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三十九章 终章
推荐阅读:我的帝国无双、明天下、唐枭、乘龙佳婿、长宁帝军、盛唐风华、银狐、逆鳞、续南明、大明1617
TXT小说网 www.txt8.org,最快更新捍宝最新章节!
柳家明还是从一群慷慨激昂的学生口中知道毛刚的死讯的。
毛刚的死,直接激起了民间的锄奸热潮,日本人可恶,那些出卖自己人的汉奸更可恶!而且比起更日本人正面硬碰,锄奸这活更容易见效。
日本人大都躲在领馆和军营里,出门都有士兵护送,普通中国人别说想混进去,就是想靠近点看清楚都有点太难了。可这些汉奸们就不一样了,他们大都是土生土长的本地人,社会关系盘根错节,各式各样的人物会用各式各样的理由找到他们。这些人里面只要有一个存着杀心,那乐子就大了。毕竟钱可以赚很多,事可以办很多,命可就只有一条。为了这一条命,那些钱和那些事就得悠着点办,可收人钱财又不给办事的话,又会得罪另外一批人~~
于是文有文的骂法,武有武的打法,有人为了公义,有人为了私欲,以奉天为中心,一场席卷大半个东三省的锄奸运动就这么轰轰烈烈的开展了起来。
柳家明挽着胡婉秋来到海边,从兜里掏出一张自己和毛刚的合影。这是他去北平上学之前拍的,那时候两个人都还青春年少,脸上露出的是稚气但畅快的笑容。他把照片摆在一块礁石上,倒酒、点烟,虽然祭品简单,但一丝不苟。等这些事情忙完,柳家明跪倒在地,对着照片拜了三拜“兄弟,从小到大,你一直比我沉稳冷静,可遇到事的时候,你一点都不怂,尤其到了最后,你这事办的太漂亮了!我柳家明以认识你并和你做了这一世的兄弟为荣!下辈子,咱还得继续当哥们!”
拿起酒杯轻轻一碰,柳家明一饮而尽。
胡婉秋从兜里取出一个木盒,把那张照片收进木盒之中,仔细的把木盒封好之后,这才递给了柳家明。柳家明手捧木盒走到海边,轻轻的把木盒放进海里,两人肃立沙滩上,看着海水载着木盒越飘越远,越飘越远。
三天后,柳家和胡家两大家族的人来到码头,他们要在这里出海,计划先去莱州半岛避避祸事再说。
柳老爷子站定身子,看着跟在自己身后的柳家明和胡婉秋,面带关切的问道“你们俩,真的不跟我们一起走?”
柳家明和胡婉秋对视一眼,然后冲着老爷子摇摇头“不走了。毛刚做了他该做的,我们也得做点我们该做的。”
柳老爷子嘴角向上一扬,伸手拍了拍柳家明的肩膀“行,这才是我柳家的种!”说罢,转头看向胡婉秋“丫头,我们家这个拧种啊,有时候脾气不是个玩意。他要是敢欺负你,该打打,该骂骂,管着他点!”
还没等胡婉秋接话,旁边走过来的胡老爷子已经插话道“你还以为我们家这个小姑奶奶是个好伺候的?儿孙自有儿孙福,你管这么多累不累?”
