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又七夕
推荐阅读:我的帝国无双、明天下、唐枭、乘龙佳婿、长宁帝军、盛唐风华、银狐、逆鳞、续南明、大明1617
TXT小说网 www.txt8.org,最快更新淡菊如烟文集最新章节!
七夕,在我的印象中,是个温暖如绸、纯净如玉的日子。小时候,那些晴朗的夏夜,躺在屋外的竹榻上,看星光灿烂、流萤点点,听蛙声阵阵、树叶婆娑,外婆藏在心里的老故事和着蒲扇轻盈的节奏,悠悠地钻进我的耳朵里,钻进我的心里、梦里。七夕的故事,总是牛郎织女、鹊桥相会,总是绵绵的情话,美丽的相逢。那些遥远的夏日,那些苦楝树下的清凉时光,和外婆的老蒲扇一起,永远尘封在童年的记忆里了。
今年夏日,气温突破了历史记录。持续的高温,让一切淹没在干旱、燥热和汗臭里。当清凉与惬意被关进空调间,与清风明月无关,与流萤蒲扇无关,与故事向往无关,也许清凉可以用机器制造,但内心的惬意与向往却荡然无存了。而七夕,也被现代文明涂抹得面目全非。
今天在微博上看到一组七夕古老浪漫的定情信物,每一件都是一幅画,镌刻着情男信女的诺言;每一件都是一首诗,藏匿着两情相悦的旋律;每一件都携着体温,将爱的依偎彼此相系。
“何以致叩叩?香囊系肘后。”香囊轻薄柔软,却将彼此的忠诚囊括生命中。“何以致契阔?绕腕双跳脱。”玉石手镯,坚贞不损,一镯绕腕,生死相伴。“何以结相于,金薄画搔頭。”一根簪子,结发系心,绾住的不是头发而是全身心。一方罗帕,一把梳子,一条素裙,都是古人定情的信物,这些东西,或贵重、或廉价,或新、或旧,却都可以用体温溽热,都可以随身携带,都可以永久珍藏。特别感动的是,古人爱用头发做信物。“青丝一缕随相寄,妾身如缕永相随。”一缕青丝相赠,此心此生相伴,执子之手,与之偕老,哪怕青丝化白发,沧海变桑田,唯有爱不变。山水无言、信物无语,却诉说着同一句话:时光静好,与君语;细水流年,与君同;繁华落尽,与君老!
不说一句话,却托付一辈子。一件信物,提醒和坚守着一辈子的承诺。看到古人的这份坚贞与忠诚,今人该是有些汗颜的。今天“情人”这个词常常被贬义了,更多的不是“钟情”“专情”而是“婚外情”“偷情”这个时代“情”被泛滥成灾,无以为寄,无以为信。“闪婚”“离婚”“撇腿”“夺爱”聚散离合都是契约、证书、信物不能改变的。现代的人,不去赠信物,送的都是“礼物”而且层出不穷,花样百出,但“礼物”相比“信物”其意义相去甚远了。
想想古人那些好美的信物!有些东西现在也有,还可以仿造,但是那些“一物相赠,此心相随”的承诺,今人却难以坚守了。毕竟巧克力、玫瑰、蛋糕、短信之类,保鲜期、保质期太短了!
