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踏飞燕的故乡——武威市
推荐阅读:我的帝国无双、明天下、唐枭、乘龙佳婿、长宁帝军、盛唐风华、银狐、逆鳞、续南明、大明1617
TXT小说网 www.txt8.org,最快更新沉月无痕文集最新章节!
中午11点多,我们来到位于甘肃中部、河西走廊东端的武威市。武威是中国旅游标志——“马踏飞燕”的出土地,1983年10月“马踏飞燕”被国家旅游局确定为中国旅游标志。1986年又被国务院命名为全国历史文化名城和对外开放城市。2001年5月经国务院批准撤地设市,2005年被命名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2012年10月被命名为中国葡萄酒城。正因为着诸多的头衔,让我们决定到此驻足游览。
导游老刘来自甘肃省新成立的国有企业“公航旅集团”他是集团下属旅游公司的一名中层干部,别看他一副少言寡语的憨厚样儿,外貌甚至让人觉得他很老土。但据其他导游爆料:老刘的英语口语水平相当不错,而且他的英语发声很好听、嗓音极有磁性,经常负责接待国际游客。可惜我们都是听不懂英语的中国人,没有机会让老刘展示他那很有磁性的英语口语。在武威市博物馆老刘为我们介绍了一些关于西夏的历史知识,足以让我们对他刮目相看。
下午还将赶路两百多公里,只能利用博物馆即将下班的小段时间,导游老刘赶紧带我们进入武威市博物馆参观。馆内最珍贵的文物就是那块西夏碑,号称“举世无双”的西夏碑。西夏是我国历史上由党项人创建的一个小小的国度,在长达190年的时间里,西夏曾经以弱小的实力与同时代的宋、辽、金相抗衡,创造了辉煌的民族wang国。不幸的是,它最终也没能逃脱“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的历史宿命,在蒙古大军的铁蹄下,这个王朝连同它的辉煌与梦想,统统湮没在历史的烟云之中。连同西夏政权一起消失的还有西夏的文字、文化和历史。尽管西夏国出现过十位皇帝,但始终都没修史,以至于中国的正史中几乎没有关于西夏的记载。在老刘的带领下,进入博物馆我们径直来到西夏碑前观看。西夏碑全名“重修护国寺感通塔碑”一面为西夏文共28行,另一面则为汉文共26行。两面文字的内容大体相同,都是叙述建立和修缮感通塔的情况。走近碑前,猛一看西夏文字的笔画构架都与汉字形似,但仔细瞧瞧一个字都不认识,西夏文字的笔画要比汉字复杂得多,心想这样复杂的文字也太难书写了吧。西夏碑早在1961年就被国务院列为全国第一批重点保护文物,1998年被国家文物局指定为国家一级文物。
出博物馆来到了雷台汉墓景区,这里最主要的景点是武威文庙。刚一入园我们就看到了高高耸立在石碑上的“马踏飞燕”果真名不虚传,铜奔马的造型的确俊美。老刘告诉我们这里的马踏飞燕是现代仿制的,而且比原件扩大了很多倍。原件是1969年在甘肃武威雷台的一座东汉墓中出土的青铜制品,又名“马超龙雀”或“铜奔马”这件大约制作于公元220年前后的青铜作品,高34。5厘米,长41厘米。创作于一千七百多年前的铜奔马造型生动,铸造精美,比例精准,四肢动势符合马的习性。出土后立即引得国内外许多的考古家和艺术家叹为观止。出土的马踏飞燕原件现珍藏在甘肃省博物馆。
武威文庙就在雷台汉墓景区内,文庙号称全国第三大孔庙建筑群,占地面积三万平方米,现存文物4。4万多件。1996年被列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整体建筑坐北向南,由三部分组成,东为文昌官,中为文庙,西为儒学院。整个建筑布局对称,结构严谨,是一组造型雄伟的宫阙式建筑群,规模宏大,气势雄壮,明清之际被誊为“陇右学宫之冠”是凉州文人墨客的祭祀孔子的圣地,是目前西北地区建筑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孔庙。
文庙内最吸引视线的是44块主题不一的牌匾,老刘指着屋檐上方悬挂密集的牌匾介绍说,这些牌匾在“十年动luan”大po四旧的期间,都被老百姓保护起来了,如今才能够完好无损地展示出来。他的话让我想起了,2010年在湖南参观宁远文庙时也曾听过导游说过的同样的话。不由得心想:原来普天下善良的百姓们都一个样,懂得珍惜老祖宗留下的宝贝呀。文庙内还有一座结满红色绳结的状元桥。站在状元桥上,导游老刘很遗憾地告诉我们,武威的历史上从没出过一位状元。心里话:这座状元桥算是白修了。
文庙里的树木不少,尤其是那些古老的槐树很吸引我,不少的古槐树干上挂有“重点保护古树名木。国槐”的标示牌,这些古槐的树龄大多都在五百年以上。由此可以推断,历史上武威的生态环境一定大大优越于现如今。看到几株古槐树干的下部架起了纵横交错的自来水管时,我们站在那里观察了好一会儿。最后推测的结论是:由于气候干旱少雨,古槐得不到雨水的浇灌,树老了缺水难以存活。只好人工架设自来水管,必要时给古槐浇水保活。
以前站在讲台上我说起水资源的时候,常常告诫学生:二十一世纪人类将面临水资源严重贫乏的危机。实际上生活在千湖之省、长江岸边的我怎么也想象不到严重缺水会是一种什么样的生存状况。这次的西北行让我开始真正感悟到水资源对于人类(乃至一切生物)的生存来说都是必不可缺的宝贵资源,我们应该好好珍惜。
