擂台赛第11期他住明月楼她站小渡
推荐阅读:我的帝国无双、明天下、唐枭、乘龙佳婿、长宁帝军、盛唐风华、银狐、逆鳞、续南明、大明1617
TXT小说网 www.txt8.org,最快更新白衣悠蓝文集最新章节!
谁打马渡前过,回身唤取酒喝一口。低声问是谁家姑娘。如花似玉为谁留
我第一次见到她,是在祖父的葬礼上。
她那时候已是古稀老人,常年生活在风光清幽秀丽的朝云台,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精神和身体状况倒比身居高位的祖父更康健,虽是双鬓染霜,面皱如菊,但从依旧清润明亮的双眸和眉宇间,依稀能辨认年轻时端庄秀雅的模样。
母亲告诉我,我应该唤她‘大祖母’,我十分疑惑,祖父只有一位妻子,连个妾室都没有,且祖母自五年前就已仙逝,这会怎么突然又冒出个大祖母呢?尤其是前缀的这个‘大’字,似乎比祖母的辈分都要靠前。
在我打量她的同时,她也看到我,伤感之余又有几分欣喜,拉住我仔细端详:“这就是平岚的女儿问雪吧,一转眼都长这么大了,跟她姑姑雨蝉当年倒有六七分相像哩!”
那孤帆去悠悠,把她悲喜全都带走。千丝万缕堤上的柳,挽不住江水奔流
她叫玉壶,五十多年前,是琅琊镇刘富户家的嫡出闺女,十六岁就与曲太守的独子曲近易定下了鸳盟。
“曲家家风严谨,你太祖父又对独子寄予厚望,所以管得格外紧些,就怕他沾染上纨绔习性。你祖父倒也不负父望,克己复礼,谨守自律,不到二十岁便中了秀才。提起琅琊曲家,镇上谁不知道曲大少爷是出了名的丰神俊朗,温文尔雅的美男子。”
她叙述往事的神情让我也不由得向往起祖父年轻时的风采,该是如何的溶月明朗,集松清韵,才能让一个已经年过半百的女人提起他时还如此沉醉?
哪个女人在年轻时不曾向往过陌上英俊少年郎呢,几乎是珠帘窥见的第一眼,她便芳心暗许。商贾的女儿能嫁入侯门世家,本属高攀,对方又是如此卓然出色的翩翩公子,整个琅琊镇的待嫁姑娘都在羡慕她的好运。所以她的婚礼是琅琊镇近年来最隆重的:金丝流仙塌、洛神沉香屏、波斯琉璃瓶浩浩荡荡三十六台,如此丰厚的陪嫁,方衬地起这段金玉良缘。
在她的设想里,婚后的人生应该是富贵平稳的:她会做一手色香味俱全的好羹汤,亦能绣出活灵活现的戏水鸳鸯,没有理由不能博取丈夫的欢心。若能一举得男,为曲家延续香火,地位就能更加巩固,如同她的母亲一样,与夫婿举案齐眉的度过一生。
但命运并没有按照她所设想的那样发展,唯一的脱轨来自她的丈夫——那个她一见钟情的曲近易不愿意连姻缘都受强势父亲的摆布,娶一个没有感情基础的女子,日日相对无言。
他那时候正是血气方刚,反叛旧俗的年纪,忍耐了三个月后,终于在某天深夜,改头换面,投身边关。只留下和离书和一张薄笺,言及自己身陋福薄,与刘家小姐无缘偕老,为免蹉跎青春,故此相离,恳请解怨释结,更莫相憎。
我能理解祖父那时候的心态,自己此去战线,生死难卜,何必误人青春?不如放其自归,和离再嫁毕竟比寡妇再嫁名声要好得多,他不忍让那个无辜的女子再为自己背上克夫的罪名,处世更艰。
但他没有料到,自己的出走给新婚妻子造成多么巨大的难堪!她没有做错什么,为什么要忍受这种对待?虽然太祖父口口声声不赞成离异,但她一个弱质女流,失去了丈夫的庇佑,在太守府该有多么无助?而且她的腹中,还有了他的骨血。
同样被打击到的还有太祖父,老人惊闻一向循规蹈矩的儿子竟然临阵倒戈,急怒攻心下瘫痪在床,几个月后就撒手人寰了,偌大的曲家随之土崩瓦解。
看春花开又落,秋风吹着那夏月走。冬雪纷纷又是一年,她等到,人比黄花瘦
孤儿寡母,又正逢乱世,腐朽的大胤王朝那时候已是风雨飘摇,各地工农纷纷揭竿而起。曲家树倒鸟兽散,丫鬟奴仆走得走,辞的辞,最后仅剩他们母子二人相依为命。生活的困顿不算难熬,真正让人绝望的是等待的良人年年不归,下落不明。她多么想参与他的人生,可他到底心狠,不愿意给她这个机会。
朝不保夕之际,族里叔公劝她改嫁,被她摇头拒绝。
我问她,那时执意不肯和离,可是因为大伯父?大伯父是祖父离家五个月后出生的,因为母体悲愁交加,他未满十月便提早出世。
她很诚实地摇头:“不是,寂庐只是一部分原因。还有一部分是因为生活,曲家虽然倒了,但毕竟树大根深,还留有点家资,无论怎样,我都是曲近易明媒正娶的正妻,旁人总要敬我三分,如果再嫁,被世人指点不说,也未必找得到可心如意的人家。”
这番考量入情入理,可见是深思熟虑的。她没有宣诸于口的是,之选择坚守的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她不甘心。
因为我问她:“如果您那时候就知道祖父已经另娶,还会不会守节?”
