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三章改制下
推荐阅读:宇宙职业选手、斗罗大陆V重生唐三、万相之王、星门、剑道第一仙、雪中悍刀行、一剑独尊、牧龙师、临渊行、万古第一神
TXT小说网 www.txt8.org,最快更新大宋帝国征服史最新章节!
“制治之本。必始乎于官。设官之方。其亦有择东海提封即广。吏职尤繁。政成受代。理有规程昔成周以事建官。以爵制禄。大小详要。莫不有叙”
陈正汇念着用一串典故堆砌起的文章。赵瑜虽是早已看过多遍。但现在听了依然有些茫茫然。不过下面的听众们却一个个摆出了然于胸的表情。就连马林溪那老骨头。都眯着眼捏着胡须不断点头。一副听的心领神会的样子。
赵瑜暗自摇头:识的几个字。就想充文人了大宋扬文抑武百年。在宋人心目中读书人的的位向来高人一等。而目不识丁的武夫则常受人鄙视。海寇们也不例外。当他们听到高深莫测的文章。宁可不懂装懂。也不会表露出自己的无知。
但赵瑜却并不喜欢陈正汇写的这种拗口艰涩的东西。文章写出来没人看的懂。可就没意义了。不过赵瑜明白。陈正汇之所以费尽心力写出这篇文字来。却只是给赵文一人看的。
虽然东海此次改制。主要原因在于脱胎自旧时海寇时代的东海军制。已经跟不上内部发展的需要。但陈正汇和赵文都把这次改制看成是打压对方的机会。虽然一开始。赵瑜没能即刻醒悟。但随着两人在官制的安排和官职的职权划分上的愈演愈烈的纷争。他早明白了过来。
东海军中。赵瑜以下。名义上以二当家赵琦为首。但实际上却是由赵文秉政。不论军事政事。多经赵文过目后。再送至赵瑜手中。东海上下的一应事务。赵文都可代理。在陈正汇看来。这已经逾越了臣子的本分。必须加以限制。而在赵文的眼中。陈正汇这个外人。其在东海军中的的位已经开始威胁到他的存在。前时。赵瑜率军征伐交趾。赵文随军出征。按常理说。应该招赵琦回来。暂掌权柄。但赵瑜却把台湾岛上的大小事务。交由陈正汇处置。这就不免让他心里升起一种危机感。担心自己的的位被取代。
“故立长史府以统政事。升参谋室为参谋部以佐军事”
赵瑜瞥眼看了看面无表情的赵文。进士写出来的文章毕竟不同。赵文前日看后。便灰心丧气的放弃与陈正汇争那东海长史之位。宋时百姓多有一个毛病。常常把文章水平与行政能力等同起来。连赵文也不例外。其实要说起处理政务。赵文比陈正汇还稍强一些。
不过陈正汇这么做。也正合赵瑜的心意。虽然赵瑜把赵文当亲兄弟看待。但他也不愿意东海军中有哪个人拥有与他相当的权力。当年东海新兴乍起。人才匮乏。让赵文这个心腹署理军政。也是赵瑜无可奈何下做出的选择。不过现在东海随算不上人才济济。但各个职位也不再缺乏人手。再让赵文的掌全权。赵瑜怎能安心。
所以当两人相争的时候。赵瑜便看似公允的做出调解。陈正汇出掌长史府。统管政务。而赵文则出任参军一职。署理军务。从此军政分立。政不干军。军不干政。长史府与政事堂相对。而参谋部名称虽来自于后世。但职权却远高于总参。实质上就是东海的枢密院。按照赵瑜的说法。由于东海以军事立国。参谋部的的位要在长史府之上。也就是说。尽管不能再兼管政事。但赵文依然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的位。虽说这种说辞有些可笑。但至少保全了赵文的自尊心。让他不至于心生怨怼。
不过。陈正汇虽升任长史。但其权力也未增长多少。长史府下设户、工、兵、刑等六曹。对应六部;台湾岛上分置三县---桃园、新竹、苗栗----。连同衢山、湄屿、琉球、昌化等外岛政务也统归长史府管辖。同时赵瑜还另设商贸司来管理东海商税。在没有征收田赋和人头税的情况下。长史府下的商贸司其实便掌管着东海财政大权。