今又七夕,气温依旧高居不下,有网友发帖调侃:“紧急通知:由于最近气温持续偏高,牛郎和织女在去雀桥的路上中暑晕倒,今年七夕节不得已而取消。敬告各对情侣们该干嘛干嘛去,哪凉快哪呆着去!”还有网友恶搞:“本办今接到通知:因长期分居,牛郎已经和他的牛在一起了!七夕取消,望各位奔走相告。”还配以牛郎与母牛携手,织女以泪掩面的图片。看到这些,我是有些哭笑不得的。七夕,不再是我们心中那个因为神话而神化的日子了;七夕,不再是曾经那个静谧、温馨、心动的夜晚了。今人用现代的价值观、婚姻观去解读、评议牛郎、织女的故事时,七夕已不再是朗朗星空里的美丽传奇。
我小的时候,每逢七夕,大人小孩无不坚信牛郎织女的神话。七夕的星空下,大人们吩咐孩子蹲在韭菜地边,或者站在南瓜棚下,静静偷听牛郎织女的绵绵情话。月牙弯弯,星空璀璨,我们仰望牛郎星、织女星,祝福着有情人的相聚,诅咒着王母娘娘的歹毒。那时候,我们孩子不懂爱情,不懂别离,却知道善和恶。七夕这天,我们吃凉菜,采集荷叶上的露水(大人说,那是牛郎、织女的相思泪),扑萤火虫给牛郎织女照亮回家的路。童年,我们用最朴素、最浪漫的方式度过一个个七夕之夜。而今天,我们却不再相信那个古老的神话,不再仰望星空,不再傻傻地偷听牛郎织女的悄悄话了。时代发展了,科学进步了,我们长大了,却弄丢了最美好的心愿、心情还有寄托。现代的社会,七夕成了商家炒作、情人泛滥的契机;现代的人,不再需要信物去束缚感情了,自由在某种意义上代表着随意、随性。今人不再相信的或许不是牛郎织女故事本身,而是不再相信“爱可以书写神话”吧。
七夕之夜,我在酒店里推杯换盏,一大屋子的人欢声笑语,打情骂俏的,赌酒发疯的,醉眼迷离的,高谈阔论的,只是心与心都隔着即将散去的宴席。
饭后,独自行走在回家的路上,路灯拉长了我倦怠的身影。昏沉、溽热、嘈杂,灯红酒绿,没有人在意天上的星星。抬起头,仰望曾经熟悉的星空,我却辨不清牛郎星、织女星了。忽然觉得,被星子点亮的双眸里有两行清凉的液体滑下,我的嘴角疲惫地泛起一丝苦笑。掏出手机,发出一条微博:“今昔七夕,昨日犹忆。真情不改,两心相系。”
(写于2013。8。14七夕之夜)
七夕,在我的印象中,是个温暖如绸、纯净如玉的日子。小时候,那些晴朗的夏夜,躺在屋外的竹榻上,看星光灿烂、流萤点点,听蛙声阵阵、树叶婆娑,外婆藏在心里的老故事和着蒲扇轻盈的节奏,悠悠地钻进我的耳朵里,钻进我的心里、梦里。七夕的故事,总是牛郎织女、鹊桥相会,总是绵绵的情话,美丽的相逢。那些遥远的夏日,那些苦楝树下的清凉时光,和外婆的老蒲扇一起,永远尘封在童年的记忆里了。
今年夏日,气温突破了历史记录。持续的高温,让一切淹没在干旱、燥热和汗臭里。当清凉与惬意被关进空调间,与清风明月无关,与流萤蒲扇无关,与故事向往无关,也许清凉可以用机器制造,但内心的惬意与向往却荡然无存了。而七夕,也被现代文明涂抹得面目全非。
今天在微博上看到一组七夕古老浪漫的定情信物,每一件都是一幅画,镌刻着情男信女的诺言;每一件都是一首诗,藏匿着两情相悦的旋律;每一件都携着体温,将爱的依偎彼此相系。
“何以致叩叩?香囊系肘后。”香囊轻薄柔软,却将彼此的忠诚囊括生命中。“何以致契阔?绕腕双跳脱。”玉石手镯,坚贞不损,一镯绕腕,生死相伴。“何以结相于,金薄画搔頭。”一根簪子,结发系心,绾住的不是头发而是全身心。一方罗帕,一把梳子,一条素裙,都是古人定情的信物,这些东西,或贵重、或廉价,或新、或旧,却都可以用体温溽热,都可以随身携带,都可以永久珍藏。特别感动的是,古人爱用头发做信物。“青丝一缕随相寄,妾身如缕永相随。”一缕青丝相赠,此心此生相伴,执子之手,与之偕老,哪怕青丝化白发,沧海变桑田,唯有爱不变。山水无言、信物无语,却诉说着同一句话:时光静好,与君语;细水流年,与君同;繁华落尽,与君老!