她陷入了沉默。
祖父在玉函关外一待就是三十年,因战功累累,极受领军元帅的赏识,又生的一表人才,温帅便把心爱的小女儿许配给他,招为东床。祖母年轻时美貌娇姿,性情端柔又知书达理,夫妇两人沙场比翼,共生育了五个子女,伉俪情深不知慕煞了多少人。
为免族人受累,祖父一直改名易姓,不递音信,故而太祖父派出的人都找不到他。直到太祖登极,天下初定,才给琅琊老家来了信,那时候的大伯父已经是个弱冠少年了。
当年被逼娶亲,他百般不愿又无可奈何,每当见到新妇,便想起自己的懦弱和失败,于是就找了个机会远走他乡,脱离銬制。他以为太祖父长袖善舞,大祖母娘家重利,定会解除婚约,护其安稳。
虽说愧意满怀,但现实里难有机会当面致歉,索性硬起心肠不闻不问,专心战事。温帅告老还乡前,将他引荐御前,初掌帅印,免不了人事更迭,军务繁忙,祖父一度焦头烂额,哪还有旁骛。
直到接到老家的回信,忆起前尘,当即率了心腹部下,秘密返乡。
二十年守候,她站在小渡口。二十年温柔,他睡在明月楼
通过半个月的明察暗访,这才探访到已经迁居朝云台的大祖母。那时候她已经年近四十,芳华远逝,残荷半老,生活已将她磨砺得粗鄙苍老,他一直以为她已改嫁,没想到竟一直苦守。
同样百感交集的还有大祖母,二十年杳无音讯,她以为他早就死在了外头,哪里想到还有故人重逢的一天?更让她难堪的是得知祖父移情别恋,如果说二十年的不管不顾只是慢性凌迟,那么祖父的停妻再娶对她就是灭顶之灾。
再卑微的女人,在情感上都是自负的,她可以忍受丈夫不够爱她,却无法容忍对方爱别人胜过爱她。区区三个月的夫妻生活片段在二十年的烟尘里早已模糊,但她在与祖父的这段姻缘里投入了太多,接受不了自己在情爱上血本无归。愿赌服输是个洒脱的名词,但古往今来能有几个女子看得开?都是要等到避无可避,这才肯承认自己早已一败涂地。
不但大祖母无法原谅,连大伯父都无法接受突如其来冒出的父亲,祖父在柴门外跪了三天,族中长老连番劝解,统统被他拿着棍棒哄了出来。
祖父本想将大祖母接回京中,他不能给她名分,至少有能力让他们安度余生,也被她严词拒绝,她说:
“你走吧!我的丈夫名叫曲近易,不是什么镇国将军游天宇,他早就死在了二十年前。我们既无姻缘,谈何辜负?昨日种种譬如昨日死,明日种种譬如今日生。”
自古女人多痴缠,可是等到她们大彻大悟,转身之优雅决绝,总会令男子汗颜。我不知道祖父当时是何心情,但后来四叔战死沙场后。
她走过堤上柳,夕阳西下的小渡口风景还像旧时温柔。但江水,一去不回头
如果祖父坚持将大祖母母子接进京,也不是难事,但那时候政事不稳,北狄乘乱生事,故放迷雾,诬陷祖父有谋逆犯上之嫌,引起先皇忌惮。祖父担心连累大祖母,思前想后,迁移之念只得作罢。
天和二年,恰逢纤阿教在朝云台一带大招门徒,强迫附近村民入教,大伯父反抗不成,被强掳进山。
大祖母走投无路,万般无奈下只好修书求助。那时候祖父正在天武关平乱,分身乏术。是祖母挺身而出,动用一切力量,还令闲赋在家的父亲率部进山,歼灭邪教,这才将大伯父救出生天。