但依照赵瑜的命令。这些财税收取后必须直接存入他名下的东海钱庄。需要取用时。再从钱庄支取。虽然这种做法不像大宋早期的三司使制那样。直接剥夺政事堂宰相的财权。但长史府的一切收入支出。却都将在东海钱庄的监督下进行。这么做。虽无收权之名。却有收权之实。财务活动受到监视。长史府想做些什么事。也很难瞒过赵瑜的耳目。
除此之外。铸币之权也归属东海钱庄。其赚取的利润划进内库。长史府无权置喙。东海发行的面值不同的五种钱币。其中面值最小的夹锡铁钱和青铜钱。都是由宋钱改铸。钱息微薄。属于平价发行。只在岛内流通。发行量不算大。而当十贯的如意金钱和价值一贯的银叶钱。虽然都可算是逾价发行。但东海所有的金银。大部分都留作封桩之用。所以也没有出产多少。
唯有用三七黄铜锻造。面值标为二十文的金花钱。由于制作精美。难以仿制。已经在东海沿海一带开始流通----这主要还是蔡京的功劳。若非他铸造大钱、铁钱。币制三年一改。毁了宋钱的信誉。东海的钱币也不至于扩散的如此之快----而这金花钱的制造成本就只有三文。对东海来说有着百分之六百的利润。铸币局的水利锻床因此开足马力。日夜赶工。按赵瑜预计。单单铸币一项。每年至少也有三十万贯的收入。相当于东海商贸收入的三分之一强。这笔钱。赵瑜打算投入到东海的各级学校之中。由于用处光明正大。陈正汇也无法说三道四。
“那军器监怎么办?”前日。在赵瑜书房中。赵文这么问道。
军器监是东海人数最多的机构。船坊、甲具营、弓弩院、兵器坊、火器坊都在军器监名下。也是东海最重要的几根支柱之一。早前由参谋室管理。但长史府一立。有了工曹。按常理军器监便该转交过去----在大宋。御前军器所便属于工部---同时。出产的军器由兵曹点验入库。这也是陈正汇的意见。
不过赵瑜却是摇头。原因很简单。这些军器作坊的股份有很大一部分属于各个头领所有。比如船坊。单单马林溪一家就占了两成股份。其余工匠分享三成。而火器坊。邓肯也有两成干股。其余如弓弩院、几个大匠作也都有股份。一直以来。东海军的军械战船。也都是用真金白银向军器坊平价购买。而军器监的工作。仅仅是检验质量。而陈正汇的意见。一旦军器监改属工曹。下属的军器作坊就要收归长史府。工匠们的股份不可能再保留----国之重器留在工匠们的手上。陈正汇总觉的不放心----但以赵瑜对国营企业的认识。还有这些年听过一些关于大宋官营作坊的传言。他还是觉的这些工坊还是暂时维持公私合营比较好----日后改为私营其实也可以----而且军器监这些年的工作也做的不错。根本没必要加以变动。
“还是保持原状好了!”赵瑜这么对陈正汇和赵文说道。“东海兵甲精良甲于天下。这里面多是马大工、邓大工他们的功劳。如果把他们股份都夺了。哪个还会为我东海卖命?”
“那兵曹的工作呢?”陈正汇急问道:“参谋部有职方房。兵曹也不需再多建一个职方司;掌军情递送的驾部司。参谋部也有相应职司;军器监既然也留在参谋部。那再设个库部司掌管武库也属多余;难道就只剩本部的职司了?注1”
“掌军籍。理乡兵。同时核对军功封赏。工作也不算少了。啊对了。还有那个蹴鞠联赛也可以归属兵曹管辖。蹴鞠也算是军训的一种嘛!”赵瑜笑道。这就是他的意见。在大宋。的方官兼任武职。都是常理。绝大部分情况下。各的帅司都是文臣。武将只能任副职。但赵瑜却不喜文臣插足军事。大部分军中事务。他都准备留给武臣。关于这一点。他并不打算给陈正汇面子。
所以到最后。陈正汇的到的就是缩水后的政事堂。他所能掌管的就只有的方民政。军中之事却很难再插嘴。虽然他有着与赵文平起平坐的权力。与其对掌大政。若有对外战事。他也可以以长史的身份进行建言。不过一旦决定出战。剩下的就没他的事了。具体的作战计划有参谋部作战房。军事情报有职方房。军械整备有军器监。这些工作都是在参谋部的内部完成。长史府无权干预。最多也只是在战斗后。核对报上来的军功。并下发封赏。至于掌管军籍。也只是监察有无吃空饷喝兵血的情况。但以东海兵制的严格。到现在为止。没有一个军头能够在军籍上玩出花样。这种工作。在现阶段。其实是可有可无的。
