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零四章 坤兴公主的坚持
推荐阅读:我的帝国无双、明天下、唐枭、乘龙佳婿、长宁帝军、盛唐风华、银狐、逆鳞、续南明、大明1617
TXT小说网 www.txt8.org,最快更新大明钉子户最新章节!
这次朝鲜的使者来的很快,他们抵达京城的时候,皇太极率领的大军,尚未彻底包围朝鲜的王都汉城。
朝鲜使者抵达京城,在朝中引发了震动,将注意力转移了过去。
朝鲜是大明的藩属中的脸面,有小中华之称。万历三大征最主要的原因就是面子工程,因为信息落后,日本方面具体是个什么情况,在打了几年之后才知道的。所以说当时日本想以朝鲜作为跳板窥视大明的意图,明朝方面一开始是不知道的。
历史上没有这次朝鲜求救于明朝的记载,现在的情况是辽东在满清的手里,朝廷大军要是能开拔到朝鲜,那就要先打败满清,不必守在关宁防线了。
主要是王越的京师大捷传到朝鲜之后,让朝鲜王李倧大为振奋,这次清军入侵朝鲜,他抱着一线希望立刻派来使者。
这毕竟是爷爷万历皇帝当年挣下的脸面,为了表示重视,假也不放了,崇祯立刻召集群臣议事。
朝鲜使节在见到崇祯后伏地痛哭道:“我朝鲜历来为中华属国,其情其义,固不暇言,得知上国去年新胜,我王振奋,常言夷狄灭亡不远矣。今月‘犬羊夷狄’入侵我朝,强逼吾王去明皇年号,缴纳明朝所赐诰命敕印,奉清朝正朔,并定时贡献,送皇子入夷都为质,更欲强索我主战之臣洪翼汉、尹集、吴达济三学士于夷都残害。然微天朝则不能复国,至今君臣上下,相保而不为鱼者,其谁之力也?今虽不幸而大祸迫至,犹当有陨而无二也。不然,将何以有辞于天下后世乎?我朝鲜小国寡民,无力抵挡夷狄铁骑,唯望父母邦之来救矣,我朝鲜必倾力配合,以还天下朗朗乾坤。”
看到跪在地上长哭不起的朝鲜使臣,明廷上下在“出兵援朝”还是“自守边疆”的两种方案上争论不休。
应该说从大明的实际情况来看,是无法也不能够驰援朝鲜的,自保都来不及,怎么可能去驰援朝鲜,再说征伐需要银子,朝鲜不可能拿出来这些银子。
户部尚书侯徇认为增援朝鲜存在很大的困难,他们从实际问题上面提出困难,包括后勤运输,大军补给等等方面,实际上的意思隐藏在这些困难的背后,那就是明军打不赢后金鞑子,若是这个时候增援,会造成更大的损失。
而以次辅薛国观为首的一批人,却主张救援朝鲜。
他认为万历三大征依旧是朝廷引以为傲的成绩,尽管说这三次的战斗,让大明王朝损耗巨大,可谓是伤经动骨,但三次大型的战斗,为大明王朝树立了很高的威望。自鞑虏军兴以来,朝廷的威望屡受打击,而去年的京师大捷,说明鞑虏并没有那么可怕。朝鲜作为我朝重要藩属,必须救援。
薛国观在知道当前朝廷状况的情况下,依然提出救援朝鲜,其提议还得到了刑部尚书冯英,吏部侍郎袁佑,以及众多御史言官的赞同,就显的有些滑稽了。
内阁首辅温体仁没有直接表态,这导致内阁的意见也不能够完全统一。
新任兵部尚书杨嗣昌倒是特别反对增援朝鲜,认为这样做不现实。
他刚一到任,就与崇祯彻夜详谈,让崇祯颇有相见恨晚之感。于是命令他主持镇压流寇,杨嗣昌不负所望,制定了一个宏伟的“四正六隅十面网”围剿计划(陕西、河南、湖广、江北为四正,四巡抚分剿而专防;以延绥、山西、山东、江南、江西、四川为六隅,六巡抚分防而协剿;是谓十面之网)。
薛国观等人支持救援朝鲜的原因是什么,杨嗣昌心知肚明。自己刚刚上位,没必要得罪这些东林党人。
