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丽菊花背后的狰狞
推荐阅读:我的帝国无双、明天下、唐枭、乘龙佳婿、长宁帝军、盛唐风华、银狐、逆鳞、续南明、大明1617
TXT小说网 www.txt8.org,最快更新董永文集最新章节!
一
中国人对日本的情感,在二十世纪前50年里,都是以憎恶、仇恨为主的——这种情感可以远源明朝倭寇作乱,近溯中日甲午海战。1945年,中国虽侥幸得胜,及至1949年以来的半个世纪,政府虽力主和平外交、友好往来,人们并没有消除日本对中国侵略、屠杀的血仇。民间对日本仍是以仇恨为主的非理性情绪占上风。就因为这种仇恨,我们往往夸大了自己的胜利与优越。在我们的媒体里,充斥着各种日本的丑闻,似乎日本已经一团糟了。在我们的抗战电影里,那些鬼子无不经过漫画式的处理,通常显得愚蠢可笑:我们在艺术作品里对日本人的处理,向来缺乏正视。这种将仇人小丑化的处理,从国人一贯的阿q精神来理解,或许无可厚非,但是至少暴露了我们不只是不愿,更是不敢还原战争中日本人的凶狠、狡猾和骁勇。
可是,就算在精武门里,陈真将日本人踢得如何之远,地道战里,日本指挥官如何瑟瑟发抖,亮剑中又将小日本干得如何利落漂亮,我们总能从中体会到国人那种“小人得志”似的猖狂和隐约的恐惧,这无疑是因为对日的仇恨情结。与之相反同源,仍然是战争的阴影,我们还有一些人在日本面前妄自菲薄,依然没有民族自信。在一些著作特别是经济管理的书里,大肆吹嘘日本的科技如何发达,管理如何先进,日本人的团队与职业精神如何如何。其实,日本作为曾经深深侮辱、伤害过中国的一个国家,当然是一个不容小觑的国家——我不是说它的科技、文化,而是说它奇特的国民性值得我们重视:战争中的武士道精神、对天皇的无限效忠,战后的勤奋,决不认错的固执和一意孤行,文学上的唯美气质,生活中严格的礼仪等。这些“一半是神,一半是鬼”的特异性,才是日本可怕的原因。
在官方的教导里,常常将日本政府和日本人民严格区别,以为日本人民是友好善良的,只有政府才是有军国主义本质与倾向的。这样的谎话直接误导我们以为参拜靖国神社只是日本高官之举动,一般平民会对神社敬而远之。(日本民众对神社的看法可参考南方周末2005年8月18日:8-15靖国神社目击)。我想,只有对日本国民性的深切了解,我们才能真正研究我们的对手。最近看过几本讲“中日关系”的书,都是大书特书两国间友好、光荣的事迹,并将此作为我们“大国崛起”的点缀。所以,我到现在为止,还是觉得鲁思•本尼迪克特的菊与刀(1990年商务印书馆)是一本深刻的书。它的深刻体现在对日本国民性的理性而精彩的描述上。虽然距离写作这本书已经过去50年了,但日本民族的特质,依旧能够用此书中的一些洞见解释。
二
“菊”本是日本皇室家徽“刀”是武家文化的象征。但作者并未从此出发,而是以“菊”和“刀”来象征日本人性格和日本文化的双重性。在她看来,醉心于菊花栽培和崇尚刀剑两者都是日本民族性这幅绘画的组成部分。“日本人生性极其好斗而又非常温和;黩武而又爱美;倨傲自尊而又彬彬有礼;顽梗不化而又柔弱善变;驯服而又不愿受人摆布;忠贞而又易于叛变;勇敢而又懦弱;保守而又十分欢迎新的生活方式。”(p2)这是全书里最有简洁有力的评述。
菊与刀不是通常的学者著书。这本书的缘起是一位人类学家为战争期间的美国政府提供对日决策参考而做的研究报告。它的切入点是日本的心理习惯、日常生活、早期教育,并不忘从日本的报纸的报道和日本的文学作品中寻找印证。
三
本书第二章战争中日本人为全书总的纲目,提出了日本人的五种认识或者说观点。一是对战争原因的看法,他们认为“只要各国拥有绝对主权,世界上的无政府状态就不会结束。日本必须为建立等级秩序而战斗。当然,这一秩序的领导只能是日本,因为只有日本是唯一的真心建立起自上而下的等级制的国家”“它应该帮助落后的兄弟之邦——中国”(p15,p16)这种认识建立在日本等级制观念之上。这在第三章各得其所,各安其分里有专门论述。
