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二十章【大唐帝国】
推荐阅读:神印王座II皓月当空、风起龙城、第九特区、英雄联盟:我的时代、问道章、创业吧学霸大人、道君、未来天王、主神崛起、天机之神局
TXT小说网 www.txt8.org,最快更新唐朝那些事儿最新章节!
李世民率领骑兵部队追击宋金刚,一日一夜急行军二百多里,交战数十次,大破宋金刚的部队。第二天,与宋金刚军遭遇八次,打了八次胜仗,俘虏数万人。
当天晚上,唐军在雀鼠谷就地扎营,李世民已经两天没有吃东西,三天没有脱铠甲,营中只剩下一只羊,李世民与将士一同煮了来吃,聊以充饥。在介休(今山西介休)李世民又一次与宋金刚相遇,此时的宋金刚还有两万人马,在介休城外摆开阵势,准备与李世民决战。
他的士兵因为战败已经惶恐不安,斗志全无。李世民的情况也好不了哪里去,将士们几天没有吃饭,哪里有力气打仗。李世民派大将李世勣
(即民间传闻的徐茂公,原李密部将,现已归降唐朝)领着士兵稍稍后退,宋金刚以为李世勣害怕,命令大军追击,李世民绕到宋金刚大军背后,就在这个时候,突然发动袭击,宋金刚大军马上崩溃。
李世民斩杀三千多人,宋金刚轻骑逃走。不久留守介休的宋金刚部将尉迟敬德等人向李世民投降。正如李世民所预料的那样,唐军大获全胜。
由于全部家当都$7,在宋金刚手里,接到战败消息的刘武周没有丝毫犹豫,果断下定决心退出太原,逃向突厥。
历史又一次证明叛徒的日子总是不好过,刘武周在突厥过的并不舒心,也可以理解,毕竟你一个落难的皇帝。也没有什么利用价值了,人家凭什么对你客客气气的。少不了得看人家的脸色。
时间一长刘武周受不了了,打算逃回马邑(当时的马邑在还在刘武周的部将手里)。被突厥人发觉,就把刘武周杀了。宋金刚的结局和刘武周如出一辙,也是被突厥人干掉的。他们的故事似乎告诉后来人,干什么别干叛徒,当什么别当汉奸。
谄媚的王世充在那个荡气回肠,慷慨激昂的时代,王世充不能算做是一个英雄,他也不是一个豪杰,我们称呼他是枭雄应该更加恰当。
王世充。字行满,祖上是西域胡人,他的祖父支颓耨(音nou四声)迁居到新丰(今陕西临潼东北新丰),支颓耨死后,他的祖母改嫁给了一个姓王的人,之后他的父亲跟着姓王,他也就因此姓王。隋文帝杨坚的时候,王世充就因为军功当了一个小官。
等到杨广当了皇帝,王世充竭尽溜须拍马之能事。处处讨好杨广,杨广说东,他都不敢说南,他对杨广唯命是从。一切都看杨广的脸色行事。杨广喜欢什么,他就给杨广找什么,有了稀奇古怪的东西。杨广没有见过的,他就拿来呈现给杨广。以讨杨广的欢心,他又给杨广提各种各样的建议。都是顺从杨广的意思。
他知道杨广荒淫无度,喜欢美女,他就建议杨广大肆征收民间女子;他知道杨广喜欢漂亮的房子,亭台楼阁,他就建议杨广大兴土木,修建宫殿,自己用来享受。渐渐的杨广喜欢上了这个听话的臣子,越看越顺眼,很快便提升王世充为江都通守(当时的江都和长安、洛阳一样都是省级市)。
王世充和别的只会谄媚、溜须杨广的大臣还不一样,别的人,只知道溜须拍马,一有事就躲,王世充之所以和他们不一样,因为王世充有事办事。事实证明,王世充除了拍马屁是一把好手外,打仗也不赖。
杨玄感造反的时候,江南人朱燮(音xie四声)、管崇起兵响应,声势浩大,杨广命大将吐万绪、鱼俱罗前去征讨,没有搞定。王世充在江都招募了一万多人,挥师征讨,逐一击破,没多久就把朱燮、管崇摆平了。
杨广看到王世充这么神勇,隐隐然有大将之材,心中那个高兴啊,我果然没有看错人,于是越发信任王世充。之后,王世充没少和黑社会打交道,他的战绩非常好,几乎是没有打过败仗。而且,王世充还很仗义,在那个不怎么把士兵当人看的年代,王世充对他的部下很够意思,有军功,推给部下,有赏赐,分给部下,在战争中缴获的物品也分给部下。
王世充的名声非常的好,士卒们也都拥护他,打起仗来更加得心应手,有这样的部队想不打胜仗都难。李密在洛阳折腾的够呛,虽然一直没有攻入洛阳,但是有好几次洛阳都岌岌可危。杨广留下守洛阳的是他的孙子越王杨侗,当时还是个孩子,比代王杨侑还小。
在李密高度的压力下,这个孩子实在承受不住了,不断像杨广求援(这时的杨广在江都)。义宁元年(617)七月,杨广派王世充率领江淮精锐士卒救援东都洛阳。
