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6章棈于兵事
推荐阅读:富贵风流第一香、两代风情债、都市奇魔集、我与学妹的怨气和情欲、我的老婆、滛荡塾妇素琴、我的儿媳是尤物、绿帽一家人破碎、亚丝娜的定制礼物、美腿老婆的淫荡事
TXT小说网 www.txt8.org,最快更新平安传最新章节!
朱恒的这道主张并没有不妥之处,但他在向汉王提出如何实现这个策略的方式时,便掀起了一阵舆情风浪。有种人的言论总是叫人很“提神”朱恒正是这样的人。
当时他在山东乐安就这么干过一次了,在很多汉王部属的家眷都在乐安的情况下,朱恒主张回避京师、向南进军。
虽然后来张宁帮助他实现了主张,但他一开始就是有这种见解的。汉王当初要违背大多数人的意愿,采用朱恒的主张,连汉王也很难为。不过事实证明汉王起兵能持续到现在,当时朱恒主张的策略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所以哪怕朱恒在官场上树敌很多,仍然在汉王跟前得到器重。而这回朱恒出的难题对朱高煦来说不比上回轻松。
朱恒回顾大殿下的许多人,向朱高煦拜道:“臣认为可以与湖广的湘王示善意,与之结盟,这是我们获得火器制造方法和战术的最快方式。”
殿中的大臣顿时哗然,立刻就有人站出来说道:“湘王便是那张宁?此人借我军在江东牵制朝廷兵力,方有机会在湖广兴风作浪,实则不成气候之辈,朱尚书竟然说要与之结盟,岂不让天下人耻笑?”
朱恒神情自若道:“正因湘王要借汉王之兵牵制朝廷,所以他定不愿意看见咱们败于京营之手。只要主动约盟,在湘王知道朝廷已经准备仿制其犀利火器的情况下,他没有道理不出手相助。
何况就算湘王没有趁机起事,对咱们面临的局势又有什么好处?我相信借此获得新的战术,或许是江东局势的一个转机。”那大臣嘲笑道:“朱尚书之言实在有失身份,军国大事,岂是一两件兵器就能左右的?你说得也未免太儿戏了。”
朱恒道:“东周时,赵王大胆改进战术,胡服骑射,一时强于诸侯,又岂是儿戏?王大人于兵事一窍不通,却在此高谈阔论,难道不是儿戏?”
王位上的汉王朱高煦不置可否,每天有很多事都让他很头疼,割据一方后他面对的不仅仅是军事问题,很多麻烦的东西搅人心神,主要是内斗那一摊子,还有眼前这种所谓谋略,其实就是勾心斗角。
大臣反对兵部尚书朱恒,汉王心里也不赞同。大家反对的理由其实是一样,但不是表面上说的什么和不成气候的人结盟怕人笑话之类的借口。真正的原因,只能心里琢磨一下,不太好当众拿出来说道。
其中的关节十分简单:汉王和当今宣德帝都是“燕王”一脉。而张宁是打的建文旗号。
“燕王”和建文本就是水火不相容的两方,道理上根本没有共存之处。汉王与宣德争天下,却要和“外人”建文一脉的结盟,弄起来就不好在明面上说通了。
这让朱高煦的脑子一团混乱。那朱恒虽然精通兵法,但主要还是在官场滚打的文官,哪里连这点道理都想不到?朱恒心里明白得很,湖广的张宁坐大从长远着眼对汉王一点好处都没有,难道建文的人真能和“燕王”朱棣的儿子拧在一块?
但是朱恒更明白,汉王面临的困境无须考虑长远,眼下就过不去京营渡江进攻的坎,照现在这种战争进程,汉王被彻底铲平不过是时间问题,而且那一刻或许并不是想象中那么远。
所谓食君之禄忠君之事,朱恒觉得自己确实是在为汉王谋事。南京已成坐以待毙的死局,诸公还冥顽不化去考虑什么前朝恩怨,何益之有?