祖母还特意带着姑姑赶来朝云台探望,听姑姑说,两个女人相携进屋,促膝长谈了一整天,第二天,两个人的眼睛都是红肿的。详谈内容今已不得而知,但与大祖母一家恢复往来却是事实。祖母常派子女进山探望,而大伯父一家则热情款待,视姑姑他们如同亲生。
新皇登基后,祖父以年迈体衰为由,卸甲归田。祖母多次提议接大祖母一家进城安度晚年,均被他们婉言谢绝,说是已经住惯了深山。
大祖母一直在朝云台住到了八十八岁,临终前儿孙绕膝,神态安详。在她仙逝的前一年,姑姑还带了几副她的画像聊作思念,画中的她鹤发松姿态,气定神闲,所有的前尘往事,悲苦流离都在岁月的沉淀里烟消云散。
听醒木一声收,说书人合扇说从头,谁低眼,泪湿了衣袖
滚滚红尘,与大祖母有类似遭遇的女子应不在少数。但有她这份豁达明智的,却少之又少——遇人不淑后,怨天尤人,既痛恨男人的薄情寡义,又无法忍受没有男人可以依赖。大家都知道,男人远没有那么强大,更多时候,他们擅长的不是责任和道义,而是岸边柳和墙头草,当她们明白,就绝望地选择自毁作为结局。
有几个人,能掀开所托非人的表象,发现女人悲剧的真相?——她们总是纵容自己的软弱,把幸福与快乐,都寄托在他人身上。无力与自己相处,无法接受‘人生必将孤独’这个真相的女人,如何与他人,与世界相处呢?一个人过得好不好,终究是自己的事。
谁打马渡前过,回身唤取酒喝一口。低声问是谁家姑娘。如花似玉为谁留
我第一次见到她,是在祖父的葬礼上。
她那时候已是古稀老人,常年生活在风光清幽秀丽的朝云台,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精神和身体状况倒比身居高位的祖父更康健,虽是双鬓染霜,面皱如菊,但从依旧清润明亮的双眸和眉宇间,依稀能辨认年轻时端庄秀雅的模样。
母亲告诉我,我应该唤她‘大祖母’,我十分疑惑,祖父只有一位妻子,连个妾室都没有,且祖母自五年前就已仙逝,这会怎么突然又冒出个大祖母呢?尤其是前缀的这个‘大’字,似乎比祖母的辈分都要靠前。
在我打量她的同时,她也看到我,伤感之余又有几分欣喜,拉住我仔细端详:“这就是平岚的女儿问雪吧,一转眼都长这么大了,跟她姑姑雨蝉当年倒有六七分相像哩!”
那孤帆去悠悠,把她悲喜全都带走。千丝万缕堤上的柳,挽不住江水奔流
她叫玉壶,五十多年前,是琅琊镇刘富户家的嫡出闺女,十六岁就与曲太守的独子曲近易定下了鸳盟。
“曲家家风严谨,你太祖父又对独子寄予厚望,所以管得格外紧些,就怕他沾染上纨绔习性。你祖父倒也不负父望,克己复礼,谨守自律,不到二十岁便中了秀才。提起琅琊曲家,镇上谁不知道曲大少爷是出了名的丰神俊朗,温文尔雅的美男子。”
她叙述往事的神情让我也不由得向往起祖父年轻时的风采,该是如何的溶月明朗,集松清韵,才能让一个已经年过半百的女人提起他时还如此沉醉?
