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系老君山
推荐阅读:我的帝国无双、明天下、唐枭、乘龙佳婿、长宁帝军、盛唐风华、银狐、逆鳞、续南明、大明1617
TXT小说网 www.txt8.org,最快更新阿胜文集最新章节!
从清平玻璃工业园区往西,步行10公里,就是老君山。
深秋时节,我与市委统战部的同志一行三人,为检查宗教活动场所,来到了老君山。
老君山位于华蓥山南麓,海拔450米,过去,交通不便,该山曾是连接清平、双凤的咽喉。据当地人传言,老君山原名茅山,因李老君在此修道成仙,故名老君山,人们为纪念李老君,于明朝末年在山上修了一座老君堂,供人们顶礼膜百拜。清朝初期,茅山上的老君堂被叛军烧毁,当时又发生了严重的旱灾,瘟疫蔓延,百姓流离失所,就在当时,老君山下路边出现了施茶水的女人,说也奇怪,凡是喝过茶水的病人,立即好转,于是前来喝茶水者络绎不绝,施茶女人说:“现在灾难已经过去,人人都可太平安康,各自回去善作耕耘吧。”说罢没了踪影。事后,众人皆说是显圣观音救难于民,于是倡议给观音塑像,修成观音寺。1967年“文革”时,再次被破坏殆尽,直到1990年,落实党的民族宗教政策,当地信众后在原址上修建了大殿,除供有老君外,还供俸了如来,观音等神仙,成为融道、佛两教为一体的寺庙,1996年报市民族宗教办公室批准,成了当地合法的宗教场所,每年三月十九、六月十九、九月十九日,信众云集,香火鼎盛。该寺依山傍水,飞檐翘角,气垫磅礴,雄伟壮观,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集中塑造了100余尊千姿百态、神态各异的禅宗造像群体,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成了本地著名的浏览胜地。
老君山脚,有一个30亩大小的人工湖,山涧有一股泉水流出,一路叮咚,带着飘然俊逸的洒脱,带着漫不经心的优雅,交织着、变幻着注入湖中,成为该湖不竭的源泉。湖的四周长满郁郁葱葱的树木,有落叶松、湿地松、红枫、香樟、苦楝等乔木,也有不知名的灌木。湖水显得青翠碧绿,轻风吹过,碧波荡漾,诗人白居易曾写过“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的句子,而这里却四季凝碧。成群的白鹭栖息于此,它们踩着轻盈的舞步,蹁跹于澄澈的湖面“泥上何曾留爪痕,曾见惊鸿掠影来”是对此景最真实的写照。行人立足湖边,欲伸手掬一捧湖水,又恐一身俗尘玷污这律动的清澈!纤尘不染的涟漪,轻柔动人,如一段行板,象一首小诗,令人迷醉,令人留连!
上山处,有一座古色古香的小石拱桥,名“妙音桥”桥的两端各有两个神态各异的石狮子,一条石龙自桥身中央穿过,前面现龙头,后面现龙尾,两桥的两边石柱上,各刻有两幅对联,即无平仄,亦不工整,不过却体现了修桥者的一番苦心。一端是:妙音桥正气,迎送十方君;上桥有感应,下桥要思源;另一端刻的是:人杰地好灵,正气浩然兴;东去清平场,西上老君山。桥廊两边是彩色的浮雕,并刻有留言记,留言记告诉人们,老君垭古道建于唐代,清代曾多次进行整治并建石桥,但仍多次被毁,1999年特大洪灾后,再次筹资修成此桥,实为不易。
沿着山道向上继续爬行,拾级而上,是一条1。4米长、20厘米高、26厘米宽的整齐的青石板路,从山脚到观音寺,有梯步699步,加上平台100个,按照1个平台3步算,到寺院正好999步。青石板道两旁,是茂密成林的马尾松、落叶松,人工栽植的木槿点缀其间,轻风吹过,松枝摇曳,松涛阵阵,涌过一道道凝碧的波痕,风中含有不知名的花草香味,让人心旷神怡,宠辱偕忘,置身于蓊蓊郁郁的林间道上,有一种超凡脱俗的感觉,令人忘记了晚秋的寒意、淡却了生活的纷扰!上山的阶梯共分三个层次,每个层次都建有一座亭子,供过往的行人休息、歇脚。第一座亭子名叫“精忠亭”正面刻有一联:“唐宋明清崎岖道,造福于民利子孙。”亭子上面有二龙戏珠的彩绘。亭子里面上留有功德碑,用隶书刻有修亭愿,字迹秀美飘逸,内容为:
老君山顶云欲立
路上行人上下急
突闻狂风雷阵起
天下大雨淋衣湿。
途中无舍避风雨
上下远舍难救急
立下修亭避雨愿
“清心”、“明月”两景亭。
李光杰题书。
再往上,就是上面提到的“清心”、“明月”两个亭子,亭子分别立于石板道的两边,里面设有石桌、石凳,供过往行人歇息。
