骂人的闲话
推荐阅读:我的帝国无双、明天下、唐枭、乘龙佳婿、长宁帝军、盛唐风华、银狐、逆鳞、续南明、大明1617
TXT小说网 www.txt8.org,最快更新chunyu文集最新章节!
人出生的第一句话,自是“爸爸”或者“妈妈”至少英语与汉语两大语系的称谓,根本就假借翻译,彼此就能够听懂。
咿呀学语之后,芸芸众生最先学会的话,恐怕就是骂人话了。街坊里巷,随处叫骂声不绝于耳,从孩提时代就耳濡目染,即使不用去教,也不知不觉地滚瓜烂熟了。
虽然懵懂的娃娃,最初并不知道叫骂声的究竟与个中意趣,出于人云亦云的心理,先因袭、后翻出新鲜花样地以骂治骂,应该是人之常情。假以时日地百般修炼与久谙战阵,最后成为骂人界“冉冉新星”或“行家里手”也未可知了。
骂人话,大概是有声语言的极品。其传播扩散的迅疾与教化作用,如洪水猛兽般威力最大吧。
我总臆想:古代没有那么多见诸笔端的文字,周游列国的“百家争鸣”大概也是一种文雅的“叫骂”吧。其间的俚俗罹毒、如泼妇般、无以附加之极的场景,估计无暇也无法记载下来,毕竟骂人与被骂者彼此都不愿不屑记录在案。唯因如此,字斟句酌、言简意赅、冠冕堂皇的学说,得以诉诸笔端、普及推广。
如果抛开骂人话意欲表达的恶毒,骂人话的声音应该是最脆亮、最有刺耳的穿透力的。骂人话往往朗朗上口,用爆破音、摩擦音、鼻音、齿音,极尽一切表达手段之能事,咬牙切齿之后,一吐胸中恶气让人的想象力、创造力,口口相传地世袭传承,自是无师自通的。
我走过大江南北,最喜欢听上海话里的骂人话。作为初来乍到的外地人客居四载,吴侬软语的俏皮、音调悠扬悦耳自不必说,就连那骂人方言,夹杂的韵味也堪为称道。
如“十三点”的出处就有三个:其一是源于赌具牌九中的“幺五”、“幺六”两张牌,加起来是十三点,歇后语“他这个人有点幺五么六”与“十三点”这个不入耳的骂人话,殊途同归;其二是市井俚语,意谓“敲乱钟”老式时钟,至多敲十二下,居然敲出十三响,是故“十三点”成了“癫癫”之人的代名词。
我最属意第三种戏说,忒有文化味了。梁山伯与祝英台“十八相送”一折,祝向梁反复借景喻情,暗送秋波,几次三番表露求爱之情,梁竟傻乎乎地无动于衷。上海人发音的梁山伯与“两三八”谐音,这三个数相加是十三,讥讽梁山伯是“十三点”!例如“侬真是梁山伯,伊主动对侬有意思,侬还格能戆搭搭!”
