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六章 去留皆洒然
推荐阅读:我的帝国无双、明天下、唐枭、乘龙佳婿、长宁帝军、盛唐风华、银狐、逆鳞、续南明、大明1617
TXT小说网 www.txt8.org,最快更新覆汉最新章节!
袁本初果然还是有胆气的,在兵败之余居然又拿出了三分之一尚有完整建制的兵力让张颌乘夜直扑平原城,这让公孙瓒和田楷再无余地可言……他们明明打了一个前所未有大胜仗,却只能领着五千得胜之兵狼狈败逃。
这事情看起来滑稽,但不逃却是不行的,因为平原城作为平原国的都城,不仅是直接面对西面袁绍部队的核心防御城市,更是南侧黄河防线的后勤大本营,也是整个平原国的政治大本营,这个城市的倒戈将直接促使黄河防线解体与整个平原国的易手。
此时不走,一旦没有后勤保障的四五千骑兵被堵在那座城里,恐怕等待他们的就是全军覆没这种可怕结局。
甚至再往大里说,往后面想,平原国如此轻易易手,无疑将会在袁绍立即掌握整个青州之余,然后进一步在河北乱局中获得绝对的战略优势。
毕竟经此一事,已经惨败了一次的韩馥,身为袁氏故吏,很可能会彻底动摇也说不定,而公孙瓒也再无任何战略倚仗可言——渤海与平原之间其实没有任何险要可守,而以一郡之力对抗握有十五个大郡国的袁绍,怎么看都没有太大希望。
更何况,这一次战役的奇葩结果清楚的告诉天下所有人,大争之世中群雄并立,一时间多少豪杰纷纷拔刀而起,图雄争霸。但是,只依仗着武力的人,最多只能骄横一时。而想要成为真正争一争那个不可言说位置的人,除了必要的武力外,还必须要有一个属于自己的完备政治集团、没必要很高大但却一定要展示出来的政治纲领,外加一定的行政能力。
因为只有这样,才能在乱世中给予所有人恢复旧秩序,或者建立新秩序的希望。
某种意义上而言,公孙瓒一路北走,却是渐渐醒悟了公孙珣当日为何一定要讨董了,因为和袁绍比,公孙氏实在是欠缺的太多了:
袁本初四世三公的身份本身就代表了一定的政治承诺,就意味着某些政治纲领,支持他就是支持回到那个世族共治、豪强自享的时代,他本身就对世族、豪强这两个大汉朝的核心阶层拥有着绝对的号召力。
而公孙珣如果不能讨董功成,仅凭他边郡世家外加半个士人的身份,可以攻城略地,但有怎么可以在未央宫前发表自己的政治纲领呢?
有些东西,公孙瓒作为公孙珣的族兄,作为公孙大娘的侄子,不是没有隐约的感触;有些言论,他在辽西也不是没有耳濡目染……但是,如果没有今天这一次大胜或大败的话,他可能永远不愿意思考这些。
“伯圭。”
篝火畔,就在公孙瓒恍惚失神之际,田楷却是扶刀而来,无奈相询。“南皮(渤海郡治)在前,你到底有什么打算?”
“公直……”公孙瓒心中了然,倒也干脆直接。“事到如今,你也无须瞒我,你是否也有打算?”
“不是我有打算,而是这数千幽州子弟皆有打算。”田楷有些颓丧的坐下身来答道。“你须知道,当日我替你在乡中募兵,之所以能拉来这么多人,并非是因为你我在辽西如何,而是因为卫将军不需要这么多兵……剩下的幽州子弟想建功立业,却无处可去,才随我们我们过来。”
“我知道。”公孙瓒幽幽叹道,却并不多说什么。
话说,公孙瓒此时确实是有所醒悟的,当日公孙珣西征,每郡只征召了一部突骑千人,结果坐拥大半个幽州,却只招了七千汉骑,四千乌桓轻骑,公孙瓒当时还笑对方坐拥宝山而不知,所以后来他趁机让田楷替他一口气招募了五千骑,并洋洋自得,以为得计。
然而现在看来,公孙珣那种按照根据人口、郡国组建的成建制部队才是真正的长久之计,一人死一人补,正如有源之水,有根之木。而公孙瓒的五千骑,前期看起来并不差多少,但是五千骑来到冀州后,死一人少一人,宛如无根之水不说,更要命的是,他根本没考虑到养兵的经济压力,因为他在平原、渤海,该有的步卒、戍卫部队依然没少,这五千骑兵是平白多出来的……所以回头想想,为了养这五千突骑,也确实有些过于消耗渤海与平原了。
某种意义上而言,虽然公孙方是个腐儒,公孙犊是个混蛋,但二者能够轻易获得城中那些平原本地人支持,总归是公孙瓒在彼处不得人心的缘故,
当然,以公孙伯圭的性格,即便是心里有些醒悟,这些话也不会说出口的。
而同样是考虑到对方的性格,田楷欲言又止。
“到底有多少人想回幽州?”公孙瓒收过心来,主动捅破了窗户纸。
“都想回幽州!”田楷无奈摇头。“军中有不少人是见识的幽州本地世家子弟、良家子,一人说出来,一队就都明白局势了,但大家也都感激伯圭你之前的恩养、赏赐,也都觉的你领兵打仗极佳,所以还是想让你带着他们一起回去……”
公孙瓒缓缓颔首,却又悠悠叹气——颔首是因为士卒此时依然愿意服他,他还是很感激的;叹气却是因为他实在是不甘心。
但此时不甘心还能如何呢?
