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XT小说网 > chenjinsong文集 > 关于对生死观念及其意义的讨论
关于对生死观念及其意义的讨论
推荐阅读:我的帝国无双、明天下、唐枭、乘龙佳婿、长宁帝军、盛唐风华、银狐、逆鳞、续南明、大明1617
TXT小说网 www.txt8.org,最快更新chenjinsong文集最新章节!
“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
生死观的问题是人类的终极关怀问题,也可能涉及到宗教信仰和理想人生,生和死只是一念之差,生和死的意义现在看来也不仅仅局限在活的躯体,还在于精神永垂不朽。
有人认为死也并不是弱者的表现,而是一种生死人生观念的体现。譬如说庄子,他认为人的生死是一种自然现象。“死生,命也,其有夜旦之常,天也”意思说人的生死和白天黑夜一样,是自然现象,是不可避免的。“人之有所不得与,皆物之情也”认为活着是一种痛苦,死了是一种快乐。“夫大块载我以形,劳我以生,佚我以老,息我以死”把生看成是一种痛苦,把死看成是一种休息。既然生死是自然现象,生为苦,死为乐,那么对待死亡就无须乎悲痛,应该高兴才对。最为乐道的是庄子“丧妻而歌”庄子的妻子死了,惠子去吊丧,而庄子此时却“方箕踞鼓盆歌”惠子自然感到不合适,认为庄子的老婆“与人居,长子、老、身死,不哭,亦足矣,又鼓盆而歌,不亦甚乎(不也太过分了吗)?而庄子却认为“察其(他老婆)始而本无气变而有生是相与为春秋冬下四时行也。人且偃然寝于巨室,而我噭噭然随而哭之,自以为不通乎命,故止也。”这确实是另类的庄子。庄子的生死观当然是建立在他“道法自然”的哲学观基础之上的,他认为每个人都是“道与之貌,天与之形”我们可能体悟不到他的生死境界。再次,有些人死的极具有趣味,也让我们对生死充满疑虑和苦笑。古罗马美食家阿皮西尤斯为再也做不出更好吃的菜肴,索性服毒而死;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因为无法解释厄里帕海峡为何每日多次改变水流方向,投海自尽;乐圣贝多芬临终前一边惋惜不能再喝好酒,一边对周围的人说:“朋友们,鼓掌吧,喜剧结束了!”而同为作曲家勃拉姆却只要是好酒,就一律不拒,痛饮一口莱茵河葡萄酒,说句:“果然名不虚传呀!”便倒头离开人世;法国数学家博叙死前已极度虚脱,不能言语,可他的好朋友问一句:“12的平方是多少?”他轻声答:“144”;恺撒大帝被密谋者追杀于元老院,最后一句话冲着养子布鲁图说:“儿子,你也在其中?”我是不赞成死的,生虽比死活得艰难但生活总归比死亡好。不是说好死不如赖活着,而是在于正确理解认识生死,树立科学高尚的人生观,涵养生命的意义。人生宗教信仰抑或是高尚的理想以及对生死的观念态度乃系生命存在之意义根本。
世界三大宗教:基督教、佛教、伊斯兰教对生死各有想法,大致是以下这样的观念。
基督教认为死亡是人类生命中一个必然过程,正所谓“按着定命,人人都有一死”但对于基督信徒来说,死亡不是关上了的门,而是敞开另一道门,那就是通向永生之门,死亡不是结束,而是更美的复活。他们相信一个人只要诚心悔改,承认自己所犯的一切罪愆,虔心相信,依靠耶稣基督,死了之后,也肯定必和主耶稣同住一起“不至灭亡,反得永生”这种视死亡如同和主同在、同行、与主更加亲近的看法,可以说是基督教对死亡最超越的见解。人活着时,灵魂拘于肉体内是不自由的。死亡实际上是灵魂的解脱。从此自活在一个纯粹的精神世界里,也就是主的天堂。因此,死亡并不可怕,反而要欢迎它。基督教视死为"新生",这种"生"不是"轮回式的再生",乃是从今生过渡到天国、从暂时过渡到永恒、从异土过渡到故乡的"生"。圣经论述人的死是土(身体)归与土,灵归与赐灵的上帝。人身体的本质是土,来自土必须归土,这是尘世肉身的回归;灵魂来自上帝却要归回到赐灵的上帝,这是灵魂的返乡。基督教的丧礼其实是一个庆典。虽然丧礼当中也有眼泪,但这是满有盼望的忧伤,内中饱含着盼望和延续生命的信息。
