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八章:教你当导演
推荐阅读:我的帝国无双、明天下、唐枭、乘龙佳婿、长宁帝军、盛唐风华、银狐、逆鳞、续南明、大明1617
TXT小说网 www.txt8.org,最快更新喜剧大爆炸最新章节!
拍戏该怎么拍?
想怎么拍就怎么拍。
拿这个问题问国内导演,恐怕就会得到这个答案,但更多的还是“复杂”“挠头”“去死”“逗人玩讷”。
在开心看来,拍摄的流程问题就是最简单的,“一开始,然后,再然后……”甚至可以去参考小学劳动课本《如何折纸鹤》。
就像折纸鹤一样,虽然简单,却也有多道折叠过程。
从最开始的准备到第一个镜头喊“action”并非一蹴而就,这其中需要经历多重步骤。
“中央车站”第一组镜头,就是中年的阿朵在中央门汽车站里替来来往往的人写书信,背后是一群群来来往往的行人,永远都是急匆匆各行各事。镜头前,却有一个个客人坐下,用丰富的表情或开心、或沮丧、或伤心、或憎恨的说着自己的话。
斯琴高娲饰演的阿朵就是那个记录者,手中的圆珠笔不断写字,机械的写字,一成不变……
就这一小段内容,短短的几分钟戏份,也是充满着故事的。
开心明白自己的优、劣势所在,不管理论知识多么丰富,对初次执掌导筒的菜鸟导演而言,是没有机会能亲自感悟消化多少经验的。
所以开∞,心坚决按照程序来,不搞特殊化,在学会跑之前得先学会走路。
也许会和你想的不一样,最开始的步骤不是布置、不是打灯,而是走戏。这是导演和演员的工作。
这时候,所有的人都应该在现场,熟悉这个片段的剧情,熟悉每一句台词。这样,摄影才能抓到更好的角度,录音才知道话筒在哪里才能跟着演员,不漏掉每一句话。
其次,码位。
初次演戏的演员,在开机后会不知道该怎么走动,怎么去面对镜头,开心必须教会他们这些。大概在演员走了两次之后,表演的方式固定了,他再调整一些细节。然后就需要由场工或者摄影助理开始贴地标,也就是通常说的码位置。
码的具体位置,是演员表演开始,结束,和中间停顿的各个点。具体方法是用大力胶贴在演员站着位置的两脚之间。这样做的好处,第一是帮助演员控制节奏,第二是协助演员做到不同次的表演基本相同,方便不同机位剪辑;第三是摄影组跟焦(跟焦是什么,不解释)。
也许经验丰富的演员不需要这个,可在这部电影里,这种笨拙的方法是再合适不过。
第三步,定构图走起。
现在越来越多的故事片已经不画分镜头剧本了(好吧,是除了广告都不画了),这时候就是摄影指导发功的时候——当然了,摄影指导要么请好的,再请不来大师之前,开心觉得还是自己兼任比较放心。
早早定下构图,灯光师才能打光,道具组才能布置场景,因为他们看到的影像,是监视器里看到的那种经过摄影机加工的图像,和人眼不一样。
按图索骥。
如果是运动镜头,则定构图需要定两次,即起幅和落幅度。
任何在定构图之前要灯光组打光的摄影都是耍流氓:“给你打,给你打,打好了穿帮怎么办,你负责呀?重新给你挪吗,你谁呀你?”笨重的灯光、录音设备,零碎的都能装了一大车厢。这玩意儿体力不好的,还真玩不起来。如果没有合适的配合,就会愈发显得场面混乱。
在香港,灯光师有“灯爷”之称,有句行话叫“得罪谁也别得罪灯爷”,万一他打光的时候给你暗淡一点,到时候成片黑乎乎一片,绝对让你哭都没地方哭。其重要地位不言而喻。但开心觉得,这也跟香港绝大多数电影没有规范化的提前构图有关,在那个追求效率的年代,连剧本都是现写,如何能让灯光师好好工作呢。
而在这个时候,演员就可以休息了,取而代之的应该是光替。