“渤海守不住。”隔了半晌,篝火畔,公孙瓒方才在身旁众人的期待中略显别扭的开口言道。“我也不会让幽州子弟随我浪送性命,而且前日一战,我多少也出了一口怨气,让天下人知道了我公孙瓒的名声……此时回幽州不是不行。”
众人纷纷释然。
“但我有两个条件,希望公直去一趟昌平替我说明……”公孙瓒继续扭捏言道。“其一,我怎么说也是堂堂一郡太守,又有五千骑,所以我回幽州只从文琪,不从文典(公孙范),这件事需要文琪那里从长安给我一个正经的说法;其二,我的五千兵马不能分拆,而且要有一个正式的驻扎之地……若是许我这两条,我便回南皮搬了渤海的武库、钱库、粮草去那个地方屯驻,替文琪守一守幽州,否则诸位自领幽州子弟回去,我领我的百余义从死在渤海算了!也算是尽一任太守的守土之责!”
“只要能回去,这有什么?”田楷只当是对方面子上抹不开,自然不以为然。“伯圭本是卫将军最亲近的弟兄,又如此能战,依我看,昌平吕长史处,长安卫将军处,必然会痛快答应……至于说地方,河间北面的易京不正好吗?一面有易水做屏障,一面背靠幽州,而且那地方还卡在文典身前,天然为幽州东面屏障,咱们把渤海的库存移过去,再把当地百姓组织起来军屯……”
话到此处,田楷忽然醒悟,这恐怕就是公孙瓒打得如意算盘了——他就是想去易县,进可保持半独立姿态,退可以回到幽州腹地,而且真要是等到袁绍和公孙珣在河北全面对峙,以这个位置而言,很可能会取代公孙范成为最东侧的方面之任。
一念至此,田楷忍不住瞅了眼一旁一直没说话的关靖关士起,不用说,这一定是这二人之前仔细商量后的说法了。
关靖见状倒也不做遮掩,而是干脆起身:“田都尉,你与我家主公、卫将军、荡寇将军(公孙范)、宁朔将军(公孙越),曾经同堂为吏,更是右将军(赵苞)故吏,这件事情只有你适合去说,反正此事之后你也该去长安谒见一次卫将军才对……”
田楷缓缓颔首,因为哪怕公孙瓒的小心思如此明显,他还是想不到公孙珣有任何拒绝的理由,而且他也确实该去一趟长安了:“事不宜迟,我即刻轻骑去范阳、昌平,若可能,亲自去一趟长安去谒见卫将军……你们在南皮做好准备,若袁军来势汹汹,不妨先自行往易京立寨。”
公孙瓒和关靖齐齐松了一口气。
话说,公孙珣当然没有理由拒绝公孙瓒——这倒不是说他想惯着自己这个族兄,而是说等他腾出手来有一万个法子将那五千突骑拿到手。
再说了,终究是少年时同屋而眠的族兄,又答应了亲娘,既然这厮活着从袁绍手底下回来了,那总不能真偷偷摸摸剁了吧?