佛经上说:“生又何尝生?死又何尝死?”死死生生,都是在同一个循环中。所以说:死是生的开头,生是死的起点。“死”在佛教称为“往生”一个真正认清生死本来面目、了解因果的人,面对生死的态度,自然一心不乱;对生命的态度,自然是珍惜每一部份,以生命的无常为平常,让生命的归宿是往生到另一块净土。在佛教的义理中,对于人类生与死、众生相续、世界相续等等问题,阐释得较详细清楚的,如大佛顶首楞严经中说:“始终相成,生灭相继,生死死生,生生死死,如旋火轮,未有休息。”这指出人类是因生有死,死而又生,生而复死,死而再生,如同圆形之火轮一样,旋转不息,难办始终。佛教对生死的看法,如同春去秋来,日升月坠那样,是一种自然现象。我们能了解到死亡,是生的反面,有生必有死,不能更改的定律,那么,我们何必忌死、畏死、憎死、怕死呢?不如尽自己有生之年,多行善积福,尽自己之力量,对社会作点贡献,千万不要放纵欲望,颠倒任性,才不枉此生。‘死’掉过去的烦恼心,‘生’出今日解脱的境界。学佛者要具有“平常心”一个人若有“平常心”则无论遇到任何困难及挫折,都能够真正怡然自在;了解世间的形相本就如此,所以不会害怕惶恐或忧愁苦恼。
伊斯兰教认为死亡只是从今生过渡到后世的一个阶段。这也是伊斯兰一个很重要的基本信仰。相信在世界末日,每个人都会复生,并在真主的跟前接受审判,审判的标准是每人在今世时所作的善恶为准;如果某人是信仰正确兼且行善,这人就会得到天园的赏赐;相反,如果某人不信真主,恶绩昭彰,所得的将会是火狱的刑罚。信仰后世,是符合人类的道德良知。由于伊斯兰教导人们信仰后世,所以遇到任何艰难困苦,都确信可以克服,因为生命是真主赐予的,我们要好好利用短暂的生命,做好事奉其主的工作,执行其代理者的职务,所以伊斯兰的人生观是积极的,而对任何困难,都应忍耐,绝不应自我结束生命,因为生命本来就是真主付托我们的。
读过李泽厚的实用理性和乐感文化,此书中也有讨论了孔子和海德格尔对生死关系的理解。海德格尔“未知死,焉知生”与孔老夫子的“未知生,焉知死”形成一个对比。依据海德格尔,只有排除“活在世上”“与他人共在”而专注于“前行到那无可避免的死亡”而敞开的多种可能性中的自觉选择和自我决断,才有真正的“在”面向死亡的个体情感是独一无二、无可替代的,这种“未知死焉知生”的死亡哲学,给予人的并不是怯懦、消极或悲观,而是勇敢、悲情、奋发、冲力,海德格尔的“未知死焉知生”的反理性哲学,是以极度抽象的理性凝聚鄙弃日常生活和生存以制造激情的崇高,从而使这种感情可以引向某种深沉的狂热。与之相反“未知生焉知死”强调的是,以普通日常生活为本根实在,以细致、丰富、多样的人世冷暖为“本真本己”以“活在世上”的个体与他人的你、我、他(她)的“共在”关系,来代替个体与“在”或上帝的单向却孤独的“圣洁”关系。“未知生焉知死”将“神圣”建立在这个平凡、世俗、具体的现实生活之中。这就是“道在伦常日用之中”就是“布帛菽粟之中,自有许多滋味,咀嚼不尽”(明张岱书信),在此平凡世俗中去窥探生存的本体、存在的奥秘正如纳兰性德“当时只道是寻常”:你的日常世俗生活中的种种滋味,其实并不寻常。这样让人在那些极端琐细的衣食住行和人情世故中,在种种交往活动、人际关系、人情冷暖中,去感受那人生的哀痛、悲伤和爱恋,去领略、享受和理解人生。
但作为中国传统文化土壤下成长起来的青年人,更了解并乐于接受本土观念。譬如文天祥的过零丁洋:“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是一种生死观的表达。再如“舍生取义,杀身成仁”“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我字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这也是人生生死观的理念。太史公司马迁也说过:“死有轻于鸿毛,有重于泰山。”他在遭到无辜的宫刑迫害以后,忍受屈辱,自序言到“昔西伯拘羑里,演周易;孔子戹陈蔡,作春秋;屈原放逐,著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而论兵法;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抵贤圣发愤之所为作也”所以他没有选择死,而是发愤图强,秉着"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目的,倾尽身心创作史记,最终实现了自己的生命价值。