这不是只有拍摄明星时候需要注意的,不管多小的剧组,这时候都不应该让演员站在画面中作为打光的参考,因为演员的情绪很容易被身边大呼小叫忙来忙去的灯光师傅们影响,而且长时间站立,演员会麻木,不利于表演。长时间被灯光烤,会有些呆滞,也会不停要补妆。
光替,就是身高和演员差不多,身材类似,穿着同样颜色衣服(不同也行,但是别差太多)的,随便啥人……
搞清楚了构图意思之后,才是打光和布景的阶段。
打光之前,灯光师应该是一直站在监视器前面的,根据摄影师定好的画面,开始进行光线造型。
但这并不是所有人都能做的活,要注意的是,灯光师一定要兼顾到这个镜头里所有可能涵盖的演员调度,走动、表演,防止不接戏;在故事片拍摄中,一定遵循同一内容从全景到特写的拍法;在拍摄同一场景时,如单机拍摄正反打,一定要先把一个光位下所有的机位拍完。否则即便记再准确,都很难在补拍同一位置上的镜头时做到灯光完全一致不穿帮;主光方向,光比,一定要固定,要测量好并且记录数据,防止穿帮……
其次摆放细节道具,也是需要开心或者摄影师赵小鼎去亲自去指挥的。某些细小的道具,如《盗梦空间》中的陀螺,往往都是镜头语言的最重要组成部分。导演要摆放进去,是为了叙事服务的。而摄影师要放的,则是为了画面好看的。
一个合格的道具师,在放好之后都会迅速用照相机拍下照片,包括这个东西,拜访的角度,和周围道具的关系,其目的,还是为了接戏、不穿帮。
这个也完成无误,才轮到演员调整化妆、服装。
这里说的调整,可不只是换一套衣服,而是演员脸上有没有反光的点?需要不需要补粉?演员的衣服上有没有多余的脏东西,需要不需要粘下线头等等。
演员也ok了,好,导演举起导筒喊:“录音话筒员就位!”
这个需要强劲臂力的职业开始上场了。而专业话筒员,在走戏的时候也应该跟在现场,先试试录一个样。让录音师知道每句话的轻重,每个细节,哪里要避免,哪里要录清楚。
这个时候就是正式上位啦~如果是运动镜头,还要和摄影师沟通下,最好大家一起走一下,看看运动过程中有没有穿帮。
大喇叭继续喊话:“各部门的最后检查!”
灯光组看看这个演员够不够美。
道具组检查下有没有东西没摆好。
摄影组最后检查有没有穿帮。
“……现场所有人固定不要动。”
现场所有人,无关的人能离开现场最好离开,到监视器前面才能看到结果。不能离开的,迅速站定,最好蹲下,免得挡光,或者影子移动造成穿帮。
开心迅速下令:“摄影开机(rollcamera)!”
操作机器的赵小鼎脑袋缩在摄像机镜筒后面,头也不抬,回喊:“开机(rolling)!”
“……声音开机(rollsound)!”
场记小伙儿开始举着板子对在摄影机前面,报场号、镜号、次数、打板:“第一场,一镜头,第一次……”
这才轮到那一声激动人心的“action!”
“哐~!”
——正式开拍。
不同的职务喊不同的话:录音开机录音师喊:开机(rollsound/soundspeed/rolling),摄像机开机摄像指导喊:开机(ca)。
拍摄完第一个镜头之后,还需要回放。
以上的全部流程,都需要经过三次配合,起幅,落幅,和运动过程。
开心坚持程序走,是有他的道理的。
他一直认为,中国的剧组之所以会有工作上的摩擦,一大部分原因就是因为没按照这个流程走。其实少了任何一个步奏,都会造成其他部门的慌乱。
一个镜头拍摄没有效率,总是存在纰漏,才是拍的慢的原因,细节做好浪费的那些时间,根本就不算浪费。
(抱歉:小区停了一天电,晚上才来电。热昏头了,这一天都不知道怎么过的。更新来的这么晚,实在抱歉!今天多更点吧~!)