柳家明和胡婉秋两人不敢搭话,只能心里憋着笑,听两个老人斗嘴。
胡老太爷看着柳家明,沉声说道“家明啊,多的我就不说了。我们这么一走,就剩下了你们小两口,凡事多当心,不可冲动妄为。”
柳家明神情一肃,抬眼看着自己的爹和岳父,郑重其事的点了点头“两位放心,我们非常清楚自己要做什么,绝对不会张扬的。”
说完这话之后,柳家明把手里拎着的箱子递给了自己的爹,小心翼翼的叮嘱道“到了那边小心点,脾气别那么大。”
柳老爷子笑骂“成了亲了,就开始管你爹了是不是?老子心里有数!”说完,两个老头相对一笑,拎着箱子走上了舷梯。
看着远去的轮船,柳家明和胡婉秋的手不由自主的握紧了,为了不拖累家人,他们选择了留下,也许从此以后就是天各一方,再无见面之日了。
一年之后,日本侵华战争正式打响。黎民百姓民不聊生,神州大地满目疮痍,人们为了躲避战火和为了一口吃的四处奔波,曾经在这片土地上发生的无数事情都如同过眼云烟一般再也无人提及。毛刚、拐子刘、王大花、张大帅、张元龙等等曾经被口口传颂或是口诛笔伐的人物们也随着战火一并消弭了。对于百姓来说,什么国宝、文物更是比不上一袋子能让全家人吃饱的白米来的金贵。
在这战火纷飞的年代,只有极其少数的人,还在为了理想而坚持着。
1996年,中日两国关系回暖。
两辆黑色轿车和三辆面包车组成的车队在沈阳的街道上奔驰着,它们从机场出发,一路向北,过浑河,经南塔,一直来到了沈阳故宫博物馆门口才停了下来。博物馆的二十几个工作人员早已经等候在门口,静候客人的到来
车队停好,第一辆汽车的车门打开,一个五十岁左右,身穿笔挺黑色西服的男人迈步下车,随后转过身去,伸手把自己的的夫人也搀了出来。随着他二人下车,其他几辆面包车的车门也纷纷开启,十七八个人陆陆续续的也都从车上走了下来,只有第二辆黑色轿车的车门还紧闭着。
博物馆馆长孔明齐几步迎了上来,跟那男人握手,热情的说道“小泽先生和夫人一路辛苦了。”
来的这一行人,是中日民间文化交流团。那位跟孔馆长握手的五十多岁的男子,正是交流团团长小泽风三郎先生,他身边那位是他的夫人小泽雅子女士。这个代表团虽然是打着民间的旗号,但实际上级别并不低。小泽风三郎和小泽雅子夫妻一直在日本国内致力于“让文物回家”活动,他们翻阅档案,查找资料,积极的跟日本各大博物馆和民间收藏家沟通、斡旋,就是希望能让在战火中流落到日本的中国文物重回中国,为中日两国的关系更进一步作出努力。
他们的举动受到了两国政府的大力支持,这个交流团也是在这个背景下成立的,交流只是一个目的,更多的是跟中国的各大博物馆落实文物信息,商洽归还方式等等细节。只是他们这次来到沈阳故宫博物馆,还是让所有人都觉得有些意外。
沈阳故宫虽然历史意义深重,那也只是在历史意义上。在其他的方面,论藏宝的数量、级别远比不上其他省级博物馆,更遑论北京故宫博物馆那种地方。很多时候,沈阳故宫博古馆是作为辽宁省博物馆的一个附属形象存在的。对于这种级别的交流团能来这里,孔院长多多少少有点摸不清头脑。提前向其他博物馆的负责人打听了半天,才有人告诉了他里面的真相。
这个交流团汇集的是以小泽夫妇为主的一众日本的精英收藏家和历史学家,但真正从一开始推动“文物回家”这个举措的,则是一位老人,他是小泽风三郎的岳父,小泽雅子的父亲。据说这位老人当年曾经以考古学家的身份随侵华日军进入中国,盗取、买卖了不少中国文物,但在这个过程中,他开始对中华传统文化所遭受的破坏产生了怜悯和同情,心态发生了转变,后来以“不再适合工作”为由被遣返回了日本,并被押入监狱服刑数年。出狱之后,这位老人就开始致力于调查和研究在战乱期间流入日本的中国文物,他不断的游走、劝说、调查、研究,希望能找到更多文物的下落,让中国的文物回到中国。也是在他的影响之下,他的女儿、女婿也开始投身于这项工作,并通过自己的努力获得了政府和民间的支持。而这次沈阳之行,也是这位老人专门提议要来的。