哪个女人在年轻时不曾向往过陌上英俊少年郎呢,几乎是珠帘窥见的第一眼,她便芳心暗许。商贾的女儿能嫁入侯门世家,本属高攀,对方又是如此卓然出色的翩翩公子,整个琅琊镇的待嫁姑娘都在羡慕她的好运。所以她的婚礼是琅琊镇近年来最隆重的:金丝流仙塌、洛神沉香屏、波斯琉璃瓶浩浩荡荡三十六台,如此丰厚的陪嫁,方衬地起这段金玉良缘。
在她的设想里,婚后的人生应该是富贵平稳的:她会做一手色香味俱全的好羹汤,亦能绣出活灵活现的戏水鸳鸯,没有理由不能博取丈夫的欢心。若能一举得男,为曲家延续香火,地位就能更加巩固,如同她的母亲一样,与夫婿举案齐眉的度过一生。
但命运并没有按照她所设想的那样发展,唯一的脱轨来自她的丈夫——那个她一见钟情的曲近易不愿意连姻缘都受强势父亲的摆布,娶一个没有感情基础的女子,日日相对无言。
他那时候正是血气方刚,反叛旧俗的年纪,忍耐了三个月后,终于在某天深夜,改头换面,投身边关。只留下和离书和一张薄笺,言及自己身陋福薄,与刘家小姐无缘偕老,为免蹉跎青春,故此相离,恳请解怨释结,更莫相憎。
我能理解祖父那时候的心态,自己此去战线,生死难卜,何必误人青春?不如放其自归,和离再嫁毕竟比寡妇再嫁名声要好得多,他不忍让那个无辜的女子再为自己背上克夫的罪名,处世更艰。
但他没有料到,自己的出走给新婚妻子造成多么巨大的难堪!她没有做错什么,为什么要忍受这种对待?虽然太祖父口口声声不赞成离异,但她一个弱质女流,失去了丈夫的庇佑,在太守府该有多么无助?而且她的腹中,还有了他的骨血。
同样被打击到的还有太祖父,老人惊闻一向循规蹈矩的儿子竟然临阵倒戈,急怒攻心下瘫痪在床,几个月后就撒手人寰了,偌大的曲家随之土崩瓦解。
看春花开又落,秋风吹着那夏月走。冬雪纷纷又是一年,她等到,人比黄花瘦
孤儿寡母,又正逢乱世,腐朽的大胤王朝那时候已是风雨飘摇,各地工农纷纷揭竿而起。曲家树倒鸟兽散,丫鬟奴仆走得走,辞的辞,最后仅剩他们母子二人相依为命。生活的困顿不算难熬,真正让人绝望的是等待的良人年年不归,下落不明。她多么想参与他的人生,可他到底心狠,不愿意给她这个机会。
朝不保夕之际,族里叔公劝她改嫁,被她摇头拒绝。
我问她,那时执意不肯和离,可是因为大伯父?大伯父是祖父离家五个月后出生的,因为母体悲愁交加,他未满十月便提早出世。
她很诚实地摇头:“不是,寂庐只是一部分原因。还有一部分是因为生活,曲家虽然倒了,但毕竟树大根深,还留有点家资,无论怎样,我都是曲近易明媒正娶的正妻,旁人总要敬我三分,如果再嫁,被世人指点不说,也未必找得到可心如意的人家。”
这番考量入情入理,可见是深思熟虑的。她没有宣诸于口的是,之选择坚守的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她不甘心。
因为我问她:“如果您那时候就知道祖父已经另娶,还会不会守节?”