正如本文开篇诗人臧克家为纪念鲁迅逝世13周年而作有的人中所说“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这首诗后面还有内容:“有的人他活着为了多数人更好地活”“给人民作牛马的,人民永远记住他!”“他活着为了多数人更好活的人,群众把他抬举得很高,很高。”有的人独特之处,在于表现具有哲理意义的主题:人是为了多数人更好地活着而活着,也是在于传达一种生命生与死的价值观,要把自己的生命价值与贡献社会人民联系在一起。钢铁是怎样炼成的通过共产主义战士保尔•柯察金的成长道路,告诉人们一个人只有在革命的艰难困苦中战胜敌人,在生活的巨大压力中战胜自己,只有在把自己的追求和祖国、人民的利益联系在一起的时候,才会创造出奇迹,才会成长为钢铁战士。革命者在斗争中百炼成钢,通过揭示保尔为了党和人民的事业,敢于战胜任何艰难困苦的刚毅性格,告诉青年一代,什么是共产主义理想,如何为共产主义理解去努力奋斗,革命战士应当有一个什么样的人生。而保尔在凭吊女战友娃莲的墓地时所说的那段话,就是他的共产主义生死人生观的自白:“人最宝贵的东西是生命,生命属于人只有一次。人的一生应该是这样度过的:当他回首往事的时候,他不会因为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会因为碌碌无为而羞愧。这样,在临死的时候,他就能够说:‘我的整个生命和全部的精力,都献给世界上最壮丽的事业—为人类的解放而斗争。’”由此,寻求生命存在之意义,端正生死观念的态度更能实现生命价值。宗教信仰是一种人文关怀,理想信念也是成长奋斗的内驱力。也许如果自己有一种信仰,并为之忘却生死,那么,生与死对于自己来说都同等重要。假如真的要为某个人或某件事抑或是某项事业理想而死,并且认为是值得的,那么,死也会很坦然。生死观是对生与死的根本看法,是人生观的一个重要方面。生的伟大,死的光,为自己的事业、理想理念、信仰意义奋斗终身,视死如归,正所谓“生若夏花之灿烂,死若秋叶之静美”也抑或是壮丽豪迈!
“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
生死观的问题是人类的终极关怀问题,也可能涉及到宗教信仰和理想人生,生和死只是一念之差,生和死的意义现在看来也不仅仅局限在活的躯体,还在于精神永垂不朽。
有人认为死也并不是弱者的表现,而是一种生死人生观念的体现。譬如说庄子,他认为人的生死是一种自然现象。“死生,命也,其有夜旦之常,天也”意思说人的生死和白天黑夜一样,是自然现象,是不可避免的。“人之有所不得与,皆物之情也”认为活着是一种痛苦,死了是一种快乐。“夫大块载我以形,劳我以生,佚我以老,息我以死”把生看成是一种痛苦,把死看成是一种休息。既然生死是自然现象,生为苦,死为乐,那么对待死亡就无须乎悲痛,应该高兴才对。最为乐道的是庄子“丧妻而歌”庄子的妻子死了,惠子去吊丧,而庄子此时却“方箕踞鼓盆歌”惠子自然感到不合适,认为庄子的老婆“与人居,长子、老、身死,不哭,亦足矣,又鼓盆而歌,不亦甚乎(不也太过分了吗)?而庄子却认为“察其(他老婆)始而本无气变而有生是相与为春秋冬下四时行也。人且偃然寝于巨室,而我噭噭然随而哭之,自以为不通乎命,故止也。”这确实是另类的庄子。庄子的生死观当然是建立在他“道法自然”的哲学观基础之上的,他认为每个人都是“道与之貌,天与之形”我们可能体悟不到他的生死境界。再次,有些人死的极具有趣味,也让我们对生死充满疑虑和苦笑。古罗马美食家阿皮西尤斯为再也做不出更好吃的菜肴,索性服毒而死;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因为无法解释厄里帕海峡为何每日多次改变水流方向,投海自尽;乐圣贝多芬临终前一边惋惜不能再喝好酒,一边对周围的人说:“朋友们,鼓掌吧,喜剧结束了!”而同为作曲家勃拉姆却只要是好酒,就一律不拒,痛饮一口莱茵河葡萄酒,说句:“果然名不虚传呀!”便倒头离开人世;法国数学家博叙死前已极度虚脱,不能言语,可他的好朋友问一句:“12的平方是多少?”他轻声答:“144”;恺撒大帝被密谋者追杀于元老院,最后一句话冲着养子布鲁图说:“儿子,你也在其中?”我是不赞成死的,生虽比死活得艰难但生活总归比死亡好。不是说好死不如赖活着,而是在于正确理解认识生死,树立科学高尚的人生观,涵养生命的意义。人生宗教信仰抑或是高尚的理想以及对生死的观念态度乃系生命存在之意义根本。