平心而论,公孙度那种事情,做了一次公孙珣就已经后悔了,那真不是一个政治家该做的事情。
但认可了昌平飞马来报的方案同时,公孙珣却也不得不承认,公孙瓒还是给自己惹下了天大的麻烦——这厮仗打的是漂亮,可从战略角度而言,崩溃的也太快了些。
“这也太快了!”旧渎之战后的二十日,五月间,公孙珣望着几名被匆匆从府中各处公房召来,此时正在传递信函的心腹谋士,虽然未曾失态,却也明显有些严肃起来。“袁本初迟早会席卷河北六郡的,这事我早有准备,但竟然如此之快,多少还是出乎意料,也到底是乱了我的原定方略,诸君以为该如何处置?”
“巧合意外而已!”田丰连连摇头蹙眉。“公孙方属下也曾见过,腐儒罢了;公孙犊我也曾有所闻名,其人在平原,仗着家大业大,恣意妄为,素来无行,这二人确实像是能做出这种事情的人……所以将军不必挂怀,临机应变,稍作调整便是。”
公孙珣缓缓颔首:“既如此,便按照之前议定的说法,若是入秋前袁绍便有入主邺城的姿态,便让关云长先行弃了朝歌,越过魏郡去邯郸汇合审正南。只是……只是这二人性格一样刚硬,我忽然有所担忧,二人是否会有所不合……”
“将军这话我就不懂了。”田丰冷笑一声。“之前是将军对我们说,审正南忠贞无二,关云长忠义无双,这二人是你在河北的最大后手,凡事托付给他们便是,如何今日又担心他们二人会因私废公,以至于误了大局呢?若是他们真的忠贞无二,将军便应该用人不疑,而若是他们真的性格刚硬不合以至于误事,将军便该疑人不用。”
公孙珣不由失笑,却是抚案而起:“元皓说的对,是我过于失态了,事到如今,还心存疑虑,不免可笑……这样好了,我亲自写一封信往正南与云长处,稍微劝慰一二便是。”
田丰笑而不语。
此事议定,公孙珣自去写信,而众人退出堂去,田丰与诸多本就在卫将军府中有公房的人也各自离去,倒是戏忠若有所思,心中一动,却忽然转道,然后找到了自己乡人兼好友,那就是那位照例低头不语的荀攸荀公达。
“公达以为,君侯此番失态到底是因为何事?”戏忠拦住荀攸,开门见山。
荀公达不由失笑:“将军此番其实未见失态吧?不过是事情确实出乎意料,略有不安,人之常情而已。”
“不安在何处?”将军府的廊下,戏忠紧追不舍。“我久随君侯,尽知君侯性情,早年间其人恣意外显,英气勃发,后来刘公去世,他归乡屯田,复又稍显郁郁,可自从讨董功成,未央问罪,便宛如拨云见日一般,重归昔日英气,甚至坦荡更盛,所谓凡事皆可与人言,凡为皆可与人看……今日稍显不安已然难得。”
荀攸不由苦笑:“志才何必装作不知,元皓兄不是上来便解惑了吗?将军说袁绍夺河北太快,元皓兄却答公孙方、公孙犊之事,并稍作安慰,可见君侯非是因为袁绍太速而有所惊,乃是因为同姓反复而有所疑而已。但这种事情,放在谁身上不会惊疑呢?”
“原来如此。”戏忠满脸恍然大悟。“君侯乃是因为同姓背反,稍显难堪,而元皓兄心知肚明,所以上来便释疑……”
荀攸在前方一边走一边愈发苦笑起来。
“不过袁本初此时一定也不知道,陈国袁氏的嫡长袁涣,刚刚弃了袁术的邀请,转而接受了豫州刺史刘备的征辟,举家往江淮间投奔刚刚去了九江的刘玄德去了。”戏志才一时摇头。“陈国袁氏和汝南袁氏乃是正经的近支同宗,袁隗、袁基死后,袁涣更是袁绍、袁术、袁遗之外少有的袁氏大人物……公达,你说这些大族出身人物都是怎么想的?他们难道不知道天下局势吗?为何都要纷纷叛离本宗呢?”
荀攸微微叹气,终于驻足:“志才是怎么想的?”
