集大约只是我近年作品的三分之一吧,因此只就这本小说集说话也许是比较局限的,但你的发现的确是个事实,我自己虽说不大自觉,两本小说集的差异确实存在着。你说得对“从‘人’的意义上去触及我们生存的难题”这可说是我写作的一个出发点。我曾写过一篇创作谈,叫从困境出发,其中说,小说这个东西,无疑是喜欢困境的,有了困境,小说就有了发展自己的理由。而我同时认为,困境归根结底不是小说人物的困境,而是作者自己的困境,是作者自己有话要说,因此无论从女性视角还是从男性视角切入,怕是都难以摆脱作者自己的影子。如果说近年我的小说男性视角多了些,我想多半是由于自己要说的话与从前有了不同,从前多是站在此岸看彼岸,容易将自己和某个小说人物等同起来;现在则多是同此岸、彼岸都保持距离,既可看到两岸,还可看到此岸里面有彼岸,彼岸里面有此岸。
不过我还想说的是,小说创作是个复杂的过程“从困境出发”说得通,从直觉出发也说得通,甚至从概念出发也可能写出好小说。更多的时候我也许更偏爱从直觉出发,因为有时候一些东西会出其不意地闪现出来,并使人为之着迷,这东西往往不是某种生存困境,也不是某种道理,它模糊而又独特,不合规矩而又品质优秀,难以言说而又清晰地闪着光泽。这时候我就知道,这小说是非写不可了。
杜霞:楼下楼上是你近阶段创作中较有影响的一篇,用它做小说集的名字,很能代表你90年代的创作倾向。这个题目也很有意思,初看很平常,但读完小说就会发现“楼下楼上”似乎暗寓了我们生存中那种神秘的“连结”因为相似的罪孽感,楼下楼上,几个陌生人之间忽然有了“连接”而更让我们感到惊心动魄的,是引发不幸的种种微妙的“连结”好象一不留神,自己就成了他人的地狱。不少作品中,你都写到了这种“连结”写到了理解与沟通的复杂和微妙,那么,它对于你的写作有着怎样的意义呢?
何玉茹:非常感谢你这样理解“楼下楼上”如果对我近年的写作选一些关键词的话,我想会是这样一些:犹豫不决,模糊,混沌,混淆,怀疑,不确定,潜意识等等。“楼下楼上”除了你说的“连结”还有犹豫不决的含义,犹豫不决我觉得是人最常有也最无奈的一种处境。世上发生的所有事情几乎都可说是一团难以理清的乱麻,不会是简单的一对一的因果关系,其中的“连结”也就难以说清,而小说世界是既要有这团乱麻,还要说清难以说清的连结,因此,我的努力注定便是这悖论中的努力了。
杜霞:你早期的作品,比如绿、寻等,有着较为单纯的理想主义、浪漫主义的色彩,当然和同时期的一些作家相比,在表达上还是曲折含蓄得多。但你后来的小说却越来越“模糊”也越来越“丰富”了,似乎有很多条路径可以到达彼岸,但彼岸是什么,彼岸在哪里,又很难说。比如说房租问题,写到利益与感情的问题,容易让人想起张爱玲的倾城之恋、王安忆的香港的情和爱,但细读又会发现,胡月亮的“想法”很重要,而李伯君对自由市场的热情也很有意思,这样一来,主题就暧昧了,甚至没有主题了,读你的小说,往往能感受到这种强烈的不确定性。
何玉茹:上面说过了,写作时我要尽量与人物保持距离,谨防将自己与人物等同,这样的结果会给人物更多的自由,使他(她)的发展往往会超越作者最初的想象。给读者不确定感我觉得是正常的,它该是一种世界的本相吧。这种不确定感我想还与对日常小事的叙述有关,李敬泽在小事的神灵(代序)里有一段话,他说“如果你要寻求价值和意义,你不必到天边外,你只需看着眼前,这时你就会发现小事之中有一个上帝,一个神灵,它一直在向我们日复一日的生活提出问题,我们过去竟没有听到。”我一直感谢他对我的小说的理解,正是在对日常小事的叙述中,我表达出了这种不确定性,同时也就确定了意义。
