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5章 王士衡
推荐阅读:我的帝国无双、明天下、唐枭、乘龙佳婿、长宁帝军、盛唐风华、银狐、逆鳞、续南明、大明1617
TXT小说网 www.txt8.org,最快更新南明大丈夫最新章节!
明朝末年,有个很奇怪的现象,人若身处于北地,看山河破碎,民生凋敝,饿殍遍野,群寇蜂拥而起,一定会斩钉带铁的说,这是王朝末世,大明怕是要完,天下要变天了。
可要是身处于南国,却又见商业繁华,歌舞升平,又是一派盛世场景。同处一国,差距之大,让人不禁嗟叹。
晚明时期,是中国社会一个转折点,不过这个转折和社会的演化,主要集中于江南地区,北方各地依然还是处于传统的农业社会之中。
社会的演化需要财富的积累,需要生产方式和组织方式的改进,西方社会的演进,是靠掠夺海外殖民地,完成社会的原始积累,而明朝够大,江南的演进,很大程度上是吸收了北方各省的财富,来完成社会的演进。
明朝末年,河南等地出现大规模种植棉花的场景,其实就是北方各地,逐渐成为了江南的经济殖民地。
明朝是一个人口庞大的国家,江南虽与外界存在走私贸易,但是明朝本身就是一个庞大的市场,江南的社会演化,正是靠着他在大明内部对经济的主导地位,来实现和维持了他的繁荣。
这种地域发展的不均衡,今天亦是如此,所以人们生处于江南和北地,会给人完全不同的感受。
崇祯十五年,北地动荡,但是长江以南的广大地区,依然十分太平,百姓曲照听,戏照看,公子王孙鲜衣怒马,士子文人照样风流。
武昌府,金秋时节、满城菊花香醉人,府院一带熙熙攘攘,各种好听的叫卖声音比赛似地此起彼伏,街上人挤人,满是嘈杂声。显然,这里并未受到北方局势糜烂的影响,城市中依然生机勃勃。
这时在府学外的照壁前,人头攒动,一众道服方巾的读书人,正踮着脚尖往里面看。一个书童打扮的小子,灵活的钻入人群中,抬头看着照壁前贴的榜单,神情有些焦急的一边从左王右看,一边在心里跟着目光默念,“第一名夏汝弼~第五名王夫之。啊三公子中了!”
书童脸上激动,惊呼一声,不过并未离开,而是在心中继续默念着,而这一下过了好几十个名字,才又看到一个熟悉的名字,书童不禁惊呼:“第四十名王介之,大公子也中了。”
高兴完,书童脸上却有些急了起来,整个榜单他已经看了一多半,可他想要看到了名字,却依然没有出现。
随着越来越靠后,书童的额头开始冒汗,已经有些绝望,可就在这时他目光凝固在最后一个名字上,整个人立时兴奋的跳了起来,大声的欢呼,“啊!我家公子中了!我家公子中了!”
虽说是最后一名,但是毕竟是中举了,书童激动得手舞足蹈,引得旁边的书生纷纷侧目。
“衡阳王氏,这次一下中了三人,必然成为一段佳话。”
周围的士子们议论纷纷,书童却又慌忙的钻出人群,急匆匆的沿着街道跑去。
一月后,长沙府南,一名二十来岁穿着道服,头戴网巾,相貌白净,身才较好的年轻士子,挥泪与站在家们前的老父母作别。
“父亲、母亲,孩儿这次不金榜题名,誓不还家!”
士子说完便跪下磕头,门前老父扶着泪流不止的老妻,一边告诉士子不要担心家里,一边埋怨妻子,“你怎么越老越不懂事,士衡是进京参加春闱,这是好事,你哭什么哭啊!”