中午11点多,我们来到位于甘肃中部、河西走廊东端的武威市。武威是中国旅游标志——“马踏飞燕”的出土地,1983年10月“马踏飞燕”被国家旅游局确定为中国旅游标志。1986年又被国务院命名为全国历史文化名城和对外开放城市。2001年5月经国务院批准撤地设市,2005年被命名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2012年10月被命名为中国葡萄酒城。正因为着诸多的头衔,让我们决定到此驻足游览。
导游老刘来自甘肃省新成立的国有企业“公航旅集团”他是集团下属旅游公司的一名中层干部,别看他一副少言寡语的憨厚样儿,外貌甚至让人觉得他很老土。但据其他导游爆料:老刘的英语口语水平相当不错,而且他的英语发声很好听、嗓音极有磁性,经常负责接待国际游客。可惜我们都是听不懂英语的中国人,没有机会让老刘展示他那很有磁性的英语口语。在武威市博物馆老刘为我们介绍了一些关于西夏的历史知识,足以让我们对他刮目相看。
下午还将赶路两百多公里,只能利用博物馆即将下班的小段时间,导游老刘赶紧带我们进入武威市博物馆参观。馆内最珍贵的文物就是那块西夏碑,号称“举世无双”的西夏碑。西夏是我国历史上由党项人创建的一个小小的国度,在长达190年的时间里,西夏曾经以弱小的实力与同时代的宋、辽、金相抗衡,创造了辉煌的民族wang国。不幸的是,它最终也没能逃脱“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的历史宿命,在蒙古大军的铁蹄下,这个王朝连同它的辉煌与梦想,统统湮没在历史的烟云之中。连同西夏政权一起消失的还有西夏的文字、文化和历史。尽管西夏国出现过十位皇帝,但始终都没修史,以至于中国的正史中几乎没有关于西夏的记载。在老刘的带领下,进入博物馆我们径直来到西夏碑前观看。西夏碑全名“重修护国寺感通塔碑”一面为西夏文共28行,另一面则为汉文共26行。两面文字的内容大体相同,都是叙述建立和修缮感通塔的情况。走近碑前,猛一看西夏文字的笔画构架都与汉字形似,但仔细瞧瞧一个字都不认识,西夏文字的笔画要比汉字复杂得多,心想这样复杂的文字也太难书写了吧。西夏碑早在1961年就被国务院列为全国第一批重点保护文物,1998年被国家文物局指定为国家一级文物。
出博物馆来到了雷台汉墓景区,这里最主要的景点是武威文庙。刚一入园我们就看到了高高耸立在石碑上的“马踏飞燕”果真名不虚传,铜奔马的造型的确俊美。老刘告诉我们这里的马踏飞燕是现代仿制的,而且比原件扩大了很多倍。原件是1969年在甘肃武威雷台的一座东汉墓中出土的青铜制品,又名“马超龙雀”或“铜奔马”这件大约制作于公元220年前后的青铜作品,高34。5厘米,长41厘米。创作于一千七百多年前的铜奔马造型生动,铸造精美,比例精准,四肢动势符合马的习性。出土后立即引得国内外许多的考古家和艺术家叹为观止。出土的马踏飞燕原件现珍藏在甘肃省博物馆。
武威文庙就在雷台汉墓景区内,文庙号称全国第三大孔庙建筑群,占地面积三万平方米,现存文物4。4万多件。1996年被列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整体建筑坐北向南,由三部分组成,东为文昌官,中为文庙,西为儒学院。整个建筑布局对称,结构严谨,是一组造型雄伟的宫阙式建筑群,规模宏大,气势雄壮,明清之际被誊为“陇右学宫之冠”是凉州文人墨客的祭祀孔子的圣地,是目前西北地区建筑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孔庙。
文庙内最吸引视线的是44块主题不一的牌匾,老刘指着屋檐上方悬挂密集的牌匾介绍说,这些牌匾在“十年动luan”大po四旧的期间,都被老百姓保护起来了,如今才能够完好无损地展示出来。他的话让我想起了,2010年在湖南参观宁远文庙时也曾听过导游说过的同样的话。不由得心想:原来普天下善良的百姓们都一个样,懂得珍惜老祖宗留下的宝贝呀。文庙内还有一座结满红色绳结的状元桥。站在状元桥上,导游老刘很遗憾地告诉我们,武威的历史上从没出过一位状元。心里话:这座状元桥算是白修了。
文庙里的树木不少,尤其是那些古老的槐树很吸引我,不少的古槐树干上挂有“重点保护古树名木。国槐”的标示牌,这些古槐的树龄大多都在五百年以上。由此可以推断,历史上武威的生态环境一定大大优越于现如今。看到几株古槐树干的下部架起了纵横交错的自来水管时,我们站在那里观察了好一会儿。最后推测的结论是:由于气候干旱少雨,古槐得不到雨水的浇灌,树老了缺水难以存活。只好人工架设自来水管,必要时给古槐浇水保活。
以前站在讲台上我说起水资源的时候,常常告诫学生:二十一世纪人类将面临水资源严重贫乏的危机。实际上生活在千湖之省、长江岸边的我怎么也想象不到严重缺水会是一种什么样的生存状况。这次的西北行让我开始真正感悟到水资源对于人类(乃至一切生物)的生存来说都是必不可缺的宝贵资源,我们应该好好珍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