在同其他馆长的电话沟通当中,孔馆长得知,这位老人姓田中,名叫田中由纪夫。
“老爷子到了么?”孔馆长跟小泽夫妇握手之后,马上问道
小泽风三郎的中文相当不错,笑着答道“老人身体不便,就在车里坐着。”
说话间,中间第三辆的车门打开了,一位白发苍苍的日本老人扶着车门颤巍巍的走了出来。他拒绝了别人的搀扶和送来的轮椅,双手撑着拐杖,抬头看着眼前的大清门,似乎在回忆着什么。良久,两行清泪从他的眼窝流下
“奉天城啊,我终于又回来了。”
在孔馆长的陪同下,交流团一行参观了沈阳故宫博物馆,现在的沈阳故宫是真正的开放了,而且思路也发生了改变,工作人员们尽可能的把第一代清朝皇宫恢复原貌,让老百姓能看见一个真实的皇宫,了解几百年前的皇帝是如何生活起居办公的。然后另外开辟专门的场馆,来展示那些真正的奇珍异宝。
以小泽风三郎夫妇为首的交流团众位专家看的连连称赞,认为沈阳故宫博物馆虽小,但确实可以称得上最接近百姓,最能让人直观的感受到历史文化气息的博物馆。
听着这些赞美和夸赞,孔馆长心里得意,但他的眼神还是时不时的瞥向那位名叫田中由纪夫的老人。这位老人若即若离的跟着队伍,眼神中充满着一股说不清道不明的悲戚,与其说他是来参观的,还不如说他是来寻找回忆的,似乎在这个偌大的宫殿之中,藏着他无数的回忆和故事。只是这位老人也不跟人搭话,也从来不开口问什么,
珍宝馆二号厅,是孔馆长比较得意的一个展厅。和其他展厅不同,这个厅里的文物都是通过民间捐献而来,有一部分甚至都没经过考证就放在这里,孔馆长也是希望通过这么个厅来展示一下自己的工作能力,顺便让参观者有点“寻宝”的意思,说不定就能在哪个宝贝上发现点什么秘密。
果不其然,这一招对这个日本来的交流团也同样好使。一进展厅之后,大家就四处散开,开始研究各种还不明出处的文物,有三个人甚至为了一个小小的铜匣子吵吵了起来。
孔院长伸手制止了要去劝架的工作人员,他理解这种学术讨论中的争吵,这是一种乐趣。通过这种乐趣来获得更多的知识,就是他们这种醉心于学术的人最大的快乐。
“这个!这个是哪里来的!”正当孔馆长想要放松下的时候,突然从角落里传来这么一声质问。循声抬眼看去,不是别人,正是那位已经逾九十岁高龄的田中由纪夫。
孔馆长连忙走了过去,看着田中由纪夫手指的那个展柜,心里咯噔了一下。说实话,他也不知道这是什么。
一个四方的展柜,里面端端正正的放着五枚戒指。戒指形态相仿,都在戒面上镶嵌着一枚巨大的宝石,只是宝石颜色不一,有黑白红绿蓝五色,宝石周边还铭刻着一圈铭文,与其说是饰品,还不如说更像是法器。
孔馆长摆手把负责这个展厅的赵主任喊过来,指着戒指问道“赵主任,这五枚戒指什么情况?”
赵主任是个四十多岁的中年人,他扶了扶鼻梁上宽大的黑边眼镜答道“这是一年前有人捐赠的,当时也没多说什么。我们看着还算有研究价值就收了下来,但因为有其他物品和省博的任务在,所以这个就先暂时搁置了。”
见问不出什么,孔馆长转头问田中由纪夫“田中先生,您可是对这五枚戒指比较熟悉?”
田中由纪夫根本没回头看他,两眼直勾勾的盯着那五枚戒指,重重的点了头“熟悉,非常熟悉。我甚至知道他们的秘密!”说到这里,田中由纪夫才扭头看着孔馆长“请问馆长先生,我能把它们拿出来看一下吗?”
孔馆长皱了皱眉头,这个决定他不好下。虽然还没有对这些民间捐献类文物做具体考证和鉴定,但毕竟是馆藏文物,别人说要拿出来就要拿出来,是不是对文物的不负责?可换一个角度来想,自己这个博物馆人员少,鉴证力量不足,指望自己馆里的人把这五枚戒指资料补全,那得是什么时候的事了?送到别的博物馆去帮忙也不大现实,随随便便扔几个没有考证过的东西过去,这不摆明添乱么?
见他迟迟不答话,田中由纪夫又说道“馆长先生,我跟这五枚戒指有极深的渊源,知道它们的真假,而且这五枚戒指中还藏着一个大秘密。您只需要拿出来十分钟,哦不,五分钟,我就可以帮您做好这五枚戒指的鉴定工作,甚至还能给你带来更多的文物珍藏!”