拍戏该怎么拍?
想怎么拍就怎么拍。
拿这个问题问国内导演,恐怕就会得到这个答案,但更多的还是“复杂”“挠头”“去死”“逗人玩讷”。
在开心看来,拍摄的流程问题就是最简单的,“一开始,然后,再然后……”甚至可以去参考小学劳动课本《如何折纸鹤》。
就像折纸鹤一样,虽然简单,却也有多道折叠过程。
从最开始的准备到第一个镜头喊“action”并非一蹴而就,这其中需要经历多重步骤。
“中央车站”第一组镜头,就是中年的阿朵在中央门汽车站里替来来往往的人写书信,背后是一群群来来往往的行人,永远都是急匆匆各行各事。镜头前,却有一个个客人坐下,用丰富的表情或开心、或沮丧、或伤心、或憎恨的说着自己的话。
斯琴高娲饰演的阿朵就是那个记录者,手中的圆珠笔不断写字,机械的写字,一成不变……
就这一小段内容,短短的几分钟戏份,也是充满着故事的。
开心明白自己的优、劣势所在,不管理论知识多么丰富,对初次执掌导筒的菜鸟导演而言,是没有机会能亲自感悟消化多少经验的。
所以开∞,心坚决按照程序来,不搞特殊化,在学会跑之前得先学会走路。
也许会和你想的不一样,最开始的步骤不是布置、不是打灯,而是走戏。这是导演和演员的工作。
这时候,所有的人都应该在现场,熟悉这个片段的剧情,熟悉每一句台词。这样,摄影才能抓到更好的角度,录音才知道话筒在哪里才能跟着演员,不漏掉每一句话。
其次,码位。
初次演戏的演员,在开机后会不知道该怎么走动,怎么去面对镜头,开心必须教会他们这些。大概在演员走了两次之后,表演的方式固定了,他再调整一些细节。然后就需要由场工或者摄影助理开始贴地标,也就是通常说的码位置。
码的具体位置,是演员表演开始,结束,和中间停顿的各个点。具体方法是用大力胶贴在演员站着位置的两脚之间。这样做的好处,第一是帮助演员控制节奏,第二是协助演员做到不同次的表演基本相同,方便不同机位剪辑;第三是摄影组跟焦(跟焦是什么,不解释)。
也许经验丰富的演员不需要这个,可在这部电影里,这种笨拙的方法是再合适不过。
第三步,定构图走起。
现在越来越多的故事片已经不画分镜头剧本了(好吧,是除了广告都不画了),这时候就是摄影指导发功的时候——当然了,摄影指导要么请好的,再请不来大师之前,开心觉得还是自己兼任比较放心。
早早定下构图,灯光师才能打光,道具组才能布置场景,因为他们看到的影像,是监视器里看到的那种经过摄影机加工的图像,和人眼不一样。
按图索骥。
如果是运动镜头,则定构图需要定两次,即起幅和落幅度。
任何在定构图之前要灯光组打光的摄影都是耍流氓:“给你打,给你打,打好了穿帮怎么办,你负责呀?重新给你挪吗,你谁呀你?”笨重的灯光、录音设备,零碎的都能装了一大车厢。这玩意儿体力不好的,还真玩不起来。如果没有合适的配合,就会愈发显得场面混乱。
在香港,灯光师有“灯爷”之称,有句行话叫“得罪谁也别得罪灯爷”,万一他打光的时候给你暗淡一点,到时候成片黑乎乎一片,绝对让你哭都没地方哭。其重要地位不言而喻。但开心觉得,这也跟香港绝大多数电影没有规范化的提前构图有关,在那个追求效率的年代,连剧本都是现写,如何能让灯光师好好工作呢。
而在这个时候,演员就可以休息了,取而代之的应该是光替。
这不是只有拍摄明星时候需要注意的,不管多小的剧组,这时候都不应该让演员站在画面中作为打光的参考,因为演员的情绪很容易被身边大呼小叫忙来忙去的灯光师傅们影响,而且长时间站立,演员会麻木,不利于表演。长时间被灯光烤,会有些呆滞,也会不停要补妆。