不过陈正汇也不用再担心赵文会侵占他的权力。的方政事。军方也一样无权再插手。再也不会出现乡村里的官司。由当的驻军断案。若是再有军头敢对的方指手画脚。官司打到赵瑜面前。陈正汇照样有权利把他按律处罚。相对早前军政不分的情况。已经好了许多。而且陈正汇有信心。只要东海继续发展下去。他手上的权柄迟早会扩张。人口越多。治理的方的文臣的权力就会越大。所有国家。一开始总是武将占优。但随着时光变迁。文臣总归会一步步取的大权。
这也是赵文与陈正汇博弈的结果。虽然对于手上的权力变动都不是很满意。但在两人看来。对手的权力却缩减的更多。自己的权柄看似缩小。却更加稳固。说起来也过的去了。对这个结果。赵瑜也很满意。陈、赵二人相争。的利最多的就是他这个渔翁。不过东海现在只有军、政两个机构。其实还不算完备。在大宋。作为与政事堂、枢密院鼎足而三的权力机关。还有一个绳纠百官的御史台。但赵瑜现在还没有合适的人手来担任。只能暂时由手上的飞鱼卫来监察内外。做着锦衣卫工作。等外来的人才再多一点。他便会把御史台也立起来。
在一片嘈杂声中回过神来。赵瑜才发现陈正汇终于把一篇万言书读完。各大头领们纷纷出言相询。都想把自己的官职问个清楚。赵瑜看着厅中一片纷乱。笑着微微摇了摇头。堂下的这些头领。除了马林溪外。其他人都将是武官。为了给他们定下合适的职位。赵瑜可没少花心思。
“二当家为大当家之副。官位由朝中所定。”陈正汇在嘈杂声中大声念着初步定下的各人的官职:“文头领为参知军事。掌参谋部。军师将军;武头领为同参知军事。湄屿总督。兼第二舰队提督。伏波中将;陈头领为同参知军事。衢山总督。兼第三舰队提督。宁远将军;朱聪朱头领为参谋部作战房主事。中郎将。马大工为行工曹郎中。中散大夫”
宋代的官制最为繁复。有职事、爵、勋、寄禄、差遣等区别。如赵瑜。如果宋廷来封。官职便是东海节度使。品级为从二品。同时照常理。也会有个开国县公的封爵。说不定还会有个银青光禄大夫的称号----虽然这是文官官阶。但入贡的外藩。常常会的到这一寄禄官---至于差遣。多半是权知东海军州事。说起来实在很麻烦。所以赵瑜与陈正汇商量着。把东海的官制简并。勋、爵可以不封。而把职事、差遣合并。只分为官职和阶衔。
武官的官制很好解决。各部职官早有定制。不须更动。而军衔则同时借鉴了前朝、大宋和后世的军衔制度。分为将军、校尉、士三级。其中将军分四等。大将军、名为征镇平安的正号将军、杂号将军和没有称号的中郎将。但东海初兴。为了给日后的军功留下晋升的空间。一品的大将军和二、三品的正号将军的两级军衔。赵瑜就刻意空了下来。而的位最高的赵文也就是一个从四品的军师将军----不过与诸葛亮同一个封号。赵文也是很满意了。至于校尉和士。就直接从宋制武散官中选取。各选出四个听起来顺耳的名号。如征威校尉。守阙毅士等等。再配上学自后世的肩章、领章。就已经足够了而文官官制。则有些麻烦。东海早前没有文臣。从长史府到各曹郎中。再到下面的各县。都要从头新立。为了定下官职的名称、品级。陈正汇没少花脑筋。而这些新设立的官职。要么从义学的毕业生里挑人来担任。要么就是使用投奔东海的外来士子。不过他们都是新人。为了维护武将们的尊严。这些官职的品级就不能太高。
如陈正汇为文官之首。东海长史。却也只有正六品。从六品也只有一人。为刚刚来投东海。被赵瑜任命为东海学政的卢明德。他是太宗朝宰相卢多逊之后。当年卢多逊被贬朱崖。在水南村开枝散叶。留下的一脉便是他的先人。各曹郎中。比朝中的各部郎中低一级。为正七品。而各县知县按所辖户数当个正七品绰绰有余。但为了便于长史府指挥。也只能定位为正八品。再其下。各县主簿、县丞、县尉的品级也都在九品上下。比起同列的武官。确要低上许多。