“似乎有很多条路可以到达彼岸”这话说得很好,不过后面还应该加上一句:事实上却没有一条路可以到达彼岸,人永远是处在两岸之间的,两岸之间的状态才更是人的本真状态。
杜霞:在不确定的生存背景下,你的写作中经常出现两类人,一类人很倚重内心,我思故我在,他们总在追问着什么,怀疑着什么,他们的心常常是游移的、悬浮的,与现实的关系比较紧张,像四孩儿、苏奇、夏小宁、刘萍萍等;另一类人似乎随遇而安,没有什么主张,像苏奇的母亲、还有那个叫李文娟的女人,但在某一刻,又会觉得,她们的“模糊”中,其实有一种很执拗很坚定的东西,她们其实更看重内心,这种“模糊”中的“分明”倒是更耐人寻味。
何玉茹:如果按你的分法,我觉得后一类人要更自觉一些,而前一类人往往处在凭直觉行事上,周围的世界包括她自己,往往还不能想明白。但她们都有一种共同的东西,那就是看重生命进程中的感觉,看重内在心魂,忽视外在的功利性。她们与外界的联系,事实上是靠生命感觉维系着,没有了这感觉,她们自己也就失去了全部的意义。这既是她们的特点,也可看作与男性的根本差异。
杜霞:说到“模糊”我想起铁凝对你的评价:何玉茹最突出的特点,也许正是她给人第一印象的模糊。她说,逢到热闹的场面,何玉茹总有办法将自己模糊起来,可这时候如果你无意中看见了角落里的何玉茹,你才会发现她的清澈和鲜明。你的小说也是这样,无论多么模糊的主题,多么模糊的性格,当你在反复诉说和追问的时候,那种内在的坚定和分明就会呈现出来,有时候,你的“清醒”就表现在你对“模糊”的执着上。
何玉茹:我很喜欢你拟的这个题目:模糊的清醒。世上一切事情其实都存在对立的双重性或多重性,从这一意义上说,我自己的写作也是一样,在强调模糊的同时“强调”本身的清晰性也已显现了出来。
杜霞:你曾说过在生活中你是个悲观主义者,那么在文学中呢?写作是不是你抵抗绝望的一种方式?
何玉茹:生活和写作有时是很难分开的,我一向信奉写作的由心而发,你有一颗什么样的心魂,写出来的小说就必是属于这颗心魂的。我想乐观主义的写作者几乎是不存在的,愈是写作下去,就愈会察觉人类无路可走的绝境。但面对绝境“察觉”又显示出它异乎寻常的魅力,写作者便在这夹缝之中着迷地编织、构造着他自己的世界,被视为抵抗绝望的方式也好,或者别的什么也好,反正他多半是“生活在别处”而显示给外人的他又可能是无趣的、乏味的、无用的、甚至是令人讨厌的。我曾经设想过,假如没有了写作我会怎样?我想悲观是肯定的,但悲观的深度也许会不同,它会表现在行动的区分上,没有写作的行动会多是外在的看得见的,有写作的行动会多是内在的看不见的,外在的行动很容易遮避本真的深远的东西。不过很难说后者的深度就一定会强于前者,如果有同样的内省、思考,前者说不定还会强于后者。尽管如此,我还是怀疑那个没有写作的我的深度,因此就还是庆幸自己选择了写作。
(楼下楼上何玉茹著 新疆人民出版社2002年6月版)
2002年6月13日
杜霞:读这本楼下楼上,让我想起你的第一本小说集她们的记忆来,那里面主要收集了你1986年到1990年的作品。本来我一直认为你不是一个特别强调“性别”的女作家,但是两本小说集一对照,还是能感觉到第一部的女性色彩要强烈些,女性的精神世界是你着力挖掘的领域,就像书名所表达的那样,那确乎是一段一段的“她们的记忆”到了这本小说集,我发现不少作品是从男性视角切入的,像房租问题、伍大夫、“陌生”的朋友、忧伤的眼睛等,而且你似乎更愿意从“人”的意义上去触及我们生存的难题。当然,变化的不仅仅是性别意识,你能就这部小说集对你的创作做一番梳理和比较吗?