二是日本认为精神必将战胜物质。所以他们的“神风特攻队”以自杀方式作战就不难理解了。他们极端重视名誉。他们经常说全世界的眼睛如何注视着他们,所以随时要充分发扬日本精神。
三是对天皇的态度。天皇是日本现代国家神道的核心。对所有人来说,天皇就是一切。那些顽强抵抗到底的日军俘虏,把他们的极端军国主义归根于天皇,认为自己是在“遵奉圣意”;厌战者也称天皇为“爱好和平的陛下”
四是日本人排斥作战中的救援。日本这种关于兵员消耗理论的最极端的表现就是他们的“不投降主义”最震撼人的是:“在战争中,日本军队中没有一个受过训练、能够在战火中搬运伤员进行抢救的救护班,也没有系统的医疗设施,如前线救护所、后方野战医院,以及远离前线的康复医院。”“在某些紧急情况下,伤病员干脆被杀。”(p26)
五日本人的忠诚观念的奇特性。一些日军被俘后与盟军能很好的合作。“日本人的行为好像是:择定一条道路便全力以赴,如果失败,就很自然地选择另一条道路。”(p29)这种性格上的从一个极端走到另一个极端是全书极力分析、探究的。(参第十章道德的困境)他们的这种二元性格正是其最可怕的一点。
我们研究日本人的这五种看法后,对日本人为何发动战争、战争中日本的不投降主义、天皇宣布投降后日本人对美国的顺从便有了新的理解。
四
日本人在价值观与人格特质上呈现一种分明的二元对立状态,作者认为这根源于日本人对孩子的教育模式,是日本儿童教养的不连续性造成了日本人善变的性格。六七岁之前,日本儿童完全处于绝对自由的境地,可以“不知耻”地快乐着,活泼着;进入六七岁,则要“知耻”、“谨言慎行”家长会利用各种训诫及嘲弄来刺激他们学会克制。(参第十二章儿童学习)这迥然不同的教育理念与教育方法,造就了日本男子行为的矛盾性。(p201)这一章描述日本儿童的学习,颇为仔细用心,与中国的儿童相比,日本人的早期教育并没有什么特别之处。如有传宗接代思想而娇纵孩子,成年儿子依赖父母并不感到可耻,母亲要提前给婴儿准备新被褥和小床,断奶的要求,用讥笑的方式敦促孩子成人,对父亲的尊重,女孩睡姿的要求等与我们何其相似。所以我觉得这只是日本人的二元性格一个微不足道的原因。
五
最有趣的是在本书第九章人情的世界里,作者写了“极端要求回报和自我约束”的日本人对各种感官享乐的宽容。这一章堪称日本的风俗画。他们最喜欢的是洗热水澡;重视冷水浴的锻炼效果;喜欢睡眠;性享乐也少禁忌,比如允许手淫和同性恋;可以酗酒。
最值得深思的是日本小说和戏剧中,很少见到“大团圆”的结局。日本现代战争电影也表现这种传统,看过这些电影的美国人会说,它是所看到的最好的反战宣传。对日本观众来说,就算看不到胜利的镜头,看不到高喊“万岁”的冲锋陷阵,只要银幕上的人物时时处处都在尽一切努力报恩,这就足够了。所以“这些电影乃是日本军国主义的宣传工具”这一点,提醒我们在看日本人的战争电影时,要保持警惕而不能盲目乐观。
五
日本民族的性格,作者用“耻感”来概括。他们重名誉面子,自认是“历史与社会的负恩者”强制性的报恩。我觉得这基本上还是道德的要求,可是日本人却不从道德——善恶上看待问题。所以“他们从一种行为转向另一种行为不会感到心理上的苦痛。”——如被俘后竟与盟军合作;“对一些无足轻重的行为大肆攻击”——如为了洗刷污名;“对骇人听闻的暴行却满不介意”——从来没有恶的世界。(p137,p5)
从这个角度理解,便能看出日本如今不遗余力的否认战争罪行、篡改历史教科书等丑陋行径的心理逻辑了。
六
菊本是美丽的,然而浸润着鲜血生长的菊花也是丑陋的;刀本意味着身份和荣誉,可暴力、杀戮的刀也是狰狞的。虽然菊与刀这本书平和甚至有趣,但从中可以窥见日本人血液里的暴力因子和顽固因子,也让人能隐约嗅到日本人好战黩武的血腥。
尽管日本人有着温和、彬彬有礼、爱美、勇敢等等美德,可是别忘了军国主义的土壤下培养出的侵略本性。三岛由纪夫有一篇叫牡丹的小说,讲的是一个老翁,青年时代曾参加侵华战争。他除了培植数百株牡丹花以外别无所好。因为这每一株牡丹都象征着一名当年他所杀害的美丽的中国姑娘。