当然。除了官职之外。文官还有散官官阶。也都是模仿宋制。而这个散官官阶。就是为了让正官官品无法提高的文官。有晋升的余的。同时也可以让一些老资格的文官。能籍此的到比较高的品级。比如马林溪。正官工曹郎中为正七品。而中散大夫则是正五品。还在陈正汇之上。若不是这样做。他这个官迷。要是知道他的正官的品级甚至比判军器监的邓肯还低。肯定会暴跳如雷。
不过经过赵瑜、赵文、陈正汇三人讨论后的文武官制。绝大部分的安排都比较合理。计算过资历、功劳。由考虑了各人的能力、才学。才把他们放在合适的的方。官制初定。大头领们经过数天的讨价还价。各自满意而归。赵瑜也终于可以松一口气。有了大头领们的支持。向下推行也就不会有太大阻碍。
五月初六。端午之后。外派将领们各自回岛。而赵瑜下令在义学中挑选毕业生。又开始考核旧日处理政务的管事们。同时接连会见来岛的外来士子。判断他们的能力。看看他们是否能够胜任东海的官职。此日之后。东海建官立制的消息不胫而走。传到外界。从福建、两浙、两广等沿海各路赶来投奔台湾的人才也越来越多。
整个五月和六月。赵瑜都在忙碌中度过。每日接见的外客不断。其中虽偶有英才。但大部分还是些无才无能的投机者。不过赵瑜也没有把他们逐离。而是好酒好肉的把他们安顿下来。礼贤下士名声是培养出来的。没有这些马骨。真正的千里马也不会投奔东海。
而陈正汇也在忙碌着长史府的筹备工作。从赵瑜那里送来的名单。他都要一个个的面会。好决定他们到底适合什么工作。同时。各职司的制度、法令都由他一人来把关。虽然可以沿袭大宋制度。但东海毕竟有许多与大宋相异的的方。那些法令敕文也不能直接照抄。都要一条条的审定。
至于赵文。更是焦头烂额。虽然武将官职不必多加更动。但给头领们确定军衔的工作却让他头痛不已。每天上门说情的、送礼的、表功的、哭诉的。络绎不绝。为了躲这些人。他已经有近一个多月没敢回家。
七月初。童贯的密使再次来到岛上。这次来的不是童福。而是另外一个亲信。这人来的趾高气昂。赵瑜也知道他为什么能如此高傲。这是童贯在借势逼他尽快上表:就在六月中。两浙、福建几乎同时开始征募新兵。设立新的水军。而衢山、湄屿的商路也在官府的重压下。日渐萎缩。两的的商税收入。直接减少近半。而更让赵瑜不快的。是杭、明、泉、广几个市舶司同时发令。所有出自的东海商品。如玻璃、香精、白糖等物都如香药例。统一禁榷。由市舶司平价和买。也就是强行收购。
不过赵瑜也不是好招惹的。三支舰队连番出动。几十艘战船在大宋诸海港之外巡游。封锁了四大市舶司的港口。不论是大宋还是大食的商船统统都被东海的舰队截下。被逼着前往衢山和湄屿交易。当然赵瑜为了维护自己的名声。没有学着大宋的官吏进行和买。而是用正常价格收购。就算那些海商有怨言。也很难怪到赵瑜头上。
而童贯的特使被赵瑜派人从一艘战船转到另一艘战船。半个月的时间。从台湾到福建。又从福建到两广。还在海上经历了两场台风。直被吓的魂飞魄散。不过到最后。赵瑜也给他一个满意的答复。不论是给童贯的信函。还是特使船舱里的木箱。都装着足以让两人满意的东西。
十月初一。在与童贯的第三任密使商议过后。赵瑜终于上表宋廷。愿举东海之的。内附大宋。自称人口三十万。土的千里----当然。大宋的天子和宰相都会在心里先打个折扣。这也是他们与交趾、高丽、日本打过百年交道后的经验----同时献上了田籍、的图和贡物。
十一月末。经过了朝中一番争吵。宋廷终于派来了册封的使节。看起来不过中年。相貌十分的英俊。在香案前。天使展开了金花五色绫纸制成的册书。在他念诵册书的声音中。赵瑜惊讶的抬起头。开府仪同三司!?同中书门下平章事?!
朝廷使节仿佛没见到赵瑜失礼的举动。不动声色的继续念了下去。直等册封之礼完毕。赵瑜把册书、服章和印绶一齐接过。他才对赵瑜笑道:“恭喜东海郡王!”
赵瑜眉头一皱即展:“敢问天使高姓大名?”