“我觉得这些人都是为了保全家族而刻意为之。”戏忠当即扬声言道。“他们觉得毕竟是同宗,即便今日不从,将来天下若为同姓定,也未必就会怎么着他们,最多就是贬斥不用而已……而若天下非同姓定,他们岂不是能继续延绵不断,不至于生祸乱吗?这种伎俩与心思,倒也常见。”
“或许吧!”荀攸正色而答。“总归是有人会这么想的,也可能确实如此,但为什么不能是人各有志呢?君侯在河北多年,乃至于到如今的三辅,整饬豪强、压制世族的姿态有目共睹,而公孙犊按照元皓兄所言,乃是个不法的大豪强,这种人即便是同姓,将来将军抵定河北,又如何会饶他?所以他为何不能是真心想从袁本初?再如袁涣,是你我邻郡之人,你我应该都知道,此人素来为人清静,袁术以刺杀的方式杀了在陈国名声这么好的国相,他身为陈国人,为什么不能痛恨袁公路的无行,而接受正经的豫州刺史的征召呢?而且再说了,乱世当中,上到两千石,下到黎庶,都是朝不保夕的,这种时候碍于生存,随波逐流,才是常见的姿态吧?说不定,公孙犊只是觉得平原不保,想求一时平安;袁涣觉得孙文台、曹孟德要和袁公路开战,这才主动往九江避祸而已。”
戏忠为之哑然。
“志才可还有话?”荀攸继续正色相对。
戏忠不免难堪:“只是随口一问而已,并无他话。”
“我却还有话。”荀公达难得主动。“其实志才言中之意,我大概是懂得,你不就是想让我劝几位叔父赶在袁绍之前举族往君侯这里来吗?但恕我直言,你未免强人所难!”
戏忠一时讪讪,却又尴尬解释了一句:“这件事情还请公达不要误会,是我一时兴起,擅自来询问的,君侯并不知情……”
“君侯当然不会如此无礼。”荀攸摇头叹道。“他这种要鞭笞天下的人,怎么会如此不顾道理,逼迫他人呢?不要说咱们君侯了,就连袁绍都不会逼迫的……志才,董卓之乱,我家族即便是背井离乡,却也因为避祸不及,死了一半人了,便是长安这里,我叔祖也被董卓逼死。至于我几位叔父在邺城,想要保全剩下一半族人,自然会有他们的选择,而我隔着千里之遥,哪怕是我也觉得君侯是位可托大事的明主,却也万万不会轻易指手画脚的!我只问你,若是因我一席话再死一半,怎么办?”
戏忠实在是撑不住,只能大礼谢罪,而荀攸无奈摇头,却又转身便走。
…………
半月之后,六月盛夏,人在朝歌的关云长比北面的公孙瓒要早上四五日得到长安的传信,而其人见到公孙珣手书后不由暗暗蹙眉,却又招来城中几位心腹与幕属,连带着使者一起,出示此信,询问左右。
看完信后,潘璋这些人倒也罢了,反正是无话可说的,而在乱后躲入朝歌并出任县丞的杨俊却不由好奇:“君侯有令,将军自为之便是,为何要找我等商议,可是有所犹疑?”
“然也!”关云长高坐在上,捻须而言。“君侯虽有令,却有一处不明,两处不安……不明者,若入邯郸,我与审正南孰正孰副,为何不明言?不安者一,我在朝歌多年,赖君侯支援藏有三千精锐,可这三千兵却多是本地招募,一朝言弃,如何向军士、百姓交代?再言之,三千军一走,何人保本地乡梓平安?不安者二,君侯让我北走,是因为袁绍将要入邺城……此事我在朝歌,如何不知……但以此而北归,莫不是君侯以为我不足以当方面吗?”
杨俊跟着关羽已经好几年了,心里多少明白对方的脾气,便干脆闭口不言,转而看向了作为使者出现在此处的卫将军府辞曹掾傅巽傅公悌。
而傅巽果然也不慌不忙,拱手向前:“将军三处犹疑,其中一处在下也不知该如何是好,但其余两处于在下看来,却只是无足挂齿!”