孔馆长见他如此恳切到几乎哀求的态度,心里略有不忍,想想对方也已经年近九十,便轻轻的点了点头,让工作人员打开展柜,取出戒指来让田中由纪夫观看鉴定。而他们这么一闹,其余的交流团人员和工作人员也都凑了过来,想要一起看看这老人家事怎么鉴宝的。
见人都凑了过来,孔馆长索性让人打开了会议室,把戒指和人都请进去,一起听这位田中老先生给讲讲戒指的故事。
田中由纪夫毫不客气的坐在了居中的位置,戴好手套,伸手拿起了最中间那一枚镶嵌着黑色宝石的戒指。孔院长突然发现,之前走路都颤微微的日本老人,在拿起戒指的那一刻,整个人的气质都变了,手不抖了,眼睛中焕发出矍铄的光芒,脸上的表情凝重中带着一丝忧伤。他整个人的身子紧绷着,干枯的手腕上青筋暴起,放佛他手里拿的不是戒指,而是一段历史,一段被埋藏了许久的历史。
田中由纪夫轻轻的触摸着戒指的表面,从指环到戒面,从宝石到铭文,他的手指缓慢且轻柔,就好像在抚摸一个随时会破灭的泡沫一般。如此抚摸了几遍,他仿佛下定了决心,左手扣住戒环,右手手指捏住那颗黑色透亮的宝石,在众人的惊呼声之中两手发力一拧一拔。黑色的宝石落在桌面上,露出了下面那一根短短的刻满花纹的铜棍。
这一拧一拔仿佛耗尽了田中由纪夫所有的精气神,他有气无力的把戒指放在宝石旁边,伸手拿过水杯咕咚咕咚的喝了一大口,这才轻声说道“馆长先生,您这里的戒指都是真的,这都是至少具有一千多年历史的古物,不仅如此,以这五枚做线索,还可以找到一批具有相当研究价值的文物。”
没等别人搭话,负责珍宝二厅的刘主任脱口问道“那个~~田中老先生,您只看了这一杯戒指,怎么就断定五个都是真的?”
田中由纪夫苦笑摇头“不用看,这五枚戒指都在一个人的手里拿着,尤其这枚黑色戒指,更是他随身之物。他既然肯把这枚戒指交给你们,那其他四枚更没有必要给你们赝品了。”
“那,田中先生,恕我冒昧一问。您说的那一批文物又是怎么回事?”孔馆长适时的插入了这个问题
田中由纪夫反问道“贵馆有没有捐赠人的登记?如果有的话,我可以帮你们看一下。”
事不宜迟,刘主任亲自去档案室把这五枚戒指的捐赠资料找了出来,双手送到田中由纪夫面前。田中由纪夫轻轻翻看着,上面的记录很简单,只有捐赠人的名字和当初捐赠时候的初步鉴定,而这个记录上面,留了三个人的名字。
田中由纪夫看见捐赠人姓名之后,整个人的情绪变得更激动了,他颤声问刘主任“这个,这三个人长什么样?”
刘主任想了想,这才答道“其实是两个人,两位老人,应该是老两口,看面相怎么也得七八十岁了。当时放下的时候说这五枚戒指是替朋友捐赠的,有研究价值,别的没有再多说。我请他们留下名字和联系方式的时候,那老爷子一口气写了三个人名,但地址和电话只留了一个,他们写完就走了,也没多说什么。”
“后来呢?”这次是孔馆长问的,捐赠文物这个一般都会留下联系方式和地址,方便后期跟捐赠人联系,包括文物溯源和证书等等相关事宜。
刘主任知道他问的是什么,顺势答道“后来因为当时有省里的工作,我们这个就暂时押后了。前段时间我还专门联系过这两位老人,但他们留的地址和电话都是一个敬老院的。敬老院那边说两位老人一年前就走了,去哪里也不知道了。我大体算了一下时间,应该是两位老人给我们送来这五枚戒指之后,就离开了敬老院。”
话说到这里,整个屋里都静了下来,众人的目光不约而同的看向了坐在最中间的田中由纪夫。
田中由纪夫这一下似乎老了十岁,良久之后才缓缓开口“他既然给你们送来了戒指,那就是把秘宝也给了你们。用心的研究一下吧,这戒指里藏着的,真的是大秘密,大宝贝啊。”
1997年11月,田中由纪夫病逝。