他多方打探,对新近出现的战术还是很有希望的,一种完全克制步兵的阵法,加上汉王拥有的比湖广张宁强大二十倍的兵力本钱,扭转现在这种死局也不是完全没有机会。
而汉王殿下的这帮大臣,一个个于大事愚蠢至极,内斗却精通无比。朱恒早就心怀不满了。“隔日再议。”
朱高煦终于开口制止了众人的争执。他现在根本分不清谁对谁错,朱恒讲起道理好像也有几分理。但大臣们反对的大义问题,也不是能置之不理的,哪里有永乐的儿子突然跑去和建文之子眉来眼去的荒唐事?
朱恒暗叹了一口气,只得与其他人一起向汉王拜礼告退。他朱恒也是毫无办法,在朝廷里铁定是头号罪犯。
就算是以前没跟汉王造反时,在朝廷也无甚出路,选贤制度就注定了朱恒这种一无出身二无上位者特意垂青的运气三无顶尖科举功名的人一生都难有作为,任你自认才比孔明也毫无用处。
跟着汉王起兵,结果他也预见到了,别说眼下的名位财富,脑袋都难保。而西边的张宁,朱恒也不怎么看好,并不是完全因为轻视张宁的实力,实在是事实摆在面前:只要汉王一倒,朝廷的主力肯定会向西彻底平定湖广,就凭张宁那点地盘和兵力,如何能挡住大明两京一十三省的雄厚实力?
于是朱恒十分地不开心,哪怕锦衣玉食也过得闷闷不乐。自从永乐大帝迁都北京之后,南京紫禁城就仿佛失去了光彩,只剩一些留守太监和混吃等死或是在京师被排挤混不下去的官员进出。不过汉王来到南京,这里又恢复了权力中枢的地位。高高的红墙角落里,两个身穿红袍的官儿正在小声说话。
其中一个精瘦的中年人正是昨日与兵部尚书朱恒争执的王大人。另一个胡须很多,年龄稍大的也是汉王跟前的要员。
那王大人不动声色地激道:“有北方来的旧识说李兄留在乐安的千金被官府抓了,被唉,被送到了营中充营妓!”
大胡子一跺脚,声音提高了几分,羞怒道:“老夫以为她会自尽守节,没想到会这样!真是把老李家的脸都丢光了,叫老夫往后怎么有脸面站在同僚面前?”王大人忙好言道:“这也不怪李小姐,只怪那朱恒,要不是他咱们怎会落得抛家弃子?”
“朱恒,哼!”大胡子气道“这人成天摆张丑脸着实叫人看着难受,好像全天下就他一个忧国忧民似的。”
“要真是忧国忧民也就罢了,我看其实就是个伪君子。”王大人依旧不动声色地说“当初在乐安时,朱恒就和现在那湖广的张宁勾肩搭背,早有人说朱恒有二心,只不过当时没抓到他的把柄。
这次他又在朝里搅些玄虚,明眼人一看都清楚,葫芦里卖的什么药!堂堂汉王和湖广结盟,受益最大的是谁?不就是仰仗咱们在中流充砥柱的张宁么?”
见大胡子不住点头,王大人又道:“我正联络诸同僚联名上书,揭穿朱恒的阴谋。李大人一定要参一份子。”“应该的,应当的。老夫从来都是和老兄弟们一个鼻孔出气,绝不会胳膊向外拐。”
就在这时,只见一个青袍年轻人急冲冲地寻过来,见面就拜道:“王大人,原来您在这里,叫学生好找。有大事儿了!”王大人忙问:“何事?”
那青袍年轻人左右望了望,这才神秘兮兮地说:“刚刚罗将军在三山门截获了一个人,怀揣有密信,兵部尚书朱大人的密信。罗将军叫王大人赶紧过去拿主意。”姓李的大胡子忙问:“哪个罗将军?”
王大人道:“哪个罗将军不重要,反正是咱们的人。信里是什么内容?”青袍官儿道:“罗将军没敢拆封,这不急着告诉学生,让学生来请王大人么?”
