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川阁楼再话方言
推荐阅读:我的帝国无双、明天下、唐枭、乘龙佳婿、长宁帝军、盛唐风华、银狐、逆鳞、续南明、大明1617
TXT小说网 www.txt8.org,最快更新柏榴村文集最新章节!
“一阵秋雨一阵凉”早上8点多钟,飘飘洒洒地下了一阵秋雨,带来秋天的凉爽。
10月20日正值星期六,由布衣参事、原武汉建设版主文侠(胡全志)老师组织在晴川阁主楼2楼成功的举行了一场关于方言的座谈会。会议主要有两个议题:一是楚天都市报?汉味茶馆的新掌门人上任后,如何助其一把力,将这一仅有的运用武汉方言的纸质媒体巩固并发扬光大。二是方言研究班结业后,下步路如何走?
由文侠老师组织在晴川阁座谈关于方言的会议这是第2次。记得第1次座谈会是在2010年举行,也是一个秋爽的日子。那次座谈会,所到的大部分均是汉网?人文武汉的网友,有原版主豆米及网友李败山、清和熹微、小白菜、弯弯等人。这次参加座谈除了水手、敞办主任、瞬间、郭迅等几位老师外,其余的均叫不出名字。真所谓:铁打的论坛,流水的id。
应文侠老师之邀,参加这次座谈会的如第1次座谈会一样,也有几位重量级人物:如,86岁高龄的“武汉方言研究第一人”朱建颂教授,武汉艺术研究中心主任、国家一级编剧方月仿,75岁高龄的武汉大学化学教授姜华铣,汉剧戏班的资深票友、汉剧收藏家刘立等人。
楚天都市报?汉味茶馆版面责编陶木子毕业于武汉大学,两个月前接手这一版面。会上,她详细地介绍了汉味茶馆的原有栏目,如百姓故事、武汉典故、武汉民间歌谣等。接手这块版面后,她信心十足,要发扬光大,要不负读者的期望,继续办好汉味茶馆。正着手对其进行改版,拟增加“名剧改编”这类的栏目,将大家所熟悉的剧目唱段改为剧有方言风味的段子。现在改到缺乏的便是如何如读者之间加强互动,使这块版面更吸引读者。
汉味茶馆的资深通讯员、网友敞办主任有备而来,事先写好有近两千字有发言稿。谈了他与汉味茶馆的缘分、汉味茶馆采用他的“武汉人咵武汉”系列,从扩容、转发、专题、互动、队伍等5个方面谈了他对汉味茶馆版的建议(见http://bbs。cnhan/read-htm-tid-18367098。html)。
华师大文法学院朱教授不愧为“武汉方言研究第一人”他整理多年的教学讲义,集结出版了汉语方言讲话、武汉风情?方言俚语、南北城市青年流行语?武汉的青年流行语等专著,主持了汉语方音词汇、汉语方言词汇和现代汉语方言大词典中“武汉部分”的编写工作。出版了由他负责的武汉市志?社会志?方言和湖北方言文献疏证?汉音集字疏证等。在会上,朱教授盛赞楚天都市报?汉味茶馆版块在纸质媒体中是传扬武汉方言的一面旗子。他站在学院派的立场,提出规范用字的问题。他认为“咵天”的“咵”字,应用“掴”字;“去”不应该以“克”代替;“一下子”不应该写成“一哈子”又如人们一般写成的“财鱼”应为“柴鱼”这是有出处的,本草纲目记载“俗呼火柴头鱼”火柴头就是烧灶用的拨火棍,圆溜溜,黑乎乎的身子,俗称黑鱼。
网友瞬间谈了自己对方言的认识和观点。一是方言正受到各方面的冲击。国家提倡讲普通话、对外来语的包容、电视广播的影响,给方言的保留、传承带来难度。二是字和音的严重不统一,方言大多数是口口相传,不大注意如何书写,或随意性很大,或以讹传讹,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三是对待方言,在以音寻义,以史正字、正音的同时,应做到尊古不泥古,创新是必然的。时代在前进,语言在更新,但不能离谱,俗不可耐。四是方言的文化传承很有必要。五是语言的融合、互相影响是其必然,很多新的词、甚至外来语、英文缩写均被收入汉语词典,这是我们大家不得不面对的现实。六是方言在书写上有一个约定俗成的问题,已经定型的、大家认可的、社会广为传播的,存在就具有合理性。