1999年10月1日,沈阳故宫博物馆开了一个名叫“道门秘宝展”的展览,这个展览的筹备期近三年,展出了距今千余年历史的道门秘宝一千余件,另有其他珍宝三百多件。展厅最中间有一个小小的展柜,里面放着一本小小的册子,册子使用日文编写的,旁边的标签上写着“《大唐珍宝集录》(影印本)”几个字。
在这个珍宝集的展柜右手边,也是一个小小的四方展柜,里面端端正正的放着五枚戒指,戒指的形制相仿,大小相似,最大的区别就是每枚戒指都镶嵌着宝石。在展柜旁边的看板上写着“五仙戒,是打开道门秘宝宝藏的关键性物品。专家们凭借五仙戒上提供的线索,发现了这一宗道门秘宝,揭开了中国道门发展历史上的种种疑惑”云云。
在看板的最下方,写着这么三行字:
五仙戒
捐赠人:毛刚、拐子刘、王大花
顾问:柳家明胡婉秋田中由纪夫
========全文完=============
柳家明还是从一群慷慨激昂的学生口中知道毛刚的死讯的。
毛刚的死,直接激起了民间的锄奸热潮,日本人可恶,那些出卖自己人的汉奸更可恶!而且比起更日本人正面硬碰,锄奸这活更容易见效。
日本人大都躲在领馆和军营里,出门都有士兵护送,普通中国人别说想混进去,就是想靠近点看清楚都有点太难了。可这些汉奸们就不一样了,他们大都是土生土长的本地人,社会关系盘根错节,各式各样的人物会用各式各样的理由找到他们。这些人里面只要有一个存着杀心,那乐子就大了。毕竟钱可以赚很多,事可以办很多,命可就只有一条。为了这一条命,那些钱和那些事就得悠着点办,可收人钱财又不给办事的话,又会得罪另外一批人~~
于是文有文的骂法,武有武的打法,有人为了公义,有人为了私欲,以奉天为中心,一场席卷大半个东三省的锄奸运动就这么轰轰烈烈的开展了起来。
柳家明挽着胡婉秋来到海边,从兜里掏出一张自己和毛刚的合影。这是他去北平上学之前拍的,那时候两个人都还青春年少,脸上露出的是稚气但畅快的笑容。他把照片摆在一块礁石上,倒酒、点烟,虽然祭品简单,但一丝不苟。等这些事情忙完,柳家明跪倒在地,对着照片拜了三拜“兄弟,从小到大,你一直比我沉稳冷静,可遇到事的时候,你一点都不怂,尤其到了最后,你这事办的太漂亮了!我柳家明以认识你并和你做了这一世的兄弟为荣!下辈子,咱还得继续当哥们!”
拿起酒杯轻轻一碰,柳家明一饮而尽。
胡婉秋从兜里取出一个木盒,把那张照片收进木盒之中,仔细的把木盒封好之后,这才递给了柳家明。柳家明手捧木盒走到海边,轻轻的把木盒放进海里,两人肃立沙滩上,看着海水载着木盒越飘越远,越飘越远。
三天后,柳家和胡家两大家族的人来到码头,他们要在这里出海,计划先去莱州半岛避避祸事再说。
柳老爷子站定身子,看着跟在自己身后的柳家明和胡婉秋,面带关切的问道“你们俩,真的不跟我们一起走?”
柳家明和胡婉秋对视一眼,然后冲着老爷子摇摇头“不走了。毛刚做了他该做的,我们也得做点我们该做的。”
柳老爷子嘴角向上一扬,伸手拍了拍柳家明的肩膀“行,这才是我柳家的种!”说罢,转头看向胡婉秋“丫头,我们家这个拧种啊,有时候脾气不是个玩意。他要是敢欺负你,该打打,该骂骂,管着他点!”
还没等胡婉秋接话,旁边走过来的胡老爷子已经插话道“你还以为我们家这个小姑奶奶是个好伺候的?儿孙自有儿孙福,你管这么多累不累?”
柳家明和胡婉秋两人不敢搭话,只能心里憋着笑,听两个老人斗嘴。
胡老太爷看着柳家明,沉声说道“家明啊,多的我就不说了。我们这么一走,就剩下了你们小两口,凡事多当心,不可冲动妄为。”
柳家明神情一肃,抬眼看着自己的爹和岳父,郑重其事的点了点头“两位放心,我们非常清楚自己要做什么,绝对不会张扬的。”
说完这话之后,柳家明把手里拎着的箱子递给了自己的爹,小心翼翼的叮嘱道“到了那边小心点,脾气别那么大。”