老母擦了擦泪水,“儿啊,母亲只望你早日回来就行。”
士子伏地三拜,拜别老父母,便带上书童阿陈,背了一大箱子圣贤书,离开家门。
在他身后,两位老人见他的身影慢慢消失在视野里,老父亲才转过身去,偷偷抹了把泪,然后扶着妻子回到院子里。
这士子姓王,名彦,字士衡,乃是王夫之的同宗兄弟,跟着王夫之做了多年学问,几次考试都没中,这次却连战连捷,获得了举人功名。
本来,他与堂兄王夫之、王介之已经约好一起进京考试,不过王彦一家早前迁来长沙,而王夫之家还在衡阳,等他们过来还要一段时间,王彦心中对于外面的世界比较向往,想要早点去看看诗词中的江南,所以便决定先一步出发。
王彦只带上些银子,几本书,还有书童阿陈,便踏上了赴京赶考的道路。
这个时代,交通不便,出趟远门一走就是一年半载,能把人活活折磨死,不过王彦出湖南却还算方便,他从长沙上船,沿着湘江入洞庭湖,最后进入长江,一路顺风顺水,不到半月时间,王彦就已经到了南京城。
其实不用看见虎踞盘龙的石头城,王彦就已经知道进入了应天府地界,之前一路而来,沿岸都是屋舍田园、鸡犬相闻,江面上偶尔才有船只经过,但越是靠近南京,沿江两岸镇子便多了起来,都是青砖青瓦的大宅,而江面上更是千帆争渡,船上不时有丝竹之声传来。
王彦与书童阿陈在大胜关上岸,江面上不时有船只靠上码头,一群群一队队的白面书生走下船,欢声笑语,大多也是要去赶考,让王彦看得有些脸色发白,知道竞争激烈。
从大胜关上岸后,王彦便与阿陈往南京城走,发现越是靠近南京城,道路边越是平整宽阔,路边遍植桃李,池塘里都是荷莲。现在季节不对,王彦没能看到一副美景,不过读书人心中骚气,他脑子里已经幻想出春夏之间,南京城郊如画的美景。
入了南京外郭,南京城就显得更加繁华,道路足可以容纳十架马车并驱,路上熙熙攘攘的全是往来的车辆,成群的商队满载着粮食、木炭、布帛、茶叶、纸砚、猪肉、鲜鱼进入南京城,为城市输送血液。
王彦和阿陈行走在道路上,只见两旁皆是园圃,粉墙细柳,飞檐重间,没有一处空地。这些林园内,阁楼一座接着一座,里面小姐丫鬟的嬉笑声不时传出院外,让王彦这个没见过世面的书生,不禁停下脚步,抬头望向院内阁楼,听着里面的琴声嬉笑。
长沙、武昌都是大城,可是与南京相比,却没有一个能赶上南京,甚至还比不上外郭。
王彦都被眼前的繁华震惊,更别提他的书童阿陈,他跟个土包子似的东瞅瞅西看看,注视着两侧林立的店铺,每走一段,就发出一声感叹,“化孙子滴,这还没进城就比过长沙,城里面还得了?”
王彦回过神来,收回向两侧打量的目光,见阿陈没见过世面的模样,发现有不少人看着他们,不禁脸上一红,他拍了一下阿陈的脑袋,怒道,“走路不要东张西望,不要丢我们楚人地脸~”
明朝末年,有个很奇怪的现象,人若身处于北地,看山河破碎,民生凋敝,饿殍遍野,群寇蜂拥而起,一定会斩钉带铁的说,这是王朝末世,大明怕是要完,天下要变天了。
可要是身处于南国,却又见商业繁华,歌舞升平,又是一派盛世场景。同处一国,差距之大,让人不禁嗟叹。
晚明时期,是中国社会一个转折点,不过这个转折和社会的演化,主要集中于江南地区,北方各地依然还是处于传统的农业社会之中。
社会的演化需要财富的积累,需要生产方式和组织方式的改进,西方社会的演进,是靠掠夺海外殖民地,完成社会的原始积累,而明朝够大,江南的演进,很大程度上是吸收了北方各省的财富,来完成社会的演进。
明朝末年,河南等地出现大规模种植棉花的场景,其实就是北方各地,逐渐成为了江南的经济殖民地。
明朝是一个人口庞大的国家,江南虽与外界存在走私贸易,但是明朝本身就是一个庞大的市场,江南的社会演化,正是靠着他在大明内部对经济的主导地位,来实现和维持了他的繁荣。
这种地域发展的不均衡,今天亦是如此,所以人们生处于江南和北地,会给人完全不同的感受。
崇祯十五年,北地动荡,但是长江以南的广大地区,依然十分太平,百姓曲照听,戏照看,公子王孙鲜衣怒马,士子文人照样风流。
武昌府,金秋时节、满城菊花香醉人,府院一带熙熙攘攘,各种好听的叫卖声音比赛似地此起彼伏,街上人挤人,满是嘈杂声。显然,这里并未受到北方局势糜烂的影响,城市中依然生机勃勃。
这时在府学外的照壁前,人头攒动,一众道服方巾的读书人,正踮着脚尖往里面看。一个书童打扮的小子,灵活的钻入人群中,抬头看着照壁前贴的榜单,神情有些焦急的一边从左王右看,一边在心里跟着目光默念,“第一名夏汝弼~第五名王夫之。啊三公子中了!”