其他诸如“侬无真额老奇怪额、侬爸妈哪能生得册侬各种女儿额、侬爷闹那娘把了肩膀上错额、侬就是芝麻地里长额黄豆、玉米地里长额甘蔗、西瓜地里长额冬瓜、杂种晓得哇、娘希匹”等等,虽也不乏趣味,却俚俗的很。
在沪读书期间,经常看见因为琐屑事情,三两泼妇、赖皮沿街叫骂,极尽嘴皮子功夫,没有小半天因口渴或饥肠辘辘,是不能善罢甘休的。这与我们北方人迥异,东北佬绝对不那么矫情,抡起老拳,上去即是一番疾风暴雨,扭打一处,尽管头破血流的惨烈,却转瞬即散,过眼烟云般雁过无痕。
想必与北方人惯于冰天雪地的凄苦,吃的无非萝卜白菜的单调,几乎“淡出个鸟来”了。没有闲暇在户外久久逗留,还是草草厮打了一架,抓紧回热炕头暖和、搂着婆姨温存一下,来的实在的多多。不象南蛮子珍馐貂裘后,有格外过剩的花花肠子,消磨大好韶光了吧。
天下之大,方言纵横,各有乡俗民约。地域阻隔,语言不通的骂人高手,无法云蒸霞蔚地交流技艺、取长补短。就像我们不懂十六世纪的英语,莎士比亚戏剧里地道的俚俗原汁原味失去了依托,自然黯然失色了许多。所以梁实秋与朱生豪两个译本,应该彼此借鉴着看的,我是自学的英语,只找到麦克白那段独白自己揣摩了半天,仍然如坠五里云雾里。
受了多年教育,大抵就为了学点文雅的语汇,多写点锦绣文章,少些叫骂喧嚣。但是也有例外,报端文章书籍网络媒体里充斥的,仍是不止七十二般变化的文人间倾轧,用文绉绉的叫骂,掩盖了巧取豪夺、狼子野心,真正识文断字的,如林语堂、梁实秋者毕竟寥寥,他们是不擅长叫骂,也不屑于匕首投枪的壕堑两端对垒的。
于是,我总不免思念有2570年高寿的孔夫子,虽也一度被打倒“孔家店”呼号似乎隐灭了。却总保持并非没勘破的“怪力乱神”只保持“子不语”的缄默,临终时只叹息“大雅久不作、吾衰竟谁陈”扼腕于“没梦见周公”了。
我闲来也翻翻民国“四大怪才”李宗吾的书,时尚点的读书人喜欢他的厚黑学,认为其精神内核就是叫骂,把成名的大家叫骂下去了,才能凸显自己的高明,于是竖子一骂成名。
我仔细读他一些作品,并没有想象里的矫情,他对国学的解读方式比较另类,至多属于批判性很强、标新立异、特立独行的“矫情”并没有日前热炒的王某叫板金大侠诸如此类的甚嚣尘上。
佛家典籍的无量寿经把口业摆在第一位,首句话就是“善护口业,不讥他过”尘世游走,谁也做不成哑巴,但少言寡语才能养精气神,心脑才能是万籁寂静地容纳异物。妄语的实质就是自欺欺人;两舌如簧,挑拨是非,这个罪业是要打到阿鼻地狱,最后趸入拔舌地狱、泥舌地狱的。
叫骂时候,恶语、绮语相向,只图一时口快,视听等感官失聪无明,心脑的混乱搅起平日安详的沉疴浮渣,虽赢得了嘴战胜利的橄榄枝,却失却了身心轻松的固有疆土。
我很欣赏禅宗的棒喝甚至咒骂。每每读到十牛图等禅宗故事以及苍雪大师的诗词,那一刻心如止水,万虑皆无,一片空明,恍然不知身心置于何处。就象品味橄榄一样,即使百般咀嚼,却不失去回甘之味。