朝鲜的使者每日里都是哭哭啼啼,恳求大明皇上派遣援军。明军曾经打败后金鞑子的事情,他是知道的,这次战斗传到朝鲜去之后,王上还专门与文武百官庆贺,认为朝鲜的选择是正确的,必须要紧紧依靠大明王朝。
再说朝鲜王室认同的是大明王朝的正统,根本看不上后金鞑子,认为其是胡虏,皇太极称帝登基的时候,朝鲜的使者根本不下跪,就算是为此得罪皇太极和后金鞑子,也是不在乎的。
崇祯的态度就是从不表态,任由朝臣们争论。他也知道救援朝鲜不现实,但为了天朝颜面还是开了几次朝会,体现对此事的重视。不是我不想救援,是大臣们意见不统一而已。
朝鲜使者没有其他的办法,唯有哭哭啼啼,来打动大明皇上和大明的文武大臣了。
这期间,朝鲜来“哭秦庭”的使臣没闲着,他们频繁走动于一切能利用的门路:阁臣、六部大臣甚至宦官,竭力请求天朝发兵。
也就是在这样的争论之中,朝鲜方面的消息不断传来,皇太极率领的大军,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拿下了朝鲜的王都汉城,将朝鲜仁祖李倧包围在汉南山城。
朝鲜的覆灭已经进入倒计时,侯徇等人更是反对救援了。这时候薛国观等人提出让朝鲜使臣去找王越,说不定他有办法。
这得到了崇祯的响应,他也希望天策军能够出战。
正月初十,借着看望外公的名义,坤兴公主朱媺娖终于得以出宫。
车驾走到半路,她便命令随从改道去起点城。早就听说起点城有很多稀奇之物,香水、花露水之类的特别称她的心意,除夕之夜那绚丽的焰火更引起了她的好奇心。
见公主的车驾突然变道,掌直驾侍卫,负责公主出行保卫工作的锦衣卫千户李忠,向随侍的太监问明情况后阻止道:“公主乃天潢贵胄,千金之躯,不能私自出京,您这样让臣很为难呀!”
坤兴公主皱着眉头道:“起点城又没有出京师,李大叔就不要管了。”
李忠是信王府的老人,在崇祯还没有登基时就在信王府当差,和皇家比较亲近。
李忠躬身道:“臣不敢得公主如此称呼,折煞小人了。”接着坚持道:“公主未经允许出城,万岁爷知道了恐怕会降罪与我等,臣难以从命。”
这次朝鲜的使者来的很快,他们抵达京城的时候,皇太极率领的大军,尚未彻底包围朝鲜的王都汉城。
朝鲜使者抵达京城,在朝中引发了震动,将注意力转移了过去。
朝鲜是大明的藩属中的脸面,有小中华之称。万历三大征最主要的原因就是面子工程,因为信息落后,日本方面具体是个什么情况,在打了几年之后才知道的。所以说当时日本想以朝鲜作为跳板窥视大明的意图,明朝方面一开始是不知道的。
历史上没有这次朝鲜求救于明朝的记载,现在的情况是辽东在满清的手里,朝廷大军要是能开拔到朝鲜,那就要先打败满清,不必守在关宁防线了。
主要是王越的京师大捷传到朝鲜之后,让朝鲜王李倧大为振奋,这次清军入侵朝鲜,他抱着一线希望立刻派来使者。
这毕竟是爷爷万历皇帝当年挣下的脸面,为了表示重视,假也不放了,崇祯立刻召集群臣议事。
朝鲜使节在见到崇祯后伏地痛哭道:“我朝鲜历来为中华属国,其情其义,固不暇言,得知上国去年新胜,我王振奋,常言夷狄灭亡不远矣。今月‘犬羊夷狄’入侵我朝,强逼吾王去明皇年号,缴纳明朝所赐诰命敕印,奉清朝正朔,并定时贡献,送皇子入夷都为质,更欲强索我主战之臣洪翼汉、尹集、吴达济三学士于夷都残害。然微天朝则不能复国,至今君臣上下,相保而不为鱼者,其谁之力也?今虽不幸而大祸迫至,犹当有陨而无二也。不然,将何以有辞于天下后世乎?我朝鲜小国寡民,无力抵挡夷狄铁骑,唯望父母邦之来救矣,我朝鲜必倾力配合,以还天下朗朗乾坤。”
看到跪在地上长哭不起的朝鲜使臣,明廷上下在“出兵援朝”还是“自守边疆”的两种方案上争论不休。