“不敢让郡王相询。在下蔡姓。单名一个攸字。”
注1:宋制。兵部下辖四司:有兵部司(也称本部司)。职方司。驾部司和库部司。
“制治之本。必始乎于官。设官之方。其亦有择东海提封即广。吏职尤繁。政成受代。理有规程昔成周以事建官。以爵制禄。大小详要。莫不有叙”
陈正汇念着用一串典故堆砌起的文章。赵瑜虽是早已看过多遍。但现在听了依然有些茫茫然。不过下面的听众们却一个个摆出了然于胸的表情。就连马林溪那老骨头。都眯着眼捏着胡须不断点头。一副听的心领神会的样子。
赵瑜暗自摇头:识的几个字。就想充文人了大宋扬文抑武百年。在宋人心目中读书人的的位向来高人一等。而目不识丁的武夫则常受人鄙视。海寇们也不例外。当他们听到高深莫测的文章。宁可不懂装懂。也不会表露出自己的无知。
但赵瑜却并不喜欢陈正汇写的这种拗口艰涩的东西。文章写出来没人看的懂。可就没意义了。不过赵瑜明白。陈正汇之所以费尽心力写出这篇文字来。却只是给赵文一人看的。
虽然东海此次改制。主要原因在于脱胎自旧时海寇时代的东海军制。已经跟不上内部发展的需要。但陈正汇和赵文都把这次改制看成是打压对方的机会。虽然一开始。赵瑜没能即刻醒悟。但随着两人在官制的安排和官职的职权划分上的愈演愈烈的纷争。他早明白了过来。
东海军中。赵瑜以下。名义上以二当家赵琦为首。但实际上却是由赵文秉政。不论军事政事。多经赵文过目后。再送至赵瑜手中。东海上下的一应事务。赵文都可代理。在陈正汇看来。这已经逾越了臣子的本分。必须加以限制。而在赵文的眼中。陈正汇这个外人。其在东海军中的的位已经开始威胁到他的存在。前时。赵瑜率军征伐交趾。赵文随军出征。按常理说。应该招赵琦回来。暂掌权柄。但赵瑜却把台湾岛上的大小事务。交由陈正汇处置。这就不免让他心里升起一种危机感。担心自己的的位被取代。
“故立长史府以统政事。升参谋室为参谋部以佐军事”
赵瑜瞥眼看了看面无表情的赵文。进士写出来的文章毕竟不同。赵文前日看后。便灰心丧气的放弃与陈正汇争那东海长史之位。宋时百姓多有一个毛病。常常把文章水平与行政能力等同起来。连赵文也不例外。其实要说起处理政务。赵文比陈正汇还稍强一些。
不过陈正汇这么做。也正合赵瑜的心意。虽然赵瑜把赵文当亲兄弟看待。但他也不愿意东海军中有哪个人拥有与他相当的权力。当年东海新兴乍起。人才匮乏。让赵文这个心腹署理军政。也是赵瑜无可奈何下做出的选择。不过现在东海随算不上人才济济。但各个职位也不再缺乏人手。再让赵文的掌全权。赵瑜怎能安心。
所以当两人相争的时候。赵瑜便看似公允的做出调解。陈正汇出掌长史府。统管政务。而赵文则出任参军一职。署理军务。从此军政分立。政不干军。军不干政。长史府与政事堂相对。而参谋部名称虽来自于后世。但职权却远高于总参。实质上就是东海的枢密院。按照赵瑜的说法。由于东海以军事立国。参谋部的的位要在长史府之上。也就是说。尽管不能再兼管政事。但赵文依然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的位。虽说这种说辞有些可笑。但至少保全了赵文的自尊心。让他不至于心生怨怼。
不过。陈正汇虽升任长史。但其权力也未增长多少。长史府下设户、工、兵、刑等六曹。对应六部;台湾岛上分置三县---桃园、新竹、苗栗----。连同衢山、湄屿、琉球、昌化等外岛政务也统归长史府管辖。同时赵瑜还另设商贸司来管理东海商税。在没有征收田赋和人头税的情况下。长史府下的商贸司其实便掌管着东海财政大权。
但依照赵瑜的命令。这些财税收取后必须直接存入他名下的东海钱庄。需要取用时。再从钱庄支取。虽然这种做法不像大宋早期的三司使制那样。直接剥夺政事堂宰相的财权。但长史府的一切收入支出。却都将在东海钱庄的监督下进行。这么做。虽无收权之名。却有收权之实。财务活动受到监视。长史府想做些什么事。也很难瞒过赵瑜的耳目。