柳老爷子笑骂“成了亲了,就开始管你爹了是不是?老子心里有数!”说完,两个老头相对一笑,拎着箱子走上了舷梯。
看着远去的轮船,柳家明和胡婉秋的手不由自主的握紧了,为了不拖累家人,他们选择了留下,也许从此以后就是天各一方,再无见面之日了。
一年之后,日本侵华战争正式打响。黎民百姓民不聊生,神州大地满目疮痍,人们为了躲避战火和为了一口吃的四处奔波,曾经在这片土地上发生的无数事情都如同过眼云烟一般再也无人提及。毛刚、拐子刘、王大花、张大帅、张元龙等等曾经被口口传颂或是口诛笔伐的人物们也随着战火一并消弭了。对于百姓来说,什么国宝、文物更是比不上一袋子能让全家人吃饱的白米来的金贵。
在这战火纷飞的年代,只有极其少数的人,还在为了理想而坚持着。
1996年,中日两国关系回暖。
两辆黑色轿车和三辆面包车组成的车队在沈阳的街道上奔驰着,它们从机场出发,一路向北,过浑河,经南塔,一直来到了沈阳故宫博物馆门口才停了下来。博物馆的二十几个工作人员早已经等候在门口,静候客人的到来
车队停好,第一辆汽车的车门打开,一个五十岁左右,身穿笔挺黑色西服的男人迈步下车,随后转过身去,伸手把自己的的夫人也搀了出来。随着他二人下车,其他几辆面包车的车门也纷纷开启,十七八个人陆陆续续的也都从车上走了下来,只有第二辆黑色轿车的车门还紧闭着。
博物馆馆长孔明齐几步迎了上来,跟那男人握手,热情的说道“小泽先生和夫人一路辛苦了。”
来的这一行人,是中日民间文化交流团。那位跟孔馆长握手的五十多岁的男子,正是交流团团长小泽风三郎先生,他身边那位是他的夫人小泽雅子女士。这个代表团虽然是打着民间的旗号,但实际上级别并不低。小泽风三郎和小泽雅子夫妻一直在日本国内致力于“让文物回家”活动,他们翻阅档案,查找资料,积极的跟日本各大博物馆和民间收藏家沟通、斡旋,就是希望能让在战火中流落到日本的中国文物重回中国,为中日两国的关系更进一步作出努力。
他们的举动受到了两国政府的大力支持,这个交流团也是在这个背景下成立的,交流只是一个目的,更多的是跟中国的各大博物馆落实文物信息,商洽归还方式等等细节。只是他们这次来到沈阳故宫博物馆,还是让所有人都觉得有些意外。
沈阳故宫虽然历史意义深重,那也只是在历史意义上。在其他的方面,论藏宝的数量、级别远比不上其他省级博物馆,更遑论北京故宫博物馆那种地方。很多时候,沈阳故宫博古馆是作为辽宁省博物馆的一个附属形象存在的。对于这种级别的交流团能来这里,孔院长多多少少有点摸不清头脑。提前向其他博物馆的负责人打听了半天,才有人告诉了他里面的真相。
这个交流团汇集的是以小泽夫妇为主的一众日本的精英收藏家和历史学家,但真正从一开始推动“文物回家”这个举措的,则是一位老人,他是小泽风三郎的岳父,小泽雅子的父亲。据说这位老人当年曾经以考古学家的身份随侵华日军进入中国,盗取、买卖了不少中国文物,但在这个过程中,他开始对中华传统文化所遭受的破坏产生了怜悯和同情,心态发生了转变,后来以“不再适合工作”为由被遣返回了日本,并被押入监狱服刑数年。出狱之后,这位老人就开始致力于调查和研究在战乱期间流入日本的中国文物,他不断的游走、劝说、调查、研究,希望能找到更多文物的下落,让中国的文物回到中国。也是在他的影响之下,他的女儿、女婿也开始投身于这项工作,并通过自己的努力获得了政府和民间的支持。而这次沈阳之行,也是这位老人专门提议要来的。
在同其他馆长的电话沟通当中,孔馆长得知,这位老人姓田中,名叫田中由纪夫。
“老爷子到了么?”孔馆长跟小泽夫妇握手之后,马上问道
小泽风三郎的中文相当不错,笑着答道“老人身体不便,就在车里坐着。”