————我是不足挂齿的分割线————
“建安初,田楷往长安谒太祖,楷者,太祖少年故人也,太祖大喜,加骑都尉,并邀住卫将军府,同塌而眠,登堂拜母。楷初小心,渐松,遂阔略无上下礼,与太祖言,至于呼字。庞德为义从长,怒,请杀之,太祖不从,曰:‘公直固少年故人也,乡人旧友,同郡为吏,何至于此?’德出,与张既、京泽等言,泽曰:‘当示之以威礼。’明日,太祖于明光宫大会三辅诸将、官吏,论及河北战事。楷本无召,既虚言邀入,及入光明宫,见公卿无数,俱肃容列坐,庞德引义从军,京泽引虎贲军,并披挂环列宫内外,而楷之位居于边角。楷遂大惊,乃知太祖宽宏,自后益尊事谨慎。”——《旧燕书》.卷二.太祖武皇帝本纪
PS:例行献祭,《我夺舍了魔皇》,这是一位大佬的新书,异界搞笑流,大家可以去看看。
袁本初果然还是有胆气的,在兵败之余居然又拿出了三分之一尚有完整建制的兵力让张颌乘夜直扑平原城,这让公孙瓒和田楷再无余地可言……他们明明打了一个前所未有大胜仗,却只能领着五千得胜之兵狼狈败逃。
这事情看起来滑稽,但不逃却是不行的,因为平原城作为平原国的都城,不仅是直接面对西面袁绍部队的核心防御城市,更是南侧黄河防线的后勤大本营,也是整个平原国的政治大本营,这个城市的倒戈将直接促使黄河防线解体与整个平原国的易手。
此时不走,一旦没有后勤保障的四五千骑兵被堵在那座城里,恐怕等待他们的就是全军覆没这种可怕结局。
甚至再往大里说,往后面想,平原国如此轻易易手,无疑将会在袁绍立即掌握整个青州之余,然后进一步在河北乱局中获得绝对的战略优势。
毕竟经此一事,已经惨败了一次的韩馥,身为袁氏故吏,很可能会彻底动摇也说不定,而公孙瓒也再无任何战略倚仗可言——渤海与平原之间其实没有任何险要可守,而以一郡之力对抗握有十五个大郡国的袁绍,怎么看都没有太大希望。
更何况,这一次战役的奇葩结果清楚的告诉天下所有人,大争之世中群雄并立,一时间多少豪杰纷纷拔刀而起,图雄争霸。但是,只依仗着武力的人,最多只能骄横一时。而想要成为真正争一争那个不可言说位置的人,除了必要的武力外,还必须要有一个属于自己的完备政治集团、没必要很高大但却一定要展示出来的政治纲领,外加一定的行政能力。
因为只有这样,才能在乱世中给予所有人恢复旧秩序,或者建立新秩序的希望。
某种意义上而言,公孙瓒一路北走,却是渐渐醒悟了公孙珣当日为何一定要讨董了,因为和袁绍比,公孙氏实在是欠缺的太多了:
袁本初四世三公的身份本身就代表了一定的政治承诺,就意味着某些政治纲领,支持他就是支持回到那个世族共治、豪强自享的时代,他本身就对世族、豪强这两个大汉朝的核心阶层拥有着绝对的号召力。
而公孙珣如果不能讨董功成,仅凭他边郡世家外加半个士人的身份,可以攻城略地,但有怎么可以在未央宫前发表自己的政治纲领呢?
有些东西,公孙瓒作为公孙珣的族兄,作为公孙大娘的侄子,不是没有隐约的感触;有些言论,他在辽西也不是没有耳濡目染……但是,如果没有今天这一次大胜或大败的话,他可能永远不愿意思考这些。
“伯圭。”
篝火畔,就在公孙瓒恍惚失神之际,田楷却是扶刀而来,无奈相询。“南皮(渤海郡治)在前,你到底有什么打算?”
“公直……”公孙瓒心中了然,倒也干脆直接。“事到如今,你也无须瞒我,你是否也有打算?”
“不是我有打算,而是这数千幽州子弟皆有打算。”田楷有些颓丧的坐下身来答道。“你须知道,当日我替你在乡中募兵,之所以能拉来这么多人,并非是因为你我在辽西如何,而是因为卫将军不需要这么多兵……剩下的幽州子弟想建功立业,却无处可去,才随我们我们过来。”
“我知道。”公孙瓒幽幽叹道,却并不多说什么。
话说,公孙瓒此时确实是有所醒悟的,当日公孙珣西征,每郡只征召了一部突骑千人,结果坐拥大半个幽州,却只招了七千汉骑,四千乌桓轻骑,公孙瓒当时还笑对方坐拥宝山而不知,所以后来他趁机让田楷替他一口气招募了五千骑,并洋洋自得,以为得计。
然而现在看来,公孙珣那种按照根据人口、郡国组建的成建制部队才是真正的长久之计,一人死一人补,正如有源之水,有根之木。而公孙瓒的五千骑,前期看起来并不差多少,但是五千骑来到冀州后,死一人少一人,宛如无根之水不说,更要命的是,他根本没考虑到养兵的经济压力,因为他在平原、渤海,该有的步卒、戍卫部队依然没少,这五千骑兵是平白多出来的……所以回头想想,为了养这五千突骑,也确实有些过于消耗渤海与平原了。
某种意义上而言,虽然公孙方是个腐儒,公孙犊是个混蛋,但二者能够轻易获得城中那些平原本地人支持,总归是公孙瓒在彼处不得人心的缘故,
当然,以公孙伯圭的性格,即便是心里有些醒悟,这些话也不会说出口的。
而同样是考虑到对方的性格,田楷欲言又止。
“到底有多少人想回幽州?”公孙瓒收过心来,主动捅破了窗户纸。
“都想回幽州!”田楷无奈摇头。“军中有不少人是见识的幽州本地世家子弟、良家子,一人说出来,一队就都明白局势了,但大家也都感激伯圭你之前的恩养、赏赐,也都觉的你领兵打仗极佳,所以还是想让你带着他们一起回去……”
公孙瓒缓缓颔首,却又悠悠叹气——颔首是因为士卒此时依然愿意服他,他还是很感激的;叹气却是因为他实在是不甘心。
但此时不甘心还能如何呢?