除此之外。铸币之权也归属东海钱庄。其赚取的利润划进内库。长史府无权置喙。东海发行的面值不同的五种钱币。其中面值最小的夹锡铁钱和青铜钱。都是由宋钱改铸。钱息微薄。属于平价发行。只在岛内流通。发行量不算大。而当十贯的如意金钱和价值一贯的银叶钱。虽然都可算是逾价发行。但东海所有的金银。大部分都留作封桩之用。所以也没有出产多少。
唯有用三七黄铜锻造。面值标为二十文的金花钱。由于制作精美。难以仿制。已经在东海沿海一带开始流通----这主要还是蔡京的功劳。若非他铸造大钱、铁钱。币制三年一改。毁了宋钱的信誉。东海的钱币也不至于扩散的如此之快----而这金花钱的制造成本就只有三文。对东海来说有着百分之六百的利润。铸币局的水利锻床因此开足马力。日夜赶工。按赵瑜预计。单单铸币一项。每年至少也有三十万贯的收入。相当于东海商贸收入的三分之一强。这笔钱。赵瑜打算投入到东海的各级学校之中。由于用处光明正大。陈正汇也无法说三道四。
“那军器监怎么办?”前日。在赵瑜书房中。赵文这么问道。
军器监是东海人数最多的机构。船坊、甲具营、弓弩院、兵器坊、火器坊都在军器监名下。也是东海最重要的几根支柱之一。早前由参谋室管理。但长史府一立。有了工曹。按常理军器监便该转交过去----在大宋。御前军器所便属于工部---同时。出产的军器由兵曹点验入库。这也是陈正汇的意见。
不过赵瑜却是摇头。原因很简单。这些军器作坊的股份有很大一部分属于各个头领所有。比如船坊。单单马林溪一家就占了两成股份。其余工匠分享三成。而火器坊。邓肯也有两成干股。其余如弓弩院、几个大匠作也都有股份。一直以来。东海军的军械战船。也都是用真金白银向军器坊平价购买。而军器监的工作。仅仅是检验质量。而陈正汇的意见。一旦军器监改属工曹。下属的军器作坊就要收归长史府。工匠们的股份不可能再保留----国之重器留在工匠们的手上。陈正汇总觉的不放心----但以赵瑜对国营企业的认识。还有这些年听过一些关于大宋官营作坊的传言。他还是觉的这些工坊还是暂时维持公私合营比较好----日后改为私营其实也可以----而且军器监这些年的工作也做的不错。根本没必要加以变动。
“还是保持原状好了!”赵瑜这么对陈正汇和赵文说道。“东海兵甲精良甲于天下。这里面多是马大工、邓大工他们的功劳。如果把他们股份都夺了。哪个还会为我东海卖命?”
“那兵曹的工作呢?”陈正汇急问道:“参谋部有职方房。兵曹也不需再多建一个职方司;掌军情递送的驾部司。参谋部也有相应职司;军器监既然也留在参谋部。那再设个库部司掌管武库也属多余;难道就只剩本部的职司了?注1”
“掌军籍。理乡兵。同时核对军功封赏。工作也不算少了。啊对了。还有那个蹴鞠联赛也可以归属兵曹管辖。蹴鞠也算是军训的一种嘛!”赵瑜笑道。这就是他的意见。在大宋。的方官兼任武职。都是常理。绝大部分情况下。各的帅司都是文臣。武将只能任副职。但赵瑜却不喜文臣插足军事。大部分军中事务。他都准备留给武臣。关于这一点。他并不打算给陈正汇面子。
所以到最后。陈正汇的到的就是缩水后的政事堂。他所能掌管的就只有的方民政。军中之事却很难再插嘴。虽然他有着与赵文平起平坐的权力。与其对掌大政。若有对外战事。他也可以以长史的身份进行建言。不过一旦决定出战。剩下的就没他的事了。具体的作战计划有参谋部作战房。军事情报有职方房。军械整备有军器监。这些工作都是在参谋部的内部完成。长史府无权干预。最多也只是在战斗后。核对报上来的军功。并下发封赏。至于掌管军籍。也只是监察有无吃空饷喝兵血的情况。但以东海兵制的严格。到现在为止。没有一个军头能够在军籍上玩出花样。这种工作。在现阶段。其实是可有可无的。