此后,王世充与李密在中原大战不绝于史书,这两人就像是宿命中的敌人,今天终于走到了一起,他们都是那个时代的一流人物,他们将为世人上演斗智斗勇的大决战。然而历史似乎很讽刺,他们付出了很多,谋划了很多,流过汗也留过血,打过败仗,也打过胜仗,流过很多人的血,自己也没少流血,他们拿生命来做赌注,但是胜利却不属于他们。
难道他们只是一个位无足轻重的配角吗?我想不是的。他们是当之无愧的主角,虽然他们后来失败了。李密的实力强大,武器精良,粮食充足,将帅善战,士卒勇猛,相对而言,王世充则逊色的多,幸好有洛阳这个大后方支撑着,时不时给点援助和支持,要不然王世充早晚得被李密打败,而且败的无法翻身。
因此中原大战的第一阶段,二人互有胜败,谁也奈何不了谁。直到武德元年(618)正月,王世充主动攻打李密,反而被李密打的大败。灰溜溜的逃到河阳,不敢会洛阳。怕杨侗小孩子一怒之下,把自己干掉。
很明显。王世充想多了,现在李渊都攻入了关中,还能为隋朝卖命的人已经不多了,好不容易有这么一位,杨侗说什么也不会放过的。即使你是一粒花生米,我也要榨出点油来。
杨侗很客气的派人来请王世充,给他加官进爵,赏赐漂亮的美眉、金银、绸缎,希望他能够回洛阳。并且保证他的生命安全。杨侗做的很仁义,你一个打败仗的有什么神奇的,不杀你就不错了,还赏赐你,你就偷着乐去吧。要是一般人早张着大嘴去洛阳谢恩了。
但是,王世充不是一般人,因为他还是没有去洛阳,或者说是去洛阳了,没有见杨侗。收拢收拢残兵败将,大约有一万多人,这个哥们就驻扎在了含嘉城,在洛阳北城内。
自这以后。李密在外边不论是多么的张狂,多么的不可一世,王世充也只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装作看不到,无论如何我也不和你打了。看似王世充是被李密打怕了。实际上,令王世充怕的人还没有出现呢?准确的说。他怕的人还没有和他见面。
王世充不怕李密,一直都是,上次的败仗引发了王世充的反思,却没有令他对李密产生畏惧。
实际上,他一直在等,等待一个可以一举歼灭李密的机会。经过上次的失败,王世充学会了隐忍,学会了等待,学会了很多他之前不知道的东西。他相信自己成长了,而且成长的比李密快。
这一点他是对的,李密同志现在不能说是成长,他不退步,就要烧高香了,事实上,最近他在不断的退步。谦虚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毛主席的这句话很有道理,对李密也很适用。
李密的成功,因为他谦虚;李密的失败,因为他骄傲。李密其人李密的出身和李渊一样,都是高干子弟,很容易让人产生嫉妒,继承父亲的爵位就当上了公爵。
不同的是李渊的唐国公,李密的是蒲山郡公。李密,字玄邃,祖上是辽东人,曾祖父李弼在西魏时担任司徒,入北周担任太师、魏国公,祖父李曜(音yao四声)邢国公,父亲李宽蒲山郡公,李密继承父亲的爵位也是蒲山郡公。下面我讲一个李密挂角读书的故事。一日,天朗气清,惠风和畅,李密骑在牛背上,把《汉书》挂在牛的角上,牛一边向前走,他一边看书。‘‘
杨素(杨玄感之爹,隋朝宰相)正好路过,看见这样的场景很惊诧,大有这么用功很有我当年的风范的意思,于是问李密:“你为什么这么勤奋啊?”李密认识杨素,下牛而拜:“为了勤奋而勤奋”。杨素又问:“你读的什么书啊?”语气温和,似乎在李密身上看到了他当年的影子。李密说回答:“《项羽传》。”
杨素吃惊了一下,心想:和我当年一样。口中说道:“有前途,有前途”,自言自语的走了。李密想:我也知道我有前途,用你说啊。
回到家,杨素对他的儿子杨玄感说:“我看李密以后的成就一定在你们之上。”杨玄感很不服气,口中虽然没说什么,心里很不痛快,比我强,那可不一定呀,老爹你看走眼了吧,你是不知道你儿子心中的志向啊?既然老爹这么看好李密,杨玄感倒有结识李密的意思,一来二去,两个人成了很好的朋友,在杨玄感眼里,李密的才能虽然超越了很多人,但是和自己比还是差那么一点点,顶多能当自己的一个左膀右臂。
当然了在李密的心中也给了自己和杨玄感一个评价。相对而言李密的评价更加符合事实。一次杨玄感问李密:“天下如果大乱,你和我谁能当老大?”