说话间,中间第三辆的车门打开了,一位白发苍苍的日本老人扶着车门颤巍巍的走了出来。他拒绝了别人的搀扶和送来的轮椅,双手撑着拐杖,抬头看着眼前的大清门,似乎在回忆着什么。良久,两行清泪从他的眼窝流下
“奉天城啊,我终于又回来了。”
在孔馆长的陪同下,交流团一行参观了沈阳故宫博物馆,现在的沈阳故宫是真正的开放了,而且思路也发生了改变,工作人员们尽可能的把第一代清朝皇宫恢复原貌,让老百姓能看见一个真实的皇宫,了解几百年前的皇帝是如何生活起居办公的。然后另外开辟专门的场馆,来展示那些真正的奇珍异宝。
以小泽风三郎夫妇为首的交流团众位专家看的连连称赞,认为沈阳故宫博物馆虽小,但确实可以称得上最接近百姓,最能让人直观的感受到历史文化气息的博物馆。
听着这些赞美和夸赞,孔馆长心里得意,但他的眼神还是时不时的瞥向那位名叫田中由纪夫的老人。这位老人若即若离的跟着队伍,眼神中充满着一股说不清道不明的悲戚,与其说他是来参观的,还不如说他是来寻找回忆的,似乎在这个偌大的宫殿之中,藏着他无数的回忆和故事。只是这位老人也不跟人搭话,也从来不开口问什么,
珍宝馆二号厅,是孔馆长比较得意的一个展厅。和其他展厅不同,这个厅里的文物都是通过民间捐献而来,有一部分甚至都没经过考证就放在这里,孔馆长也是希望通过这么个厅来展示一下自己的工作能力,顺便让参观者有点“寻宝”的意思,说不定就能在哪个宝贝上发现点什么秘密。
果不其然,这一招对这个日本来的交流团也同样好使。一进展厅之后,大家就四处散开,开始研究各种还不明出处的文物,有三个人甚至为了一个小小的铜匣子吵吵了起来。
孔院长伸手制止了要去劝架的工作人员,他理解这种学术讨论中的争吵,这是一种乐趣。通过这种乐趣来获得更多的知识,就是他们这种醉心于学术的人最大的快乐。
“这个!这个是哪里来的!”正当孔馆长想要放松下的时候,突然从角落里传来这么一声质问。循声抬眼看去,不是别人,正是那位已经逾九十岁高龄的田中由纪夫。
孔馆长连忙走了过去,看着田中由纪夫手指的那个展柜,心里咯噔了一下。说实话,他也不知道这是什么。
一个四方的展柜,里面端端正正的放着五枚戒指。戒指形态相仿,都在戒面上镶嵌着一枚巨大的宝石,只是宝石颜色不一,有黑白红绿蓝五色,宝石周边还铭刻着一圈铭文,与其说是饰品,还不如说更像是法器。
孔馆长摆手把负责这个展厅的赵主任喊过来,指着戒指问道“赵主任,这五枚戒指什么情况?”
赵主任是个四十多岁的中年人,他扶了扶鼻梁上宽大的黑边眼镜答道“这是一年前有人捐赠的,当时也没多说什么。我们看着还算有研究价值就收了下来,但因为有其他物品和省博的任务在,所以这个就先暂时搁置了。”
见问不出什么,孔馆长转头问田中由纪夫“田中先生,您可是对这五枚戒指比较熟悉?”
田中由纪夫根本没回头看他,两眼直勾勾的盯着那五枚戒指,重重的点了头“熟悉,非常熟悉。我甚至知道他们的秘密!”说到这里,田中由纪夫才扭头看着孔馆长“请问馆长先生,我能把它们拿出来看一下吗?”
孔馆长皱了皱眉头,这个决定他不好下。虽然还没有对这些民间捐献类文物做具体考证和鉴定,但毕竟是馆藏文物,别人说要拿出来就要拿出来,是不是对文物的不负责?可换一个角度来想,自己这个博物馆人员少,鉴证力量不足,指望自己馆里的人把这五枚戒指资料补全,那得是什么时候的事了?送到别的博物馆去帮忙也不大现实,随随便便扔几个没有考证过的东西过去,这不摆明添乱么?
见他迟迟不答话,田中由纪夫又说道“馆长先生,我跟这五枚戒指有极深的渊源,知道它们的真假,而且这五枚戒指中还藏着一个大秘密。您只需要拿出来十分钟,哦不,五分钟,我就可以帮您做好这五枚戒指的鉴定工作,甚至还能给你带来更多的文物珍藏!”