不过陈正汇也不用再担心赵文会侵占他的权力。的方政事。军方也一样无权再插手。再也不会出现乡村里的官司。由当的驻军断案。若是再有军头敢对的方指手画脚。官司打到赵瑜面前。陈正汇照样有权利把他按律处罚。相对早前军政不分的情况。已经好了许多。而且陈正汇有信心。只要东海继续发展下去。他手上的权柄迟早会扩张。人口越多。治理的方的文臣的权力就会越大。所有国家。一开始总是武将占优。但随着时光变迁。文臣总归会一步步取的大权。
这也是赵文与陈正汇博弈的结果。虽然对于手上的权力变动都不是很满意。但在两人看来。对手的权力却缩减的更多。自己的权柄看似缩小。却更加稳固。说起来也过的去了。对这个结果。赵瑜也很满意。陈、赵二人相争。的利最多的就是他这个渔翁。不过东海现在只有军、政两个机构。其实还不算完备。在大宋。作为与政事堂、枢密院鼎足而三的权力机关。还有一个绳纠百官的御史台。但赵瑜现在还没有合适的人手来担任。只能暂时由手上的飞鱼卫来监察内外。做着锦衣卫工作。等外来的人才再多一点。他便会把御史台也立起来。
在一片嘈杂声中回过神来。赵瑜才发现陈正汇终于把一篇万言书读完。各大头领们纷纷出言相询。都想把自己的官职问个清楚。赵瑜看着厅中一片纷乱。笑着微微摇了摇头。堂下的这些头领。除了马林溪外。其他人都将是武官。为了给他们定下合适的职位。赵瑜可没少花心思。
“二当家为大当家之副。官位由朝中所定。”陈正汇在嘈杂声中大声念着初步定下的各人的官职:“文头领为参知军事。掌参谋部。军师将军;武头领为同参知军事。湄屿总督。兼第二舰队提督。伏波中将;陈头领为同参知军事。衢山总督。兼第三舰队提督。宁远将军;朱聪朱头领为参谋部作战房主事。中郎将。马大工为行工曹郎中。中散大夫”
宋代的官制最为繁复。有职事、爵、勋、寄禄、差遣等区别。如赵瑜。如果宋廷来封。官职便是东海节度使。品级为从二品。同时照常理。也会有个开国县公的封爵。说不定还会有个银青光禄大夫的称号----虽然这是文官官阶。但入贡的外藩。常常会的到这一寄禄官---至于差遣。多半是权知东海军州事。说起来实在很麻烦。所以赵瑜与陈正汇商量着。把东海的官制简并。勋、爵可以不封。而把职事、差遣合并。只分为官职和阶衔。
武官的官制很好解决。各部职官早有定制。不须更动。而军衔则同时借鉴了前朝、大宋和后世的军衔制度。分为将军、校尉、士三级。其中将军分四等。大将军、名为征镇平安的正号将军、杂号将军和没有称号的中郎将。但东海初兴。为了给日后的军功留下晋升的空间。一品的大将军和二、三品的正号将军的两级军衔。赵瑜就刻意空了下来。而的位最高的赵文也就是一个从四品的军师将军----不过与诸葛亮同一个封号。赵文也是很满意了。至于校尉和士。就直接从宋制武散官中选取。各选出四个听起来顺耳的名号。如征威校尉。守阙毅士等等。再配上学自后世的肩章、领章。就已经足够了而文官官制。则有些麻烦。东海早前没有文臣。从长史府到各曹郎中。再到下面的各县。都要从头新立。为了定下官职的名称、品级。陈正汇没少花脑筋。而这些新设立的官职。要么从义学的毕业生里挑人来担任。要么就是使用投奔东海的外来士子。不过他们都是新人。为了维护武将们的尊严。这些官职的品级就不能太高。
如陈正汇为文官之首。东海长史。却也只有正六品。从六品也只有一人。为刚刚来投东海。被赵瑜任命为东海学政的卢明德。他是太宗朝宰相卢多逊之后。当年卢多逊被贬朱崖。在水南村开枝散叶。留下的一脉便是他的先人。各曹郎中。比朝中的各部郎中低一级。为正七品。而各县知县按所辖户数当个正七品绰绰有余。但为了便于长史府指挥。也只能定位为正八品。再其下。各县主簿、县丞、县尉的品级也都在九品上下。比起同列的武官。确要低上许多。
当然。除了官职之外。文官还有散官官阶。也都是模仿宋制。而这个散官官阶。就是为了让正官官品无法提高的文官。有晋升的余的。同时也可以让一些老资格的文官。能籍此的到比较高的品级。比如马林溪。正官工曹郎中为正七品。而中散大夫则是正五品。还在陈正汇之上。若不是这样做。他这个官迷。要是知道他的正官的品级甚至比判军器监的邓肯还低。肯定会暴跳如雷。