“两军交战,冲锋陷阵,斩将杀敌,我不如你;汇聚人才,招揽天下英雄为我所用,各尽其才,你不如我。”大业九年(613),杨广第二次讨伐高句丽,趁着这个机会,杨玄感起兵反隋,召唤李密,李密为杨玄感做了详细的战略计划,一共三策,分为上策、中策、下策。
这是一个选择题,有三个选项,选哪个?就看杨玄感识不识货。在这个时候杨玄感表现出了他的真实水平。上策断杨广退路,成功速度快。但是风险大,杨玄感没有选;中策攻入关中。不仅风险小,还稳当,即使不能当皇帝,也可以割据一方,这两个计策杨玄感都没有选,而是选择了最蹩脚的下策,攻击洛阳,并且大言不惭的对李密说:“你的下策正是我的上策啊。”
最后杨玄感用事实告诉我们,他不识货。洛阳坚城。易受难攻,杨玄感久攻不下,困在洛阳城外,直到杨广调来几路大军围剿。他对李密也越来越疏远,不听李密的意见(很多都是正确的),杨玄感的失败已是在所难免。
杨玄感失败被杀,李密被捕,凭借着聪明李密顺利逃跑,他先后到过郝孝德、王薄的起义军。但是都不受重视,大概就是把他当成普通的知识分子一样看待,没有发现李密超人的才华和能力。
抑郁不得志的李密,体会到了人生的竟然是这样的艰难。体会到了理想的实现是多么的渺茫,他悲伤,他愤怒。他无奈,他彷徨……走投无路的他到在乱世中活下去似乎都已经成了一种奢侈。军阀混战,黑社会抢劫。官军也抢,又发生了旱灾,没有吃的,李密用树皮充饥。
后来他降低自己的标准,不立志成为一个大人物,而是只想在乱世中活下去,于是他化名为刘志远(志向远大的意思),找到了一份乡村教师的职业,我相信这只是一个权益之计,就像他相信自己一定能够成就一翻大的事业一样。
活下去是最基本的,如果连命都没有,权利、理想、金钱、利益等等本来看似美好的东西都只是空中楼阁,如水中月,如镜中花。
事实证明,李密不是一位好的老师,平时他想的不是他的学生,而是他的理想,他那个成就大人物的理想。内心悲苦,想着想着眼泪就不由自主的留下,想止都止不主,最后诗兴大发,在墙上写了一首诗,大概意思和宋江的差不多。
例如:他年若遂凌云志,敢笑黄巢不丈夫!当然了黄巢和李密比还是小子辈,要是李密写应该是:他年若遂凌云志,敢笑陈胜不丈夫!