书童脸上激动,惊呼一声,不过并未离开,而是在心中继续默念着,而这一下过了好几十个名字,才又看到一个熟悉的名字,书童不禁惊呼:“第四十名王介之,大公子也中了。”
高兴完,书童脸上却有些急了起来,整个榜单他已经看了一多半,可他想要看到了名字,却依然没有出现。
随着越来越靠后,书童的额头开始冒汗,已经有些绝望,可就在这时他目光凝固在最后一个名字上,整个人立时兴奋的跳了起来,大声的欢呼,“啊!我家公子中了!我家公子中了!”
虽说是最后一名,但是毕竟是中举了,书童激动得手舞足蹈,引得旁边的书生纷纷侧目。
“衡阳王氏,这次一下中了三人,必然成为一段佳话。”
周围的士子们议论纷纷,书童却又慌忙的钻出人群,急匆匆的沿着街道跑去。
一月后,长沙府南,一名二十来岁穿着道服,头戴网巾,相貌白净,身才较好的年轻士子,挥泪与站在家们前的老父母作别。
“父亲、母亲,孩儿这次不金榜题名,誓不还家!”
士子说完便跪下磕头,门前老父扶着泪流不止的老妻,一边告诉士子不要担心家里,一边埋怨妻子,“你怎么越老越不懂事,士衡是进京参加春闱,这是好事,你哭什么哭啊!”
老母擦了擦泪水,“儿啊,母亲只望你早日回来就行。”
士子伏地三拜,拜别老父母,便带上书童阿陈,背了一大箱子圣贤书,离开家门。
在他身后,两位老人见他的身影慢慢消失在视野里,老父亲才转过身去,偷偷抹了把泪,然后扶着妻子回到院子里。
这士子姓王,名彦,字士衡,乃是王夫之的同宗兄弟,跟着王夫之做了多年学问,几次考试都没中,这次却连战连捷,获得了举人功名。
本来,他与堂兄王夫之、王介之已经约好一起进京考试,不过王彦一家早前迁来长沙,而王夫之家还在衡阳,等他们过来还要一段时间,王彦心中对于外面的世界比较向往,想要早点去看看诗词中的江南,所以便决定先一步出发。
王彦只带上些银子,几本书,还有书童阿陈,便踏上了赴京赶考的道路。
这个时代,交通不便,出趟远门一走就是一年半载,能把人活活折磨死,不过王彦出湖南却还算方便,他从长沙上船,沿着湘江入洞庭湖,最后进入长江,一路顺风顺水,不到半月时间,王彦就已经到了南京城。
其实不用看见虎踞盘龙的石头城,王彦就已经知道进入了应天府地界,之前一路而来,沿岸都是屋舍田园、鸡犬相闻,江面上偶尔才有船只经过,但越是靠近南京,沿江两岸镇子便多了起来,都是青砖青瓦的大宅,而江面上更是千帆争渡,船上不时有丝竹之声传来。
王彦与书童阿陈在大胜关上岸,江面上不时有船只靠上码头,一群群一队队的白面书生走下船,欢声笑语,大多也是要去赶考,让王彦看得有些脸色发白,知道竞争激烈。
从大胜关上岸后,王彦便与阿陈往南京城走,发现越是靠近南京城,道路边越是平整宽阔,路边遍植桃李,池塘里都是荷莲。现在季节不对,王彦没能看到一副美景,不过读书人心中骚气,他脑子里已经幻想出春夏之间,南京城郊如画的美景。
入了南京外郭,南京城就显得更加繁华,道路足可以容纳十架马车并驱,路上熙熙攘攘的全是往来的车辆,成群的商队满载着粮食、木炭、布帛、茶叶、纸砚、猪肉、鲜鱼进入南京城,为城市输送血液。
王彦和阿陈行走在道路上,只见两旁皆是园圃,粉墙细柳,飞檐重间,没有一处空地。这些林园内,阁楼一座接着一座,里面小姐丫鬟的嬉笑声不时传出院外,让王彦这个没见过世面的书生,不禁停下脚步,抬头望向院内阁楼,听着里面的琴声嬉笑。
长沙、武昌都是大城,可是与南京相比,却没有一个能赶上南京,甚至还比不上外郭。
王彦都被眼前的繁华震惊,更别提他的书童阿陈,他跟个土包子似的东瞅瞅西看看,注视着两侧林立的店铺,每走一段,就发出一声感叹,“化孙子滴,这还没进城就比过长沙,城里面还得了?”
王彦回过神来,收回向两侧打量的目光,见阿陈没见过世面的模样,发现有不少人看着他们,不禁脸上一红,他拍了一下阿陈的脑袋,怒道,“走路不要东张西望,不要丢我们楚人地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