父亲年迈,每每乐于讲述山东老家的旧事,提及“黄县的嘴、掖县的腿”的俗语。我常常遥想,黄县祖上风雪交加也靠嘴皮子,游说主顾,比邻的掖县乡亲不顾山高水长,也勤快地走四方,练就了山东人天南地北生存超强本领。
古代的徽商、晋商与时下的浙商也莫不如此,他们被逼无奈时候,也偶出老拳捍卫自己的尊严,当不是仰赖骂人之“下三滥”武功,去赢得万贯家财与世人美誉的。
此时,我看着“骂”这个字,就不免嗤笑不已。一张嘴尚且不够,要两“口”高置于疾驰的“马”上,破马张飞地投入永无胜负、口水横飞的角逐与沙场上去,最后只能马革裹尸地无归了吧。
我转念一想,还是诚信的“信”字好,悄悄地把嘴压在三座大山之下,最后任凭他人评说好了。
此时,妈妈喊我做晚饭了,爸爸叫我炒菜,我只能打住骂人的闲话。即便偶被父母骂一次不好,但是心底舒坦。
人出生的第一句话,自是“爸爸”或者“妈妈”至少英语与汉语两大语系的称谓,根本就假借翻译,彼此就能够听懂。
咿呀学语之后,芸芸众生最先学会的话,恐怕就是骂人话了。街坊里巷,随处叫骂声不绝于耳,从孩提时代就耳濡目染,即使不用去教,也不知不觉地滚瓜烂熟了。
虽然懵懂的娃娃,最初并不知道叫骂声的究竟与个中意趣,出于人云亦云的心理,先因袭、后翻出新鲜花样地以骂治骂,应该是人之常情。假以时日地百般修炼与久谙战阵,最后成为骂人界“冉冉新星”或“行家里手”也未可知了。
骂人话,大概是有声语言的极品。其传播扩散的迅疾与教化作用,如洪水猛兽般威力最大吧。
我总臆想:古代没有那么多见诸笔端的文字,周游列国的“百家争鸣”大概也是一种文雅的“叫骂”吧。其间的俚俗罹毒、如泼妇般、无以附加之极的场景,估计无暇也无法记载下来,毕竟骂人与被骂者彼此都不愿不屑记录在案。唯因如此,字斟句酌、言简意赅、冠冕堂皇的学说,得以诉诸笔端、普及推广。
如果抛开骂人话意欲表达的恶毒,骂人话的声音应该是最脆亮、最有刺耳的穿透力的。骂人话往往朗朗上口,用爆破音、摩擦音、鼻音、齿音,极尽一切表达手段之能事,咬牙切齿之后,一吐胸中恶气让人的想象力、创造力,口口相传地世袭传承,自是无师自通的。
我走过大江南北,最喜欢听上海话里的骂人话。作为初来乍到的外地人客居四载,吴侬软语的俏皮、音调悠扬悦耳自不必说,就连那骂人方言,夹杂的韵味也堪为称道。
如“十三点”的出处就有三个:其一是源于赌具牌九中的“幺五”、“幺六”两张牌,加起来是十三点,歇后语“他这个人有点幺五么六”与“十三点”这个不入耳的骂人话,殊途同归;其二是市井俚语,意谓“敲乱钟”老式时钟,至多敲十二下,居然敲出十三响,是故“十三点”成了“癫癫”之人的代名词。
我最属意第三种戏说,忒有文化味了。梁山伯与祝英台“十八相送”一折,祝向梁反复借景喻情,暗送秋波,几次三番表露求爱之情,梁竟傻乎乎地无动于衷。上海人发音的梁山伯与“两三八”谐音,这三个数相加是十三,讥讽梁山伯是“十三点”!例如“侬真是梁山伯,伊主动对侬有意思,侬还格能戆搭搭!”