到了庙前,四周种了许多花草,有菊花、美人蕉、三色堇、黄花槐等花草,休息片刻,顿感凉风习习。今年入秋以来,温度偏暖,柳丝依然还在风中飘荡。依石槛杆,向外眺望,远山如黛、青翠欲滴。一对石狮镇守着山门,门有三道,一大两小,门的上方,有“龙凤呈祥”的彩绘图案,左上方写“觉海慈航”右上方写“道佛同缘”大门两边写有一幅对联:“清平美景尽收眼底,茅山秀峰皆来怀中”
过山门,先入天王殿,正面,是地藏王菩萨和弥勒佛,只见弥勒佛袒胸露腹,大腹便便,咧嘴而笑,有人说,它肚大,能容天下难容之事,咧嘴笑,在笑天下可笑之人。左右两边,是广目、多闻、增长、持国四大天王的塑像,只见他们手持蛇、伞、琵琶、宝剑,法相庄严,不怒自威。平行往右走,有一座殿,里面有高二米的如来、华佗、药王三尊神像。
往前走,是碑林,存放有八块石碑,一块木碑上刻有寺庙的管理制度。再往上,是大雄宝殿,主像释迦牟尼,自高10米,其造像以体为主,线面结合的方法,其头直立,两耳垂肩,双目微睁,嘴唇略微启动,呈说法状,神态庄严而慈祥,面部丰满而圆润,身着袈裟,衣褶流畅,左手抚膝,右手施说法状,双足自然下垂呈善迦跌坐,呈现出佛祖在灵山讲经说法的生动场面,令人肃然起敬。释迦牟尼背后,是“西方三圣”的塑像。大殿后右侧,是观世音菩萨塑像,菩萨双手置于膝间,面部表情慈祥可亲,仁慈宽厚,呈现出普渡众生的思想境界。左侧是普贤菩萨塑像。在大雄宝殿外廊,分别悬挂着木鱼、磬、钟等佛家乐器。
最后,是老君堂,堂上有一幅对联:“茅山一座立坛门,法渡南阔到如今。”只见老君骑青牛,手拿拂尘,一派仙风道骨模样。其实,这里是一个群神杂居之所,里面还供有文曲星、武曲星、圣母、二郎神君、财神、玉皇、王母、送子观音、地母、雷神等诸神,看来是够热闹的。
夕阳西下,夜色将至,暮鼓声声中,松枝含风,柳叶弄影,钟灵秀气的老君山悄然溶入淡烟薄雾之间,晚饭后,我们来到山门前,看山下星星点点的灯火,领略平时难得的那份恬静。“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让如水的月光,洗去一身的疲惫,洗去往日的铅华,把人生沉沉浮浮的苦恼,患得患失的心态,通通抛在“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让薄雾,让清风,让流水,与我同行,与我为伴,与我同乐。
2004年12月2日
从清平玻璃工业园区往西,步行10公里,就是老君山。
深秋时节,我与市委统战部的同志一行三人,为检查宗教活动场所,来到了老君山。
老君山位于华蓥山南麓,海拔450米,过去,交通不便,该山曾是连接清平、双凤的咽喉。据当地人传言,老君山原名茅山,因李老君在此修道成仙,故名老君山,人们为纪念李老君,于明朝末年在山上修了一座老君堂,供人们顶礼膜百拜。清朝初期,茅山上的老君堂被叛军烧毁,当时又发生了严重的旱灾,瘟疫蔓延,百姓流离失所,就在当时,老君山下路边出现了施茶水的女人,说也奇怪,凡是喝过茶水的病人,立即好转,于是前来喝茶水者络绎不绝,施茶女人说:“现在灾难已经过去,人人都可太平安康,各自回去善作耕耘吧。”说罢没了踪影。事后,众人皆说是显圣观音救难于民,于是倡议给观音塑像,修成观音寺。1967年“文革”时,再次被破坏殆尽,直到1990年,落实党的民族宗教政策,当地信众后在原址上修建了大殿,除供有老君外,还供俸了如来,观音等神仙,成为融道、佛两教为一体的寺庙,1996年报市民族宗教办公室批准,成了当地合法的宗教场所,每年三月十九、六月十九、九月十九日,信众云集,香火鼎盛。该寺依山傍水,飞檐翘角,气垫磅礴,雄伟壮观,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集中塑造了100余尊千姿百态、神态各异的禅宗造像群体,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成了本地著名的浏览胜地。
老君山脚,有一个30亩大小的人工湖,山涧有一股泉水流出,一路叮咚,带着飘然俊逸的洒脱,带着漫不经心的优雅,交织着、变幻着注入湖中,成为该湖不竭的源泉。湖的四周长满郁郁葱葱的树木,有落叶松、湿地松、红枫、香樟、苦楝等乔木,也有不知名的灌木。湖水显得青翠碧绿,轻风吹过,碧波荡漾,诗人白居易曾写过“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的句子,而这里却四季凝碧。成群的白鹭栖息于此,它们踩着轻盈的舞步,蹁跹于澄澈的湖面“泥上何曾留爪痕,曾见惊鸿掠影来”是对此景最真实的写照。行人立足湖边,欲伸手掬一捧湖水,又恐一身俗尘玷污这律动的清澈!纤尘不染的涟漪,轻柔动人,如一段行板,象一首小诗,令人迷醉,令人留连!