“渤海守不住。”隔了半晌,篝火畔,公孙瓒方才在身旁众人的期待中略显别扭的开口言道。“我也不会让幽州子弟随我浪送性命,而且前日一战,我多少也出了一口怨气,让天下人知道了我公孙瓒的名声……此时回幽州不是不行。”
众人纷纷释然。
“但我有两个条件,希望公直去一趟昌平替我说明……”公孙瓒继续扭捏言道。“其一,我怎么说也是堂堂一郡太守,又有五千骑,所以我回幽州只从文琪,不从文典(公孙范),这件事需要文琪那里从长安给我一个正经的说法;其二,我的五千兵马不能分拆,而且要有一个正式的驻扎之地……若是许我这两条,我便回南皮搬了渤海的武库、钱库、粮草去那个地方屯驻,替文琪守一守幽州,否则诸位自领幽州子弟回去,我领我的百余义从死在渤海算了!也算是尽一任太守的守土之责!”
“只要能回去,这有什么?”田楷只当是对方面子上抹不开,自然不以为然。“伯圭本是卫将军最亲近的弟兄,又如此能战,依我看,昌平吕长史处,长安卫将军处,必然会痛快答应……至于说地方,河间北面的易京不正好吗?一面有易水做屏障,一面背靠幽州,而且那地方还卡在文典身前,天然为幽州东面屏障,咱们把渤海的库存移过去,再把当地百姓组织起来军屯……”
话到此处,田楷忽然醒悟,这恐怕就是公孙瓒打得如意算盘了——他就是想去易县,进可保持半独立姿态,退可以回到幽州腹地,而且真要是等到袁绍和公孙珣在河北全面对峙,以这个位置而言,很可能会取代公孙范成为最东侧的方面之任。
一念至此,田楷忍不住瞅了眼一旁一直没说话的关靖关士起,不用说,这一定是这二人之前仔细商量后的说法了。
关靖见状倒也不做遮掩,而是干脆起身:“田都尉,你与我家主公、卫将军、荡寇将军(公孙范)、宁朔将军(公孙越),曾经同堂为吏,更是右将军(赵苞)故吏,这件事情只有你适合去说,反正此事之后你也该去长安谒见一次卫将军才对……”
田楷缓缓颔首,因为哪怕公孙瓒的小心思如此明显,他还是想不到公孙珣有任何拒绝的理由,而且他也确实该去一趟长安了:“事不宜迟,我即刻轻骑去范阳、昌平,若可能,亲自去一趟长安去谒见卫将军……你们在南皮做好准备,若袁军来势汹汹,不妨先自行往易京立寨。”
公孙瓒和关靖齐齐松了一口气。
话说,公孙珣当然没有理由拒绝公孙瓒——这倒不是说他想惯着自己这个族兄,而是说等他腾出手来有一万个法子将那五千突骑拿到手。
再说了,终究是少年时同屋而眠的族兄,又答应了亲娘,既然这厮活着从袁绍手底下回来了,那总不能真偷偷摸摸剁了吧?
平心而论,公孙度那种事情,做了一次公孙珣就已经后悔了,那真不是一个政治家该做的事情。
但认可了昌平飞马来报的方案同时,公孙珣却也不得不承认,公孙瓒还是给自己惹下了天大的麻烦——这厮仗打的是漂亮,可从战略角度而言,崩溃的也太快了些。
“这也太快了!”旧渎之战后的二十日,五月间,公孙珣望着几名被匆匆从府中各处公房召来,此时正在传递信函的心腹谋士,虽然未曾失态,却也明显有些严肃起来。“袁本初迟早会席卷河北六郡的,这事我早有准备,但竟然如此之快,多少还是出乎意料,也到底是乱了我的原定方略,诸君以为该如何处置?”