后来因为这首诗他被人告发(看见禁止在墙上乱涂乱画是件好事),所投奔的亲戚朋友都受到了牵连,被抓起来砍了头,而他却没有事,原因是那天他有事,不在家,因此逃过一劫。
李密上瓦冈逃过一命的李密,知道不能再此地呆着了,经过这些天安静平和的生活,他有很多的体会,也思考了很多,更加坚定自己的理想,如果不能成就一翻事业,岂不是辜负了这满腔壮志。即使为了理想丢弃性命也在所不惜,李密是这么想的。
这时的李密比以前从容多了,他依旧遍访各路起义军,大多数的义军首领都不识货,更有甚者对李密很不礼遇,尽管这样李密也不自怨自艾,自暴自弃,更加没有想过放弃。
尽管自己现在很卑微,很无助,他依旧坚定的相信自己能够成就一翻伟大的事业,这不是自负,是一种自信。
一种遍经世事变迁,遍观沧海桑田后会有的自信。他相信会有人赏识自己,自己的能力也会被认可,不久后,他遇到了一个叫王伯当的人,两个人都是当时之英杰,谈话很投机,就多聊了几句,王伯当认为李密是不可夺得的人才,这样的人才是可遇而不可求的,遇见了就千万不要错过,更加不要放过。
正好王伯当是瓦岗军的大将,于是王伯当就把李密推荐给了瓦岗军的首领翟让(注意不是程咬金,程咬金也是瓦岗军的一员大将)。
李密走了很多的起义军,对中原的各路义军都有所了解,他知道很多的义军首领都是庸碌之辈,没有什么大的才能,更别说有什么大的志向了。
但是瓦岗军不同,李密很看好瓦冈军,对于王伯当的推荐,李密很感激,他在心中默默的想,以后我要是有钱了,一定分给你一半,我要是匡扶了社稷,一定让你位极人臣。
后来的李密没有实现这个心中的诺言,但是王伯当却实现了他心中的诺言。在和李密交谈后,王伯当也在心中默默的对自己说,李密我跟定你了,无论是上刀山,还是下火海……这就什么?
这叫信任,这叫义气……外国人所不懂的义气士为知己者死的义气起初,在瓦岗军李密并不受重视,翟让也不是很喜欢他,和他说话也只是嗯嗯啊啊的应付而已,翟让一直认为李密只是一个会夸夸其谈的书生,这种人没有什么用,打仗不能上战场,只会搅动人心,要不是看在王伯当的面子上,早把这个只会动嘴皮的家伙撵走了,留他在这里,都嫌浪费粮食。翟让(想知道《唐朝那些事儿》更多精彩动态吗?现在就开启微信,点击右上方“+”号,选择添加朋友中添加公众号,搜索“zhongwenwang”,关注公众号,再也不会错过每次更新!)(未完待续。。)
李世民率领骑兵部队追击宋金刚,一日一夜急行军二百多里,交战数十次,大破宋金刚的部队。第二天,与宋金刚军遭遇八次,打了八次胜仗,俘虏数万人。
当天晚上,唐军在雀鼠谷就地扎营,李世民已经两天没有吃东西,三天没有脱铠甲,营中只剩下一只羊,李世民与将士一同煮了来吃,聊以充饥。在介休(今山西介休)李世民又一次与宋金刚相遇,此时的宋金刚还有两万人马,在介休城外摆开阵势,准备与李世民决战。
他的士兵因为战败已经惶恐不安,斗志全无。李世民的情况也好不了哪里去,将士们几天没有吃饭,哪里有力气打仗。李世民派大将李世勣
(即民间传闻的徐茂公,原李密部将,现已归降唐朝)领着士兵稍稍后退,宋金刚以为李世勣害怕,命令大军追击,李世民绕到宋金刚大军背后,就在这个时候,突然发动袭击,宋金刚大军马上崩溃。
李世民斩杀三千多人,宋金刚轻骑逃走。不久留守介休的宋金刚部将尉迟敬德等人向李世民投降。正如李世民所预料的那样,唐军大获全胜。
由于全部家当都$7,在宋金刚手里,接到战败消息的刘武周没有丝毫犹豫,果断下定决心退出太原,逃向突厥。