何玉茹:这本小说集大约只是我近年作品的三分之一吧,因此只就这本小说集说话也许是比较局限的,但你的发现的确是个事实,我自己虽说不大自觉,两本小说集的差异确实存在着。你说得对“从‘人’的意义上去触及我们生存的难题”这可说是我写作的一个出发点。我曾写过一篇创作谈,叫从困境出发,其中说,小说这个东西,无疑是喜欢困境的,有了困境,小说就有了发展自己的理由。而我同时认为,困境归根结底不是小说人物的困境,而是作者自己的困境,是作者自己有话要说,因此无论从女性视角还是从男性视角切入,怕是都难以摆脱作者自己的影子。如果说近年我的小说男性视角多了些,我想多半是由于自己要说的话与从前有了不同,从前多是站在此岸看彼岸,容易将自己和某个小说人物等同起来;现在则多是同此岸、彼岸都保持距离,既可看到两岸,还可看到此岸里面有彼岸,彼岸里面有此岸。
不过我还想说的是,小说创作是个复杂的过程“从困境出发”说得通,从直觉出发也说得通,甚至从概念出发也可能写出好小说。更多的时候我也许更偏爱从直觉出发,因为有时候一些东西会出其不意地闪现出来,并使人为之着迷,这东西往往不是某种生存困境,也不是某种道理,它模糊而又独特,不合规矩而又品质优秀,难以言说而又清晰地闪着光泽。这时候我就知道,这小说是非写不可了。
杜霞:楼下楼上是你近阶段创作中较有影响的一篇,用它做小说集的名字,很能代表你90年代的创作倾向。这个题目也很有意思,初看很平常,但读完小说就会发现“楼下楼上”似乎暗寓了我们生存中那种神秘的“连结”因为相似的罪孽感,楼下楼上,几个陌生人之间忽然有了“连接”而更让我们感到惊心动魄的,是引发不幸的种种微妙的“连结”好象一不留神,自己就成了他人的地狱。不少作品中,你都写到了这种“连结”写到了理解与沟通的复杂和微妙,那么,它对于你的写作有着怎样的意义呢?
何玉茹:非常感谢你这样理解“楼下楼上”如果对我近年的写作选一些关键词的话,我想会是这样一些:犹豫不决,模糊,混沌,混淆,怀疑,不确定,潜意识等等。“楼下楼上”除了你说的“连结”还有犹豫不决的含义,犹豫不决我觉得是人最常有也最无奈的一种处境。世上发生的所有事情几乎都可说是一团难以理清的乱麻,不会是简单的一对一的因果关系,其中的“连结”也就难以说清,而小说世界是既要有这团乱麻,还要说清难以说清的连结,因此,我的努力注定便是这悖论中的努力了。
杜霞:你早期的作品,比如绿、寻等,有着较为单纯的理想主义、浪漫主义的色彩,当然和同时期的一些作家相比,在表达上还是曲折含蓄得多。但你后来的小说却越来越“模糊”也越来越“丰富”了,似乎有很多条路径可以到达彼岸,但彼岸是什么,彼岸在哪里,又很难说。比如说房租问题,写到利益与感情的问题,容易让人想起张爱玲的倾城之恋、王安忆的香港的情和爱,但细读又会发现,胡月亮的“想法”很重要,而李伯君对自由市场的热情也很有意思,这样一来,主题就暧昧了,甚至没有主题了,读你的小说,往往能感受到这种强烈的不确定性。
何玉茹:上面说过了,写作时我要尽量与人物保持距离,谨防将自己与人物等同,这样的结果会给人物更多的自由,使他(她)的发展往往会超越作者最初的想象。给读者不确定感我觉得是正常的,它该是一种世界的本相吧。这种不确定感我想还与对日常小事的叙述有关,李敬泽在小事的神灵(代序)里有一段话,他说“如果你要寻求价值和意义,你不必到天边外,你只需看着眼前,这时你就会发现小事之中有一个上帝,一个神灵,它一直在向我们日复一日的生活提出问题,我们过去竟没有听到。”我一直感谢他对我的小说的理解,正是在对日常小事的叙述中,我表达出了这种不确定性,同时也就确定了意义。