上山处,有一座古色古香的小石拱桥,名“妙音桥”桥的两端各有两个神态各异的石狮子,一条石龙自桥身中央穿过,前面现龙头,后面现龙尾,两桥的两边石柱上,各刻有两幅对联,即无平仄,亦不工整,不过却体现了修桥者的一番苦心。一端是:妙音桥正气,迎送十方君;上桥有感应,下桥要思源;另一端刻的是:人杰地好灵,正气浩然兴;东去清平场,西上老君山。桥廊两边是彩色的浮雕,并刻有留言记,留言记告诉人们,老君垭古道建于唐代,清代曾多次进行整治并建石桥,但仍多次被毁,1999年特大洪灾后,再次筹资修成此桥,实为不易。
沿着山道向上继续爬行,拾级而上,是一条1。4米长、20厘米高、26厘米宽的整齐的青石板路,从山脚到观音寺,有梯步699步,加上平台100个,按照1个平台3步算,到寺院正好999步。青石板道两旁,是茂密成林的马尾松、落叶松,人工栽植的木槿点缀其间,轻风吹过,松枝摇曳,松涛阵阵,涌过一道道凝碧的波痕,风中含有不知名的花草香味,让人心旷神怡,宠辱偕忘,置身于蓊蓊郁郁的林间道上,有一种超凡脱俗的感觉,令人忘记了晚秋的寒意、淡却了生活的纷扰!上山的阶梯共分三个层次,每个层次都建有一座亭子,供过往的行人休息、歇脚。第一座亭子名叫“精忠亭”正面刻有一联:“唐宋明清崎岖道,造福于民利子孙。”亭子上面有二龙戏珠的彩绘。亭子里面上留有功德碑,用隶书刻有修亭愿,字迹秀美飘逸,内容为:
老君山顶云欲立
路上行人上下急
突闻狂风雷阵起
天下大雨淋衣湿。
途中无舍避风雨
上下远舍难救急
立下修亭避雨愿
“清心”、“明月”两景亭。
李光杰题书。
再往上,就是上面提到的“清心”、“明月”两个亭子,亭子分别立于石板道的两边,里面设有石桌、石凳,供过往行人歇息。
到了庙前,四周种了许多花草,有菊花、美人蕉、三色堇、黄花槐等花草,休息片刻,顿感凉风习习。今年入秋以来,温度偏暖,柳丝依然还在风中飘荡。依石槛杆,向外眺望,远山如黛、青翠欲滴。一对石狮镇守着山门,门有三道,一大两小,门的上方,有“龙凤呈祥”的彩绘图案,左上方写“觉海慈航”右上方写“道佛同缘”大门两边写有一幅对联:“清平美景尽收眼底,茅山秀峰皆来怀中”
过山门,先入天王殿,正面,是地藏王菩萨和弥勒佛,只见弥勒佛袒胸露腹,大腹便便,咧嘴而笑,有人说,它肚大,能容天下难容之事,咧嘴笑,在笑天下可笑之人。左右两边,是广目、多闻、增长、持国四大天王的塑像,只见他们手持蛇、伞、琵琶、宝剑,法相庄严,不怒自威。平行往右走,有一座殿,里面有高二米的如来、华佗、药王三尊神像。
往前走,是碑林,存放有八块石碑,一块木碑上刻有寺庙的管理制度。再往上,是大雄宝殿,主像释迦牟尼,自高10米,其造像以体为主,线面结合的方法,其头直立,两耳垂肩,双目微睁,嘴唇略微启动,呈说法状,神态庄严而慈祥,面部丰满而圆润,身着袈裟,衣褶流畅,左手抚膝,右手施说法状,双足自然下垂呈善迦跌坐,呈现出佛祖在灵山讲经说法的生动场面,令人肃然起敬。释迦牟尼背后,是“西方三圣”的塑像。大殿后右侧,是观世音菩萨塑像,菩萨双手置于膝间,面部表情慈祥可亲,仁慈宽厚,呈现出普渡众生的思想境界。左侧是普贤菩萨塑像。在大雄宝殿外廊,分别悬挂着木鱼、磬、钟等佛家乐器。
最后,是老君堂,堂上有一幅对联:“茅山一座立坛门,法渡南阔到如今。”只见老君骑青牛,手拿拂尘,一派仙风道骨模样。其实,这里是一个群神杂居之所,里面还供有文曲星、武曲星、圣母、二郎神君、财神、玉皇、王母、送子观音、地母、雷神等诸神,看来是够热闹的。
夕阳西下,夜色将至,暮鼓声声中,松枝含风,柳叶弄影,钟灵秀气的老君山悄然溶入淡烟薄雾之间,晚饭后,我们来到山门前,看山下星星点点的灯火,领略平时难得的那份恬静。“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让如水的月光,洗去一身的疲惫,洗去往日的铅华,把人生沉沉浮浮的苦恼,患得患失的心态,通通抛在“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让薄雾,让清风,让流水,与我同行,与我为伴,与我同乐。
2004年12月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