历史又一次证明叛徒的日子总是不好过,刘武周在突厥过的并不舒心,也可以理解,毕竟你一个落难的皇帝。也没有什么利用价值了,人家凭什么对你客客气气的。少不了得看人家的脸色。
时间一长刘武周受不了了,打算逃回马邑(当时的马邑在还在刘武周的部将手里)。被突厥人发觉,就把刘武周杀了。宋金刚的结局和刘武周如出一辙,也是被突厥人干掉的。他们的故事似乎告诉后来人,干什么别干叛徒,当什么别当汉奸。
谄媚的王世充在那个荡气回肠,慷慨激昂的时代,王世充不能算做是一个英雄,他也不是一个豪杰,我们称呼他是枭雄应该更加恰当。
王世充。字行满,祖上是西域胡人,他的祖父支颓耨(音nou四声)迁居到新丰(今陕西临潼东北新丰),支颓耨死后,他的祖母改嫁给了一个姓王的人,之后他的父亲跟着姓王,他也就因此姓王。隋文帝杨坚的时候,王世充就因为军功当了一个小官。
等到杨广当了皇帝,王世充竭尽溜须拍马之能事。处处讨好杨广,杨广说东,他都不敢说南,他对杨广唯命是从。一切都看杨广的脸色行事。杨广喜欢什么,他就给杨广找什么,有了稀奇古怪的东西。杨广没有见过的,他就拿来呈现给杨广。以讨杨广的欢心,他又给杨广提各种各样的建议。都是顺从杨广的意思。
他知道杨广荒淫无度,喜欢美女,他就建议杨广大肆征收民间女子;他知道杨广喜欢漂亮的房子,亭台楼阁,他就建议杨广大兴土木,修建宫殿,自己用来享受。渐渐的杨广喜欢上了这个听话的臣子,越看越顺眼,很快便提升王世充为江都通守(当时的江都和长安、洛阳一样都是省级市)。
王世充和别的只会谄媚、溜须杨广的大臣还不一样,别的人,只知道溜须拍马,一有事就躲,王世充之所以和他们不一样,因为王世充有事办事。事实证明,王世充除了拍马屁是一把好手外,打仗也不赖。
杨玄感造反的时候,江南人朱燮(音xie四声)、管崇起兵响应,声势浩大,杨广命大将吐万绪、鱼俱罗前去征讨,没有搞定。王世充在江都招募了一万多人,挥师征讨,逐一击破,没多久就把朱燮、管崇摆平了。
杨广看到王世充这么神勇,隐隐然有大将之材,心中那个高兴啊,我果然没有看错人,于是越发信任王世充。之后,王世充没少和黑社会打交道,他的战绩非常好,几乎是没有打过败仗。而且,王世充还很仗义,在那个不怎么把士兵当人看的年代,王世充对他的部下很够意思,有军功,推给部下,有赏赐,分给部下,在战争中缴获的物品也分给部下。
王世充的名声非常的好,士卒们也都拥护他,打起仗来更加得心应手,有这样的部队想不打胜仗都难。李密在洛阳折腾的够呛,虽然一直没有攻入洛阳,但是有好几次洛阳都岌岌可危。杨广留下守洛阳的是他的孙子越王杨侗,当时还是个孩子,比代王杨侑还小。
在李密高度的压力下,这个孩子实在承受不住了,不断像杨广求援(这时的杨广在江都)。义宁元年(617)七月,杨广派王世充率领江淮精锐士卒救援东都洛阳。
此后,王世充与李密在中原大战不绝于史书,这两人就像是宿命中的敌人,今天终于走到了一起,他们都是那个时代的一流人物,他们将为世人上演斗智斗勇的大决战。然而历史似乎很讽刺,他们付出了很多,谋划了很多,流过汗也留过血,打过败仗,也打过胜仗,流过很多人的血,自己也没少流血,他们拿生命来做赌注,但是胜利却不属于他们。
难道他们只是一个位无足轻重的配角吗?我想不是的。他们是当之无愧的主角,虽然他们后来失败了。李密的实力强大,武器精良,粮食充足,将帅善战,士卒勇猛,相对而言,王世充则逊色的多,幸好有洛阳这个大后方支撑着,时不时给点援助和支持,要不然王世充早晚得被李密打败,而且败的无法翻身。