武汉大学教授姜华铣退休后“弃理从文”研究起武汉文化。他认为“方言是地方文化的一部分,研究方言就是继承文化。现在的科研,都讲究方法,我就是来学习正确方法的”确实,他在武汉方言的研究上,给人一个全新感受。我在网上查到他的一篇关于汉话与满语的文章。武昌曾是府衙之地,满汉官员俱有,在在生活和语言方面相互交流和渗透,一些满语也就有了融合在武汉语言中的机会。只是年代久远,习焉不察,也就没有引起人们注意。经他研究,发现“夹肢窝”、“哈喇”、“躲猫猫”、“麻胡子”、“溜耍”、“去”等语言均与满族语言有关联。会上,姜教授提出他最新研究得到的成果,即传统京剧李陵碑中有唱段、韵白中夹杂着湖北罗田方言。究其原因,原来这与余三胜有关。1790年,汉剧末角演员余三胜徽班进京为乾隆八十寿辰祝寿演出,拉开京剧历史的帷幕。同治二年(1863)入广和成班。与程长庚、张二奎齐名,称“老生三杰”、“老生三鼎甲”李陵碑正是余三胜的代表作,继承者谭鑫培等代代相传,便保留下唱段、韵白中夹杂的湖北罗田方言。
一级编剧方月仿就方言的研究和传承作了精彩发言:我是搞编剧的,与方言打的是擦边球。现在搞方言研究和传承其状态是散兵游勇。如果没有学术带头人朱建颂这个旗手,如果没有布衣参事胡全志的热心快肠,就没有人理会这件事。上海有方言电视台、电台传承上海方言,全国有一个杂志叫方言。这都是传承和研究方言的载体。
京剧中韵白用是中州韵、湖广音,京剧大师余三胜、谭鑫培、王九龄都是湖北人,他们当时为了适合自己创腔的旋律,达到字正腔圆的效果,很自然地将乡音“湖广音”用于京剧唱念,为京剧的唱念定了基调。对于武汉方言,不要轻视她,看不起她。京剧中韵白,一用武汉话说,就上调、上韵。京剧是由汉剧演变而来的,汉剧末角余三胜是奠定徽剧以生角为主的关键人物;是皮簧声腔曲调的主要改革者;他对京剧语言的改造,促使了规范的京剧语言的最终形成。可以我们武汉人自己不敢承认这点,就像贫困乡村子女被父母送进大学里一样,不敢承认这是自己的父母,而说是乡邻。
研究和传承方言,可以说恰逢其时。莫言为什么会获得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他写的就是山东高密地区的生活,用的就是山东高密地区的方言。鲁迅、沈从文、赵树理等作家,他们的文学作品反映的都是本乡土的生活、故事。复兴中华文化,必须从语言开始,方言是基础。对方言的研究和传承要有一个定位,不能老拿她当佐料使,甚至将“老子”及一些骂人的话也归到方言中了。她有一个雅俗之分,有一个文野之分。易中天的读城记中说武汉方言是带哭腔的语言,这是对武汉方言的亵渎。汉剧大师陈伯华那一品的汉腔听起多么优雅、悦耳:“妈,我有话跟你说。”梅兰芳唱的贵妃醉酒实际上是汉剧。接着,方老师分别唱了汉剧和京剧的“海岛冰轮初转腾”让大家作比较,一下子,使使整个会场的气氛活跃起来。戏曲声飞出阁外,传扬到长江上空。
方月仿老师接着谈到武汉方言的传承和研究,一是缺乏相应的组织;二是要落实好人员,要有骨干、中坚分子,又要有基本群众,最好实行会员制;三是要有一个基金会,出不定期刊物。还可以与外地的方言研究者交流、沟通,甚至外国人交流、沟通。
散会后,走出阁楼,天已放晴。宽阔的江面上不时有轮船从长江大桥下穿行。这次座谈会不像第一次在这儿举行的座谈会,虽说汉网?人文武汉的网友少了点,大多数均是武汉方言研究班的学员。他们通过一个月的学习,对武汉方言有了更深的理解,将传承和研究方言看作一种责任,这同样是一件十分可喜的事。
“一阵秋雨一阵凉”早上8点多钟,飘飘洒洒地下了一阵秋雨,带来秋天的凉爽。
10月20日正值星期六,由布衣参事、原武汉建设版主文侠(胡全志)老师组织在晴川阁主楼2楼成功的举行了一场关于方言的座谈会。会议主要有两个议题:一是楚天都市报?汉味茶馆的新掌门人上任后,如何助其一把力,将这一仅有的运用武汉方言的纸质媒体巩固并发扬光大。二是方言研究班结业后,下步路如何走?