她陷入了沉默。
祖父在玉函关外一待就是三十年,因战功累累,极受领军元帅的赏识,又生的一表人才,温帅便把心爱的小女儿许配给他,招为东床。祖母年轻时美貌娇姿,性情端柔又知书达理,夫妇两人沙场比翼,共生育了五个子女,伉俪情深不知慕煞了多少人。
为免族人受累,祖父一直改名易姓,不递音信,故而太祖父派出的人都找不到他。直到太祖登极,天下初定,才给琅琊老家来了信,那时候的大伯父已经是个弱冠少年了。
当年被逼娶亲,他百般不愿又无可奈何,每当见到新妇,便想起自己的懦弱和失败,于是就找了个机会远走他乡,脱离銬制。他以为太祖父长袖善舞,大祖母娘家重利,定会解除婚约,护其安稳。
虽说愧意满怀,但现实里难有机会当面致歉,索性硬起心肠不闻不问,专心战事。温帅告老还乡前,将他引荐御前,初掌帅印,免不了人事更迭,军务繁忙,祖父一度焦头烂额,哪还有旁骛。
直到接到老家的回信,忆起前尘,当即率了心腹部下,秘密返乡。
二十年守候,她站在小渡口。二十年温柔,他睡在明月楼
通过半个月的明察暗访,这才探访到已经迁居朝云台的大祖母。那时候她已经年近四十,芳华远逝,残荷半老,生活已将她磨砺得粗鄙苍老,他一直以为她已改嫁,没想到竟一直苦守。
同样百感交集的还有大祖母,二十年杳无音讯,她以为他早就死在了外头,哪里想到还有故人重逢的一天?更让她难堪的是得知祖父移情别恋,如果说二十年的不管不顾只是慢性凌迟,那么祖父的停妻再娶对她就是灭顶之灾。
再卑微的女人,在情感上都是自负的,她可以忍受丈夫不够爱她,却无法容忍对方爱别人胜过爱她。区区三个月的夫妻生活片段在二十年的烟尘里早已模糊,但她在与祖父的这段姻缘里投入了太多,接受不了自己在情爱上血本无归。愿赌服输是个洒脱的名词,但古往今来能有几个女子看得开?都是要等到避无可避,这才肯承认自己早已一败涂地。
不但大祖母无法原谅,连大伯父都无法接受突如其来冒出的父亲,祖父在柴门外跪了三天,族中长老连番劝解,统统被他拿着棍棒哄了出来。
祖父本想将大祖母接回京中,他不能给她名分,至少有能力让他们安度余生,也被她严词拒绝,她说:
“你走吧!我的丈夫名叫曲近易,不是什么镇国将军游天宇,他早就死在了二十年前。我们既无姻缘,谈何辜负?昨日种种譬如昨日死,明日种种譬如今日生。”
自古女人多痴缠,可是等到她们大彻大悟,转身之优雅决绝,总会令男子汗颜。我不知道祖父当时是何心情,但后来四叔战死沙场后。
她走过堤上柳,夕阳西下的小渡口风景还像旧时温柔。但江水,一去不回头
如果祖父坚持将大祖母母子接进京,也不是难事,但那时候政事不稳,北狄乘乱生事,故放迷雾,诬陷祖父有谋逆犯上之嫌,引起先皇忌惮。祖父担心连累大祖母,思前想后,迁移之念只得作罢。
天和二年,恰逢纤阿教在朝云台一带大招门徒,强迫附近村民入教,大伯父反抗不成,被强掳进山。
大祖母走投无路,万般无奈下只好修书求助。那时候祖父正在天武关平乱,分身乏术。是祖母挺身而出,动用一切力量,还令闲赋在家的父亲率部进山,歼灭邪教,这才将大伯父救出生天。
祖母还特意带着姑姑赶来朝云台探望,听姑姑说,两个女人相携进屋,促膝长谈了一整天,第二天,两个人的眼睛都是红肿的。详谈内容今已不得而知,但与大祖母一家恢复往来却是事实。祖母常派子女进山探望,而大伯父一家则热情款待,视姑姑他们如同亲生。
新皇登基后,祖父以年迈体衰为由,卸甲归田。祖母多次提议接大祖母一家进城安度晚年,均被他们婉言谢绝,说是已经住惯了深山。
大祖母一直在朝云台住到了八十八岁,临终前儿孙绕膝,神态安详。在她仙逝的前一年,姑姑还带了几副她的画像聊作思念,画中的她鹤发松姿态,气定神闲,所有的前尘往事,悲苦流离都在岁月的沉淀里烟消云散。
听醒木一声收,说书人合扇说从头,谁低眼,泪湿了衣袖
滚滚红尘,与大祖母有类似遭遇的女子应不在少数。但有她这份豁达明智的,却少之又少——遇人不淑后,怨天尤人,既痛恨男人的薄情寡义,又无法忍受没有男人可以依赖。大家都知道,男人远没有那么强大,更多时候,他们擅长的不是责任和道义,而是岸边柳和墙头草,当她们明白,就绝望地选择自毁作为结局。
有几个人,能掀开所托非人的表象,发现女人悲剧的真相?——她们总是纵容自己的软弱,把幸福与快乐,都寄托在他人身上。无力与自己相处,无法接受‘人生必将孤独’这个真相的女人,如何与他人,与世界相处呢?一个人过得好不好,终究是自己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