“巧合意外而已!”田丰连连摇头蹙眉。“公孙方属下也曾见过,腐儒罢了;公孙犊我也曾有所闻名,其人在平原,仗着家大业大,恣意妄为,素来无行,这二人确实像是能做出这种事情的人……所以将军不必挂怀,临机应变,稍作调整便是。”
公孙珣缓缓颔首:“既如此,便按照之前议定的说法,若是入秋前袁绍便有入主邺城的姿态,便让关云长先行弃了朝歌,越过魏郡去邯郸汇合审正南。只是……只是这二人性格一样刚硬,我忽然有所担忧,二人是否会有所不合……”
“将军这话我就不懂了。”田丰冷笑一声。“之前是将军对我们说,审正南忠贞无二,关云长忠义无双,这二人是你在河北的最大后手,凡事托付给他们便是,如何今日又担心他们二人会因私废公,以至于误了大局呢?若是他们真的忠贞无二,将军便应该用人不疑,而若是他们真的性格刚硬不合以至于误事,将军便该疑人不用。”
公孙珣不由失笑,却是抚案而起:“元皓说的对,是我过于失态了,事到如今,还心存疑虑,不免可笑……这样好了,我亲自写一封信往正南与云长处,稍微劝慰一二便是。”
田丰笑而不语。
此事议定,公孙珣自去写信,而众人退出堂去,田丰与诸多本就在卫将军府中有公房的人也各自离去,倒是戏忠若有所思,心中一动,却忽然转道,然后找到了自己乡人兼好友,那就是那位照例低头不语的荀攸荀公达。
“公达以为,君侯此番失态到底是因为何事?”戏忠拦住荀攸,开门见山。
荀公达不由失笑:“将军此番其实未见失态吧?不过是事情确实出乎意料,略有不安,人之常情而已。”
“不安在何处?”将军府的廊下,戏忠紧追不舍。“我久随君侯,尽知君侯性情,早年间其人恣意外显,英气勃发,后来刘公去世,他归乡屯田,复又稍显郁郁,可自从讨董功成,未央问罪,便宛如拨云见日一般,重归昔日英气,甚至坦荡更盛,所谓凡事皆可与人言,凡为皆可与人看……今日稍显不安已然难得。”
荀攸不由苦笑:“志才何必装作不知,元皓兄不是上来便解惑了吗?将军说袁绍夺河北太快,元皓兄却答公孙方、公孙犊之事,并稍作安慰,可见君侯非是因为袁绍太速而有所惊,乃是因为同姓反复而有所疑而已。但这种事情,放在谁身上不会惊疑呢?”
“原来如此。”戏忠满脸恍然大悟。“君侯乃是因为同姓背反,稍显难堪,而元皓兄心知肚明,所以上来便释疑……”
荀攸在前方一边走一边愈发苦笑起来。
“不过袁本初此时一定也不知道,陈国袁氏的嫡长袁涣,刚刚弃了袁术的邀请,转而接受了豫州刺史刘备的征辟,举家往江淮间投奔刚刚去了九江的刘玄德去了。”戏志才一时摇头。“陈国袁氏和汝南袁氏乃是正经的近支同宗,袁隗、袁基死后,袁涣更是袁绍、袁术、袁遗之外少有的袁氏大人物……公达,你说这些大族出身人物都是怎么想的?他们难道不知道天下局势吗?为何都要纷纷叛离本宗呢?”
荀攸微微叹气,终于驻足:“志才是怎么想的?”