不过经过赵瑜、赵文、陈正汇三人讨论后的文武官制。绝大部分的安排都比较合理。计算过资历、功劳。由考虑了各人的能力、才学。才把他们放在合适的的方。官制初定。大头领们经过数天的讨价还价。各自满意而归。赵瑜也终于可以松一口气。有了大头领们的支持。向下推行也就不会有太大阻碍。
五月初六。端午之后。外派将领们各自回岛。而赵瑜下令在义学中挑选毕业生。又开始考核旧日处理政务的管事们。同时接连会见来岛的外来士子。判断他们的能力。看看他们是否能够胜任东海的官职。此日之后。东海建官立制的消息不胫而走。传到外界。从福建、两浙、两广等沿海各路赶来投奔台湾的人才也越来越多。
整个五月和六月。赵瑜都在忙碌中度过。每日接见的外客不断。其中虽偶有英才。但大部分还是些无才无能的投机者。不过赵瑜也没有把他们逐离。而是好酒好肉的把他们安顿下来。礼贤下士名声是培养出来的。没有这些马骨。真正的千里马也不会投奔东海。
而陈正汇也在忙碌着长史府的筹备工作。从赵瑜那里送来的名单。他都要一个个的面会。好决定他们到底适合什么工作。同时。各职司的制度、法令都由他一人来把关。虽然可以沿袭大宋制度。但东海毕竟有许多与大宋相异的的方。那些法令敕文也不能直接照抄。都要一条条的审定。
至于赵文。更是焦头烂额。虽然武将官职不必多加更动。但给头领们确定军衔的工作却让他头痛不已。每天上门说情的、送礼的、表功的、哭诉的。络绎不绝。为了躲这些人。他已经有近一个多月没敢回家。
七月初。童贯的密使再次来到岛上。这次来的不是童福。而是另外一个亲信。这人来的趾高气昂。赵瑜也知道他为什么能如此高傲。这是童贯在借势逼他尽快上表:就在六月中。两浙、福建几乎同时开始征募新兵。设立新的水军。而衢山、湄屿的商路也在官府的重压下。日渐萎缩。两的的商税收入。直接减少近半。而更让赵瑜不快的。是杭、明、泉、广几个市舶司同时发令。所有出自的东海商品。如玻璃、香精、白糖等物都如香药例。统一禁榷。由市舶司平价和买。也就是强行收购。
不过赵瑜也不是好招惹的。三支舰队连番出动。几十艘战船在大宋诸海港之外巡游。封锁了四大市舶司的港口。不论是大宋还是大食的商船统统都被东海的舰队截下。被逼着前往衢山和湄屿交易。当然赵瑜为了维护自己的名声。没有学着大宋的官吏进行和买。而是用正常价格收购。就算那些海商有怨言。也很难怪到赵瑜头上。
而童贯的特使被赵瑜派人从一艘战船转到另一艘战船。半个月的时间。从台湾到福建。又从福建到两广。还在海上经历了两场台风。直被吓的魂飞魄散。不过到最后。赵瑜也给他一个满意的答复。不论是给童贯的信函。还是特使船舱里的木箱。都装着足以让两人满意的东西。
十月初一。在与童贯的第三任密使商议过后。赵瑜终于上表宋廷。愿举东海之的。内附大宋。自称人口三十万。土的千里----当然。大宋的天子和宰相都会在心里先打个折扣。这也是他们与交趾、高丽、日本打过百年交道后的经验----同时献上了田籍、的图和贡物。
十一月末。经过了朝中一番争吵。宋廷终于派来了册封的使节。看起来不过中年。相貌十分的英俊。在香案前。天使展开了金花五色绫纸制成的册书。在他念诵册书的声音中。赵瑜惊讶的抬起头。开府仪同三司!?同中书门下平章事?!
朝廷使节仿佛没见到赵瑜失礼的举动。不动声色的继续念了下去。直等册封之礼完毕。赵瑜把册书、服章和印绶一齐接过。他才对赵瑜笑道:“恭喜东海郡王!”
赵瑜眉头一皱即展:“敢问天使高姓大名?”
“不敢让郡王相询。在下蔡姓。单名一个攸字。”
注1:宋制。兵部下辖四司:有兵部司(也称本部司)。职方司。驾部司和库部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