光替,就是身高和演员差不多,身材类似,穿着同样颜色衣服(不同也行,但是别差太多)的,随便啥人……
搞清楚了构图意思之后,才是打光和布景的阶段。
打光之前,灯光师应该是一直站在监视器前面的,根据摄影师定好的画面,开始进行光线造型。
但这并不是所有人都能做的活,要注意的是,灯光师一定要兼顾到这个镜头里所有可能涵盖的演员调度,走动、表演,防止不接戏;在故事片拍摄中,一定遵循同一内容从全景到特写的拍法;在拍摄同一场景时,如单机拍摄正反打,一定要先把一个光位下所有的机位拍完。否则即便记再准确,都很难在补拍同一位置上的镜头时做到灯光完全一致不穿帮;主光方向,光比,一定要固定,要测量好并且记录数据,防止穿帮……
其次摆放细节道具,也是需要开心或者摄影师赵小鼎去亲自去指挥的。某些细小的道具,如《盗梦空间》中的陀螺,往往都是镜头语言的最重要组成部分。导演要摆放进去,是为了叙事服务的。而摄影师要放的,则是为了画面好看的。
一个合格的道具师,在放好之后都会迅速用照相机拍下照片,包括这个东西,拜访的角度,和周围道具的关系,其目的,还是为了接戏、不穿帮。
这个也完成无误,才轮到演员调整化妆、服装。
这里说的调整,可不只是换一套衣服,而是演员脸上有没有反光的点?需要不需要补粉?演员的衣服上有没有多余的脏东西,需要不需要粘下线头等等。
演员也ok了,好,导演举起导筒喊:“录音话筒员就位!”
这个需要强劲臂力的职业开始上场了。而专业话筒员,在走戏的时候也应该跟在现场,先试试录一个样。让录音师知道每句话的轻重,每个细节,哪里要避免,哪里要录清楚。
这个时候就是正式上位啦~如果是运动镜头,还要和摄影师沟通下,最好大家一起走一下,看看运动过程中有没有穿帮。
大喇叭继续喊话:“各部门的最后检查!”
灯光组看看这个演员够不够美。
道具组检查下有没有东西没摆好。
摄影组最后检查有没有穿帮。
“……现场所有人固定不要动。”
现场所有人,无关的人能离开现场最好离开,到监视器前面才能看到结果。不能离开的,迅速站定,最好蹲下,免得挡光,或者影子移动造成穿帮。
开心迅速下令:“摄影开机(rollcamera)!”
操作机器的赵小鼎脑袋缩在摄像机镜筒后面,头也不抬,回喊:“开机(rolling)!”
“……声音开机(rollsound)!”
场记小伙儿开始举着板子对在摄影机前面,报场号、镜号、次数、打板:“第一场,一镜头,第一次……”
这才轮到那一声激动人心的“action!”
“哐~!”
——正式开拍。
不同的职务喊不同的话:录音开机录音师喊:开机(rollsound/soundspeed/rolling),摄像机开机摄像指导喊:开机(ca)。
拍摄完第一个镜头之后,还需要回放。
以上的全部流程,都需要经过三次配合,起幅,落幅,和运动过程。
开心坚持程序走,是有他的道理的。
他一直认为,中国的剧组之所以会有工作上的摩擦,一大部分原因就是因为没按照这个流程走。其实少了任何一个步奏,都会造成其他部门的慌乱。
一个镜头拍摄没有效率,总是存在纰漏,才是拍的慢的原因,细节做好浪费的那些时间,根本就不算浪费。
(抱歉:小区停了一天电,晚上才来电。热昏头了,这一天都不知道怎么过的。更新来的这么晚,实在抱歉!今天多更点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