这篇小说,和这本菊与刀,更重要的是我们的历史,提醒我们永远别忘记日本丑陋的嘴脸。
2006-4-5;2008-7-3
一
中国人对日本的情感,在二十世纪前50年里,都是以憎恶、仇恨为主的——这种情感可以远源明朝倭寇作乱,近溯中日甲午海战。1945年,中国虽侥幸得胜,及至1949年以来的半个世纪,政府虽力主和平外交、友好往来,人们并没有消除日本对中国侵略、屠杀的血仇。民间对日本仍是以仇恨为主的非理性情绪占上风。就因为这种仇恨,我们往往夸大了自己的胜利与优越。在我们的媒体里,充斥着各种日本的丑闻,似乎日本已经一团糟了。在我们的抗战电影里,那些鬼子无不经过漫画式的处理,通常显得愚蠢可笑:我们在艺术作品里对日本人的处理,向来缺乏正视。这种将仇人小丑化的处理,从国人一贯的阿q精神来理解,或许无可厚非,但是至少暴露了我们不只是不愿,更是不敢还原战争中日本人的凶狠、狡猾和骁勇。
可是,就算在精武门里,陈真将日本人踢得如何之远,地道战里,日本指挥官如何瑟瑟发抖,亮剑中又将小日本干得如何利落漂亮,我们总能从中体会到国人那种“小人得志”似的猖狂和隐约的恐惧,这无疑是因为对日的仇恨情结。与之相反同源,仍然是战争的阴影,我们还有一些人在日本面前妄自菲薄,依然没有民族自信。在一些著作特别是经济管理的书里,大肆吹嘘日本的科技如何发达,管理如何先进,日本人的团队与职业精神如何如何。其实,日本作为曾经深深侮辱、伤害过中国的一个国家,当然是一个不容小觑的国家——我不是说它的科技、文化,而是说它奇特的国民性值得我们重视:战争中的武士道精神、对天皇的无限效忠,战后的勤奋,决不认错的固执和一意孤行,文学上的唯美气质,生活中严格的礼仪等。这些“一半是神,一半是鬼”的特异性,才是日本可怕的原因。
在官方的教导里,常常将日本政府和日本人民严格区别,以为日本人民是友好善良的,只有政府才是有军国主义本质与倾向的。这样的谎话直接误导我们以为参拜靖国神社只是日本高官之举动,一般平民会对神社敬而远之。(日本民众对神社的看法可参考南方周末2005年8月18日:8-15靖国神社目击)。我想,只有对日本国民性的深切了解,我们才能真正研究我们的对手。最近看过几本讲“中日关系”的书,都是大书特书两国间友好、光荣的事迹,并将此作为我们“大国崛起”的点缀。所以,我到现在为止,还是觉得鲁思•本尼迪克特的菊与刀(1990年商务印书馆)是一本深刻的书。它的深刻体现在对日本国民性的理性而精彩的描述上。虽然距离写作这本书已经过去50年了,但日本民族的特质,依旧能够用此书中的一些洞见解释。
二
“菊”本是日本皇室家徽“刀”是武家文化的象征。但作者并未从此出发,而是以“菊”和“刀”来象征日本人性格和日本文化的双重性。在她看来,醉心于菊花栽培和崇尚刀剑两者都是日本民族性这幅绘画的组成部分。“日本人生性极其好斗而又非常温和;黩武而又爱美;倨傲自尊而又彬彬有礼;顽梗不化而又柔弱善变;驯服而又不愿受人摆布;忠贞而又易于叛变;勇敢而又懦弱;保守而又十分欢迎新的生活方式。”(p2)这是全书里最有简洁有力的评述。
菊与刀不是通常的学者著书。这本书的缘起是一位人类学家为战争期间的美国政府提供对日决策参考而做的研究报告。它的切入点是日本的心理习惯、日常生活、早期教育,并不忘从日本的报纸的报道和日本的文学作品中寻找印证。
三
本书第二章战争中日本人为全书总的纲目,提出了日本人的五种认识或者说观点。一是对战争原因的看法,他们认为“只要各国拥有绝对主权,世界上的无政府状态就不会结束。日本必须为建立等级秩序而战斗。当然,这一秩序的领导只能是日本,因为只有日本是唯一的真心建立起自上而下的等级制的国家”“它应该帮助落后的兄弟之邦——中国”(p15,p16)这种认识建立在日本等级制观念之上。这在第三章各得其所,各安其分里有专门论述。
二是日本认为精神必将战胜物质。所以他们的“神风特攻队”以自杀方式作战就不难理解了。他们极端重视名誉。他们经常说全世界的眼睛如何注视着他们,所以随时要充分发扬日本精神。