因此中原大战的第一阶段,二人互有胜败,谁也奈何不了谁。直到武德元年(618)正月,王世充主动攻打李密,反而被李密打的大败。灰溜溜的逃到河阳,不敢会洛阳。怕杨侗小孩子一怒之下,把自己干掉。
很明显。王世充想多了,现在李渊都攻入了关中,还能为隋朝卖命的人已经不多了,好不容易有这么一位,杨侗说什么也不会放过的。即使你是一粒花生米,我也要榨出点油来。
杨侗很客气的派人来请王世充,给他加官进爵,赏赐漂亮的美眉、金银、绸缎,希望他能够回洛阳。并且保证他的生命安全。杨侗做的很仁义,你一个打败仗的有什么神奇的,不杀你就不错了,还赏赐你,你就偷着乐去吧。要是一般人早张着大嘴去洛阳谢恩了。
但是,王世充不是一般人,因为他还是没有去洛阳,或者说是去洛阳了,没有见杨侗。收拢收拢残兵败将,大约有一万多人,这个哥们就驻扎在了含嘉城,在洛阳北城内。
自这以后。李密在外边不论是多么的张狂,多么的不可一世,王世充也只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装作看不到,无论如何我也不和你打了。看似王世充是被李密打怕了。实际上,令王世充怕的人还没有出现呢?准确的说。他怕的人还没有和他见面。
王世充不怕李密,一直都是,上次的败仗引发了王世充的反思,却没有令他对李密产生畏惧。
实际上,他一直在等,等待一个可以一举歼灭李密的机会。经过上次的失败,王世充学会了隐忍,学会了等待,学会了很多他之前不知道的东西。他相信自己成长了,而且成长的比李密快。
这一点他是对的,李密同志现在不能说是成长,他不退步,就要烧高香了,事实上,最近他在不断的退步。谦虚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毛主席的这句话很有道理,对李密也很适用。
李密的成功,因为他谦虚;李密的失败,因为他骄傲。李密其人李密的出身和李渊一样,都是高干子弟,很容易让人产生嫉妒,继承父亲的爵位就当上了公爵。
不同的是李渊的唐国公,李密的是蒲山郡公。李密,字玄邃,祖上是辽东人,曾祖父李弼在西魏时担任司徒,入北周担任太师、魏国公,祖父李曜(音yao四声)邢国公,父亲李宽蒲山郡公,李密继承父亲的爵位也是蒲山郡公。下面我讲一个李密挂角读书的故事。一日,天朗气清,惠风和畅,李密骑在牛背上,把《汉书》挂在牛的角上,牛一边向前走,他一边看书。‘‘
杨素(杨玄感之爹,隋朝宰相)正好路过,看见这样的场景很惊诧,大有这么用功很有我当年的风范的意思,于是问李密:“你为什么这么勤奋啊?”李密认识杨素,下牛而拜:“为了勤奋而勤奋”。杨素又问:“你读的什么书啊?”语气温和,似乎在李密身上看到了他当年的影子。李密说回答:“《项羽传》。”
杨素吃惊了一下,心想:和我当年一样。口中说道:“有前途,有前途”,自言自语的走了。李密想:我也知道我有前途,用你说啊。
回到家,杨素对他的儿子杨玄感说:“我看李密以后的成就一定在你们之上。”杨玄感很不服气,口中虽然没说什么,心里很不痛快,比我强,那可不一定呀,老爹你看走眼了吧,你是不知道你儿子心中的志向啊?既然老爹这么看好李密,杨玄感倒有结识李密的意思,一来二去,两个人成了很好的朋友,在杨玄感眼里,李密的才能虽然超越了很多人,但是和自己比还是差那么一点点,顶多能当自己的一个左膀右臂。
当然了在李密的心中也给了自己和杨玄感一个评价。相对而言李密的评价更加符合事实。一次杨玄感问李密:“天下如果大乱,你和我谁能当老大?”