世界三大宗教:基督教、佛教、伊斯兰教对生死各有想法,大致是以下这样的观念。
基督教认为死亡是人类生命中一个必然过程,正所谓“按着定命,人人都有一死”但对于基督信徒来说,死亡不是关上了的门,而是敞开另一道门,那就是通向永生之门,死亡不是结束,而是更美的复活。他们相信一个人只要诚心悔改,承认自己所犯的一切罪愆,虔心相信,依靠耶稣基督,死了之后,也肯定必和主耶稣同住一起“不至灭亡,反得永生”这种视死亡如同和主同在、同行、与主更加亲近的看法,可以说是基督教对死亡最超越的见解。人活着时,灵魂拘于肉体内是不自由的。死亡实际上是灵魂的解脱。从此自活在一个纯粹的精神世界里,也就是主的天堂。因此,死亡并不可怕,反而要欢迎它。基督教视死为"新生",这种"生"不是"轮回式的再生",乃是从今生过渡到天国、从暂时过渡到永恒、从异土过渡到故乡的"生"。圣经论述人的死是土(身体)归与土,灵归与赐灵的上帝。人身体的本质是土,来自土必须归土,这是尘世肉身的回归;灵魂来自上帝却要归回到赐灵的上帝,这是灵魂的返乡。基督教的丧礼其实是一个庆典。虽然丧礼当中也有眼泪,但这是满有盼望的忧伤,内中饱含着盼望和延续生命的信息。
佛经上说:“生又何尝生?死又何尝死?”死死生生,都是在同一个循环中。所以说:死是生的开头,生是死的起点。“死”在佛教称为“往生”一个真正认清生死本来面目、了解因果的人,面对生死的态度,自然一心不乱;对生命的态度,自然是珍惜每一部份,以生命的无常为平常,让生命的归宿是往生到另一块净土。在佛教的义理中,对于人类生与死、众生相续、世界相续等等问题,阐释得较详细清楚的,如大佛顶首楞严经中说:“始终相成,生灭相继,生死死生,生生死死,如旋火轮,未有休息。”这指出人类是因生有死,死而又生,生而复死,死而再生,如同圆形之火轮一样,旋转不息,难办始终。佛教对生死的看法,如同春去秋来,日升月坠那样,是一种自然现象。我们能了解到死亡,是生的反面,有生必有死,不能更改的定律,那么,我们何必忌死、畏死、憎死、怕死呢?不如尽自己有生之年,多行善积福,尽自己之力量,对社会作点贡献,千万不要放纵欲望,颠倒任性,才不枉此生。‘死’掉过去的烦恼心,‘生’出今日解脱的境界。学佛者要具有“平常心”一个人若有“平常心”则无论遇到任何困难及挫折,都能够真正怡然自在;了解世间的形相本就如此,所以不会害怕惶恐或忧愁苦恼。
伊斯兰教认为死亡只是从今生过渡到后世的一个阶段。这也是伊斯兰一个很重要的基本信仰。相信在世界末日,每个人都会复生,并在真主的跟前接受审判,审判的标准是每人在今世时所作的善恶为准;如果某人是信仰正确兼且行善,这人就会得到天园的赏赐;相反,如果某人不信真主,恶绩昭彰,所得的将会是火狱的刑罚。信仰后世,是符合人类的道德良知。由于伊斯兰教导人们信仰后世,所以遇到任何艰难困苦,都确信可以克服,因为生命是真主赐予的,我们要好好利用短暂的生命,做好事奉其主的工作,执行其代理者的职务,所以伊斯兰的人生观是积极的,而对任何困难,都应忍耐,绝不应自我结束生命,因为生命本来就是真主付托我们的。
读过李泽厚的实用理性和乐感文化,此书中也有讨论了孔子和海德格尔对生死关系的理解。海德格尔“未知死,焉知生”与孔老夫子的“未知生,焉知死”形成一个对比。依据海德格尔,只有排除“活在世上”“与他人共在”而专注于“前行到那无可避免的死亡”而敞开的多种可能性中的自觉选择和自我决断,才有真正的“在”面向死亡的个体情感是独一无二、无可替代的,这种“未知死焉知生”的死亡哲学,给予人的并不是怯懦、消极或悲观,而是勇敢、悲情、奋发、冲力,海德格尔的“未知死焉知生”的反理性哲学,是以极度抽象的理性凝聚鄙弃日常生活和生存以制造激情的崇高,从而使这种感情可以引向某种深沉的狂热。