三是对天皇的态度。天皇是日本现代国家神道的核心。对所有人来说,天皇就是一切。那些顽强抵抗到底的日军俘虏,把他们的极端军国主义归根于天皇,认为自己是在“遵奉圣意”;厌战者也称天皇为“爱好和平的陛下”
四是日本人排斥作战中的救援。日本这种关于兵员消耗理论的最极端的表现就是他们的“不投降主义”最震撼人的是:“在战争中,日本军队中没有一个受过训练、能够在战火中搬运伤员进行抢救的救护班,也没有系统的医疗设施,如前线救护所、后方野战医院,以及远离前线的康复医院。”“在某些紧急情况下,伤病员干脆被杀。”(p26)
五日本人的忠诚观念的奇特性。一些日军被俘后与盟军能很好的合作。“日本人的行为好像是:择定一条道路便全力以赴,如果失败,就很自然地选择另一条道路。”(p29)这种性格上的从一个极端走到另一个极端是全书极力分析、探究的。(参第十章道德的困境)他们的这种二元性格正是其最可怕的一点。
我们研究日本人的这五种看法后,对日本人为何发动战争、战争中日本的不投降主义、天皇宣布投降后日本人对美国的顺从便有了新的理解。
四
日本人在价值观与人格特质上呈现一种分明的二元对立状态,作者认为这根源于日本人对孩子的教育模式,是日本儿童教养的不连续性造成了日本人善变的性格。六七岁之前,日本儿童完全处于绝对自由的境地,可以“不知耻”地快乐着,活泼着;进入六七岁,则要“知耻”、“谨言慎行”家长会利用各种训诫及嘲弄来刺激他们学会克制。(参第十二章儿童学习)这迥然不同的教育理念与教育方法,造就了日本男子行为的矛盾性。(p201)这一章描述日本儿童的学习,颇为仔细用心,与中国的儿童相比,日本人的早期教育并没有什么特别之处。如有传宗接代思想而娇纵孩子,成年儿子依赖父母并不感到可耻,母亲要提前给婴儿准备新被褥和小床,断奶的要求,用讥笑的方式敦促孩子成人,对父亲的尊重,女孩睡姿的要求等与我们何其相似。所以我觉得这只是日本人的二元性格一个微不足道的原因。
五
最有趣的是在本书第九章人情的世界里,作者写了“极端要求回报和自我约束”的日本人对各种感官享乐的宽容。这一章堪称日本的风俗画。他们最喜欢的是洗热水澡;重视冷水浴的锻炼效果;喜欢睡眠;性享乐也少禁忌,比如允许手淫和同性恋;可以酗酒。
最值得深思的是日本小说和戏剧中,很少见到“大团圆”的结局。日本现代战争电影也表现这种传统,看过这些电影的美国人会说,它是所看到的最好的反战宣传。对日本观众来说,就算看不到胜利的镜头,看不到高喊“万岁”的冲锋陷阵,只要银幕上的人物时时处处都在尽一切努力报恩,这就足够了。所以“这些电影乃是日本军国主义的宣传工具”这一点,提醒我们在看日本人的战争电影时,要保持警惕而不能盲目乐观。
五
日本民族的性格,作者用“耻感”来概括。他们重名誉面子,自认是“历史与社会的负恩者”强制性的报恩。我觉得这基本上还是道德的要求,可是日本人却不从道德——善恶上看待问题。所以“他们从一种行为转向另一种行为不会感到心理上的苦痛。”——如被俘后竟与盟军合作;“对一些无足轻重的行为大肆攻击”——如为了洗刷污名;“对骇人听闻的暴行却满不介意”——从来没有恶的世界。(p137,p5)
从这个角度理解,便能看出日本如今不遗余力的否认战争罪行、篡改历史教科书等丑陋行径的心理逻辑了。
六
菊本是美丽的,然而浸润着鲜血生长的菊花也是丑陋的;刀本意味着身份和荣誉,可暴力、杀戮的刀也是狰狞的。虽然菊与刀这本书平和甚至有趣,但从中可以窥见日本人血液里的暴力因子和顽固因子,也让人能隐约嗅到日本人好战黩武的血腥。
尽管日本人有着温和、彬彬有礼、爱美、勇敢等等美德,可是别忘了军国主义的土壤下培养出的侵略本性。三岛由纪夫有一篇叫牡丹的小说,讲的是一个老翁,青年时代曾参加侵华战争。他除了培植数百株牡丹花以外别无所好。因为这每一株牡丹都象征着一名当年他所杀害的美丽的中国姑娘。
这篇小说,和这本菊与刀,更重要的是我们的历史,提醒我们永远别忘记日本丑陋的嘴脸。
2006-4-5;2008-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