“似乎有很多条路可以到达彼岸”这话说得很好,不过后面还应该加上一句:事实上却没有一条路可以到达彼岸,人永远是处在两岸之间的,两岸之间的状态才更是人的本真状态。
杜霞:在不确定的生存背景下,你的写作中经常出现两类人,一类人很倚重内心,我思故我在,他们总在追问着什么,怀疑着什么,他们的心常常是游移的、悬浮的,与现实的关系比较紧张,像四孩儿、苏奇、夏小宁、刘萍萍等;另一类人似乎随遇而安,没有什么主张,像苏奇的母亲、还有那个叫李文娟的女人,但在某一刻,又会觉得,她们的“模糊”中,其实有一种很执拗很坚定的东西,她们其实更看重内心,这种“模糊”中的“分明”倒是更耐人寻味。
何玉茹:如果按你的分法,我觉得后一类人要更自觉一些,而前一类人往往处在凭直觉行事上,周围的世界包括她自己,往往还不能想明白。但她们都有一种共同的东西,那就是看重生命进程中的感觉,看重内在心魂,忽视外在的功利性。她们与外界的联系,事实上是靠生命感觉维系着,没有了这感觉,她们自己也就失去了全部的意义。这既是她们的特点,也可看作与男性的根本差异。
杜霞:说到“模糊”我想起铁凝对你的评价:何玉茹最突出的特点,也许正是她给人第一印象的模糊。她说,逢到热闹的场面,何玉茹总有办法将自己模糊起来,可这时候如果你无意中看见了角落里的何玉茹,你才会发现她的清澈和鲜明。你的小说也是这样,无论多么模糊的主题,多么模糊的性格,当你在反复诉说和追问的时候,那种内在的坚定和分明就会呈现出来,有时候,你的“清醒”就表现在你对“模糊”的执着上。
何玉茹:我很喜欢你拟的这个题目:模糊的清醒。世上一切事情其实都存在对立的双重性或多重性,从这一意义上说,我自己的写作也是一样,在强调模糊的同时“强调”本身的清晰性也已显现了出来。
杜霞:你曾说过在生活中你是个悲观主义者,那么在文学中呢?写作是不是你抵抗绝望的一种方式?
何玉茹:生活和写作有时是很难分开的,我一向信奉写作的由心而发,你有一颗什么样的心魂,写出来的小说就必是属于这颗心魂的。我想乐观主义的写作者几乎是不存在的,愈是写作下去,就愈会察觉人类无路可走的绝境。但面对绝境“察觉”又显示出它异乎寻常的魅力,写作者便在这夹缝之中着迷地编织、构造着他自己的世界,被视为抵抗绝望的方式也好,或者别的什么也好,反正他多半是“生活在别处”而显示给外人的他又可能是无趣的、乏味的、无用的、甚至是令人讨厌的。我曾经设想过,假如没有了写作我会怎样?我想悲观是肯定的,但悲观的深度也许会不同,它会表现在行动的区分上,没有写作的行动会多是外在的看得见的,有写作的行动会多是内在的看不见的,外在的行动很容易遮避本真的深远的东西。不过很难说后者的深度就一定会强于前者,如果有同样的内省、思考,前者说不定还会强于后者。尽管如此,我还是怀疑那个没有写作的我的深度,因此就还是庆幸自己选择了写作。
(楼下楼上何玉茹著 新疆人民出版社2002年6月版)
2002年6月1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