与之相反“未知生焉知死”强调的是,以普通日常生活为本根实在,以细致、丰富、多样的人世冷暖为“本真本己”以“活在世上”的个体与他人的你、我、他(她)的“共在”关系,来代替个体与“在”或上帝的单向却孤独的“圣洁”关系。“未知生焉知死”将“神圣”建立在这个平凡、世俗、具体的现实生活之中。这就是“道在伦常日用之中”就是“布帛菽粟之中,自有许多滋味,咀嚼不尽”(明张岱书信),在此平凡世俗中去窥探生存的本体、存在的奥秘正如纳兰性德“当时只道是寻常”:你的日常世俗生活中的种种滋味,其实并不寻常。这样让人在那些极端琐细的衣食住行和人情世故中,在种种交往活动、人际关系、人情冷暖中,去感受那人生的哀痛、悲伤和爱恋,去领略、享受和理解人生。
但作为中国传统文化土壤下成长起来的青年人,更了解并乐于接受本土观念。譬如文天祥的过零丁洋:“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是一种生死观的表达。再如“舍生取义,杀身成仁”“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我字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这也是人生生死观的理念。太史公司马迁也说过:“死有轻于鸿毛,有重于泰山。”他在遭到无辜的宫刑迫害以后,忍受屈辱,自序言到“昔西伯拘羑里,演周易;孔子戹陈蔡,作春秋;屈原放逐,著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而论兵法;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抵贤圣发愤之所为作也”所以他没有选择死,而是发愤图强,秉着"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目的,倾尽身心创作史记,最终实现了自己的生命价值。正如本文开篇诗人臧克家为纪念鲁迅逝世13周年而作有的人中所说“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这首诗后面还有内容:“有的人他活着为了多数人更好地活”“给人民作牛马的,人民永远记住他!”“他活着为了多数人更好活的人,群众把他抬举得很高,很高。”有的人独特之处,在于表现具有哲理意义的主题:人是为了多数人更好地活着而活着,也是在于传达一种生命生与死的价值观,要把自己的生命价值与贡献社会人民联系在一起。钢铁是怎样炼成的通过共产主义战士保尔•柯察金的成长道路,告诉人们一个人只有在革命的艰难困苦中战胜敌人,在生活的巨大压力中战胜自己,只有在把自己的追求和祖国、人民的利益联系在一起的时候,才会创造出奇迹,才会成长为钢铁战士。革命者在斗争中百炼成钢,通过揭示保尔为了党和人民的事业,敢于战胜任何艰难困苦的刚毅性格,告诉青年一代,什么是共产主义理想,如何为共产主义理解去努力奋斗,革命战士应当有一个什么样的人生。而保尔在凭吊女战友娃莲的墓地时所说的那段话,就是他的共产主义生死人生观的自白:“人最宝贵的东西是生命,生命属于人只有一次。人的一生应该是这样度过的:当他回首往事的时候,他不会因为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会因为碌碌无为而羞愧。这样,在临死的时候,他就能够说:‘我的整个生命和全部的精力,都献给世界上最壮丽的事业—为人类的解放而斗争。’”由此,寻求生命存在之意义,端正生死观念的态度更能实现生命价值。宗教信仰是一种人文关怀,理想信念也是成长奋斗的内驱力。也许如果自己有一种信仰,并为之忘却生死,那么,生与死对于自己来说都同等重要。假如真的要为某个人或某件事抑或是某项事业理想而死,并且认为是值得的,那么,死也会很坦然。生死观是对生与死的根本看法,是人生观的一个重要方面。生的伟大,死的光,为自己的事业、理想理念、信仰意义奋斗终身,视死如归,正所谓“生若夏花之灿烂,死若秋叶之静美”也抑或是壮丽豪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