其他诸如“侬无真额老奇怪额、侬爸妈哪能生得册侬各种女儿额、侬爷闹那娘把了肩膀上错额、侬就是芝麻地里长额黄豆、玉米地里长额甘蔗、西瓜地里长额冬瓜、杂种晓得哇、娘希匹”等等,虽也不乏趣味,却俚俗的很。
在沪读书期间,经常看见因为琐屑事情,三两泼妇、赖皮沿街叫骂,极尽嘴皮子功夫,没有小半天因口渴或饥肠辘辘,是不能善罢甘休的。这与我们北方人迥异,东北佬绝对不那么矫情,抡起老拳,上去即是一番疾风暴雨,扭打一处,尽管头破血流的惨烈,却转瞬即散,过眼烟云般雁过无痕。
想必与北方人惯于冰天雪地的凄苦,吃的无非萝卜白菜的单调,几乎“淡出个鸟来”了。没有闲暇在户外久久逗留,还是草草厮打了一架,抓紧回热炕头暖和、搂着婆姨温存一下,来的实在的多多。不象南蛮子珍馐貂裘后,有格外过剩的花花肠子,消磨大好韶光了吧。
天下之大,方言纵横,各有乡俗民约。地域阻隔,语言不通的骂人高手,无法云蒸霞蔚地交流技艺、取长补短。就像我们不懂十六世纪的英语,莎士比亚戏剧里地道的俚俗原汁原味失去了依托,自然黯然失色了许多。所以梁实秋与朱生豪两个译本,应该彼此借鉴着看的,我是自学的英语,只找到麦克白那段独白自己揣摩了半天,仍然如坠五里云雾里。
受了多年教育,大抵就为了学点文雅的语汇,多写点锦绣文章,少些叫骂喧嚣。但是也有例外,报端文章书籍网络媒体里充斥的,仍是不止七十二般变化的文人间倾轧,用文绉绉的叫骂,掩盖了巧取豪夺、狼子野心,真正识文断字的,如林语堂、梁实秋者毕竟寥寥,他们是不擅长叫骂,也不屑于匕首投枪的壕堑两端对垒的。
于是,我总不免思念有2570年高寿的孔夫子,虽也一度被打倒“孔家店”呼号似乎隐灭了。却总保持并非没勘破的“怪力乱神”只保持“子不语”的缄默,临终时只叹息“大雅久不作、吾衰竟谁陈”扼腕于“没梦见周公”了。
我闲来也翻翻民国“四大怪才”李宗吾的书,时尚点的读书人喜欢他的厚黑学,认为其精神内核就是叫骂,把成名的大家叫骂下去了,才能凸显自己的高明,于是竖子一骂成名。
我仔细读他一些作品,并没有想象里的矫情,他对国学的解读方式比较另类,至多属于批判性很强、标新立异、特立独行的“矫情”并没有日前热炒的王某叫板金大侠诸如此类的甚嚣尘上。
佛家典籍的无量寿经把口业摆在第一位,首句话就是“善护口业,不讥他过”尘世游走,谁也做不成哑巴,但少言寡语才能养精气神,心脑才能是万籁寂静地容纳异物。妄语的实质就是自欺欺人;两舌如簧,挑拨是非,这个罪业是要打到阿鼻地狱,最后趸入拔舌地狱、泥舌地狱的。
叫骂时候,恶语、绮语相向,只图一时口快,视听等感官失聪无明,心脑的混乱搅起平日安详的沉疴浮渣,虽赢得了嘴战胜利的橄榄枝,却失却了身心轻松的固有疆土。
我很欣赏禅宗的棒喝甚至咒骂。每每读到十牛图等禅宗故事以及苍雪大师的诗词,那一刻心如止水,万虑皆无,一片空明,恍然不知身心置于何处。就象品味橄榄一样,即使百般咀嚼,却不失去回甘之味。
父亲年迈,每每乐于讲述山东老家的旧事,提及“黄县的嘴、掖县的腿”的俗语。我常常遥想,黄县祖上风雪交加也靠嘴皮子,游说主顾,比邻的掖县乡亲不顾山高水长,也勤快地走四方,练就了山东人天南地北生存超强本领。
古代的徽商、晋商与时下的浙商也莫不如此,他们被逼无奈时候,也偶出老拳捍卫自己的尊严,当不是仰赖骂人之“下三滥”武功,去赢得万贯家财与世人美誉的。
此时,我看着“骂”这个字,就不免嗤笑不已。一张嘴尚且不够,要两“口”高置于疾驰的“马”上,破马张飞地投入永无胜负、口水横飞的角逐与沙场上去,最后只能马革裹尸地无归了吧。
我转念一想,还是诚信的“信”字好,悄悄地把嘴压在三座大山之下,最后任凭他人评说好了。
此时,妈妈喊我做晚饭了,爸爸叫我炒菜,我只能打住骂人的闲话。即便偶被父母骂一次不好,但是心底舒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