很快朱恒也得知自己的人被扣了,被扣的不是别人、正是不久前他派到湖广去和张宁联络的家奴。有风声传出来,说家奴被抓的原因,是因怀揣有勾通外敌的罪证。什么勾通外敌,朱恒用脚趾头猜都猜得出来可能是张宁写给他的回信。
现在他也想知道信里究竟是什么内容。其实之前他就没得觉这种书信是罪证,湖广的“湘王”虽然在旗号上与南京不对路,但显然还不是汉王的敌人,现在大家最大的威胁都是京师朝廷。
何况朱恒和张宁联络,只是凭借曾经的交情去探探路,又没真的有所勾结。他朱恒是参与谋划大略的人,又是重臣,连这点事都不能自主?朱恒心里有点担忧,但还是沉得住气。
次日一早他便准备若无其事地去皇城外的兵部官署办差,可是刚走出口就被拦住了。朱恒大怒,顿时斥责前来拦路的军士,什么东西敢拦兵部尚书,老子的乌纱帽还没摘呢。
不料军士头目说是得了汉王的准许在这里设防,让朱大人在家里歇几天,不能随意出门。虽然心中生气,朱恒听得如此也就不便强闯,只好返身回府邸。眼前的状况让他预感十分不妙,汉王没叫人抓他恐怕也是留了面子和余地。
张宁的回信究竟写了什么?过了几天,他的一个同僚好友终于来告诉实情了。门外设防的军士好像只是盯着朱恒不让他出门,但并不阻拦同朝的官员拜访。
好友据实相告,那封信已经送到了汉王的跟前。张宁在信中的意思是让朱恒在南京混不下去了,就到湖广去投他,随时欢迎云云。
朱恒一听只觉得十分糟糕,张宁这么说多半是好意、看得起他朱恒才这样邀请,但回信在这个节骨眼上捅到汉王跟前,恐怕要被大做文章了。
这时他的儿子朱升说道:“还讲不讲道理了,书信只能证明湘王求贤,父亲又没同意,这还能治父亲的罪?”朱恒看了儿子一眼,心道儿子毕竟才十几岁,以为凡事都可以讲道理并不是多大的错。
他颓然坐回了椅子上,一时间觉得什么都完了。好友宽慰道:“汉王应会念朱兄的功劳苦劳,朱兄也不必太过忧虑。”“这么好的机会,姓王的那帮人会轻易收手?”
朱恒冷冷道。他的好友又道:“我看汉王可能还没拿定主意,与湖广湘王结盟之事,他也没有马上否决。就等这事的结果了。王爷多年征战,精于兵事,他或许能有赵王胡服骑射的长远见识。”
朱恒的这道主张并没有不妥之处,但他在向汉王提出如何实现这个策略的方式时,便掀起了一阵舆情风浪。有种人的言论总是叫人很“提神”朱恒正是这样的人。
当时他在山东乐安就这么干过一次了,在很多汉王部属的家眷都在乐安的情况下,朱恒主张回避京师、向南进军。
虽然后来张宁帮助他实现了主张,但他一开始就是有这种见解的。汉王当初要违背大多数人的意愿,采用朱恒的主张,连汉王也很难为。不过事实证明汉王起兵能持续到现在,当时朱恒主张的策略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所以哪怕朱恒在官场上树敌很多,仍然在汉王跟前得到器重。而这回朱恒出的难题对朱高煦来说不比上回轻松。
朱恒回顾大殿下的许多人,向朱高煦拜道:“臣认为可以与湖广的湘王示善意,与之结盟,这是我们获得火器制造方法和战术的最快方式。”
殿中的大臣顿时哗然,立刻就有人站出来说道:“湘王便是那张宁?此人借我军在江东牵制朝廷兵力,方有机会在湖广兴风作浪,实则不成气候之辈,朱尚书竟然说要与之结盟,岂不让天下人耻笑?”
朱恒神情自若道:“正因湘王要借汉王之兵牵制朝廷,所以他定不愿意看见咱们败于京营之手。只要主动约盟,在湘王知道朝廷已经准备仿制其犀利火器的情况下,他没有道理不出手相助。
何况就算湘王没有趁机起事,对咱们面临的局势又有什么好处?我相信借此获得新的战术,或许是江东局势的一个转机。”那大臣嘲笑道:“朱尚书之言实在有失身份,军国大事,岂是一两件兵器就能左右的?你说得也未免太儿戏了。”
朱恒道:“东周时,赵王大胆改进战术,胡服骑射,一时强于诸侯,又岂是儿戏?王大人于兵事一窍不通,却在此高谈阔论,难道不是儿戏?”