“我觉得这些人都是为了保全家族而刻意为之。”戏忠当即扬声言道。“他们觉得毕竟是同宗,即便今日不从,将来天下若为同姓定,也未必就会怎么着他们,最多就是贬斥不用而已……而若天下非同姓定,他们岂不是能继续延绵不断,不至于生祸乱吗?这种伎俩与心思,倒也常见。”
“或许吧!”荀攸正色而答。“总归是有人会这么想的,也可能确实如此,但为什么不能是人各有志呢?君侯在河北多年,乃至于到如今的三辅,整饬豪强、压制世族的姿态有目共睹,而公孙犊按照元皓兄所言,乃是个不法的大豪强,这种人即便是同姓,将来将军抵定河北,又如何会饶他?所以他为何不能是真心想从袁本初?再如袁涣,是你我邻郡之人,你我应该都知道,此人素来为人清静,袁术以刺杀的方式杀了在陈国名声这么好的国相,他身为陈国人,为什么不能痛恨袁公路的无行,而接受正经的豫州刺史的征召呢?而且再说了,乱世当中,上到两千石,下到黎庶,都是朝不保夕的,这种时候碍于生存,随波逐流,才是常见的姿态吧?说不定,公孙犊只是觉得平原不保,想求一时平安;袁涣觉得孙文台、曹孟德要和袁公路开战,这才主动往九江避祸而已。”
戏忠为之哑然。
“志才可还有话?”荀攸继续正色相对。
戏忠不免难堪:“只是随口一问而已,并无他话。”
“我却还有话。”荀公达难得主动。“其实志才言中之意,我大概是懂得,你不就是想让我劝几位叔父赶在袁绍之前举族往君侯这里来吗?但恕我直言,你未免强人所难!”
戏忠一时讪讪,却又尴尬解释了一句:“这件事情还请公达不要误会,是我一时兴起,擅自来询问的,君侯并不知情……”
“君侯当然不会如此无礼。”荀攸摇头叹道。“他这种要鞭笞天下的人,怎么会如此不顾道理,逼迫他人呢?不要说咱们君侯了,就连袁绍都不会逼迫的……志才,董卓之乱,我家族即便是背井离乡,却也因为避祸不及,死了一半人了,便是长安这里,我叔祖也被董卓逼死。至于我几位叔父在邺城,想要保全剩下一半族人,自然会有他们的选择,而我隔着千里之遥,哪怕是我也觉得君侯是位可托大事的明主,却也万万不会轻易指手画脚的!我只问你,若是因我一席话再死一半,怎么办?”
戏忠实在是撑不住,只能大礼谢罪,而荀攸无奈摇头,却又转身便走。
…………
半月之后,六月盛夏,人在朝歌的关云长比北面的公孙瓒要早上四五日得到长安的传信,而其人见到公孙珣手书后不由暗暗蹙眉,却又招来城中几位心腹与幕属,连带着使者一起,出示此信,询问左右。
看完信后,潘璋这些人倒也罢了,反正是无话可说的,而在乱后躲入朝歌并出任县丞的杨俊却不由好奇:“君侯有令,将军自为之便是,为何要找我等商议,可是有所犹疑?”
“然也!”关云长高坐在上,捻须而言。“君侯虽有令,却有一处不明,两处不安……不明者,若入邯郸,我与审正南孰正孰副,为何不明言?不安者一,我在朝歌多年,赖君侯支援藏有三千精锐,可这三千兵却多是本地招募,一朝言弃,如何向军士、百姓交代?再言之,三千军一走,何人保本地乡梓平安?不安者二,君侯让我北走,是因为袁绍将要入邺城……此事我在朝歌,如何不知……但以此而北归,莫不是君侯以为我不足以当方面吗?”
杨俊跟着关羽已经好几年了,心里多少明白对方的脾气,便干脆闭口不言,转而看向了作为使者出现在此处的卫将军府辞曹掾傅巽傅公悌。
而傅巽果然也不慌不忙,拱手向前:“将军三处犹疑,其中一处在下也不知该如何是好,但其余两处于在下看来,却只是无足挂齿!”
————我是不足挂齿的分割线————
“建安初,田楷往长安谒太祖,楷者,太祖少年故人也,太祖大喜,加骑都尉,并邀住卫将军府,同塌而眠,登堂拜母。楷初小心,渐松,遂阔略无上下礼,与太祖言,至于呼字。庞德为义从长,怒,请杀之,太祖不从,曰:‘公直固少年故人也,乡人旧友,同郡为吏,何至于此?’德出,与张既、京泽等言,泽曰:‘当示之以威礼。’明日,太祖于明光宫大会三辅诸将、官吏,论及河北战事。楷本无召,既虚言邀入,及入光明宫,见公卿无数,俱肃容列坐,庞德引义从军,京泽引虎贲军,并披挂环列宫内外,而楷之位居于边角。楷遂大惊,乃知太祖宽宏,自后益尊事谨慎。”——《旧燕书》.卷二.太祖武皇帝本纪
PS:例行献祭,《我夺舍了魔皇》,这是一位大佬的新书,异界搞笑流,大家可以去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