由文侠老师组织在晴川阁座谈关于方言的会议这是第2次。记得第1次座谈会是在2010年举行,也是一个秋爽的日子。那次座谈会,所到的大部分均是汉网?人文武汉的网友,有原版主豆米及网友李败山、清和熹微、小白菜、弯弯等人。这次参加座谈除了水手、敞办主任、瞬间、郭迅等几位老师外,其余的均叫不出名字。真所谓:铁打的论坛,流水的id。
应文侠老师之邀,参加这次座谈会的如第1次座谈会一样,也有几位重量级人物:如,86岁高龄的“武汉方言研究第一人”朱建颂教授,武汉艺术研究中心主任、国家一级编剧方月仿,75岁高龄的武汉大学化学教授姜华铣,汉剧戏班的资深票友、汉剧收藏家刘立等人。
楚天都市报?汉味茶馆版面责编陶木子毕业于武汉大学,两个月前接手这一版面。会上,她详细地介绍了汉味茶馆的原有栏目,如百姓故事、武汉典故、武汉民间歌谣等。接手这块版面后,她信心十足,要发扬光大,要不负读者的期望,继续办好汉味茶馆。正着手对其进行改版,拟增加“名剧改编”这类的栏目,将大家所熟悉的剧目唱段改为剧有方言风味的段子。现在改到缺乏的便是如何如读者之间加强互动,使这块版面更吸引读者。
汉味茶馆的资深通讯员、网友敞办主任有备而来,事先写好有近两千字有发言稿。谈了他与汉味茶馆的缘分、汉味茶馆采用他的“武汉人咵武汉”系列,从扩容、转发、专题、互动、队伍等5个方面谈了他对汉味茶馆版的建议(见http://bbs。cnhan/read-htm-tid-18367098。html)。
华师大文法学院朱教授不愧为“武汉方言研究第一人”他整理多年的教学讲义,集结出版了汉语方言讲话、武汉风情?方言俚语、南北城市青年流行语?武汉的青年流行语等专著,主持了汉语方音词汇、汉语方言词汇和现代汉语方言大词典中“武汉部分”的编写工作。出版了由他负责的武汉市志?社会志?方言和湖北方言文献疏证?汉音集字疏证等。在会上,朱教授盛赞楚天都市报?汉味茶馆版块在纸质媒体中是传扬武汉方言的一面旗子。他站在学院派的立场,提出规范用字的问题。他认为“咵天”的“咵”字,应用“掴”字;“去”不应该以“克”代替;“一下子”不应该写成“一哈子”又如人们一般写成的“财鱼”应为“柴鱼”这是有出处的,本草纲目记载“俗呼火柴头鱼”火柴头就是烧灶用的拨火棍,圆溜溜,黑乎乎的身子,俗称黑鱼。
网友瞬间谈了自己对方言的认识和观点。一是方言正受到各方面的冲击。国家提倡讲普通话、对外来语的包容、电视广播的影响,给方言的保留、传承带来难度。二是字和音的严重不统一,方言大多数是口口相传,不大注意如何书写,或随意性很大,或以讹传讹,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三是对待方言,在以音寻义,以史正字、正音的同时,应做到尊古不泥古,创新是必然的。时代在前进,语言在更新,但不能离谱,俗不可耐。四是方言的文化传承很有必要。五是语言的融合、互相影响是其必然,很多新的词、甚至外来语、英文缩写均被收入汉语词典,这是我们大家不得不面对的现实。六是方言在书写上有一个约定俗成的问题,已经定型的、大家认可的、社会广为传播的,存在就具有合理性。