王位上的汉王朱高煦不置可否,每天有很多事都让他很头疼,割据一方后他面对的不仅仅是军事问题,很多麻烦的东西搅人心神,主要是内斗那一摊子,还有眼前这种所谓谋略,其实就是勾心斗角。
大臣反对兵部尚书朱恒,汉王心里也不赞同。大家反对的理由其实是一样,但不是表面上说的什么和不成气候的人结盟怕人笑话之类的借口。真正的原因,只能心里琢磨一下,不太好当众拿出来说道。
其中的关节十分简单:汉王和当今宣德帝都是“燕王”一脉。而张宁是打的建文旗号。
“燕王”和建文本就是水火不相容的两方,道理上根本没有共存之处。汉王与宣德争天下,却要和“外人”建文一脉的结盟,弄起来就不好在明面上说通了。
这让朱高煦的脑子一团混乱。那朱恒虽然精通兵法,但主要还是在官场滚打的文官,哪里连这点道理都想不到?朱恒心里明白得很,湖广的张宁坐大从长远着眼对汉王一点好处都没有,难道建文的人真能和“燕王”朱棣的儿子拧在一块?
但是朱恒更明白,汉王面临的困境无须考虑长远,眼下就过不去京营渡江进攻的坎,照现在这种战争进程,汉王被彻底铲平不过是时间问题,而且那一刻或许并不是想象中那么远。
所谓食君之禄忠君之事,朱恒觉得自己确实是在为汉王谋事。南京已成坐以待毙的死局,诸公还冥顽不化去考虑什么前朝恩怨,何益之有?
他多方打探,对新近出现的战术还是很有希望的,一种完全克制步兵的阵法,加上汉王拥有的比湖广张宁强大二十倍的兵力本钱,扭转现在这种死局也不是完全没有机会。
而汉王殿下的这帮大臣,一个个于大事愚蠢至极,内斗却精通无比。朱恒早就心怀不满了。“隔日再议。”
朱高煦终于开口制止了众人的争执。他现在根本分不清谁对谁错,朱恒讲起道理好像也有几分理。但大臣们反对的大义问题,也不是能置之不理的,哪里有永乐的儿子突然跑去和建文之子眉来眼去的荒唐事?
朱恒暗叹了一口气,只得与其他人一起向汉王拜礼告退。他朱恒也是毫无办法,在朝廷里铁定是头号罪犯。
就算是以前没跟汉王造反时,在朝廷也无甚出路,选贤制度就注定了朱恒这种一无出身二无上位者特意垂青的运气三无顶尖科举功名的人一生都难有作为,任你自认才比孔明也毫无用处。
跟着汉王起兵,结果他也预见到了,别说眼下的名位财富,脑袋都难保。而西边的张宁,朱恒也不怎么看好,并不是完全因为轻视张宁的实力,实在是事实摆在面前:只要汉王一倒,朝廷的主力肯定会向西彻底平定湖广,就凭张宁那点地盘和兵力,如何能挡住大明两京一十三省的雄厚实力?
于是朱恒十分地不开心,哪怕锦衣玉食也过得闷闷不乐。自从永乐大帝迁都北京之后,南京紫禁城就仿佛失去了光彩,只剩一些留守太监和混吃等死或是在京师被排挤混不下去的官员进出。不过汉王来到南京,这里又恢复了权力中枢的地位。高高的红墙角落里,两个身穿红袍的官儿正在小声说话。
其中一个精瘦的中年人正是昨日与兵部尚书朱恒争执的王大人。另一个胡须很多,年龄稍大的也是汉王跟前的要员。
那王大人不动声色地激道:“有北方来的旧识说李兄留在乐安的千金被官府抓了,被唉,被送到了营中充营妓!”
大胡子一跺脚,声音提高了几分,羞怒道:“老夫以为她会自尽守节,没想到会这样!真是把老李家的脸都丢光了,叫老夫往后怎么有脸面站在同僚面前?”王大人忙好言道:“这也不怪李小姐,只怪那朱恒,要不是他咱们怎会落得抛家弃子?”