不说一句话,却托付一辈子。一件信物,提醒和坚守着一辈子的承诺。看到古人的这份坚贞与忠诚,今人该是有些汗颜的。今天“情人”这个词常常被贬义了,更多的不是“钟情”“专情”而是“婚外情”“偷情”这个时代“情”被泛滥成灾,无以为寄,无以为信。“闪婚”“离婚”“撇腿”“夺爱”聚散离合都是契约、证书、信物不能改变的。现代的人,不去赠信物,送的都是“礼物”而且层出不穷,花样百出,但“礼物”相比“信物”其意义相去甚远了。
想想古人那些好美的信物!有些东西现在也有,还可以仿造,但是那些“一物相赠,此心相随”的承诺,今人却难以坚守了。毕竟巧克力、玫瑰、蛋糕、短信之类,保鲜期、保质期太短了!
今又七夕,气温依旧高居不下,有网友发帖调侃:“紧急通知:由于最近气温持续偏高,牛郎和织女在去雀桥的路上中暑晕倒,今年七夕节不得已而取消。敬告各对情侣们该干嘛干嘛去,哪凉快哪呆着去!”还有网友恶搞:“本办今接到通知:因长期分居,牛郎已经和他的牛在一起了!七夕取消,望各位奔走相告。”还配以牛郎与母牛携手,织女以泪掩面的图片。看到这些,我是有些哭笑不得的。七夕,不再是我们心中那个因为神话而神化的日子了;七夕,不再是曾经那个静谧、温馨、心动的夜晚了。今人用现代的价值观、婚姻观去解读、评议牛郎、织女的故事时,七夕已不再是朗朗星空里的美丽传奇。
我小的时候,每逢七夕,大人小孩无不坚信牛郎织女的神话。七夕的星空下,大人们吩咐孩子蹲在韭菜地边,或者站在南瓜棚下,静静偷听牛郎织女的绵绵情话。月牙弯弯,星空璀璨,我们仰望牛郎星、织女星,祝福着有情人的相聚,诅咒着王母娘娘的歹毒。那时候,我们孩子不懂爱情,不懂别离,却知道善和恶。七夕这天,我们吃凉菜,采集荷叶上的露水(大人说,那是牛郎、织女的相思泪),扑萤火虫给牛郎织女照亮回家的路。童年,我们用最朴素、最浪漫的方式度过一个个七夕之夜。而今天,我们却不再相信那个古老的神话,不再仰望星空,不再傻傻地偷听牛郎织女的悄悄话了。时代发展了,科学进步了,我们长大了,却弄丢了最美好的心愿、心情还有寄托。现代的社会,七夕成了商家炒作、情人泛滥的契机;现代的人,不再需要信物去束缚感情了,自由在某种意义上代表着随意、随性。今人不再相信的或许不是牛郎织女故事本身,而是不再相信“爱可以书写神话”吧。
七夕之夜,我在酒店里推杯换盏,一大屋子的人欢声笑语,打情骂俏的,赌酒发疯的,醉眼迷离的,高谈阔论的,只是心与心都隔着即将散去的宴席。
饭后,独自行走在回家的路上,路灯拉长了我倦怠的身影。昏沉、溽热、嘈杂,灯红酒绿,没有人在意天上的星星。抬起头,仰望曾经熟悉的星空,我却辨不清牛郎星、织女星了。忽然觉得,被星子点亮的双眸里有两行清凉的液体滑下,我的嘴角疲惫地泛起一丝苦笑。掏出手机,发出一条微博:“今昔七夕,昨日犹忆。真情不改,两心相系。”
(写于2013。8。14七夕之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