武汉大学教授姜华铣退休后“弃理从文”研究起武汉文化。他认为“方言是地方文化的一部分,研究方言就是继承文化。现在的科研,都讲究方法,我就是来学习正确方法的”确实,他在武汉方言的研究上,给人一个全新感受。我在网上查到他的一篇关于汉话与满语的文章。武昌曾是府衙之地,满汉官员俱有,在在生活和语言方面相互交流和渗透,一些满语也就有了融合在武汉语言中的机会。只是年代久远,习焉不察,也就没有引起人们注意。经他研究,发现“夹肢窝”、“哈喇”、“躲猫猫”、“麻胡子”、“溜耍”、“去”等语言均与满族语言有关联。会上,姜教授提出他最新研究得到的成果,即传统京剧李陵碑中有唱段、韵白中夹杂着湖北罗田方言。究其原因,原来这与余三胜有关。1790年,汉剧末角演员余三胜徽班进京为乾隆八十寿辰祝寿演出,拉开京剧历史的帷幕。同治二年(1863)入广和成班。与程长庚、张二奎齐名,称“老生三杰”、“老生三鼎甲”李陵碑正是余三胜的代表作,继承者谭鑫培等代代相传,便保留下唱段、韵白中夹杂的湖北罗田方言。
一级编剧方月仿就方言的研究和传承作了精彩发言:我是搞编剧的,与方言打的是擦边球。现在搞方言研究和传承其状态是散兵游勇。如果没有学术带头人朱建颂这个旗手,如果没有布衣参事胡全志的热心快肠,就没有人理会这件事。上海有方言电视台、电台传承上海方言,全国有一个杂志叫方言。这都是传承和研究方言的载体。
京剧中韵白用是中州韵、湖广音,京剧大师余三胜、谭鑫培、王九龄都是湖北人,他们当时为了适合自己创腔的旋律,达到字正腔圆的效果,很自然地将乡音“湖广音”用于京剧唱念,为京剧的唱念定了基调。对于武汉方言,不要轻视她,看不起她。京剧中韵白,一用武汉话说,就上调、上韵。京剧是由汉剧演变而来的,汉剧末角余三胜是奠定徽剧以生角为主的关键人物;是皮簧声腔曲调的主要改革者;他对京剧语言的改造,促使了规范的京剧语言的最终形成。可以我们武汉人自己不敢承认这点,就像贫困乡村子女被父母送进大学里一样,不敢承认这是自己的父母,而说是乡邻。
研究和传承方言,可以说恰逢其时。莫言为什么会获得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他写的就是山东高密地区的生活,用的就是山东高密地区的方言。鲁迅、沈从文、赵树理等作家,他们的文学作品反映的都是本乡土的生活、故事。复兴中华文化,必须从语言开始,方言是基础。对方言的研究和传承要有一个定位,不能老拿她当佐料使,甚至将“老子”及一些骂人的话也归到方言中了。她有一个雅俗之分,有一个文野之分。易中天的读城记中说武汉方言是带哭腔的语言,这是对武汉方言的亵渎。汉剧大师陈伯华那一品的汉腔听起多么优雅、悦耳:“妈,我有话跟你说。”梅兰芳唱的贵妃醉酒实际上是汉剧。接着,方老师分别唱了汉剧和京剧的“海岛冰轮初转腾”让大家作比较,一下子,使使整个会场的气氛活跃起来。戏曲声飞出阁外,传扬到长江上空。
方月仿老师接着谈到武汉方言的传承和研究,一是缺乏相应的组织;二是要落实好人员,要有骨干、中坚分子,又要有基本群众,最好实行会员制;三是要有一个基金会,出不定期刊物。还可以与外地的方言研究者交流、沟通,甚至外国人交流、沟通。
散会后,走出阁楼,天已放晴。宽阔的江面上不时有轮船从长江大桥下穿行。这次座谈会不像第一次在这儿举行的座谈会,虽说汉网?人文武汉的网友少了点,大多数均是武汉方言研究班的学员。他们通过一个月的学习,对武汉方言有了更深的理解,将传承和研究方言看作一种责任,这同样是一件十分可喜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