“朱恒,哼!”大胡子气道“这人成天摆张丑脸着实叫人看着难受,好像全天下就他一个忧国忧民似的。”
“要真是忧国忧民也就罢了,我看其实就是个伪君子。”王大人依旧不动声色地说“当初在乐安时,朱恒就和现在那湖广的张宁勾肩搭背,早有人说朱恒有二心,只不过当时没抓到他的把柄。
这次他又在朝里搅些玄虚,明眼人一看都清楚,葫芦里卖的什么药!堂堂汉王和湖广结盟,受益最大的是谁?不就是仰仗咱们在中流充砥柱的张宁么?”
见大胡子不住点头,王大人又道:“我正联络诸同僚联名上书,揭穿朱恒的阴谋。李大人一定要参一份子。”“应该的,应当的。老夫从来都是和老兄弟们一个鼻孔出气,绝不会胳膊向外拐。”
就在这时,只见一个青袍年轻人急冲冲地寻过来,见面就拜道:“王大人,原来您在这里,叫学生好找。有大事儿了!”王大人忙问:“何事?”
那青袍年轻人左右望了望,这才神秘兮兮地说:“刚刚罗将军在三山门截获了一个人,怀揣有密信,兵部尚书朱大人的密信。罗将军叫王大人赶紧过去拿主意。”姓李的大胡子忙问:“哪个罗将军?”
王大人道:“哪个罗将军不重要,反正是咱们的人。信里是什么内容?”青袍官儿道:“罗将军没敢拆封,这不急着告诉学生,让学生来请王大人么?”
很快朱恒也得知自己的人被扣了,被扣的不是别人、正是不久前他派到湖广去和张宁联络的家奴。有风声传出来,说家奴被抓的原因,是因怀揣有勾通外敌的罪证。什么勾通外敌,朱恒用脚趾头猜都猜得出来可能是张宁写给他的回信。
现在他也想知道信里究竟是什么内容。其实之前他就没得觉这种书信是罪证,湖广的“湘王”虽然在旗号上与南京不对路,但显然还不是汉王的敌人,现在大家最大的威胁都是京师朝廷。
何况朱恒和张宁联络,只是凭借曾经的交情去探探路,又没真的有所勾结。他朱恒是参与谋划大略的人,又是重臣,连这点事都不能自主?朱恒心里有点担忧,但还是沉得住气。
次日一早他便准备若无其事地去皇城外的兵部官署办差,可是刚走出口就被拦住了。朱恒大怒,顿时斥责前来拦路的军士,什么东西敢拦兵部尚书,老子的乌纱帽还没摘呢。
不料军士头目说是得了汉王的准许在这里设防,让朱大人在家里歇几天,不能随意出门。虽然心中生气,朱恒听得如此也就不便强闯,只好返身回府邸。眼前的状况让他预感十分不妙,汉王没叫人抓他恐怕也是留了面子和余地。
张宁的回信究竟写了什么?过了几天,他的一个同僚好友终于来告诉实情了。门外设防的军士好像只是盯着朱恒不让他出门,但并不阻拦同朝的官员拜访。
好友据实相告,那封信已经送到了汉王的跟前。张宁在信中的意思是让朱恒在南京混不下去了,就到湖广去投他,随时欢迎云云。
朱恒一听只觉得十分糟糕,张宁这么说多半是好意、看得起他朱恒才这样邀请,但回信在这个节骨眼上捅到汉王跟前,恐怕要被大做文章了。
这时他的儿子朱升说道:“还讲不讲道理了,书信只能证明湘王求贤,父亲又没同意,这还能治父亲的罪?”朱恒看了儿子一眼,心道儿子毕竟才十几岁,以为凡事都可以讲道理并不是多大的错。
他颓然坐回了椅子上,一时间觉得什么都完了。好友宽慰道:“汉王应会念朱兄的功劳苦劳,朱兄也不必太过忧虑。”“这么好的机会,姓王的那帮人会轻易收手?”
朱恒冷冷道。他的好友又道:“我看汉王可能还没拿定主意,与湖广湘王结盟之事,他也没有马上否决。就等这事的结果了。王爷多年征战,精于兵事,他或许能有赵王胡服骑射的长远见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