孔馆长见他如此恳切到几乎哀求的态度,心里略有不忍,想想对方也已经年近九十,便轻轻的点了点头,让工作人员打开展柜,取出戒指来让田中由纪夫观看鉴定。而他们这么一闹,其余的交流团人员和工作人员也都凑了过来,想要一起看看这老人家事怎么鉴宝的。
见人都凑了过来,孔馆长索性让人打开了会议室,把戒指和人都请进去,一起听这位田中老先生给讲讲戒指的故事。
田中由纪夫毫不客气的坐在了居中的位置,戴好手套,伸手拿起了最中间那一枚镶嵌着黑色宝石的戒指。孔院长突然发现,之前走路都颤微微的日本老人,在拿起戒指的那一刻,整个人的气质都变了,手不抖了,眼睛中焕发出矍铄的光芒,脸上的表情凝重中带着一丝忧伤。他整个人的身子紧绷着,干枯的手腕上青筋暴起,放佛他手里拿的不是戒指,而是一段历史,一段被埋藏了许久的历史。
田中由纪夫轻轻的触摸着戒指的表面,从指环到戒面,从宝石到铭文,他的手指缓慢且轻柔,就好像在抚摸一个随时会破灭的泡沫一般。如此抚摸了几遍,他仿佛下定了决心,左手扣住戒环,右手手指捏住那颗黑色透亮的宝石,在众人的惊呼声之中两手发力一拧一拔。黑色的宝石落在桌面上,露出了下面那一根短短的刻满花纹的铜棍。
这一拧一拔仿佛耗尽了田中由纪夫所有的精气神,他有气无力的把戒指放在宝石旁边,伸手拿过水杯咕咚咕咚的喝了一大口,这才轻声说道“馆长先生,您这里的戒指都是真的,这都是至少具有一千多年历史的古物,不仅如此,以这五枚做线索,还可以找到一批具有相当研究价值的文物。”
没等别人搭话,负责珍宝二厅的刘主任脱口问道“那个~~田中老先生,您只看了这一杯戒指,怎么就断定五个都是真的?”
田中由纪夫苦笑摇头“不用看,这五枚戒指都在一个人的手里拿着,尤其这枚黑色戒指,更是他随身之物。他既然肯把这枚戒指交给你们,那其他四枚更没有必要给你们赝品了。”
“那,田中先生,恕我冒昧一问。您说的那一批文物又是怎么回事?”孔馆长适时的插入了这个问题
田中由纪夫反问道“贵馆有没有捐赠人的登记?如果有的话,我可以帮你们看一下。”
事不宜迟,刘主任亲自去档案室把这五枚戒指的捐赠资料找了出来,双手送到田中由纪夫面前。田中由纪夫轻轻翻看着,上面的记录很简单,只有捐赠人的名字和当初捐赠时候的初步鉴定,而这个记录上面,留了三个人的名字。
田中由纪夫看见捐赠人姓名之后,整个人的情绪变得更激动了,他颤声问刘主任“这个,这三个人长什么样?”
刘主任想了想,这才答道“其实是两个人,两位老人,应该是老两口,看面相怎么也得七八十岁了。当时放下的时候说这五枚戒指是替朋友捐赠的,有研究价值,别的没有再多说。我请他们留下名字和联系方式的时候,那老爷子一口气写了三个人名,但地址和电话只留了一个,他们写完就走了,也没多说什么。”
“后来呢?”这次是孔馆长问的,捐赠文物这个一般都会留下联系方式和地址,方便后期跟捐赠人联系,包括文物溯源和证书等等相关事宜。
刘主任知道他问的是什么,顺势答道“后来因为当时有省里的工作,我们这个就暂时押后了。前段时间我还专门联系过这两位老人,但他们留的地址和电话都是一个敬老院的。敬老院那边说两位老人一年前就走了,去哪里也不知道了。我大体算了一下时间,应该是两位老人给我们送来这五枚戒指之后,就离开了敬老院。”
话说到这里,整个屋里都静了下来,众人的目光不约而同的看向了坐在最中间的田中由纪夫。
田中由纪夫这一下似乎老了十岁,良久之后才缓缓开口“他既然给你们送来了戒指,那就是把秘宝也给了你们。用心的研究一下吧,这戒指里藏着的,真的是大秘密,大宝贝啊。”
1997年11月,田中由纪夫病逝。
1999年10月1日,沈阳故宫博物馆开了一个名叫“道门秘宝展”的展览,这个展览的筹备期近三年,展出了距今千余年历史的道门秘宝一千余件,另有其他珍宝三百多件。展厅最中间有一个小小的展柜,里面放着一本小小的册子,册子使用日文编写的,旁边的标签上写着“《大唐珍宝集录》(影印本)”几个字。
在这个珍宝集的展柜右手边,也是一个小小的四方展柜,里面端端正正的放着五枚戒指,戒指的形制相仿,大小相似,最大的区别就是每枚戒指都镶嵌着宝石。在展柜旁边的看板上写着“五仙戒,是打开道门秘宝宝藏的关键性物品。专家们凭借五仙戒上提供的线索,发现了这一宗道门秘宝,揭开了中国道门发展历史上的种种疑惑”云云。
在看板的最下方,写着这么三行字:
五仙戒
捐赠人:毛刚、拐子刘、王大花
顾问:柳家明胡婉秋田中由纪夫
========全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