“两军交战,冲锋陷阵,斩将杀敌,我不如你;汇聚人才,招揽天下英雄为我所用,各尽其才,你不如我。”大业九年(613),杨广第二次讨伐高句丽,趁着这个机会,杨玄感起兵反隋,召唤李密,李密为杨玄感做了详细的战略计划,一共三策,分为上策、中策、下策。
这是一个选择题,有三个选项,选哪个?就看杨玄感识不识货。在这个时候杨玄感表现出了他的真实水平。上策断杨广退路,成功速度快。但是风险大,杨玄感没有选;中策攻入关中。不仅风险小,还稳当,即使不能当皇帝,也可以割据一方,这两个计策杨玄感都没有选,而是选择了最蹩脚的下策,攻击洛阳,并且大言不惭的对李密说:“你的下策正是我的上策啊。”
最后杨玄感用事实告诉我们,他不识货。洛阳坚城。易受难攻,杨玄感久攻不下,困在洛阳城外,直到杨广调来几路大军围剿。他对李密也越来越疏远,不听李密的意见(很多都是正确的),杨玄感的失败已是在所难免。
杨玄感失败被杀,李密被捕,凭借着聪明李密顺利逃跑,他先后到过郝孝德、王薄的起义军。但是都不受重视,大概就是把他当成普通的知识分子一样看待,没有发现李密超人的才华和能力。
抑郁不得志的李密,体会到了人生的竟然是这样的艰难。体会到了理想的实现是多么的渺茫,他悲伤,他愤怒。他无奈,他彷徨……走投无路的他到在乱世中活下去似乎都已经成了一种奢侈。军阀混战,黑社会抢劫。官军也抢,又发生了旱灾,没有吃的,李密用树皮充饥。
后来他降低自己的标准,不立志成为一个大人物,而是只想在乱世中活下去,于是他化名为刘志远(志向远大的意思),找到了一份乡村教师的职业,我相信这只是一个权益之计,就像他相信自己一定能够成就一翻大的事业一样。
活下去是最基本的,如果连命都没有,权利、理想、金钱、利益等等本来看似美好的东西都只是空中楼阁,如水中月,如镜中花。
事实证明,李密不是一位好的老师,平时他想的不是他的学生,而是他的理想,他那个成就大人物的理想。内心悲苦,想着想着眼泪就不由自主的留下,想止都止不主,最后诗兴大发,在墙上写了一首诗,大概意思和宋江的差不多。
例如:他年若遂凌云志,敢笑黄巢不丈夫!当然了黄巢和李密比还是小子辈,要是李密写应该是:他年若遂凌云志,敢笑陈胜不丈夫!
后来因为这首诗他被人告发(看见禁止在墙上乱涂乱画是件好事),所投奔的亲戚朋友都受到了牵连,被抓起来砍了头,而他却没有事,原因是那天他有事,不在家,因此逃过一劫。
李密上瓦冈逃过一命的李密,知道不能再此地呆着了,经过这些天安静平和的生活,他有很多的体会,也思考了很多,更加坚定自己的理想,如果不能成就一翻事业,岂不是辜负了这满腔壮志。即使为了理想丢弃性命也在所不惜,李密是这么想的。
这时的李密比以前从容多了,他依旧遍访各路起义军,大多数的义军首领都不识货,更有甚者对李密很不礼遇,尽管这样李密也不自怨自艾,自暴自弃,更加没有想过放弃。
尽管自己现在很卑微,很无助,他依旧坚定的相信自己能够成就一翻伟大的事业,这不是自负,是一种自信。
一种遍经世事变迁,遍观沧海桑田后会有的自信。他相信会有人赏识自己,自己的能力也会被认可,不久后,他遇到了一个叫王伯当的人,两个人都是当时之英杰,谈话很投机,就多聊了几句,王伯当认为李密是不可夺得的人才,这样的人才是可遇而不可求的,遇见了就千万不要错过,更加不要放过。
正好王伯当是瓦岗军的大将,于是王伯当就把李密推荐给了瓦岗军的首领翟让(注意不是程咬金,程咬金也是瓦岗军的一员大将)。
李密走了很多的起义军,对中原的各路义军都有所了解,他知道很多的义军首领都是庸碌之辈,没有什么大的才能,更别说有什么大的志向了。
但是瓦岗军不同,李密很看好瓦冈军,对于王伯当的推荐,李密很感激,他在心中默默的想,以后我要是有钱了,一定分给你一半,我要是匡扶了社稷,一定让你位极人臣。
后来的李密没有实现这个心中的诺言,但是王伯当却实现了他心中的诺言。在和李密交谈后,王伯当也在心中默默的对自己说,李密我跟定你了,无论是上刀山,还是下火海……这就什么?
这叫信任,这叫义气……外国人所不懂的义气士为知己者死的义气起初,在瓦岗军李密并不受重视,翟让也不是很喜欢他,和他说话也只是嗯嗯啊啊的应付而已,翟让一直认为李密只是一个会夸夸其谈的书生,这种人没有什么用,打仗不能上战场,只会搅动人心,要不是看在王伯当的面子上,早把这个只会动嘴皮的家伙撵走了,留他在这里,都嫌浪费粮食。翟让(想知道《唐朝那些事儿》更多精彩动态吗?现在就开启微信,点击右上方“+”号,选择添加朋友中添加公众号,搜索“zhongwenwang”,关注公众号,再也不会错过每次更新!)(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