应该说从大明的实际情况来看,是无法也不能够驰援朝鲜的,自保都来不及,怎么可能去驰援朝鲜,再说征伐需要银子,朝鲜不可能拿出来这些银子。
户部尚书侯徇认为增援朝鲜存在很大的困难,他们从实际问题上面提出困难,包括后勤运输,大军补给等等方面,实际上的意思隐藏在这些困难的背后,那就是明军打不赢后金鞑子,若是这个时候增援,会造成更大的损失。
而以次辅薛国观为首的一批人,却主张救援朝鲜。
他认为万历三大征依旧是朝廷引以为傲的成绩,尽管说这三次的战斗,让大明王朝损耗巨大,可谓是伤经动骨,但三次大型的战斗,为大明王朝树立了很高的威望。自鞑虏军兴以来,朝廷的威望屡受打击,而去年的京师大捷,说明鞑虏并没有那么可怕。朝鲜作为我朝重要藩属,必须救援。
薛国观在知道当前朝廷状况的情况下,依然提出救援朝鲜,其提议还得到了刑部尚书冯英,吏部侍郎袁佑,以及众多御史言官的赞同,就显的有些滑稽了。
内阁首辅温体仁没有直接表态,这导致内阁的意见也不能够完全统一。
新任兵部尚书杨嗣昌倒是特别反对增援朝鲜,认为这样做不现实。
他刚一到任,就与崇祯彻夜详谈,让崇祯颇有相见恨晚之感。于是命令他主持镇压流寇,杨嗣昌不负所望,制定了一个宏伟的“四正六隅十面网”围剿计划(陕西、河南、湖广、江北为四正,四巡抚分剿而专防;以延绥、山西、山东、江南、江西、四川为六隅,六巡抚分防而协剿;是谓十面之网)。
薛国观等人支持救援朝鲜的原因是什么,杨嗣昌心知肚明。自己刚刚上位,没必要得罪这些东林党人。
朝鲜的使者每日里都是哭哭啼啼,恳求大明皇上派遣援军。明军曾经打败后金鞑子的事情,他是知道的,这次战斗传到朝鲜去之后,王上还专门与文武百官庆贺,认为朝鲜的选择是正确的,必须要紧紧依靠大明王朝。
再说朝鲜王室认同的是大明王朝的正统,根本看不上后金鞑子,认为其是胡虏,皇太极称帝登基的时候,朝鲜的使者根本不下跪,就算是为此得罪皇太极和后金鞑子,也是不在乎的。
崇祯的态度就是从不表态,任由朝臣们争论。他也知道救援朝鲜不现实,但为了天朝颜面还是开了几次朝会,体现对此事的重视。不是我不想救援,是大臣们意见不统一而已。
朝鲜使者没有其他的办法,唯有哭哭啼啼,来打动大明皇上和大明的文武大臣了。
这期间,朝鲜来“哭秦庭”的使臣没闲着,他们频繁走动于一切能利用的门路:阁臣、六部大臣甚至宦官,竭力请求天朝发兵。
也就是在这样的争论之中,朝鲜方面的消息不断传来,皇太极率领的大军,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拿下了朝鲜的王都汉城,将朝鲜仁祖李倧包围在汉南山城。
朝鲜的覆灭已经进入倒计时,侯徇等人更是反对救援了。这时候薛国观等人提出让朝鲜使臣去找王越,说不定他有办法。
这得到了崇祯的响应,他也希望天策军能够出战。
正月初十,借着看望外公的名义,坤兴公主朱媺娖终于得以出宫。
车驾走到半路,她便命令随从改道去起点城。早就听说起点城有很多稀奇之物,香水、花露水之类的特别称她的心意,除夕之夜那绚丽的焰火更引起了她的好奇心。
见公主的车驾突然变道,掌直驾侍卫,负责公主出行保卫工作的锦衣卫千户李忠,向随侍的太监问明情况后阻止道:“公主乃天潢贵胄,千金之躯,不能私自出京,您这样让臣很为难呀!”
坤兴公主皱着眉头道:“起点城又没有出京师,李大叔就不要管了。”
李忠是信王府的老人,在崇祯还没有登基时就在信王府当差,和皇家比较亲近。
李忠躬身道:“臣不敢得公主如此称呼,折煞小人了。”接着坚持道:“公主未经允许出城,万岁爷知道了恐怕会降罪与我等,臣难以从命。”